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为思维而教》第三节高中生物学新授课思维课堂的构建(新授课中的科学史和有效探究)

发布于 2021-11-16 17:2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读书笔记

-reading-





享阅读,齐分享,共进步







余世慧




探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对活动的探究,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某一具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展开探究;二是对文本或问题的探究,即在课堂上利用某些资料,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也会开展一些活动来进行教学,虽然这个方法很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应尽量避免为了有学生活动而设计活动,此活动应该围绕着教学重难点进行,在活动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训练思维,而不是单纯的为了活跃气氛而设置。

为了避免以上问题,课堂活动的设计还要注意教学活动的数量;问题的设置上跨度不能太大。很多时候会感觉探究性的课堂进行不下去或者气氛不太好又或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很大原因上是问题的跨度太大,缺乏梯度,没有提供相关情境,超出了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使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一筹莫展。因此在教学时,应多注意这一点,除此之外,如果想让学生充分思考起来,就要给予时间思考,不要急于告诉学生结论,过程中适度加以引导。






李嘉妍




本节主要讲了科学史教学和探究性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这两类教学策略往往是新授课中较难以真正落实到位的。更多的时候,科学史会变成“故事”或作为事实性知识讲授,探究性教学会成为“热闹的课堂”而流于形式。殊不知,科学史和探究性教学都是用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最好的素材。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呢?

在进行科学史教学时,需要教师对科学史进行查阅和补充,深入钻研教材,丰富教材内容,进行加工的史料更有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良好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的关键之一,教师应努力吸引学生思维的参与,让他们感悟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乐趣,再渗透以严谨的科学方法,并传递科学家们的精神和毅力。

刘恩山教授讲过,“探究的核心是高质量的思考。”新授课中常常有很多的探究性教学,一种是在活动中探究,一种是在课堂上利用某些资料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无论哪种探究性教学,其关键都在于是否“有效”。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如何实施真正的探究呢?首先,提供有效的背景,可以创设真实的情境,或以实验、科学史为背景,让学生基于素材进行探究。其次,善于引发认知冲突,创设的情境最好能与学生所学的知识相关,却又不能直接运用已有知识解释的现象,能够较大程度地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这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从中抓住学生思路上的一些缺陷,并适当追问,让学生经历“解释—错误—再分析—正确”的过程。再者,对于问题的设置,其有效性在于能否为学生搭建良好的思维梯度,教师设置时要注意问题的层次、多维性及迁移性。最后,教师不要过度干扰学生,不要让探究流于形式,让探究变成了简单师生问答的过程。这也要求了教师在互动过程中要有灵活的处理,也要充分相信学生。

其实,学生远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优秀,给他们一个展示的舞台,我们给与适当的指导,他们能让你收获不一样的惊喜。







张雪美




对于新授课中科学史教学以及有效探究的几点感悟

对于科学史的学习,能够充分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科学史为切入点展开教学。采用生物科学史的教育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概念形成历程的分析,促进其对生物学核心概念的理解和生命观念的形成;通过对科学是相关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对生物学原理规律的理解掌握;通过对相关科学史的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教师在教学中,应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环节,以史为源,以史为据,以史为镜,通过深度挖掘和灵活整合,引导学生在科学史的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生命观念和培养社会责任,进而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当教材中出现多个科学家的科学史时,教师可以化繁为简,突出主干。对于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或难点实验,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渗透方法。教材中部分科学史可能会出现删减或简化。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教师可以查阅资料,挖掘史料的完整过程,。通过适当整合,并在教学中适度还原研究的来龙去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对于有效探究,强调探究难就难在有效。在很多时候,不少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会出现探究不起来或探究无效的情况,原因在于课堂上提出的假问题太多以及问题的跨度太大,还有就是教师干扰太多和分工不明确几个原因造成的。探究性活动中,我们要警惕虚假的探究,那就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探究的亲切感,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探究性学习不是全部的教学活动。材料的收集、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设置是决定探究性教学有效性的三个关键因素。材料的收集,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好的素材,善于收集,善于积累。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素材,并挖掘素材中的问题切入点。问题的设置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而且要求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调控上要有充分的预测和灵活的处理,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童惜慧




高中生物很多的大概念,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规律的构建都是基于相关科学史的分析归纳出来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老师会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故事”供学生阅读,或是简单的将它们罗列出来作为事实性知识进行讲授,缺乏对史料的深度挖掘,导致科学史的教学效果不高。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科学史才能体现出科学史的价值呢?首先,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因素。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教学方法,在呈现科学家们思维的过程和实验方法之前,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他们随着科学家的思维一起探究,这样更能深切的体会到科学家们富有创意的思维方式,并且可以从中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乐趣。

新课程实施以来,“科学探究”始终作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刘恩山教授讲过“探究是高质量的思考”。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不仅会影响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落实,也会间接影响其他两个核心素养的达成。探究性教学既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思考,又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尽管探究性教学有着诸多的好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很难探究起来。或者说,很多探究效果不尽人意。那如何做到有效探究呢?第一,要提供有效的背景,背景是探究的基础。第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是有效探究的关键策略。第三,注重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对学生具有天然的吸引力。第四,以实验被背景,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教师结合经典实验引导学生思考,不仅能理解生物学原理和规律,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候,要多下功夫,材料的收集、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设置,是决定探究性有效的三个关键因素。构建有效的探究性课堂,才带来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温依莎




新授课中的科学史教学和有效探究

高中生物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加大了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这些丰富的科学史以其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成为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如何结合科学式的学习促进概念的形成和原理规律的理解,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科学史在对应教材内容中的作用地位,引导学生在科学史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生命观念和培养社会责任,进而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如再分析一些科学家对某些事物学现象和生物学观点的探索历程中,应注意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科学家对前人研究成果的传承和创新。分析每个科学家研究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以及未解决的问题,从而形成系统性的认知,得出一个完整的观点或规律。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查阅资料,挖掘史料的完整过程,通过适当整合并在教学中适度还原研究的来龙去脉,可能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即教师在教学中进行科学史教学的过程中,应充分备课,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教育因素,丰富教材内容使相关的内容更完善,更具有吸引力,更能体现教育的价值。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应当努力吸引学生的思维参与,发挥他们学习主体性,帮助学生从中总结生物学研究规律方法,如怎样收集资料、怎样进行科学观察、怎样设计实验、怎样呈现研究成果等等。

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结果交流与讨论的能力,是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探究能力。培养探究能力的教学称为探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对活动的探究,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某一具体的活动,二是对文本或问题的探究,即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某些资料,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或探究。在实际探究性教学中,很多问题探究不起来,或者是无效的探究,归结原因是假问题太多或问题的跨度太大,学生无从下手。亦或是教师受到的干扰太多,如时间限制的问题。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分工不明确,浪费时间等。

如何进行有效的探究?应该注意为探究性学习创设真实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活动方案的设计和实施。决定有效探究的三个关键因素:材料的收集,情境的创设以及问题的设置,问题的设置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有梯度的问题,而且要求教师在师生互助的调控上,要有充分的预测和灵活的处理,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教师应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技能。






卢腾方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的科学史或以正文的形式作为讲授的内容,或以“资料分析”的形式供学生自主探究,或以课外资料(如“科学家访谈”“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前沿”等)的形式作为拓展素材。形式是丰富多样的,要求我们老师要充分的加以利用,加大对学生科学史的教育,挖掘科学史中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是培养学生生物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老师会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故事”供学生阅读,或是简单的将它们罗列出来作为事实性知识进行讲授,缺乏对史料中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深度挖掘,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也略显简单,导致科学史的教学没有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根据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应将生物科学史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学习环节,以史为源,以史为据,以史为镜,通过深度挖掘和灵活整合,引导学生在科学史的学习中进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思维,形成生命观念和培养社会责任,进而促进生物科学素养的提升。

对新授课的有效探究,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组织一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关键。探究性教学主要包括两种:一是对活动(或实验)的探究,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某一具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展开探究;二是对文本或问题的探究,即在课堂上利用某些资料(问题或文本素材),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和探究。

探究难,难在有效的探究。不少教师在进行探究性教学时会出现探究不起来或探究无效的情况,原因在于课堂上提出的假问题太多或问题的跨度太大,或是教师干扰太多和分工不明确等原因造成。为了避免虚假的探究,要求老师能做到如下几点:为探究性学习创设情境,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注重与生活相联系,增加学生探究的亲切感;以实验为背景,重视探究性学习报告的完成和交流;同时,要求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好素材,及时收集和积累。“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要善于研究素材,并挖掘素材中的问题切入点。“问题的设置”则要求教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设置有梯度的问题,而且要求教师在师生互动的调控上要有充分的预测和灵活的处理,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读书活动】享阅读,齐分享,共成长读书活动介绍

【读书笔记】《为思维而教》第二章 如何实现为思维而教读书心得分享

【读书笔记】《为思维而教》第三节 高中生物学新授课思维课堂的构建




我们

一起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