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漫谈 ‖ 素材与文章
发布于 2021-12-01 15:50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住在广州南沙,虽已立冬,却一点不耽误开始种花。
自从迷上了养花,刷某音更是见缝插针。某音有个神奇的功能,那就是你刷什么,它就会不歇气地为你推送什么。
于是不停地刷到关于花草养护、施肥、修剪、剪接,当然更多的是卖花肥和养花配套、工具的视频。这无可厚非,因为上面的用户清一色都是商家,而商家讲解养花知识,其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他们手里的商品顺利卖出去。
自己精心养成的花花草草要想顺利卖出,没有第二个办法,只能让更多的人喜欢上它。所以,每一个商家都会把自己原生态状态下养的花,在视频展示给买家之前逐个修剪枯枝黄叶,打理得漂漂亮亮的,一如女儿备嫁。
我们写文章也应当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和方法。日记除外,因为日记有一个别的文体可以没有的功用,那就是它的纪实性。日记就是如实,最好一字不差地记录下发生的事,不需要做任何加工。当然,它也可以是你的一些真实想法。
其他任何文体的文章,都存在一个素材与成品文章差。这同样是因为日记的受众,理论上来说只有作者自己。而日记之外(这里特别地,针对公开发表的文章来说),受众都是越多越好的。那就难免要有一个“修剪枯枝黄叶”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叫做文字加工。
花草之所以要修剪枯枝黄叶,不单止是因为它们有碍观瞻,更主要的是它们会无谓地消耗根茎供给的养分。也就是说,它们对表现“花的美”这个主题是无益的。
文章写作与此一理。对于表现主题关系不大的“枝枝叶叶”要及时修剪了。同时,如果可以更好,比如说为花木搭架,打掐掉侧芽好使主杆上的花开得更好更艳,或者去顶使其发更多的侧芽等等手法,只要有助于文章主题的突出和表达,为什么不呢?
素材是毛线,文章是成品的毛衣,这样说是不是要好理解一些?当然,文章也可以是毛裤、帽子、手套……它取决于你需要什么。不论织成的最终物件是什么,织法是互通的。
这里以两篇文章为例,谈一谈对素材的加工处理。
一篇是黄垠昌老师的《酒疯子》。这一篇记叙了一个叫王忠实,绰号酒疯子的人。现在看到的通篇绝大部分篇幅说的都是酒疯子似乎不那么光彩的日常,只在结尾处剧情反转,满满的正能量。这种写法就好比一个说书的,前面看似说了一大堆有的没的,到快结尾的时候,突然来个反转,让人精神为之一震。在这篇文章的末尾我也说了,这叫“卒章显其志”,前面绝大部分的叙述都是为了突显结尾的正能量。
而文章的初稿,只说了酒疯子的日常。这是个生活里的小人物,善良、勤快,“过分热情又脸皮厚”,似乎没有什么正能量的东西好拿到台面上来讲。这样的人物具有代表性,但没有专门为他写一篇传记的必要。会让人对他有印象,但印象不深。于是我建议丰富一下结尾,才有了酒疯子救人牺牲的结局。酒疯子无谓了一生,最后死得闪亮。同样的素材,平铺直述可有可无,也可以让人眼前一亮。
另一篇是岁正宽老师的《戳鸟窝》。以小见大的手法,记叙了少年时的一则见闻,说明了鸟儿跟人一样也有情绪。跟《酒疯子》一样,这应当也是亲身经历,素材真实。问题是有没有必要严格按照真实素材来形成文章?比如初稿里写的是妈妈的见闻。我建议为了维护妈妈的形像,改成别人。现在读到的是“我”,并且有了“当时是年少之人……如果发生在当下,我不会做出这样伤害鸟的事”的心声,这就是对素材成功的再加工。
有必要说明一点的是,关于文题,我个人更倾向于《愤怒的黄鸹鸬》。之所以最终选择保留作者给出的文题,是因为要尽可能地尊重作者的原创想法。
综上,公开发表的文章,在确保创作必要性的前提下,最好能同时具备可读性,让人读完之后能够从中得到启发。所以,文章必定是对素材的再加工,不能是用素材简单地做一下加法。
(1546字)
文|闲忙
相关阅读: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