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导演柯文思:看见中国故事中感性的那一面 | 国际知名城市软实力调查报告⑧

发布于 2021-11-24 16:56 ,所属分类:2021面试经验技巧分享



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也体现在对外交往中。生动讲好一座城的故事,让外界更能理解城市的品格、气质和魅力。对上海来说,对外如何讲好那些发生在文化建设、城市治理、人居环境、营商和创新等诸多领域的一个个故事?让我们透过知名导演柯文思的镜头,寻找答案。




英国知名导演柯文思看到过世界许多不同的风景。从事电影创作40多年,他的拍摄足迹遍及80多个国家,曾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并16次斩获艾美奖。


在他看来,“中国风景”尤为特别。2013年起他在中国工作生活,去过大大小小许多地方,见证了这个国家发生的发展变化。与此同时他发现,出于对中国发展的恐惧,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的刻画是错误且危险的。


柯文思决定用自己的镜头展现真实的中国,展现这个非凡国家充满人情味的一面。他认为,这些在西方主流叙事中鲜有提及的内容,就是自己这几年所努力讲述的“中国故事”。




柯文思接受新民晚报“VOB”(外滩之声)栏目专访









中国故事无处不在


村支书、女卡车司机、杂技演员和民营企业家,这些身份各异的普通中国人有什么共同之处?

通过7月首播的最新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导演柯文思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都是当代中国的追梦人。“纪录片中每个短片的主人公都曾经历贫困,但伴随着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时代浪潮,他们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他在首映式上说。




片子共有四集,从西部到东部,记录了中国不同地域的逐梦小康之路。这条路上是每一个平凡中国人鲜活而复杂的生活历程,他们的欢乐与悲伤、坚定与彷徨都被忠实记录下来。在柯文思的镜头下,他们又是不平凡的:既是中国故事的亲历者,也是中国故事的创造者,他们的故事汇聚成当代中国故事的大江大河。


在柯文思看来,中国能做到劲往一处使,集中力量办大事,但这样的中国,西方世界并不完全了解。对一个西方人来说,在几年时间里让一亿多人脱离贫困就像天方夜谭,然而中国做到了。“能够亲眼见证这些,我感到十分震撼。因此,想拍这部影片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成功之路。”谈及拍摄《柴米油盐之上》的初衷,柯文思这样说。


讲述中国故事,柯文思善于捕捉宏大叙事下那些细腻的部分。他的镜头曾对准这个世界上最受瞩目的一对双边关系——中美关系

中美民间交往纪录片《善良的天使》的拍摄始于2013年。与当时美国流行的对华保守观点不同,柯文思和他的伙伴想要展现的是中美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同之处,中美两个大国之间能够实现互利共赢。但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他坦言,因为不少西方民众对中国的印象已经被歪曲了。

但他们的努力最终还是被看见了。将珠算推广到美国中小学的中国老师,到中国教橄榄球的美国教练,拯救了濒临破产的美国小镇的中国企业家......片子里记录的这些普通人的故事打动了不少中美民众。美国《洛杉矶周报》认为,这部纪录片选取了不同的视角看待中美关系,更代表了两国普通民众的心声。

在《善良的天使》中,柯文思还想向世界传递这样的信息:如果现在想拍摄一部关于中国的影片,取景恐怕要遍布世界各地。“因为现在,中国的故事无处不在。”他感慨,中国帮助贫困国家建造基础设施、为世界提供大量新冠疫苗,一直展现着一个世界大国的担当,承担着一个世界大国的责任。










要让叙事更有情感


讲述中国故事,中国人和外国人的视角有怎样的不同?


在柯文思看来,中国本土也有许多拍摄和讲述中国故事的人,他们的作品在他看来“也很棒”。虽然不懂中文,他也会经常看中国电影,通过那些镜头语言感知和认识中国。


但他感觉,有时候一些电影在拍摄时可能忽略了中国故事中“感性的那一面”。他举了一个关于高铁的例子:如果要拍摄一部影片讲述中国一条新建的高铁,会是一个很好的故事,因为中国的基建在世界享有盛誉。但这条高铁比其他国家的高铁开得更快、走得更远、让乘客更舒适,不该是影片的重点。“如果是我,我会记录那位高铁驾驶员。”柯文思说,如果把一个普通人成为高铁驾驶员后生活的变化作为影片的焦点,这部片子就更有情感。“让中国故事更有情感、更感性,在我看来,这是中国故事记录者和讲述者能够提升的部分,这样更能打动西方国家的普通人们。”


柯文思认为,某种意义上,中国故事的海外受众是西方国家的平民百姓,而不是拥有智囊团的精英政客。因此,相对于展现中国“更快、更高、更强”的形象,更应该讲述那些实现中国发展的普通人,他们是中国发展的力量。




在柯文思看来,拍摄有关中国的影片,一大挑战可能在于中国人比较害羞内向,不太愿意讲述太多自己的故事。因此,最大的挑战就在于如何和拍摄对象搭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不过,一旦你能取得中国人的信任,他们就会展现真实的自己。”另一方面,他坦言,要向西方世界讲述中国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也并不容易,因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在某些方面来说是难以量化的。


这些年,柯文思见证了无数中国家庭的故事。“让普通的外国人认识当下的中国,让他们不再畏惧中国的发展,让他们看到中国与他们人性共通的那一面。我们之间的‘同’远多于‘异’,让西方国家的人们了解到这一点是非常有必要的。”










改变西方刻板印象


“要想让西方改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就得让更多的人亲身踏上这片土地,让更多的人看到真正的当代中国。”柯文思说。


而上海,是中国故事的一个生动样本。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工作?在柯文思看来,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吸引。“上海是一个很棒的城市,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化大都市,一个有灵魂的城市,一个能让人心潮澎湃的城市。”




他笑着说自己第一次来上海时“还很年轻”,当时二十多岁的他为了给一部影片做调研而在中国探访数月。他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上海和现在大不相同,从他当时住的和平饭店俯视外滩,没有如今高楼林立的美丽天际线,游客也不多。




跨越时光的隧道,如今的上海既有国际大都市的魅力,同时又保留着传统文化的风情。如果有机会拍一部有关上海的纪录片,柯文思觉得自己会侧重于聚焦“这几十年来的变化以及那些不变的东西”。在他看来,上海一直是一个非凡的城市。“许多外国人会选择来到上海,而当他们走进上海时,就能看到当代中国的绝佳缩影,深刻认识到中国已不是过去的中国,现在的中国是非同凡响的、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国家。”



要打破“中国威胁论”,就要让西方真正理解中国。柯文思希望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认真思考,需要怎么做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而不是畏惧中国。





来源:新民晚报(记者 吴宇桢 王若弦)

视频:深海区工作室

海报设计:谢辉

编辑:施雨 唐梦葭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