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语课》:人的本性和异化之间的生死对抗
发布于 2021-03-28 09:1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波斯语课》是一部让人敬畏的电影,黑暗、凝重而震撼,于是不大敢轻易落笔评点。唯恐笔力不逮、贻笑大方——貌似这样的电影也常常是口碑好于票房,原因正是“高处不胜寒”。
但是,回味再三,感叹再三,这真是一部艺术成熟而思想深刻的影片。虽然,迄今它没有获得什么国际电影节的大奖,但是一部非常值得推荐的大片,不吐不快啊!
关于电影本身——编剧和故事
好故事用一句话就能吸引人:二战期间,一个面对死神的犹太青年吉尔斯为了自救,谎称自己是波斯人;碰巧有一个纳粹军官想学波斯语而使他侥幸存活于枪口之下。他是怎么活下来的?波斯语的谎言又是怎么编下去的?悬念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吸引力。
听说这是基于真实事件的改编,但我宁可相信这是一部虚构的电影。有哪个普通人可以做到在集中营这样的地方能凭空编出一套连他自己也不懂的语言?而且还持续编了两年,骗过了热衷于学习波斯语的德军军官。观众此时的关注点肯定是以极其缜密的逻辑思维去挑剔情节的合理性。而该片剧本的强大也在于此。
犹太青年瘦弱但不同寻常,在一车厢被抓获的同胞之中,唯独他在生死未卜之际放弃面包而换取一本波斯语的书,仿佛从一开始他就已经预感到可以拯救生命的不是粮食,而是身份。然后,他的语言天分和文字书写也是上乘的,注定了这一次生死之间的考验就是命运的刻意安排。这些铺垫虽然有人为痕迹,但是对故事的延展是合理铺垫。
另一个男主角——德军军官科赫,性情易怒却做事严谨,符合银幕上经常可以见到的德国纳粹形象;但制服之下的他居然只是一名厨师,这样的身份会让观众相信他的知识和见识并非高端政客或军官,也更具有感性的一面。很快,他就告诉犹太青年,之所以学习波斯语,是因为身为纳粹分子,他的人生理想是去德黑兰开一家餐馆。
德军军官用假波斯语作了一首诗
剧本设置了另一个愚忠的年轻纳粹分子麦克斯,这个人物虽然是配角,却极其重要。几乎是犹太青年每一次生死之间的推手。
在刑场上,他从枪口下抢下这个“波斯人”是因为军官有赏,然后并没有如愿拿到10个肉罐头,只有两个;于是他有点恨这个波斯人,并怀疑他是假的;他喜欢军官的女助理,结果女助理的岗位被犹太青年取代了,他开始仇恨这个波斯人,并企图设陷阱害死他。这个角色的每一次出场,都在加深观众的疑虑和紧张感,犹太青年的命悬一线就是因为他有一个恨之入骨的对手。
波斯语之所以能持续编撰,一方面得益于犹太青年的聪明,更重要的是他的求生欲。但是,这个故事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最后一次他放弃了生的机会。为什么一个如此强烈求生的人最后愿意为一个陌生的外国犹太人放弃了生的机会呢?主人公的人性光辉在此时得到了升华。他起初为求自己生存而费尽心机、然而却在最后将一线生机让给了他人。从求生到求死,他的灵魂已然成为一个英雄。
片尾,当他找到盟军,泪流满面地念出集中营里2840个犹太人的名字,观众所感受到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那些生命凝结成的波斯语词汇,此时就是流淌在青年生命里的鲜血。
也正因如此,当纳粹军官最后被海关识破、计划败露而落入正义法网,我们才会从片刻的同情中醒悟过来:尽管他本无意杀人,但沾满犹太人献血的帮凶者终究与杀人者同罪。
故事至此完成了电影的使命,但尚未结束的是观众带出影院后的思考。
电影结束后的遐想——关于人性和语言
——这是一部严肃的战争反思片,其独特之处在于影片不仅对遭受残酷迫害的犹太人再次予以了深刻的同情和对他们的不屈精神的赞美,更在于第一次把反人类的纳粹军人们当做一群普通人予以了鲜活的演绎。这令人感受到编剧的大胆——尤其是到影片最后,纳粹军官因为学的是假波斯语而被人识破,从而梦想落空、必将遭受审判的结局——瞬间会让观众生出一把同情:毕竟,他也是冒险救出了犹太青年,未料却被犹太青年的智慧杀死了。
冷静下来,我才意识到这正是故事本身的深刻内涵:人的本性和制度异化之间的生死对抗;而极端主义和残酷的战争才是催生这场对抗的催化剂,它们使普通人变成了恶魔。
——犹太青年和德军军官从生死对立的两端,逐渐走向本来命运的另一端。在这个充满张力的过程中,是波斯语课逐渐改变了双方。这门假语言在故事中成为灵魂。犹太青年起初是为了一己求生,竭尽所能编撰出几千个波斯语词汇,这些词汇构成了他对生的希望;与此同时,“这个故事最伟大的部分,是犹太青年‘将囚犯的名字转换成外文单词’的方式令那些死难者永垂不朽。”(导演的话)正是成千上万个鲜活的生命,那些真实存在的名字变成假波斯语的过程激发了他对同类的同情和内心的勇敢,他眼神里的恐惧在慢慢消退,最后变得镇定,他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想自己求生的普通人了。
——导演在后来的访谈中曾经说过,他想通过这部影片对纳粹分子群像的塑造表达:我们都是人,都有能力去爱,同样有可能去做邪恶的事,以及可怕的行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善与恶,它总是介于两者之间。而观众从这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中,可以清晰地意识到:在极端条件和极端制度下,一些普通人(包括德国人)会沦为刽子手,一些普通人则沦为阶下囚,只有极少数普通人可能成为英雄。而在二战背景里这些生死对抗的故事,放在今天去解读,最需要我们反思的是:善恶交织的人类会让历史重演吗?
电影中,德军官兵们在野餐
——放眼今天的世界,人类社会为了利益的争夺远比为了追求自由和平等更具有原始冲动;和历史作比,这一点上似乎并没有进步。而人类本身的不平等一再造就偏见和歧视,过度的权力又极有可能将偏见和歧视一步步演变为杀戮和悲剧。我们从电影中获得的启迪对现实世界会有帮助吗?
我在想,有没有一种新的语言可以将世人从偏见中拯救出来,如同电影中的假波斯语对那两个凡人的灵魂洗涤?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