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人”李煜
发布于 2021-04-20 01:5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徐州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人,生于江宁府(今江苏省南京市),原名从嘉,字重光,号钟山隐士、钟锋隐者、白莲居士、莲峰居士,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南唐末代君主。
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东京,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东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他相貌出众,举止温和,目光犀利,他所到之处,像春风一般带给人们阵阵暖意。不幸的是这样的男人却生在帝王家,阴差阳错地当了一国之主,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李煜。他想做个通常意义上的优秀男人,爱生活,爱艺术,写诗填词画画,但是他置身于唐朝以后的五代十国,他的国家叫南唐。他对艺术太内行了,对杀人放火则比较外行。他沉浸于艺术,沉醉于爱情,心里除了诗情画意,就是柔情蜜意。但是北方的敌人突破了长江天险打过来了,铁骑横扫金陵,他做了俘虏,被带到汴京,带到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的跟前,过了两年多屈辱的生活,他被一个叫赵光义的人赐死,服下了一种很奇怪的毒药:牵机药,形体标准的美男子死得奇形怪状,死期也是生日,他刚满42岁。
读他的身世,再看他的诗篇,很多人都有想流泪的感觉。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李煜的父亲李璟,人称南唐中主,李煜则称后主。南唐“三千里地山河”,包括今之江苏、江西、湖南、安徽等,辽阔而富饶,山水如画。李璟不好军事,好词赋,李煜既得他的遗传基因,又受他的影响。父子两人统治南唐30多年,国土一年比一年小,拿出去讨好强邻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多。而南唐立国之初,综合国力是强大的。开国皇帝李昇,志在扫荡诸国,重振李唐王朝的雄风,儿子孙子却不成器。所谓不成器,要看他成什么器。宋朝已有《南唐二主词》流行,其后的选本更是多如牛毛。李煜的词家喻户晓,他失去家国,赢得艺术。
李煜字重光,据说生下来一只眼睛有两个瞳孔,据记载,仓颉、虞舜、重耳、项羽都是两个瞳孔,李煜兄弟十人,他排行第六,长得英俊。李煜工书画,通音乐,对文字语言天生敏感。太子叫弘冀,李煜的亲哥哥,历代皇宫里兄弟残杀,父子交兵是常态。弘冀防着两个人:掌握兵权的叔父景遂和生有奇表的弟弟李煜,他找机会毒死叔父,入主东宫,然后把矛头转向受父亲宠爱的弟弟。李煜通过各种方式向弘冀表白,无意争夺太子的位置,但弘冀不相信,认为他伪装。
史称“李煜为人仁惠,有慧性”,弘冀迫害他,处心积虑要弄死他,从他十几岁到二十多岁,持续了好多年。李煜对皇权毫无兴趣,沉迷艺术既是庇护,更是让仁慧的天性得以伸张。弘冀病亡,李煜的另外一个哥哥又当了和尚,他不想做太子却住进了东宫,时年23岁。两年后父亲李璟去世,他当上一国之君,每年要做的大事,是向强大的邻国北宋纳贡以求苟安。皇帝穿黄袍,李煜为国15年,一直穿紫袍,自降等级。
北宋吃掉南汉,大军屯于汉阳,隔江虎视南唐,李煜进一步自降等级,称江南国主。过四年,10万宋军以不可思议的超常战术,突破长江,围金陵,攻了一年才攻破,俘李煜,带到汴京,封为“违命侯”。他每日以泪洗面,血泪化为词章,进入汉语表达的巅峰状态。
从25岁到35岁,做了南唐国主的李煜,照样风流儒雅。
李煜的生活中先后有两个非常出色的贵族少女,美貌、才情、品德,堪比三国时期的江东二乔,她们是两姐妹,姐姐叫娥皇,妹妹叫女英。她们姓周,时称大周后、小周后,娥皇、女英是他们的乳名。娥皇嫁给李煜时,婚礼极为隆重。李煜坠入情网,一坠十年。李煜的难能可贵在于他对女性的态度,如同贾宝玉对林妹妹讲的一句名言:“任凭弱水三千,我自取一瓢饮。”
公元964年10月,29岁的娥皇病死了。她春天染疾,入夏病转沉重,于是女英进宫,由妹妹来伺候姐姐,眼看病情有起色了,却又飞来横祸:四岁的儿子不幸夭折。娥皇闻讯,血泪交流。娥皇西去,李煜长达大半年形销骨立,拄着一根拐杖,看人目光呆滞。到初夏才写诗哀悼:
秦楼不见吹箫女,空余上苑风光。粉英金蕊自低昂。东风恼我,才发一襟香。 琼窗梦回留残日,当年得恨何长,碧阑干外映垂杨。暂时相见,如梦懒思量。
好在有个人分担着他的忧伤,她是娥皇的妹妹年仅15岁的女英。大周后娥皇死后一年,16岁的女英做了南唐国后,史称小周后。爱情和艺术得以延续,小周后领舞领唱,除了弹琵琶不如姐姐,其他技艺均能后来居上,她还擅长书画,对李煜收集的晋唐墨宝有良好的鉴赏眼光。
史书记载,她和李煜更为默契。两年后南汉灭亡,赵匡胤腾出手来对付南唐。杰出的军事家把他的战争机器对准了顶级艺术家,李煜求和,派弟弟从善去汴京,带着他的亲笔信和大量贡品,赵匡胤扣留从善。李煜很爱这个弟弟,担心他有不测,兄弟七八个人,从善是唯一懂军事的,赵匡胤扣留他意图明显。后来李煜停止游宴,转向佛事。他此刻相信佛法无边。赵匡胤发布命令,要李赴汴京朝拜,李煜不理睬,他慷慨激昂地对人说:“他日王师见讨,孤当亲督士卒,背城一战,以存社稷。如其不获,乃聚宝自焚,终不做他国之鬼!”打到最后,满城诵经之声,大和尚宣称是动用佛力的时候了。然而城破在即,敌军“四面矢石交下”,大和尚却跑回寺庙躲起来了。金陵盛传,国主将聚宝自焚。
李煜并没有聚宝自焚。宋军大将曹彬派人送信安抚他。再说他一死,小周后也活不成。弟兄四人,文武百官,终于选择了活下去。李煜“肉袒而降”,正月里押送汴京,随行近千人,一律白衣白帽。他又写诗了:
江南江北旧家乡,三十年来梦一场。吴苑宫闱今冷落,广陵台殿已荒凉。云笼远岫愁千片,雨打归舟泪万行。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闲坐细思量。
到汴京,“日夕以泪洗面”。也洗尽脂粉气,写下不朽的诗章。请看: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赵匡胤对李煜还算好,在汴京城为李煜建豪华居所,日常供给丰厚。
李煜用生命写诗,效果不同,再看《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赵匡胤病逝,赵光义凭借太后留下“金柜遗诏”登上皇位,史称宋太宗。不过这个男人按儒家的标准衡量,品德败坏,嗜血,喜欢抢东西,不懂生活艺术,又要装模作样。
好诗真如春花,却伴随着淅淅沥沥的春雨。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此间填词,只写不唱。女英和李姓家人拿去传阅,传看已经哭成一团,再去伴以丝竹,场面不堪设想。
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璋说:“此词殆后主绝笔。”绝笔倒不是说《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是李煜写的最后一首词,“归为臣虏”以后写的诗词,均可视为绝笔。
清明节祭亡妻娥皇,李煜写《更漏子》,令人联想苏东坡怀念王弗的“十年生死两茫茫”。
“金雀钗,红粉面,花里暂时相见。知我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香作穗,蜡成泪,还似两人心意。珊枕腻,锦衾寒,觉来更漏残。”
从史料看,赵光义嫉妒李煜是可信的,计较出身的卑微以及文化的自卑感,导致他的强盗心理恶性膨胀。
据《江南录》,赵光义召女英“例随命妇入宫,一入辄数日。”又说:“出必大泣,骂后主,声闻于外。后主多宛转避之。”
下面是李煜写夫妻恩爱的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李煜笔下的“恨”字,多么有力量。
汴京城里,李煜的词像秋风一样刮遍每一个角落,士大夫中更是屡禁不止,赵光义十分恼火。他动了杀机,他等待时机。
李煜的绝笔是《虞美人》,陆游《避暑漫抄》:“李煜归朝后,郁郁不乐,见于词语。在赐第,七夕命故伎作乐,闻于外。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并坐之,遂被祸。”
宋人王瞽《默记》也说:“太宗闻之,大怒……遂被祸。”
七月七日到了,李煜和往常一样过生日,兄弟四人连同眷属,几百口人。歌女们正在排练新的曲子。晚上,祝寿进入高潮,突然来了一帮不速之客,他们是宫里的太监和武士,太监宣布圣旨:赐李煜牵机药。服下此药,浑身抽搐,弯曲变形,双足与头部相抵分开,作牵机状,机械重复一直到死。
女英昏死过去,醒过来,丈夫的尸身已被抬走。她不吃不喝,自毁红颜,一命呜呼,随丈夫去了。听起来像传说,像神话,却是有据可查的历史真实。
我们来看这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输在文化修养,也赢在文化修养。他的不幸是文化碰上了刀枪。李煜不是昏君暴君,更不是荒淫之君。据陆游记载,他死后。金陵百姓恸哭于街巷。古人说他“误作人主”,这个评价恰如其分。
李清照说:“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
清代郭麐诗云:“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古典文学研究家、《词史》的作者刘毓盘说:“后主于富贵时,能做富贵语,愁苦时,能做愁苦语,无一字不真,无一字不俊。”
近代词人、学者谭献说:“后主之词,足当太白诗篇,高奇无匹。”
李煜早期的词有脂粉气,他揣摩闺中儿女情态,举《捣练子》为例:
深院静,小庭空,断续寒砧断续风。无奈夜长人不寐,数声和月到帘栊。
李煜到汴京,四季都变了,而秋天首当其冲。谭献称李煜词足当太白诗,主要指李煜的后期作品。
王国维的传世经典《人间词话》,历数唐宋词人,涉及李煜最多,他的评价也最具代表性:“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为词人所长处……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