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学生作文好,不是我教的

发布于 2021-03-29 01:4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按:教师能否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这个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标准答案。这个是一个可以展开审辩的问题,在不同的语境(context)中,可以做出不同的回答。吴非老师的回答,不是正确的(right,correct,accurate)答案,仅仅是吴非老师个人的普乐好(plausible)回答。吴老师的回答,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启发。

回顾自己的教学,我还是想强调,很多同学作文好,不是我教的;我一直努力的,是争取能做到让他们“不怕写”,虽然至今仍然没找到多少能教好作文的方法。值得说的,至多不过是在学生需要肯定和鼓励时,我没有做错事而已。

经常听闻一些老师说谁谁谁听了他的课,作文考了满分,谁谁谁经他辅导之后,作文竞赛得过一等奖,等等。有时会疑惑,那么多年,我也比较努力去做,花了不少精力,也看到一些学生的进步,但我未必看到“教”的明显效果。我不断反思检讨,不断尝试,往往还是感到沮丧。有些老师确实是栽培桃李的好手,但我总以为天下的树,很多都能自然生长,并非人工栽培,野生的甚至长得更真实,伟岸。

如果夸大教师的教学作用,可能就没法解释目前大批学生畏惧作文的状况,也无法解释社会大部分人没有作文能力的现实。有时,我们辅导某一次作文,会让这名学生明白了某个技巧方法,但是下一次作文,又是另一个任务,老师学生都花了不少精力,结果也很平常。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个“慢活”,没法“加油”,只能遵循规律,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往前走。初中或高中,一轮教学,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在应试压力下,教师能正常教学的时间并不多。难得有机会做点尝试,刚能有点进展,往往又被应试任务搅乱了。学生有七八门课要学,作文只是语文科的一项,任何学科都要有整体教育观念,不宜把作文当作最重要的学习任务,占用学生太多的学习时间。

观察那些作文比较好的学生,一般都有比较丰厚的阅读积累,有自由表达的激情,他们有时并不太在意作文分数,对“评奖”“发表”也没有特殊的兴趣,他只是“习惯地写”。我注意到,这些看上去安安静静的学生,他们善于思考,“问题”比较多,想象力、推理能力都比一般人强,比较自信,有时能坚持己见,甚至在一些老师眼中,有些固执,片面。许多学生比我行,或者说比我幸运:我在他们这个年龄,好多书没读过(甚至也没见过),有些话我不会说,甚至也不敢想;而我的一些学生,他们有比教师更好的成长条件,他们抓住了机会,自由地学习,所以完全有能力超越教师。

从作文意识及经验而言,究竟是先有学生的“想”,还是先有老师的“教”,可能真无法说清。教师能教的东西很有限,而我们的困境在于社会认为教师应当无所不能。我在很长一段时期后,才意识到,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的阅读,保护他们观察问题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作文趣味,能基本做到这些,学生不怕作文,作文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一大半。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自己学,不能夸大教师的“教”。恕我直言,很多教师不但在学生时代作文不太好,成为教师后,仍然没有把握写好一般的实用文。“师不必贤于弟子”,是事实,但非要认为自己能“教作文”,并把如何对付考试作文作为业务强项,那样的职业认知,是不是有点可笑?

延伸到教育的“树人”意识,也会引发一些思考。那些深山老林的参天大树,都是自然生长的,百年千年,健康而有生命力,也很美,有谁敢说那是他种下的?没有人为的折腾,它们可得天年。园丁的一般工作是侍弄花草,把林木修剪得整整齐齐,你不能认为那是非常美的意象,学生的作文,也许未必需要园丁式的忙碌吧,你讲作文时,少摆弄你那把大剪刀。
我的学生中,的确有不少作文写得很好,但往往在他们入学时,我就注意到他们的“底子”很结实,小学和初中学得不错。虽然有些学生回忆高中时代,口口声声说受过我的影响,其实我顶多教过他们“不要怕,写出来再说”、“已经很好了,不用改”;其余,多来自他们的阅读积累和表达自信。他们不在乎考分,他们能为锻炼出一个好的句子沾沾自喜,他们能为一个独特的构思而喜形于色,他们不满足老师的表扬,硬要把作文改到自己满意,甚至另起炉灶也在所不惜。——到这时,我觉得,我没什么事可做了。
作为教师,我能起什么作用?让学生看到我的阅读渴求,让他们看到我对智慧表达的欣喜,让他们看到我自己也是个在学习写作的人,我觉得已经很好了。
教他们一些办法,有时不过是为了对付作文考试(这个我比他们有经验,吃过的苦头也多),至于自由表达,学生阅读渠道多,视野开阔,兴趣广泛,比我们有优势;很多名著和戏剧电影,我是过了生长期才看到的,而他们能及时看到,接受教育的底子一般应当比教师好。
引导学生重视阅读与感悟,引导他们观察思考而不是“告诉”或“灌输”,引导他们注重表达个性而不要求他们学模式学套路,等等,这些是教学的任务,教师可以做到。学生在这类指导下,能观察社会,认识生活,自由地思考,表达情感,不怕写(甚至“爱写”),这是学习目标;至于“作文成绩大幅度提高”,我看还是少提为好。
在正常的环境中,学生可以自然地学习语言表达,自然地抒发情感了表见解;为什么才小学毕业、中学毕业,能满口大话套话,像个传声筒、复印机,难道是他天生的?教师怎么说话,怎样思考,怎样表达,“样子”在那儿呢。如果学生作文水平提高了,是教学成果,但那些假模假式的演讲,那些装模作样的表态,那些没有生命的作文,又是谁的“成果”呢?
 
本文首发吴非老师的博客

作者简介:

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退休。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中学语文(必修)》(苏教版)、《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2000多篇,获杂文界最高奖项林放杂文奖,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2004年在《南方周末》上刊发的《不是爱风尘》引发了社会上对中学教育的大讨论,出版教育随笔集《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前方是什么》《不跪着教书》《致青年教师》《教育参考-吴非视线》在教育界影响颇大。

知识就是力量,质疑方有创新:

(2003年11月11日于苏州)

*********************** 

学习,不仅要追求“达标”,更要追求“成长(growth)”。对于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实现“达标”并不一定能够实现“成长”;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使暂时“达标”有困难,仍然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成长”。这就是新的“达标+成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评估模型。基于成长评估,那些能够帮助暂时“达标”有困难的学生获得“成长”的教师和学校,那些能够帮助优秀生不仅“达标”而且获得进一步实际“成长”的教师和学校,将受到鼓励和表彰。请扫描或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成长评估”。



如果您有什么意见、建议、感想,您可以通过公众号首页下面的对话栏告诉我们。

如果希望阅读往期文章,可以:

1.首先打开微信公众号首页。点击下方中间的“往期目录”按钮,打开页面。这是一个文章目录,通过浏览,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一期,记住期号和标题中的一两个关键词。

2.回到公众号首页,点击下方左边的“历史消息”按钮,打开页面。在页面最上方,可以看到“搜索”一栏,在这里输入期号进行搜索,一般都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一期。如果没有找到,也可以尝试输入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搜索。

3.还可以用输入关键词的方法就某一主题进行阅读。在公众号首页左下角,有一个“小键盘”按钮。点击后,会出现一个对话框,可以在这个对话框中输入你想阅读的关键词,如“高考”,“普乐好”等。这种方法,需要小编人工手动给您发送文章。因为没有专职人员进行公众号维护,很可能几个小时之后才能给您发送您需要的文章。可以进行主题检索的关键词包括:(关键词按汉语拼音排序):

5C、PISA、包容异见、闭嘴、波利亚、陈子明、初中审辩式思维培养、传统文化、创造力、大学精神、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读什么书、法律、非本质论、冯友兰、妇女、高考、高中生审辩式思维培养、公平正义、股市、何时开始培养审辩式思维、何谓审辩式思维、核心能力、核心素养、基础教育、家长、价值、讲道理和讲故事、教科书、教师、教师与助学、教育改革、教育现状、阶层固化、坚持自己真理、看什么电影、科学、科研、快乐、理性社会、力行担责、历史教学、历史事件、梁漱溟、刘道玉、刘葳、罗伯特议事规则、毛泽东教育思想、美国哲学学会共识、农村教育、培训班、品德教育、评判权力、普乐好、清华附小、人格发展、社会分层、深度学习、审辩式思维测试、审辩式思维的科学基础、审辩式思维与逻辑、审辩式思维重要性、实践标准、数学、童子伤、图尔敏论证模型、外语、外国教育、为何不用批判性思维、维特根斯坦、文本解读、文化多样性、问题导学、现象与本质、小学审辩式思维培养、写作、写给教师、信仰、形式逻辑、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幸福、学前教育、学生自杀、学习设计、研究生、一纲一本、一纲多本、医学院学生、以学生为中心、语文、语言能力、怎样培养审辩式思维、真理、知识与能力、中美比较、中西文化、朱清时、资格考试、自杀、尊重学生、宗教。


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还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谢小庆老师的新公众号:文明与本能,wenming-benneng

可扫描和长按二维码进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