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一) | 作者:齐子林

发布于 2021-11-29 19:0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参观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一)


齐子林


今天天气很好,不冷,阳光灿烂,没有风。我和夫人特地到提篮桥地区去转转。先去参观那里的犹太难民纪念馆。之前我曾经参观过一次,那是好几年以前的事了。后来该館经过改造扩建,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听说很值得一看,我没有来过。


这个地块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位于东长治路和长阳路的交接处,有一个大拐弯。我在市东中学上了六年学,每天都要从这里来回经过。以前这里有个大弄堂,比一般的里弄要宽大许多,里面的房子都很高级,属于西式洋房一类。靠近门口处是座医院,名称很大,叫作《中国医院》,是所私立医院。后来合併给公立医院,成为虹口区第二区医院。我的姐夫从东北哈尔滨医院调到上海,最初就分在该院放射科工作。后来才搬移到舟山路去。一直在该院工作到退休。


我们学校的教导主任杜青录老师也住在这条弄堂里。只是我没有去过。


舟山路及周边一块曾经居住过许多犹太难民,我上学时并不知道。这是过了几十年,到了改革开放以后才逐渐知道的。霍山路儿童公园建了犹太难民的纪念碑。舟山路一带的房子被保留了下来。这里有几幢房子曾经办过虹口区医疗卫生系统的幼儿园,我姐姐的两个女儿都曾经在这个幼儿园待过。也不知道它的前身曾经住过犹太人。


舟山路(长阳路和昆明路之间)曾经有个菜场,很大。楼上有虹口区豆制品加工场。散发着一股浓浓的豆腥味。小菜场的隔壁就是虹口区卫生防疫站。我姐姐在这个单位工作了一辈子(后来搬到塘沽路去了)。隔条马路就是著名的提篮桥监狱。高墙铁丝网围着。神秘莫测。那是另外一个世界。上海人说进了提篮桥,那绝对不是好事。是很忌讳的。


想不到,现在在这里建了一座犹太难民纪念馆。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不远万里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虔诚地赶来。这块土地曾经收留了保护了将近两万多名犹太人。当时全欧洲都在搜捕虐杀他们。看了展览才知道欧洲被纳粹德国法西斯杀害的犹太人高达六百多万,将近三分之一。不管男女老少,一概残酷地用各种残忍的手段杀害。许多国家迫于压力都不敢收留犹太人。而我们中国上海为他们敞开了大门。接纳了两万多名犹太难民。



进门处设立了几十级台阶。让参观者一步一步拾级而上。心情顿时变得沉重起来。上面在放着视频。播放着《辛德勒的名单》中的主题音乐,无比悲痛哀伤,直击人的心灵。


这是几艘当时犹太难民搭乘的轮船。从欧洲各地途经苏伊士运河,甚至绕道南非好望角,再经印度洋,太平洋抵达上海。非常艰难不容易。许多国家的港口慑于德国法西斯的压力,不敢让犹太难民登陆。唯有上海敞开了大门,接纳了他们。


这是中国的辛德勒。当时中国驻维也纳的总领事。经他手签署了数以千计的护照,准许难民入境。做了一件名垂千古的大好事,功德无量。

其他向犹太人发放签证的外交官。


到了上海后的景象。老照片。弥足珍贵。


当时犹太人的行李箱。

这恐怕是1940年6月份欧洲大战爆发前离开欧洲的最后一班轮船。其时我还没有出生。


中国发出声援犹太人的最强音。


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彻底沦陷。我刚刚诞生。


住进了临时租用和搭建的难民收容所。


华德路就是东长治路的前身。河滨大楼也是难民中心。


难民挤在一起的真实照片。


难民的织物。


大衣。


难民抵达上海后的第一顿饭。


他们居住的生活环境。


在上海办的结婚证。


自己制作的婚纱。


其中不乏有音乐家。


当时犹太人用的幼儿坐车,摇篮。


上海市民教会犹太难民如何生煤球炉子。


中国人对犹太人没有偏见。


(下一集待续)


鸣谢:齐子林先生赐稿分享!


齐子林先生热文

▶小辰光的味道

妈妈做的饭菜

如厕的变化

燃具的变化

活到老、学到老的乐趣


回忆我的初中生活

回忆我的高中生活

回忆西安路和师善里

孙女为我们做的第一顿饭

忆说商丘路


出行的变化

六十学钢琴,圆了我小时候的梦

听音乐的器材变化

从写信、发电报、挂长途到——通信的变化

寻找老同学给我带来的欢乐


追忆我的中学老师

最难忘齐祺两三事

大学一年级的生活回忆

忆说老底子看电影

回忆我70年前的小学生活


自食其力的普通劳动者

带孩子的意外收获

忆说东长治路

充分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平等待人


我与老同学杜汉兴

段鼻子

我记忆中的提篮桥这一片

固镇的小吃

王瘸子的羊肉汤


癞子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回忆西安路和师善里(增补版)

大华农场

庄源大、马厂路、醴陵路印象


联义山庄

养成惜物的好习惯

▶虬江路东段

在民办耀光中学当代课老师

▶回忆90年代初的北京西路江宁路街景


角色转换

追忆老同学陶鸿桃

回忆在上海培训的生活

大城市与小县城的差异

▶热心的同事


上海对全国小化肥工业发展的贡献

无意中打听到了老同学

老赵

求人难,人求我也难

抛锚的尴尬


小车的故事

殷队长

夸刘宝

夸菜鸟驿站

一次生动的党课,令人印象深刻,受教育


老年人也能上网课啦

61年前一起从上海到合肥去上大学的同学又相聚在一堂

打车有感

第一次做按摩的经过和体会

冬日逛豫园


第二次去海防路郑远元修脚店

老底子的城隍庙

手机里的通讯录突然没有了

昆山路上的旧书摊

看变戏法


我是怎么会喜欢上看书的?

小学生活的补充回忆

回忆市东中学实行的三班两部制

我对中介的认识和理解

丰富多彩的劳动实践课


记我的两位少先队辅导员

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

▶怀念当年弄堂里的吆喝声


▶回忆老底子的歌(1)

▶回忆老底子的歌(2)

▶回忆老底子的歌(3)

▶回忆老底子的歌(4)

▶回忆老底子的歌(5)

▶回忆老底子的歌(6)

▶回忆老底子的歌(7)

▶回忆老底子的歌(8)

回忆老底子的歌(9)

回忆老底子的歌(10)


沉浸在歌的海洋中

由传统的胶卷相机的复活所想到的

去看即将拆迁的老房子老马路

我记忆中的“彭浦公园”

卖黄松糕的小女孩


▶苏州河两岸骑行游记(上)

▶苏州河两岸骑行游记(中)

▶苏州河两岸骑行游记(下)


浦东滨江大道船厂段游记

寻找从小生长的地方——东长治路449弄师善里

再次去文庙逛逛

▶又去杨浦滨江大道走路观景拍照

▶漫步在上海街头


昌平路、康定路街景

徐汇滨江道一游

去南京东路步行街转了一圈

重走四川北路,寻找旧时的痕迹

从淮海中路到常熟路华山路


我家的电视机变迁

由剥花生所想到的

剥豆瓣的往事

杨浦滨江段新面貌,值得一游再游

▶有缘万里来相会


最早的记忆

奚九一医生是我的救命恩人

参观上海邮政博物馆有感

垃圾回收,上海早就开始

陆师母


▶回望与前行——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特展

老虎灶

▶棚户区

▶轧电车

▶上海人特别会过日子


我在合资企业工作的经历和体会

牛奶曾要凭证供应

生活的强者——记我认识的王XQ师傅

怀念葛自良

永远怀念郑清晖同学


怀旧的好去处

白相印放照片

中远两湾城

生冻“粥”

学,然后知不足


去山海关路,看怀旧的墙画

参观原中共中央军委大革命时期在上海的办公旧址

嘉定有个秋霞圃

在百年名校华东政法大学里尽情观赏,流连忘返

上海魔幻打卡地:蛇形公园—苏州河边景观跑道


虹桥河滨公园

再访原天原化工厂转型的绿地


我知道你在看哟~







推荐:

阿拉退休人

上海老底子姐妹号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