引子:高中数学这么难,资质平平的我都能1个月就从不懂到满分级别。只要你愿意努力,踏着我走过的步伐,你也可以达到。就算高三只剩最后一两个月了,数学薄弱的你也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是初中生、小学生,或者是物理化学等科目的学习,那只会更容易。高中不是难而是量比较大,需要下的苦功更多。小学、初中、高中任务难度对比:初中有1000多个知识点,高中有近4000个知识点,而且高中三年的新知识要在一年半至两年左右学完,然后进入复习阶段。也就是说如果小学低年级相当于每天学1页知识,那小学高年级就是每天学2页,初中每天学4页,而高中则突然变成每天学32页。高中学习进度比初中暴涨至8倍。高中就像跑步。好不容易适应晨跑1千米,突然改成夜跑8千米,那初始的痛苦就在所难免,但只要坚持一段时间,习惯了就好,甚至还会乐在其中。大家觉得高中不仅难,还恐怖可怕,主要就是因为未知,没有相关经验。不知道学习方法、怎么努力,也不知道要努力多久、到什么程度,即黑灯瞎火不知道方向,也不知道要跑多远,毫无头绪,没完没了。都跑5、6千米了,怎么还不到终点?方向路线错了?换个再试试?因此许多高中生会迷茫,看似努力认真,其实用错了方法,做了无用功,白忙活。而如果知道方向和里程,那按部就班,坚持跑就是了。若跑过几次有经验,再跑就更无压力。就像跑过了数学,再跑物化就简单。各科各年段都如此。初中数学少而深,高中数学多而浅。初中小学还能靠小聪明,高中则更主要看谁勤奋。但是绝大多数人不知道高中的学习特点,当年高中的成绩也不怎么样,所以初中小学的奥数或竞赛辅导班到处都是,高中的却少了许多。现今高中攻读竞赛的,基本都是全县市前30名左右,可冲刺清华北大的学生。若知识点多,难度还深,那基本就是对数学家的要求。高中数学曾是我的梦魇。开学没两天,还互不熟悉的邻桌同学就并肩给我下了论断:以后你的数学会很差。老师的说法则婉转得多:以后你的数学得多下工夫。高中数学题经常会让人两种感觉:一种,这也能证明?另一种,这也用证明?哲人诚不欺我。可怜的我上课第五分钟起就卖起了萌,也直到那时才相信这世上真的有天书。好不容易装模作样到了下课,忙找几个刚认识的同学聊聊学后感,希望能有个把两个和我一样晕头转向的人。不料这些各个中学考上来的学霸不约而同地一脸鄙夷,意思很分明:“这么简单你都不懂?”好在大家初识不久,他们不知我水深水浅不敢过分放肆,就半不耐烦半带炫耀地给我讲解了。无奈仍是天书神秘,凡人不可领悟。我在把周边同学烦得都想和我武力PK的情况下,只能去求教老师。老师更是一脸诧异:“这可是最基本的概念啊!”谁说不是呢!若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来秀智商下限?那段时间我最常问的还不是数学怎么学,而是:“有机会上中专,你去不去?”同学们的回答惊人地一致:“去啊,当然去啊,不去是傻子啊!”我听了心里更加苦涩。晚上在宿舍,我按正常习惯先做几百个俯卧撑,再拉着上下床来百十个引体向上,最后在同学们的目瞪口呆中耍几个酷酷的一字码。对面的兄弟一脸艳羡地说:“你学习这么没天赋,怎么不去考个体校中专啥的?”学霸们用词都不一样,还没天赋。这位同学三年以后如愿以偿去考体育了,也如我所料的复读两年都没有考上。他文科太烂,体育更烂。但出乎我意料的,他走街串巷卖了两年咸鱼后,竟然做了张假文凭去鲁南教高中了,而且不久就混成了教研组长,最后竟然还成了副校长。原因无他,理科棒棒的,高中某次物理竞赛他还多过我一分。千招会不如一招精啊。此人也是传奇人物,后来嫌教书赚钱少,去开重卡,没想到千年不遇被爆胎了,一只手支零破碎。幸亏医生耐心给他缝全了,也万幸他没把脑袋伸进去,否则缝上了用处也不大了。于是,他不想教书育人也不行了。初中前两年半,我相当于只把肉身寄存在教室。中考前几个月,我的元神归位了,豁出去拼了小命破釜沉舟一把,没想到竟然上演了大众都喜闻乐见的逆袭,从垫底辣哥成为中考学霸,考上了那时每个初三生都梦寐以求的中专。现在的学生一般不理解当时中专炙手可热到什么程度。考不上好大学或者考不上大学,大不了复读个两三年要么梦想照进现实,要么走进现实去工作。譬如马云,譬如俞敏洪,这一点也不丢人还很励志。高考复读相对冲刺中专,算不上凤毛麟角也是世所罕见。不是说高考难,而是人生苦短上大学太耽误时间。就算你考上了大学,读中专的都快毕业了。等你快毕业了,读中专的都当了领导了。所以对大多数的初中生来说,读中专是第一选择。初一时,本班有70多个学生,初二只有34个。那一半多的人都识时务为俊杰,早早退学农田里做弄潮儿去了。余下的人中,几个是无地阶级的城里人,还有个把像我这样识时务到农田没两天又识时务地逃回学校的,别的大多数都是野心勃勃准备冲刺中专,想以后出来做领导的。而那一大半野心勃勃的人,其实刚进初一我就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了。那是匪夷所思的成熟,除了成绩上不可望他们项背,在海拔和体重上那也是遥遥领先。当时我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初三才偶然得知他们已至少把初中上了一个遍。什么叫上了一个遍?就是读完初三,回到初一再从头读到初三。什么叫至少?因为有的人读了两遍。初三时本班人数再次超过70。这多出来的30多人就是立足初三复读的,人员构成有本校留级的,也有他校转来的。课间常听他们闲聊:哇,你去年中考时和我一个考场啊。不对,岂止去年,前年我就发现你了。你要是和我合作一把,互相帮助一下,没准我们现在都中专了。就是就是,今年一个中学了,以后一定要互帮互助。如果高考之路是独木桥的话,那么中专之途就是走钢丝了。在这种情况下,我竟然逆袭上了中专(具体情况,前文“初三英语,3个月增长了80分”中已述),而且我居然还听信班主任说我年纪小以后上大学更好的话,放弃了上中专。刚放弃中专那会,我虽然没有亲耳听到但明显脑补得到:这小子读书读傻了,连中专都不上。看他那熊样,以后有他后悔那一天。就是,不知天高地厚。好吧,我已然后悔了,上了高中数学课,我就后悔了。我当时是哪根筋搭错了,怎么会来上高中呢?现在高中同学也说不去上中专是傻子,我真是傻到家了。有时候,我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看着手撕鬼子、裤裆里藏手榴弹都被感动得死去活来,偏偏在那段时间欲哭无泪。半个月后,有一个同学突然不来上学了。他的同桌告诉我们,他的中专录取通知书来了,他去上中专了。而我虽然考上了中专,可已然没有回头之路,我的名额已被人顶掉了。问世间能有几多苦,恰似考上中专没去读。既来之则安之,还是把数学搞好吧。问人不得要领,看书一脸迷津。我只得沿用逆袭英语的方法——读。地不分南北,时不分昼夜,使劲读!疯狂读!拼命读!为什么是读?说读并不一直是朗读,还包括阅读。说读也并不是让你不做题,而是在做题的情况下,要有时间像读英语语文一样读数学。因为读题及答案的速度快、阅读量大,能够复习更多的题目,但一定要做题。初三上学期期末英语我考了个吉利数字,18分。英语老师给我的建议原话是:“每天早上读半个小时英语,不一定要记下来,只要读,包你中考能及格。”那段时间我很听话,每天老老实实地读,而且还自作主张每天读两个小时。不认识的单词,能问到最好,问不到就瞎读,反正是拼命读了。后来不仅读英语,把别的科目也读了,然后配合着做点习题,主要是读。三个月后中考英语考了90多,总分年级并列第一,另一位是岁数快比老师大的复读生哥哥。学数学却没有人给我什么好建议。初进高中,同学和老师连名字都叫不全,想找个人诉苦都要费下思量。因此,我只能不知死活地自救。早自习之前及老师未来之时,交集、并集地大声狂读,不顾别人白眼乱翻。中午吃完饭就一路小跑至教室,函数、值域地朗朗而言,哪管他人冷嘲热讽。晚自习后别人走了,我还要点着蜡烛,子集、全集地再吊吊嗓子,已然成为午夜的一道风景。一个月后的月考,我忐忑不安、聚精会神,虽然大多模棱两可、似是而非,但好歹做完了写全了满满的四页纸,而且用时不到一半。剩下的时间我又装模作样地检查了两遍,就百无聊赖地东瞅西看。左面的帅哥看我不时瞄他几眼,哼了一声把卷子一盖。我脸上一阵发烧,赶快别头。右面的女孩耐不住我炙热的目光,小脸慢慢变红,低声说:“有老师在!”我脸上更是汗珠成串,忙俯首甘为孺子牛。试卷可是不敢再检查了,本来就不知对错,万一再把好不容易蒙对的题目改错了,搞不好我能嚎啕大哭。终于考完了,忙贱贱地问这问那的,学霸们当然又是so easy一番。此时我已一改初来时的实在,也不怕雷劈地装起了叉叉:“还好,还好,我半个多小时就做完了!”最后终于问到一实在人。他和我一样的是,左顾右盼占了不少时间。不一样的是,后来他趴在桌子上默写《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遍一遍地,默满了草稿纸,不够还问老师又要了一张。这个实在人在高中政治会考时,最后几大题不会做,秉着必须填满的原则,写了半试卷的宋词。他向我们传授经验:万一批卷老师是个文学爱好者呢?说不定能给我几分。而最后的结果是,他政治会考通过了。我们是理科生,高考不考政治,只要会考能过就行。两天后月考出成绩,我和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我的数学成绩居然第一,虽然又是和一大我四岁的帅哥哥并列。不过我已成为表情帝:这也能行?这居然也能行?而那些说so easy的同学则是我们早就习以为常或者亲历亲为的表现:我只不过是粗心、笔下错,巴拉巴拉的。从那之后,学校的蜡烛脱销,同学之间小范围内兴起了一股读书热。为什么是小范围?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像我这样又懒又馋还矫情,既害怕以后风吹日晒,还幻想走遍世界吃遍美食的,所以只有拼命学习。当然,一开始跟风的同学也不少,搞得我还有点小紧张,毕竟自个是死记硬背出来的。可一段时间后,我就完全不紧张了。果然是成功的道路从来不拥挤,因为大多数的人都坚持不下去。成绩一时看起来肥美,但我深知自己的斤两,像差额选举全票了王白旦的这种好事是可遇不可求的。于是乎我继续提心吊胆了半年。在这半年里,我在狂读数学的同时,也额外买了数学练习狂做。每天晚饭后不和同学打闹,直接开赴教室,在晚自习之前要做好两套课外习题(注意:不是上来就两套,要循序渐进,开始时抓的是作业中的错难题。也不一定非要两套,以自己的节奏为准,但一定要有这个环节。参考第27章 辅导孩子学习的流程及各项要求)。碰到不会做的题目看不懂的答案,不管别人忙否乐否,死缠烂打了问完写全。答案一定要详细,详细到你哪天忘光了再看记录时也能够明白,详细到比你还差十名八名的学生也能够看明白。我记答案时不光记过程,有时连分析及同学给我举的例题都记上。我不信自己是个天才,更深信今日听懂了但两三天后就会忘光。所以我要把答案记详细了,还要次日早上多读会。连在一起记较困难,那就分成几部分记,想方设法记,直至印在脑海中再也忘不掉。答案记详细,连分析都记,一方面有助于培养认真等良好习惯,另一方面会帮你建立解题的思维,即知道从哪里入手。所以我们在正式解题写答案时,也要尽量写详细,条理清晰。同学若是实在太忙,那你就去纠缠老师。放心,正常情况下就是老师再讨厌你,就是你的水平再差,当他感觉到你是真心实意想学习时,他也会全力以赴帮助你解决问题。“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不是凭空冒出来随便喊喊的。在此感谢下我当年的数学老师,极有耐心的宗老师。切记,一定要让老师感觉到你确实是真心实意想学习,不能让老师一句“没空”、“问同学”就打发了。要坚决发扬死缠烂打的精神,让老师强烈感觉到:“我要学习。”能够问会了搞懂了最好,不会不懂的话一定要问完写全,然后第二天狂读、狂读、再狂读,然后再狂狂做。上天有好生之德,第一学期的大考小考,我考得都还行,基本前三。许多说so easy的同学撇撇嘴,“不过是死读死学出来的。”我忙诚惶诚恐地承认:“是是,笨人要先走。”数年后当我大学放假,在街上看见一个同学在卖水果。我不等他说忙先老老实实地承认:“我不过是死读死学个大学。”他眼一翻:“你再矫情,我就再多送你几筐苹果。”有惊无险一个学期,期末考试整个地级市四五个县七八个区联考,出的数学那叫一个难。考完后我都快崩溃了,真觉得白学了。我有两大题完全没看懂是怎么回事。两道大题啊,100分的试卷就占了近20分。我前面都没心思检查,时间全耗在那两题了。最后看时间不够,能写多少就写多少,惶惶然地交了卷。这下我没敢问问别人是不是so easy。现在他们都不在我面前so easy了,而我一有类似的询问,他们就诅咒我被雷劈。虽然我的成绩已稳定班级前三、年级十五,但是天地良心,我是真的心里没底啊,每一次都是,尤其是数学。垂头丧气地回家后遇见几个初中同学,中考我的成绩可是甩了他们八条街。于是我又阴暗地想找点心理平衡,就问他们感觉数学怎么样。这帮同学一点也不会察言观色,一窝蜂地so easy,而且还给我讲解了起来。你别说,好像还真是那么回事,难道是我想得太多、考虑复杂了?这一想整个人又不好了。真是不问还能谈笑风生,一问纯粹自找难看,我灰溜溜地赶快回家找个地方凉快。度日如年四天后,我和小伙伴们再次惊呆了。我考了90,老师说整个地级市过80分的都不到30人。我们可是在江苏啊,全国高考看江苏啊。我拿到试卷直翻至最后,那两题总共扣了5分。近20分的题目,在不会做的情况下,加起来只扣了5分。无则加勉,有则改之。我分析对比,对比分析后,总结如下——步骤得分。前1、2步,那就相当于“解”“因为”啥的,实在不懂把题中条件抄下也可以。第7、8步收尾,答案有时可以猜出来,就认认真真写。若第8步实在不会写就拉倒。8步写了6步,那2步就是不会的。按步得分,那2步单值分高,但和6步比起来算小的。何况你是不会做的题目,让你写出了6步得了一大半的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万一老师一高兴漏看了几步,直奔答案让你对了,还满分,那不就美食从天而降?再简言之,把大象装进冰箱需要几步?答案:三步。第一步,打开冰箱门。第二步,装进大象。第三步,关上冰箱门。第一、三步,我们会。第二步,怎么把大象装进冰箱?不会。总共9分,第二步难4分,三步会了两步可得5分。若运气好,第二步难但考察的是整体,第二步只有2、3分,那就得6、7分了。90分的试卷大题扣了5分,还有5分就是我前面没检查的,也就是我粗心了,笔下错了,巴拉巴拉的。这就是说我在最后那两难题上花了太多的无用功,如果稍微匀点时间在前面就能多得5分。得1分,超千人。之前这种易得分,我是一个不丢的。现在大概,事实上我也有点膨胀,认不清自己,非要把那两大道中怎么把大象装进冰箱给想出来。于是乎,本该地级市几十个高中前5的数学就被我给葬送了。高一下学期,全县两次数学联考。考试时又诚惶诚恐,考完出分后又惊呆了伙伴们,两次都是第一。有了这三次重大考试经历,我就算彻底认清了应试教育:你可以不懂,但你不能不做。你可以当时背不下来,但你不能不重复地读。记不下所有的细节,可以大概知晓基本的框架。你不能知晓南京和上海之间的所有小地名,但这不妨碍你沿着大方向从六朝古都到远东第一城。如同第1章所说,数学死活听不懂、不理解是因为知识点太多,量大记不住,或者不够熟练,前后不能衔接、贯通,导致知识断层等。一道数学大题七八步,牵扯十几个知识点,但就记住了四五点,因此前后内容思路衔接不上、无法理解。就算现场讲解,当时能记住,但是知识点太新,不够熟练,无法融汇,更别说灵活运用,达到条件反射、触类旁通的境界。也如第1章所说,理解是记忆的升华。有的人会问:“你当时记下的题目下次还忘怎么办?或者当时费了半天劲,完全记不住怎么办?”我回答:“不要把自己当天才,真要过目不忘、一点就透的话,你还会有上面的疑问?”我读的时候并没打算一次记下来,而是每天记一遍,重复很多天。这回记住了,过了一段时间忘了,再记一遍。学习就是重复的过程。几道题,你记一小时没记全。我分六天,每天读个10分钟。你看哪个效果更好?感冒了,医生让你吃三天六顿的药,你非把药攒一起一顿吃了。有效果?没吃死你,就是你家祖坟冒青烟了。记题和吃药一样,第一天10分钟没记下来没事,第二天再记。你刚吃下药,就开始着急火燎地说无效,要去找医生麻烦吗?你不是病人是医闹吧?再说今年感冒了,就指望治好了以后一直健康?既不要当自己过目不忘,也不要认为能过目就忘,要坚持重复地学习。有的人会问:“题中那么多数字变了怎么办?”这个是典型的主观臆测了啊。你如果连题目的数字都能记下来,有这记忆,你的成绩会差?你小学时最好的朋友,隔个几年没见面,搞不好连叫啥都忘记了,你还能保证你记个难题还能把数字一直都记住?你所能记住的就是个典型主旨,相当于记住个公式方法似的,把数字往里面套。时间一久,你连公式都不一定记得住吧?小学同学一时想不起名字,但你依稀记得他还欠你五元钱,或者你偷了他一块糖。总之,你脑子中有印象,这人是我小学同学,当年同吃一块咸菜长大的小学同学。再多细节,不好意思,你给我提示下。或者又好比南京到上海,路线记得,去时穿的什么衣服你忘记了。换身衣服就不知道怎么走了?有人会问:“要不要提前学习?提前学了开学后会不会上课不认真?”当然要提前学了,就相当于预习一样。有时间不仅学一遍,还要学两遍三遍。小学的知识,我们初中还在学;初中的知识,我们高中还在学。一点一点地加大难度,一遍一遍地加深记忆。至于说学会了开学上课不认真,这更是闭门造车,没有经过实践瞎想出来的。你上课不认真,你能保证考一百了?你能保证考一百,你当然可以不认真。你考不了一百,上课还不认真,那不是找骂?再说了,大家都提前学了,老师所讲的内容会不会加深?进度会不会加快?就好像本来小学才学的拼音,在大班结束那个暑假谁敢不学?但是要注意,提前学不是让你囫囵吞枣,假期一个月就学了一学期内容。那根本记不住,学了也白学。而是让你在能学两遍,且做两遍习题,掌握所学知识的情况下,去安排进度。譬如总共一个月时间,前十五天到二十天学第一遍,后十天左右学第二遍。这学一遍不仅仅是将知识概念讲一遍,而是要认认真真做好配套习题并努力掌握它。第二遍则是换一套更难的习题,譬如实验培优班,再重头做一遍,并摘抄或记下发现的错难题。若学生基础太差,则这一个月可分成学三遍的时间,习题也可就同一套做三遍。减小难度,重复练习,以提高学习能力。若这学生极其优秀,则可根据自身情况自行安排。(具体见第5-1章 衔接班的重要性)当然,我承认是有人不提前学拼音。但老师不会停下来等你的进度。三天不到,学生回家就哭。老师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催着教,家长自个就着急补起来了。是,我承认是有人不提前学拼音,成绩也挺好。有人与老虎打架也毫发无损,但你和老虎打试试?有人手机爆炸伤了手和脸,但你怎么就不怕毁容,动辄想玩手机?综上,所以,首先设定个小目标。譬如:能做题就做题,做题时间不够那就读。把做过的,记得不深刻的题目拿来读。记不下来没关系,只要你多读几次。一定要搞清楚,数学不是常通过做题、刷题才能提高吗?为什么我们要强调读书?因为理科也有语感。在做一定量题目的基础上,我们更要知道:一部中文长篇小说,大部分人读完一遍后就能神吹胡侃了。什么东邪西毒桃花岛,萧炎药老大主宰;什么黛玉二爷怡红院,悟空李逵女儿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读完一篇短篇的英文阅读理解呢?是不是边做后面的题目,还得边倒回去看看文中讲的啥?也就是说英文短短几百字读完还觉得稀里糊涂。有的就算读了几遍,仍然觉得不知所云。这就是“语感”的差别。什么叫“语感”?语感就是你的脑海中已建立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而在行动上会不知不觉一针见血、举一反三、势如破竹的感觉和能力。什么叫一针见血?就是一下就能从一堆文字图画中分清主次,瞬间抓住题目的主旨。譬如打字。练习久了熟了后,你打字时根本不用想偏旁或拼音在哪里,而是下指如神、一挥而就。中文是母语,在我们日用夜练下,手口脑高度结合已形成条件反射。别人说了一个成语一个典故,我们就能知道他什么意思;别人刚说了个开头,我们就大概知道整件事情;别人就是后半句不说,我们也能大概猜到有几种结局;或者知道他的言外之意,所谓闻弦歌而知雅意。譬如填空,我要吃什么,那我们知道这里的什么,指的是食物。我住在什么,这里的什么指的是地方。譬如这句话,我住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么长,但我们知道它就是一个地名而已,在文章中整体影响不大。而不会出现注意力偏差,不会想布宜是什么,诺斯是什么,艾利斯又是什么,这几个加在一起又又是什么?这就是语感。而这里的“吃”和“住”也是高频词,“布宜诺斯艾利斯”就是低频词。英语为什么不能如此?因为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没几个日用夜练。如果平时说英语和说中文一样频繁,你觉得你不会长虹贯日?我一个朋友初中没毕业,连26个字母都说不全的人,被临时抓壮丁去给一个外资公司开车,一年多下来对答如流,两年多下来插科打诨,三年多下来就敢对专八的英语翻译恨铁不成钢。高中时一次英语测试,完形填空的短文讲的植物如何如何。我将植物(plant)错看成飞机(plane),于是整篇做下来相当别扭,每个空的四个选项,哪一个都觉得不顺眼。但再别扭也得填完啊。我硬着头皮填好,考试一结束就和好友谈论这事。好友听完一头雾水,好半天才反应过来讲的是哪篇。经他一提醒,我也才想起那个单词是植物,心头不由沮丧。这里注意:高中生认错一个简单字不稀奇,大作家莫言也会偶尔忘记哪个汉字怎么写。好友见我心情不好,还安慰我别的科目不错,总分不低就行。待考试出来后,却是我那篇短文十个选项都对,而好友却只对了三个。他大叫这太没天理了。我当时也颇感奇怪,后来细想才明白。我每日狂读英语,语感已深植骨髓,哪怕主题看错了,但细化到单个句子,句式、句意、习惯填法等不变。我跟着平常的感觉走,正确率自然颇高。这就像读到一句没头没尾的中文“找呀找朋友”,你立马就知道接“找到一个好朋友”,而且脑袋里还会不自觉地哼唱。你管谁找朋友?或者“某某有三寸”几个字后面是空格,让你填。你可填“金莲”,或“不烂之舌”。你用得着知道是“小王有三寸不烂之舌”还是“小寇有三寸金莲”吗?搞不好那“寇”字,你还不认识。而同学则恰恰相反,他认识了那个主语单词某某,但基本不读英语,课外习题也甚少做,所以根本就没有语感。他要是正确率比我高,那才是没天理。或者说我狂读,抓住了高频单词,譬如常用动词。你偶尔读一下,不过记住了个低频单词。譬如名词恐龙、企鹅,和前面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八百年出现一回,用处有多大?理科也有语感。大家都记得小时候上学,稍有点工作经验的理科老师在讲台上就能旁征博引,动辄侃侃而谈这定义会如何考,那概念该怎么用。老师怎么那么牛?老师不牛。成绩再差的人,当了老师,教了两三年,就连课都不用备。那是因为老师教了许多遍,重复了许多次,他记住了。尤其是难点、关键点,许多学生一时不明白的点,他了然于胸。一个难题那么多学生问,几十遍讲下来,想忘记都难。如果你重复的遍数够多,你也可以。可是你一道难题连几遍都不读,你怎么能不觉得他牛?或者我们自己就算成绩再差,上小学时就能对幼儿园的知识指手画脚,初中时就能对小学低年级慷慨激昂,高中时都能对初一初二摧枯拉朽。什么原因?就是长久以来,我们一遍遍重复练出了“语感”。对优秀的学生而言,他们基本功扎实,光凭做题刷题就能在脑海中搭好各种题型、定义的数学理科大厦。他们光做题刷题就能查漏补缺,让大厦愈发完美坚固。对一些基础薄弱,成绩一般的学生而言,因理解、动手等各方面综合能力稍弱,而数学知识量又偏大,刷题做题时间相对不够,那么就通过“读”来弥补。通过多读题达到记住一个题的题干,先搭起数学大厦的框架,然后再往里面填砖砌墙。通过多读来培养“语感”,再见到题时一遍下来已然知道讲的是什么,大概的方向在哪里,从而按图索骥。譬如轮船顺流、逆流问题,譬如甲乙丙干工程,单干要多少天,合干又要多少天。你脑中是不是一下就有个大概题型了?譬如相遇问题,当两人相距多远时,你会考虑他们是还没相遇,还是已相遇过了,这有两个可能。你看,是不是很熟?这就是语感。我们背诵文科课文或知识,当连读多遍、几日仍记不下来时,我们就会把课文抄上一两遍。为什么我们是在读背不下来时才会抄,而不是上来就抄呢?因为读背可以节约时间。当然,对于不自觉的学生,第二日就要开始做错难题,参照第27章 辅导孩子学习的流程及各项要求。在“学习”的时候认真学、认真写。但在每天“复习”时,十分钟内可能做不了一道大题,但是起码可以读六道大题。越长的题目,相对难度越小。它难的是题目长、字数多,学生连条件都记不住,所以很容易被吓唬住,头脑出现短路。也就是大题光用“字数”就淘汰了一半的学生。还有的题思路简单,但答案繁杂,让你运算不下去,又淘汰一批。一般来说,长的题目三问中,前一两问都很简单,是送分的,所以千万要读完题,并得到那白送的分。题目若是长,难度还大,那就是竞赛类的题,根本不会出现在面对大众的考试中。就算中高考里出现了,那对分数也没有影响,因为基本上没人会做。怕的就是字数少,让人总感觉少条件或出错了的题目,那个才会出现在解题方法上奇难的现象。一周下来几十个大题就在脑海里有了印象,一个月下来数量更为惊人,再辅助于动笔则效果斐然。而且读到后来,你就会发觉读一道题的时间会越来越短,一眼扫过去整题就了然于胸。一道难题第一次读时可能需要五分钟,几天之后可能只要用一秒钟。那题目就像一副图画,或一副地图,你瞧一眼,脑子中就会出现这题的各种细节,特别是关键的那几步。这就像你对一个人很熟悉后,一看见那人的名字,你头脑中瞬间就有了那人的面貌、那人的体形,还顺带想起那人从墙上掉下来摔断过腿。经常阅读和大声读书的人,对文字、公式、图形等比较敏感,能更准确地理解并记忆其中的意思。对长的题目、多的文字、乱的图形的排斥感也较小,更容易接受枯燥的题目、冗长的句子、复杂的图形。即眼睛的“抓”字能力强。文科不用多解释。理科譬如其中的大题,学生就算不懂,也能更容易读完,更容易知道哪个地方不懂,哪个地方是关键点,要从哪个方面着手。而不是一看就头晕,非常排斥,极其之不想读下去。在读题上就已经输了,更遑论解题。如果能经常主动编点题目、写点文字、画点图形,那更能体会到出卷人的感觉,效果会更好。对一些几日下来仍读背不出效果的题目,那才会用笔多抄写以达记忆效果。许多在复习时做题的学生,因为脑中根本就没有内容的印象,在那呆坐半天,一个题目也做不出来,一个题目也没有记下来。或者说根本就不是复习而是自我安慰:“看,我也复习了。”后果就是再碰到类似的题目,老师讲解起来仍然吃力,学生像新学的一样,完全没有印象,理解起来更吃力。读的时候不要太在意结果:懂不懂,记没记住;只要抓住过程:努力读了。即短期内不懂或记不住也没关系,你努力了就行了。没多久你就会突然发现,你记住的程度已到,那一步难点在笔记本大概什么位置,那个关键处你画得三五颗星星像被揍了一棍眼冒金花,那个关键字你写得比乌龟爬还要难看。即如上文所说,文字题目像图画一样,在你脑中有了直观的印象。此时,你的知识体系有了框架,你的语感已小有所成。当然,强调,主动性不够的学生第二日就要开始做错题难,具体做法及流程可参照第27章 辅导孩子学习的流程及各项要求。千里之行,始于跬步。千万不要没事找事干,上来就设置个很难的小目标,非要一次性搞懂,非要一次性记住。今天搞不懂,可以明天搞。明天搞不懂,后天搞。后天还搞不懂,抄几遍记住步骤怎么做就行。安装电脑玩游戏,你记得插哪根线、在哪开机这些套路就行。你需要知道开机后屏幕为什么会亮,电能如何到达主机,主机如何调动CPU,CPU如何驱动显卡干吗?不需要,只要电脑亮了,游戏能打就行。当然,有的人把原理搞得很清楚,但是你游戏打不过我。数学原理你说得头头是道,但是你考试考不过我。应试之下,然并没有啥用。其次,一定要行动。有的人觉得数学差就逃避,就把数学放最后做,先做其他的。做着做着夜深了,月亮奶奶都跳完广场舞了,余下的扫一眼,题目还没看清就给自己个台阶:“我应该也不会,还是不做了,要保证睡眠。”听过把帽子扔过墙的说法吗?这墙你不一定爬得上去,那就先把帽子丢过去,尔后你就会增加动力,要把帽子捞回来。没准那是某种有特殊含义的礼物,丢了有人要拎你耳朵。当然,实在爬不过去也没事,毕竟你尽力了啊。所以说,考试时先做简单的题目,做作业时尽量先做难的科目。不是先做难的题目啊。在你状态最好的时候,先做难的科目,把最好的青春先献给数学,至于擅长的语文什么的先靠边站。语文可能会少个几分,但数学会多出几十分,哪个合算?不会的一定不要放过。这个不放过,不是你大眼瞪小题一直神游,而是让你先跳过,接下来就如前文所提,事后问全写完、多读多背,不怕当时不明白。你刚出生几个月时叫“妈妈”,那时你就知道“妈妈”这两字是什么意思吗?所以只要去做,总有你会明白的那一刻。再说了,明白不明白,又不影响你得分?你叫多了,就知道什么时候或什么场合叫“妈妈”就行。也就是说不懂它,但知道怎么用它,能得分就行。所以第一次遇到不会做很正常,我们要抓的是第二次遇到会做就行。再次,会做的题目一定要做对。重点:重复学习、练习,会做的题目一定要做对它。练习时,碰到做过的题目一般不要跳过,再做一遍提高速度及准确率。这样做的好处是,考试时别人遇到题还要思考一下,当然最终也能做出来,而我就相当于在直接写答案,这个题中有几个陷阱一清二楚,搞不好还没有我平时做的陷阱多。别人两个小时都不一定够,我一个小时都用不完。余下的大把时间可以检查,也可以专攻难题。当然,做过多遍实在太熟了的就忽略。注意:就算是在初高中,考试中也有百分之九十左右的题型,我们平时都做过。哪怕是一个大的难题,其中许多小步骤我们也做过,也至少能解决这个大难题的一半。但有几个学生考试能得到百分之九十的分数?都够上清华北大了。又有多少人后面大题一片空白?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及时巩固掌握。当数学科目学好后,别的科目譬如物理化学也可以如此操作,尤其是化学,其次是物理,简直是立竿见影。正常一个月早读下来就会有如神助,考到前几名那是探囊取物。参照第5章 “刷题”“培优”等。早上起床的铃声响起,大家穿衣下床争先恐后抢占茅坑大小便、水龙头洗脸刷牙。我因为身子骨单薄,总是明智地避开这股高峰,坐在床上定定心心地把近几日的,需要重点关照的科目的错难题、概念什么的,再过一遍。哪门差就关照哪门,若都差不多,则重点关照数学。还是那句话,不需要记熟只要认认真真地过一遍。不懂也没啥,读多了会发觉真的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一个朋友熟了,他再怎么换衣服发型,你仍是一眼能认出他。即万变不离其宗,熟了后不怕题型的变化。对于不住校、走读的学生,早上醒来后,最多洗把脸,马上就要进入过一遍错难题、概念这个环节。否则三磨两蹭,时间就耽误了,习惯也没法养成。过一遍错难题的时间一般15分钟左右。待到大家洗漱完毕,我才以最快的速度下床,一人独享几个水龙头,独占数个茅坑,两不耽误。当然,时间一定要把握好,否则赶不上跑操,我有一次就差点被老师堵在了宿舍区。那次我读好书后,感觉肚子不太舒服就在厕所多耽搁了一两分钟。等我一边提着裤子一边冲出厕所,跑到直通宿舍区的主道时,发觉一百多米长的主道上一个人也没有,整个宿舍区就剩下我自己。而在大门边,几个值班老师和领导都阴沉着脸,远远地注视着我这屎尿多的懒人,就等最后一刻将大门一锁,把我给关在里面。我一看这架式,把腰带一系,心一横,连裤链都没拉就往大门冲去。大门外几十米就是操场。每天住校生们先各就各位在操场站好,然后鱼头接尾地一拨拨跑出,绕着操场转圈。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我外面穿着白色的西装裤,再里面是蓝色的秋裤,蓝白蓝白的分外显眼。而且随着百米冲刺将速度提升至极致,我外裤的门洞大开,没有束缚的秋裤就像飘扬的旗帜一样肆意。老师领导们姜是老的辣,阴沉着脸等我冲出后,一言不发地锁住了大门,而学生们显然没有那宠辱不惊。排列整齐的数千住校生们,不管男女都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天的怒笑声,让我的旗帜更加飘扬。我早猜到了这个结果,很淡定地冲进了本班的队伍。一个同学还好心地提醒我,我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就面无表情地整理好衣服。相对被老师堵着,就算裸奔又怎么样?我东方维纳斯般的身材还怕人看?重大考试前,那小范围的同胞们,在众人还庄周梦蝶、天色也黑漆麻乌,说不上是三更还是五更时,就会穿着黄大衣走出宿舍,走到主路灯下继续努力。不知是三更还是五更,不是说我们完全不知道时间,而是大家觉得没必要知道时间。一觉醒来只要有点精神,就自觉地穿衣而起,携上需要复习预习的资料与电灯相伴。古人凿壁偷光也不过如此。中午。去食堂打好饭后我先不吃,躺在床上睡个十来分钟再起来就餐。吃完饭后就不再休息,直接去教室做作业或课外习题。我和大部分人不一样的是,每天中午还会写上十分、八分钟日记。写高兴了会编一个故事,一个两三千字的故事要分一周才编完。注意,喜欢文学的朋友千万不要因小失大,整个中午的黄金时间都在那编小说玩啊。为什么饭前休息?因为无意中看过一个文章说饭前休息十分钟赶得上饭后一个小时,尝试下来深以为然。顺带说一句,我打饭不是第一个就是第二个,一路狂奔。许多人认识我都是因为打饭时,我狼奔豕突的矫健身姿。如此,既锻炼了身体,还节约了时间。在下午预备铃声响起时,我会拿着成语词典或诗词歌赋什么的去厕所。后来因为有走读生会迟到,老师就要求预备铃响前,所有学生必须到教室,我就将去厕所的时间提前了。在方便的时候,记忆效果真是好。记得有段时间我出口成章,张嘴不是言简意赅的成语,就是骈四俪六的诗歌,翩翩美少年啊。晚饭后许多同学还要吹会牛消化一下。我刷好碗筷后径直就往教室走去,二三百米长的路够一个十几岁少年消化了。另外许多同学课间时很拼命,我恰恰相反,基本都要休息,换换脑子,这样对我效果更好点。于是课间的走廊,时常只有我一个人在晃荡。也于是,很多外班的同学就会说,那小子真聪明,看人家玩玩,成绩就能很好。下了晚自习,冬天的时候因为教室太冷,我和大家一样回宿舍。回到宿舍简单洗漱一下,别人接着吹牛,我又把最近四五日的难题概念文科类什么的拿出来默读。仍然不需要记住,只需要过个一两遍。因为已经熟练了,我当时所有科目过一遍大概需要四五十分钟,最多不到一个小时。七八门课平均每门七八分钟,难的科目就多花点时间。对数理化:数学的定义概念少,高中的书基本用不上,所以慢慢就侧重于错难题;化学的知识点多、散,新学的内容在前期的两三天要通读,像读语文课文。找出重难点后,再像数学那样过。物理介于二者之间。如果专注力不行,那就小声地朗读一段时期。若在家,则可放开喉咙。在这期间宿舍会熄灯,熄灯后我就点着蜡烛接着读。有段时间发觉家里的应急灯效果不错,就带到学校,没想到几次后坏了,这可把老爸心疼得要死。我上高二时,一个高三的复读生分到了我们宿舍。晚上他看见我在挑灯夜读,对我说很是钦佩。我听了小有安慰,当时还以为已落榜一次的他会一起头悬梁呢。谁知他非但不如此,后来还时常主动提前熄灯,说要保证睡眠,让我不得不更早地点蜡烛。人各有志,上学也不是唯一之路啊。不过,我高三时又看见他在复读了,不知他还睡得好不。当然,在宿舍点蜡烛也被校警敲着窗户警告过一次。不过只有一次,也许校警也知道农村孩子想上个大学不容易吧。天气渐渐暖和,晚自习后我就不用那么早回宿舍了,在教室里继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春夏交织的时候,着实舒服了一段时间。若再有几个同学相伴,满屋的烛光看起来还很浪漫。过了五月中旬,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坐在屋里汗流浃背,坐在外面又风吹过廊稳不住蜡烛。我想了想,就将蜡烛点在窗户里面的窗台上,人坐在窗户外面。借着一层玻璃的遮挡,蜡烛燃得安稳,我也在晚风的吹拂下看得心静。女生是不方便这么晚的,所以我经常脱了上衣长裤,只着一条短裤读书,也亏得教室在四楼没什么蚊子。有段时间几个同学也来少年强,我还有一块遮羞布,他们就都是赤条条的来去无牵挂。秉烛夜读时也要注意安全。高一时有两个上下铺同学合用一根蜡烛,蜡烛点在靠墙根,上下都能照到。两人都以为对方会吹灯拔蜡,于是各自睡去后蜡烛烧着了墙纸,差点将上铺给烤熟了。总结:每天比别的学生额外多做的事:1、起床后第一时间,根据自身专注力或学习能力强弱,决定朗读还是阅读重点科目的错难题或概念。2、中午写日记或反思。3、饭后复习巩固重点科目的错难题,或者做这个科目的课外习题。4、睡觉前阅读下所有科目。其中对重点科目可多花些时间,譬如朗读英语,培养语感。在如此努力下,高一时不仅数学成绩喜人,其他科目也跟着迎头赶上,最后齐头并进,总分得到过全校第二。正当我高歌猛进、一路捷报,准备下次考试拿下全校第一时,文理分科了。当时算是文武双全的我不得不忍痛割爱,放弃稍曲高和寡的文科,选择了更司空见惯的理科。缺少了文科的助力后,班级里还能时常保持个总分第一,但年级却只能在十名左右徘徊。否则七八科一起参加考试,不说所向披靡但优势绝对明显。当然也不能全怪分科。高三的时候教室晚上倒是不熄灯了,可惜从高二那时起,压抑了许久的青春,在一片荷尔蒙爆炸气息中,也按捺不住被人骗入了汹涌的大潮,差点被拍死在沙滩上。我们班主任三天两头说:许多同学觉得考不上大学了,捡个老婆回家也行。这个想法很好,但不是现在,一定要忍住,高考之后你们爱干吗就干吗。但也要注意,别人考上了大学还要不要你这个癞蛤蟆。所以千万别把自个当天才,更别不自量力地想什么“爱情与事业双丰收”这种美事。轮到你,八成就是“双分手”。从这一点我们也能看出,不管是初三还是高三,到了后来,许多学生已经提前放弃了。越到最后,醉生梦死的人越多。即,你就算不比以前更努力,你的机会也一直在增多。所以也不要说哪个省的高考竞争激烈什么的,因为起码一半人都是分母,都在混日子,是来凑数的。也别担心某些超级中学的全省掐尖,那不过是拉高了清华北大的分数线而已。本科专科的分数线相较而言,非但不高没准还降低。把尖子全掐走了,各中学缺少领头羊的示范效应,混日子的学生更多。而像江苏这种最多全市掐尖的学校,领头羊比较分散,带动效应好,相当于全民参与,那竞争性更大。超级中学就是一群学神们在打架、内卷,和普通学生没有关系,反而还可能是好事,譬如第二梯队的学生就有出头之日。因此,除了那些顶级的人,绝大部分人只要和认识的人比,和同学们比,若在班级里能够名列前茅,那就肯定不差。还有一些新进初高中的学生因为曾经优秀过,用过去的思维成功过,他们就会抱残守缺,不积极接受新思想,不及时适应新生活,那慢慢也会成为分母。生活中为什么我们经常会说要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就是因为怯于或者懒于改变的人太多。所谓小学学霸上了初中,许多不见人影。初中学霸上了高中,不少泯然众人。所以差生不要轻言放弃,坚持到底,没准你就是那个逆袭的人。鹿死谁手,谁也不可妄言;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要强调,即当年我对我的这些学习方法还是不够自信,譬如理科还受着“要有天赋、要理解、要悟,脑子要好使,智商要高”等说法的影响。如果真要靠所谓的好天赋、高智商,那小时候就做个智商或天赋测试好了,不适合的就趁早改行,省的活受罪。有家长愿意这样做吗?肯定没有。你知道我不是晚发育啊?你知道我不是没开窍吗?所以,当时如果有一个人,只要一个人力挺我:“大剑,你的这些学习方法绝对正确,这就是教育的真谛。”那么我就会在这条道上坚持走到黑,黑到极致便是光明。如果不理解,不会悟怎么办?大部分人回答不上来,他没有具体办法,搞不好就说句你不适合理科。但我再次告诉你,当你不理解,也悟不了时,我的方法就是最适合你的方法,非常具体的、能够实际操作的方法。最后,我虽然无缘清华北大这种学神之校,但仗着高一的深厚功底,捡个重点名牌之类的学霸之校还是绰绰有余。记好了,那可是扩招前的重点大学。而且我那年高考极其简单,严重影响我这学霸的发挥。简单到考试时我都不敢下笔,改变了做题习惯,做完一题就要检查好几遍,就怕有漏洞,哪有这么简单的题?而不是先做完再整个检查,因此耽误了许多时间,特别是打乱了做题的节奏,不能酣畅淋漓、一气呵成。简单到考后,我都不自量力地以为能考个状元。否则我现在就可以成为更多人的榜样了。所以,高考时,大家千万不要随便改变你的做题习惯,那可是好不容易锻炼出来的,相对最适合你、最高效的做题习惯。尤其是优秀学生,照平常来就是。高考前最后两三个月,包括中考前,大部分的学生也别太异想天开,觉得会猛提几个档次。你老老实实把大部分精力放在错难题、薄弱处,少做新题。一、自问。一般的学生:“今天学了几个小时的习?”优秀的学生:“今天还有几个小时可以用来学习?”要主动寻找时间来学习。学霸并不可怕,就怕学霸放暑假。可怕的是天赋比你好,还比你努力。二、图书馆理论:“等有了图书馆再学习的人,有了图书馆也不学习。”不要给自己找理由,非要等条件全具备了再去做事,那条件具备了,你一般也不做。“有点累、吃得太饱、明天更有精神”,这都不能成为阻止你现在学习的理由。想做一件事,一个理由就够了。不想做一件事,一万个理由都能找到。三、墨非定律:当你觉得某事可能发生时,某事一定会发生。我今天不学习,以后会不会后悔?这个题难点,放过了,以后不一定会考吧?不好意思,一定会后悔,肯定会考。四、千万不要被“数学好的人,一定逻辑思维强,抽像能力棒,脑子好使”等花哨名词所迷惑,更不要被“成功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而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所误导。什么是逻辑?说这话的人,他都不一定知道什么是逻辑,还很有可能他的数学就没学好过,这是他好不容易找到的借口。“逻辑”这些名词都属于事后总结的范畴,就像中文的语法一样。你在学中文时要先语法的话,你肯定连话都说不好。所以先老老实实地读背练,老老实实地刷题。成了优生了,再去接触这些花哨的词。“百分之一的灵感更重要”。有灵感当然好,但我们又不是要搞科研,要流芳百世,那你非要灵感干什么?我们只要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那考个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就绰绰有余。好了,说这么多就是让大家明白:学习方法、解题思路等,都是现成的,就看你做不做。应试教育比的就是勤奋和坚持,而高中的学习纯粹就是个体力活。只要你像我这样尽早地认真努力了,哪怕资质欠佳,哪怕后来有各种干扰,你的结果都不会太差。因为,我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就算高三只剩最后一两个月了,成绩薄弱的你只要愿意努力,也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附记:(一)211工学硕士经历:高考数学85(满分150),上了大专。因学校差,工作难找,所以专升本后又考研。数学一直不行,考研前三个月仍摸不到头绪,就从答案入手,摘抄详细解题步骤,多读多背多默。考研数学分数线60,最后得了107(满分150),2012年全国数学一卷,成功考入北京211重点高校,毕业后进入福利最好的某部门工作。(二)剑之晶:新高一学生不用怕数学。不懂的题抄好详细解答,读三天后尝试重做,最多一周就了然于胸。理解是记忆的升华,就像小时叫“妈妈”,叫多了就懂了。理化都如此。记住了,能理解,也就会思维,知道如何做了。再举例:规定四人动作,A见到鬼子就举手,B见A举手就唱戏,C听见B唱戏就翻跟头,D看见C翻跟头就跑。第五人F若没有看见全程,或没有记下这些信号,光看B、C、D的动作,是不是很费解?如果给A规定50类人有50个表示方法呢?F的感觉是不是很像数学了?------------本文节选剑之晶的《逆袭从垫底到学霸》------
具体操作请结合本书第27章。
欲购买《逆袭从垫底到学霸》请长按并识别下面的ErWeiMa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