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40期

发布于 2021-04-16 01:09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小学必背古诗词


三衢道中


(宋)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

1.曾几,字吉甫,自号茶山居士,南宋诗人。

2.三衢(qú):即衢州,今浙江省常山县,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3.梅子黄时:指五月,梅子成熟的季节。

4.小溪泛尽:乘着小船直到小溪的尽头。泛,乘船。尽,尽头。

5.却山行:再走山间小路。却,再。

6.不减:并没有减少,差不多。


【简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描写了诗人行于三衢山道中的见闻感受。


首句点明此行的时间,“梅子黄时”正是江南梅雨时节,难得有这样“日日晴”的好天气,因此诗人的心情自然也为之一爽,游兴愈浓。诗人乘轻舟泛溪而行,溪尽而兴不尽,于是舍舟登岸,山路步行。一个“却”字,道出了他高涨的游兴。


三四句紧承“山行”,写绿树荫浓,爽静宜人,更有黄鹂啼鸣,幽韵悦耳,渲染出诗人舒畅愉悦的情怀。“来时路”将此行悄然过渡到归程,“添得”二字则暗示出行归来而兴致犹浓,故能注意到归途有黄鹂助兴,由此可见此诗构思之机巧、剪裁之精当。


作者将一次简单平常的行程,写得错落有致,平中见奇,不仅写出了初夏的宜人风光,也将诗人愉悦的情状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领略到生活的意趣。




初中必背古诗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注释】

1.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2.三重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3.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

4.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此指池塘)。坳,水边低地。

5.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6.呼不得:喝止不住。

7.俄顷:不久,顷刻之间。

8.秋天漠漠向昏黑: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9.布衾: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10.恶卧:睡相不好。

11.裂:使动用法,使……裂。

12.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13.丧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14.沾湿:潮湿。

15.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天亮。

16.安得:如何能得到。

17.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18.大庇: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

19.寒士:泛指贫寒的士人们。

20.俱:都。

21.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

22.突兀:高耸的样子。

23.见:通“现”,出现。

24.庐:茅屋。

25.足:值得。


【简析】

此诗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歌行体古诗。诗歌叙述诗人的茅屋被秋风所破以致全家遭雨淋的痛苦经历,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杜诗中的典范之作。


全篇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面对狂风破屋的焦虑;第二段写面对群童抱茅的无奈;第三段写遭受夜雨的痛苦;第四段写对广厦的期盼,将苦难加以升华。前三段是写实式的叙事,诉述自家之苦,情绪含蓄压抑;最后一段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民之情,情绪激越轩昂。前三段的层层铺叙,为下一段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高中必背古诗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


(宋)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注释】

1.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3.原:推究、考察。

4.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

5.乃:你,你的。

6.纳:放回。

7.庙:太庙,帝王祭祀祖先的宗庙。

8.从事:这里指负责具体事物的官员。

9.一少牢:指用猪、羊各一头作祭品。牢,祭祀用的牲畜。

10.函:用木匣装。

11.组:丝带,这里指绳索。

12.抑:或者。

13.顾:看。

14.仇雠(chóu):仇敌。

15.《书》曰:语出《尚书·大禹谟》。

16.及:等到。

17.所溺:沉溺、迷恋的人或事物。

18.忽微:指极细小的东西。


【简析】

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作者认为国家的盛衰、事业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人事,取决于执政者的思想行为。本文阐明观点的主要论据是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例据典型而有说服力。在写法上,欲抑而先扬,先极赞庄宗成功时意气之“壮”,再叹其失败时形势之“衰”。通过盛与衰,兴与亡,得与失,成与败的强烈对比,揭示庄宗历史悲剧的根由所在,使“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与人”的结论更加令人信服。


文章笔力雄健而有气势,表达情见乎辞。篇幅虽然短小,却是一篇“搏兔而用全力之作。出于以古鉴今的考虑,欧阳修在这篇史论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见解,意在为当时的统治者敲响警钟,可谓寄语深长,发人深省。




【点击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文分享 第39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8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7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6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5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4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3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2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1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30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29期
【教育部新版语文教材】必背古诗词分享 第28期
点击“”,开启您的领军之旅~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