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北京丰台区2021年初三学业水平考试统一练习(一) 语文试卷

发布于 2021-05-11 12:35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共10页,共五道大题,21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准确填写姓名、准考证号。

3.试题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5分)

学校要编辑以“火红五月,绚烂青春”为主题的校刊,请你参与,完成下列任务。

1. 下面是校刊的“卷首语”。阅读这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火红的五月,是一首英雄的史诗;五月的日历,刻写着不屈的抗争。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五卅惨案纪念日,如同一座座丰碑,铭记着革命的怒潮。五月以劳动者的节日幕,预示着一切因奋斗而美丽,锄挥汗投入热火朝天的耕耘,才会有丰厚的收获,劳动之歌永唱不衰。五四的风雷、五卅的狂澜,如同一首首反帝反封建的战歌,荡气回肠地宣告着一个民族已经醒。在这段历史的记忆中,无数仁人志士高举爱国主义的大旗,扬起民主和科学的风帆,揪开了思想解放的新篇章。

五月的光荣,须用我们绚烂的青春续写。先辈的教诲言犹在耳: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甲】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乙】肩上的使命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往直前,我们坚信,青春之光在执着追求和不懈奋斗中会更加夺目!

1)一位同学不能确定文段中加点字的意思、读音,以及①②处应填入的汉字。你认为下列判断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荷”在此处是名词,意思是“沉重的负担”,应读

B“觉”两处都用作动词,意思是“产生某种感觉”,都读jué

C①处应当填入“启”,意思是“开始”。

D②处应当填入“永”,意思是“永远”。

2)另一位同学对【甲】【乙】两处的标点进行校对,正确的一项是( )

A.【甲】处应填入分号,表示前后分句之间为并列关系。

B.【乙】处应依次填入后引号和句号,表示直接引用的完结和句末停顿。

3)文段中画线词“雄飞”,原本指鸟儿强有力地扇动翅膀飞翔,在这句话中是指青年_______________。

2. 下面是校刊中对“红色火种点燃地——北大红楼”的介绍。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北京东城区沙滩有一座红色地标性建筑——北大红楼。红楼修建于1918年8月,是一座西洋古典风格的大楼,主体采用红砖砌成,青砖窗套,红瓦披顶,这就是人们习惯称它为红楼的原因。作为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坐标,这座红楼被赋予了象征意义,也点亮了中国的颜色。它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中国的里程碑,是中华民族走向的历史起点。同时,北大红楼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留下了一批知识分子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足迹。在这里,李大钊创建了共产党早期组织,蔡元培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陈独秀等人创刊了《每周评论》,宣传反封建的文化思想。

1)在文中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一项是(

A.①思想启蒙 ②社会革命 ③伟大复兴 ④民族觉醒

B.①思想启蒙 ②民族觉醒 ③社会革命 ④伟大复兴

C.①社会革命 ②思想启蒙 ③民族觉醒 ④伟大复兴

D.①伟大复兴 ②民族觉醒 ③思想启蒙 ④社会革命

2)同学们想把这段文字放在校刊某个栏目的标题下,你认为最适合的是( )

A.风云激荡忆峥嵘 B.为有牺牲多壮志

C.一唱雄鸡天下白 D.鉴往知来续华章

3)一位同学在查阅资料时发现,为了唤醒民众,陈独秀创立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新青年》,周树人使用“”这一笔名,在该杂志上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制。这篇小说后来与《》《药》等作品均被收入小说集《呐喊》中。

3. 下面是“烈士家书选辑”这一专栏的前言,阅读这段文字,完成各题。

五四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烈士的家书中,我们可以窥见他们精神的崇高,夏明翰就义前给母亲的遗书里写道:儿女不见妈妈两鬓白,但相信你会看到我们举过的红旗飘扬在祖国的蓝天!在开往刑场的火车上,赵一曼给唯一的儿子留下最后一封信: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受党组织派遣到台湾执行任务的侯文理,在大陆解放前夕写信给未成年的儿子:现在我们的国家,是要在新民主主义的号召下建设新的人民共和国了,你们现在不知努力读……休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在这一封封家书中,倾诉着革命者对家人的舍弃,对胜利的渴盼,以及为国牺牲的无畏无悔,尽显赤子之心。

1)这段文字中画线句有两处表达欠妥,请找出并加以修改。

句子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位同学读了烈士家书后深受感动,他建议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书法作品印在校刊封底,鞭策大家惜时奋进。他还想用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来表现青春的活力,下面书法作品中最符合他设想的一幅是( )

A.B。C。D。

【答案】1. 1C2A3)奋发有为

2. 1B2A3①鲁迅②孔乙己或故乡等

3. 1“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改为“这一封封家书”;“倾诉着革命者对家人的舍弃”改为“倾诉着革命者对家人的不舍”。(2D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1)考查字音、字形、词语的意思。

A.“荷锄”的意思是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荷”是背负的意思,是动词;

B.“觉醒”意思是觉悟、醒悟;“觉”是觉悟的意思。“直觉”的意思是直观感觉,“觉”是“感觉”的意思。都读jué

C①处应当填入“启”。“启幕”意思是开幕,“启”意思是“开始”;

D②处应当填入“勇”。勇往直前:不怕艰险,奋勇地一直往前进;

故选C

2)考查标点符号。

B.【乙】处应依次填入句号和后引号,表示直接引用的完结和句末停顿;

故选A

3)考查词语的含义。“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是革命前辈李大钊青年时代写下的名句。句中洋溢着他为振兴中华献身的爱国主义热情,体现着他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表明了他的宏图大志和人生态度。“雄飞”在这里比喻青年奋发有为。

2题详解】

1)考查选词填空。结合上文“它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故①处填“思想启蒙”;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改变了以往只有觉悟的革命者而缺少觉醒的人民大众的斗争状况,实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全面觉醒。故②处填“民族觉醒”;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越来越多的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1921年中国共产党宣告正式成立,中国历史掀开了崭新一页,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国革命取得成功,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伟大复兴。故后两处填“社会革命”“伟大复兴”。故选B

2)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这段文字介绍了“红楼”的修建,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营垒、“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和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北大红楼述见证了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留下了一批知识分子追求救国强国真理的足迹。据此可知,红楼见证了中国风云激荡的那段峥嵘岁月,故选A

3)考查作家作品。《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1918年5月15日,周树人在《新青年》杂志上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它奠定了新文化运动(1919),推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收录鲁迅于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阿Q正传》《故乡》等14篇小说。

3题详解】

1)考查病句的修改。“在这一封封家书中”掩盖了句子的主语,应该去掉“在”和“中”;“倾诉着革命者对家人的舍弃”用词不当,将“舍弃”改为“不舍”;

2)考查书法鉴赏。从“他还想用自然流畅、灵动活泼的书体来表现青春的活力”可知,书体特点为自然流畅、灵动活泼,这是行书的特点。

A.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

B.形体方正,笔画平直,是楷书;

C.古朴大方,圆润流畅,平衡对称,是篆书;

D.行云流水,潇洒飘逸,灵动活泼,是行书;

故选D

二、古诗文阅读(共17分)

(一)(共4分)

4. 默写。

1)_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刘禹锡《陋室铭》)

2)“酒”这一意象在诗词中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胡琵琶与羌笛”两句,描绘了军营饯别、胡乐助兴的情景;陆游《游山西村》中“莫笑农家腊酒浑,________”两句,写出了农家待客的盛情。除这些诗句以外,你还能想到与“酒”有关的一句诗是“________”。

【答案】(1). 谈笑有鸿儒 (2). 中军置酒饮归客 (3). 丰年留客足鸡豚 (4). 示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解析】

【详解】①到③空,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注意:鸿儒、豚。

④空,写出与“酒”有关的一句诗,示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等。

(二)(共5分)

阅读《十五从军征》,完成下面小题。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5.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老兵返乡所见所感。______”一句表现出老兵急于了解家人状况的迫切心理,画线句则描写出家中________的景象。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是________

6. 唐代诗人贺知章在朝中为官近五十年,年逾八十告老还乡后,在《回乡偶书》中写下“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本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也写到暮年还乡,请分别说明诗句表达出的不同情感。

【答案】5. (1). 家中有阿谁?(2). 家人无存,一片荒芜、破败(3). 多年战争,兵役繁重,民不聊生

6. 《回乡偶书》表达了久别故乡,时隔多年回归故里的怅然。

《十五从军征》则写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控诉,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感到痛苦、愤慨和无奈。

【解析】

【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第一空:正因为“十五”从军,“八十”方回,其间数十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对家中情况一无所知,老兵才急切地想知道家中的情况。因此碰到一个同乡人,就迫不及待地问人家:“我家里还有谁?”称呼、寒暄什么的都省略了,直奔主题。“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直言其返乡途中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望。

第二空:摆在老兵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狗洞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作者没有直接抒写渲染感情,作品却收到比直接抒情更强烈的抒情效果。

第三空:《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了一个十五岁从军,到八十岁才退伍归来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悲惨情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又是“幸运者”了。这样,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使作品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感情分析。

《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诗句,写出了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人生易老,世事沧桑,“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心下怅然。

《十五从军征》“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用“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老兵“从军征”时间之久,从而表现兵役的繁重,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动荡,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平、痛苦与只能屈从于现实的无奈。

阅读《鱼我所欲也》,完成下面小题。

鱼我所欲也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孟子·告子上》)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为苟得 知新 明知 一见如

B. 有所不辟 敌国外有备无 未然

C则生 何陋 醉翁 不易

D. 所识乏者 冬烈风 理屈词途末路

8. 翻译文中画线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翻译: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么)舍弃鱼而选择熊掌。

理解:文章从“舍鱼而取熊掌”的生活常理谈起,以此类比,提出“舍生而取义”的观点,由此展开下文对“义利之辨”的论述。

【乙】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翻译: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理解:这是对上文观点的补充说明,孟子认为,人人都有向善的天性。贤者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他们能够保有这种善良的品性。

【丙】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翻译: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踏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理解:这句话表明,即使是“一箪食,一豆羹”也是对品德的考验,行道之人和乞人“弗受”“不屑”,可见他们的品德比别人更高尚。

9. 孟子认为人要坚守本心,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分别说明李元纮和杨震是如何坚守本心的。

【链接材料一】

李元纮少谨厚,初为泾州司兵,累迁雍州司户。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碾硙,公主方承恩用事,百司皆希其旨意,元纮遂断还僧寺。窦怀贞为雍州长史,大惧太平势,促令元纮改断,元纮大署判后曰:“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竟执正不挠,怀贞不能夺之。

(节选自旧唐书·李元纮传》)

【链接材料二】

杨震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节选自《后汉书·杨震传》)

[注]①[碾硙wèi]石磨。②[希]迎合。

【答案】7. B 8. 丙

9. 李元纮面对来自长官和公主的压力,却依旧能够坚持内心的选择,将石磨判还给僧寺,并且还坚决不肯改判,这是坚守本心;杨震面对重金的诱惑,却能够断然选择拒绝,不因为没有人发现就贪墨钱财,更是把廉洁的品质传给后代,说明他坚守了本心。

【解析】

【分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理解。

A.所以/旧的知识/故意/老朋友;

B.四个都是“灾难、祸患”的意思;

C.代词,指食物/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意/的/代词,“它”;

D.穷困/深/没有/没有;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和理解。

.“行道之人和乞人、‘弗受’‘不屑’,可见他们的品德比别人更高尚”的说法不当,行道之人和乞人“弗受”“不屑”是因为他们感觉受到了侮辱,不被尊重,这是比市区生命更加严重的事情,而不是说他们品德比别人更高尚,丙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丙。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孟子认为人要坚守本心,即面对不得已的情况时,应该做到舍生取义,不能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失其本心”,如此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链接材料一】中李元纮面对太平公主的威势和雍州长史窦怀贞的压力没有屈服,坚持判定水碾应归还僧寺,说明他能够坚持本心,没有因为外界的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链接材料二】中杨震面对后辈偷偷赠与的黄金时,本可以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将之收为己有,但是他却选择了拒绝,没有因为钱财而迷失了本心,做出违背自己内心的事情,这也是坚持本心。

【点睛】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也是我所想要的,道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我宁愿舍弃生命而选取道义。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方法哪会不采用呢?采用这种做法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这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是因为有比生命更想要的,有比死亡更厌恶的。并非只是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是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会饿死。可是轻蔑地呼喝着给人吃,饥饿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脚踢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链接材料一:李元纮年轻时谨慎忠厚。最初任泾州司兵,几次升任雍州司户。当时太平公主与僧寺争夺水碾,公主当时正受宠专权,百官都迎合她的旨意,李元纮却判定水碾应归还僧寺。窦怀贞任雍州长史,特别害怕太平公主的威势,急令李元纮改判,李元弦在判状后大笔一挥写道:“南山或许可以改移,这一判决终究不能动摇。”最终秉公处治没有屈服,窦怀贞没能改变这个判决。

链接材料二:杨震四次被任命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大守,途经王密任县令的昌邑(今山东金乡县境)时,王密亲赴郊外迎接恩师。晚上,王密前去拜会杨震,俩人聊得非常高兴,不知不觉已是深夜。王密准备起身告辞,突然他从怀中捧出黄金,放在桌上,说道:“恩师难得光临,我准备了一点小礼,以报栽培之恩。”杨震说:“以前正因为我了解你的真才实学,所以才举你为孝廉,希望你做一个廉洁奉公的好官。可你这样做,岂不是违背我的初衷和对你的厚望。你对我最好的回报是为国效力,而不是送给我个人什么东西。”可是王密还坚持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收下吧!”杨震立刻变得非常严肃,声色俱厉地说:“你这是什么话,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你怎么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呢?没有别人在,难道你我的良心就不在了吗?”王密顿时满脸通红,赶紧像贼一样溜走了,消失在沉沉的夜幕中。杨震为官,从不谋取私利。在任涿郡(今河北省涿县)太守期间,从不吃请受贿,也不因私事求人、请人、托人,请客送礼。他的子孙们与平民百姓一样,蔬食步行,生活十分简朴。亲朋好友劝他为子孙后代置办些产业,杨震坚决不肯,他说:“让后世人都称他们为'清白吏'子孙,这样的遗产,难道不丰厚吗?”

三、名著阅读(5分)

10. 在阅读名著时,我们常会被内容触动心弦,与其中的人物同悲欢、共休戚,这就是读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鸣”,请在你读过的名著中选择两个具体内容,说说你的“共鸣”体验。(100字左右)

【答案】答案示例一:阅读《西游记》,读到孙悟空被唐僧从五指山下救出来,我和欢呼奔跑的孙悟空一样喜悦兴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却被唐僧误解受罚,我的心情和孙悟空一样又生气又委屈。

答案示例二:阅读《海底两万里》,读到阿龙纳斯博士一行看到海洋中各类珍奇事物,以及在海底打猎、穿过海底隧道时的奇妙经历,我也为之惊奇震撼;看到《朝花夕拾》中小鲁迅得到梦寐以求的《山海经》时,我也和他一样如获至宝般喜悦。

【解析】

【分析】

【详解】考查名著的阅读和体验。本题作答,可从自己阅读过的名著中任意选择两个具体内容,概括其故事情节的同时,再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答案是多元的,符合题目要求即可。示例:我在读《红星照耀中国》时,看到红军长征途中要夺取泸定桥,可桥上的木板大半已被损毁,红军的处境变得十分凶险,我不禁万分焦急;后来看到红军战士手握铁链,勇往直前,成功渡过大渡河时,我顿感欣慰,放松下来。

四、现代文阅读(共23分)

(一)(共7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红色旅游,是把红色人文景观和绿色自然景观相结合、把革命传统教育与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游客在旅游中既能观光赏景,又能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并且,为红色旅游行业发展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随着资源的不断扩充,红色旅游发展方兴未艾。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红色旅游出游人数超过1亿人次,整个十三五期间,红色旅游出游人数保持稳定增长,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图:2013-2020年中央财政支持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统计

图:2017-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公路建设里程

【材料二】

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家庭化、年轻化的趋势。带孩子前往红色景点参观学习,在旅游中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缅怀先烈,让孩子获得历史熏陶、文化感悟,成为诸多家庭团对红色旅游的新诉求。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

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等革命圣地,开发出了军歌嘹亮、红色运动会、红色趣味游戏、大型实景演出等一大批旅游产品,发挥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教育效益。上海市红色旅游景区以中共四大为故事背景创作剧本,并在红色旅游线路中融入密室逃脱、党史知识问答、城市定向等形式,将游客引入对上海红色基因的情景体验之中。这种沉浸式的红色旅行体验,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新增的时尚元素,如智能导览、趣味闯关、互动微游等,也激发了众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发展红色文化的兴趣。

如今,一座座新发展起来的红色旅游城市,一批批知名红色旅游品牌,一条条经典红色旅游线路,已逐渐成为年轻一代心中的红色向往。

【材料三】

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革命是从乡村走出来的,乡村承载了中国革命的红色记忆,推动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基础,如今,许多地区以文化生态协同发展为支撑,发展+绿(红色旅游+绿水青山)、+古(红色旅游+古村落)、+乡(红色旅游+美丽乡村)等红色+业态模式,不断推进红色旅游与民俗文化、乡村文化、自然景观相结合。比如,河南新县在发展红色旅游时,推出吃信阳菜、品毛尖茶、看淮上山水、住豫南民宿、听红色故事系列项目,通过红色旅游的带动,建成精品民宿118处,同时拉动了餐饮、茶叶销售等产业,红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引擎。

11. 根据图1、图2的信息,在【材料一】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12. 结合【材料二】的内容判断,以下游览方式不够吸引年轻游客的一项是(

A. 博物馆利用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直观呈现革命历史场景。

B. 红色景区组织游客参与合唱快闪、史诗朗诵、文艺演出等活动。

C. 展览馆提供导游服务,带领游客观览革命文物,细致讲解展品。

13. 请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答案】11. 加大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投入加强红色旅游公路建设12. C

13. 1)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2)承载着家庭教育的功能,能够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3)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解析】

【分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上文“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可知,所填内容应该围绕国家对红色旅游的政策支持展开。阅读图1我们会发现,从2013到2020年,中央财政对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的投入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知,国家加大了红色旅游景区建设资金的投入;阅读图2我们会发现,2017-2020年中国红色旅游公路建设里程越来越长,并且发展迅速,由此可知,国家加强了红色旅游公路的建设。据此作答即可。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材料二可知,“红色旅游要吸引年轻一代,必须意义和趣味并存,以更时尚新潮、有现代感的方式满足年轻人的需求”。

A.利用“VR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呈现革命历史场景,形象直观,能够吸引年轻游客;

B.“组织游客参与合唱快闪、史诗朗诵、文艺演出等活动”,让游客从历史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增强了红色旅行体验,能够激发年轻人探索发展红色文化的兴趣;

C.“带领游客观览革命文物,细致讲解展品”,这种形式过于陈旧,并且非常枯燥,不能吸引年轻游客;

故选C。

13题详解】

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从材料一中“游客在旅游中既能观光赏景,又能自然而然地接受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可知,红色旅游能够对游客进行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的教育;从材料二中“家长们希望孩子在这里汲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做对社会有用的人,红色旅游因此也承载着重要的家庭教育功能”可知,红色旅游承载着家庭教育的功能,能够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材料三中“发展红色旅游,可以促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搞活农村经济,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可以提炼出红色旅游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共9分)

阅读《听笋》,完成下面小题。

①也不是突然闯入这片竹林的。昨晚抵达这里,我们本就打算游览这座山的竹海。等吃过了早饭,我们就会出发。只是早晨醒得早,我起床推开窗子,发现下榻的宾馆就在竹林里。于是我出了宾馆,信步走进了这一大片竹林——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半夜里听到的雨淋声,竟不是下雨,而是风吹竹林,竹叶发出的簌簌声。

②风停了,竹林无边地安静下来。竹林梢上有竹林鸟的叫声。眼前竹子秀颀的枝干湿淋淋的。竹叶上蓄着的露珠,不时地往下嘀嗒。静静地走在竹林里,空气异常清新。我贪婪地张开嘴巴,有一滴露珠在额头沁凉一下,然后滚进了嘴里。嘴里有一丝甜甜的味道。越往竹林的深处走,鸟声就越远,代替它的是一种噗噗的声音。声音沉闷且有节奏。伴随这种声音的,还有一种突然的炸裂声。【甲】那声音的一下,仿佛过年时一个淘气的孩子,放了一个炮仗就突然转身跑了。

③定了定神,我四下里张望,这下就看见遮天蔽日的竹林里,生长着一大片的竹笋。不是雨后春笋,春笋也咕嘟嘟冒着。这里一株,那里一株,遍地都是。胖乎乎、圆滚滚的竹笋,头顶着金黄色的竹箨,身子被厚厚笋衣紧紧地包裹。在高高的翠竹下,在浅浅的草丛或一块不规则的石头缝里,都能看见它的身子。有的探头探脑,调皮地抖落笋衣上晶莹的露珠;有的还很羞涩,躲在一些灌木里,待微风吹动灌木的绿叶时,它才露出毛茸茸的笋尖。

④仔细听,原来这声音全是它们发出来的。竹笋们的喧闹,有点像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拳打脚踢。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声音落处,若认真地看,还可以看到竹箨自然张开的样子,有些兴奋,也有些无可奈何。那的一声,仿佛就宣告了一个新生命诞生……【乙】我驻足聆听,这里一下,那里一下,竹林里四处都是噗噗啪啪的声音,整个竹林似乎都响动了起来。使人如同置身一家医院的婴孩房一般,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

⑤太阳出来了。阳光被细密茂盛的竹叶遮挡着。偶尔从竹叶缝隙里射进来的阳光,只要照射到竹笋的身上,那竹笋立即纤毫毕现,有的还伸出一两片细嫩的绿叶,像是竹林里的一个梦。放眼望去,金褐色的笋衣拥抱着笋尖,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金属光泽。而在它的头顶,那些高大的竹林,浓浓密密的枝叶径自摇曳,竹子亭亭玉立的,宛若身披绿纱的妙龄女子轻挪着脚步,恬静而优雅。

⑥很快,就有人喊我回去吃早饭了。那一天我们也如约游览了天柱山的竹海。无涯的竹林确实像是一片大海。竹林的海。竹海里波浪起伏,有时汹涌地荡起层层碧波;有时平静像是一匹长长的绿绸。头顶上,竹子的枝叶小鸟依人,嘴巴里仿佛永远含着一支青青竹笛。满目青翠、幽深和清凉——后来,我还看到了竹林里的瀑布、溪流,吃到了春笋制作的各式各样的佳肴。但因为记得早晨听到春笋的拔节声,面对鲜嫩的竹笋,我却不敢动一下筷子。

(原载《解放日报》,作者:徐迅,有删改)

[注]①箨(tuò):竹笋外层一片一片的皮。

14. 文中多次写到作者置身竹林听到的声响:有________发出的簌簌声,竹林鸟的叫声,还有_________发出的“噗噗”声,以及竹箨破裂和_________的瞬间发出炸裂般“啪”的声音。

15. 本文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听笋的体验。请从【甲】【乙】两处画线句中任选一句,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16. 文章题为“听笋”,但作者为什么却在最后一段花费笔墨写天柱山的竹海?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4. (1). 竹叶 (2). 竹箨 (3). 剥离

15. 示例:【乙】,这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把竹林比作一家医院的婴孩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剥离和拔节时带给人的活泼和新鲜之感,流露出了作者听到竹笋剥离和拔节声时的喜悦之情。

16. 文章的重点是写“听笋”,竹笋的剥离和拔节声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活泼和新鲜。结尾段写无涯的竹林确实像是一片大海,这是生命的大海,生命的律动,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引人深思。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题干提示,在文中找出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从①段的“原来我半夜里听到的雨淋声,竟不是下雨,而是风吹竹林,竹叶发出的簌簌声”可得第一空答案:竹叶发出的簌簌声;从④段的“竹笋们的喧闹,有点像婴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拳打脚踢。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可得第二三空的答案:竹箨发出的“噗噗”声;剥离的瞬间发出炸裂般“啪”的声音。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的赏析。

【甲】从修辞角度看,这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把从竹箨里发出的噗噗声比作一个淘气的孩子,“突然转身跑了”赋予声音以人的动作;结合上文“还有一种突然的炸裂声”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从竹箨里发出的噗噗声的突然和短暂,流露出了作者刚听到竹笋声时的惊喜之情。从用词角度看,“啪”是一个拟声词,生动地写出了声音的清脆而短暂,让人如闻其声,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乙】从修辞角度看,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四处都是噗噗啪啪声音的竹林比作一家医院的婴孩房,结合“周遭全是活泼和新鲜”可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竹笋剥离和拔节时带给人的活泼、热闹和新鲜之感,流露出了作者听到竹笋剥离和拔节声时的喜悦之情。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的理解。从标题及主要内容看,文章的重点是写“听笋”,结合④段“那噗噗之声先从竹箨里出来,待终于撑破竹箨,它就发出啪啪的剥离和拔节声”可知,那“啪”的一声,仿佛就宣告了一个新生命诞生,这些声音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活泼和新鲜,感受到生命拔节时的惊喜。结尾段写无涯的竹林确实像是一片大海,有时汹涌,有时平静,这是生命的律动。再结合最后一句“因为记得早晨听到春笋的拔节声,面对鲜嫩的竹笋,我却不敢动一下筷子”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所以,这一大段写天柱山的竹海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引人深思。

(三)(共7分)

阅读《勤勉多岁月》,完成下面小题。

勤勉多岁月

①时间是公平的,岁月不会凭空增多。勤勉多岁月,无非是靠勤劳不懈,让每一个当下被充实,别人犹豫不前的时候,你已经在行动;别人还在睡睡觉的时候,你已在学习充电;别人放弃的时候,你依然在坚持……只要_____________,你就会得到时间的奖励。

②勤勉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为了阐旧邦以辅新命,冯友兰在85岁高龄时,决心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他虽身体病弱,却仍著书不懈,历时10年,终于完成这部皇皇巨著;李云鹤23岁进入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从事文物修复工作已有60多年,依然耕耘不歇,至今已修复了4000多平方米壁画、500多身彩塑。冯友兰和李云鹤勤勉工作,不仅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价值,也让自己的生命意义更加厚重。

③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把勤勉简单地理解为让自己忙碌起来,这是一种误解。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之事,才能赋予时间以效率。一次,爱迪生想知道灯泡的容积大小,便请助手去测量,却许久不见助手送来数据,他见助手在桌旁不停地演算,就忍不住上前询问,助手说他已经测量出灯泡不同部分的周长,现在正用数学公式进行计算。爱迪生哭笑不得:你不知道先往灯泡里灌满水,然后再去测量水的体积吗?由此可见,真正的勤勉需要的是自我突破,只有及时调整自己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才能避免低效的忙碌,让忙碌更有质量。

④还有一些人把勤勉与吃苦等同。固然,如果没有找到自己乐于为之献身的事业,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就是一种;但是,如果找到了心甘情愿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勤勉就是一种乐趣了,不少诺贝尔奖获得者被问到为什么能数十年如一日勤于自己的工作,他们的回答都是把喜欢的事情当事业做,一个人只有从工作中找到乐趣,勤勉才可以持久;也只有持久的勤勉,才可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⑤老一辈新闻工作者邓拓曾说: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以时间为河,以梦想为帆,以勤勉作桨,则百事可做,百业可成。

17. 根据你对本段论述内容的理解,在第①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18. 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甲】第②段首先提出了“勤勉是实现生命意义的必由之路”的观点,接着列举了冯友兰、李云鹤的事迹来进行论证。

【乙】第③段举爱迪生的事例从反面进行论证,意在阐明真正的勤勉从来不是盲目地忙,而是调整思路后的自我突破。

【丙】第④段由一些人“把勤勉与吃苦等同”的错误看法谈起,告诉我们勤勉的乐趣在于找到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事业。

19. 下面的材料可以作为上文中哪一段的事实论据?请说明理由。

【材料】

修复文物的工作繁琐精细,为了提高修复的效率,李云鹤在技术上不断求新求变。经过反复琢磨,他开拓出空间平移”“整体揭取”“挂壁画等众多国内首创的技法,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复工艺。

【答案】17. 勤劳不懈

18. 19. ③段。材料主要叙述李云鹤修复文物的案例,有力地论证了如何再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的事,与第③段分论点契合。另外,在本段列举了爱迪生与助手的反面案例,将李云鹤的正面案例加入可以起到正反论证作用。

【解析】

【分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充句子。根据“‘勤勉多岁月’,无非是靠勤劳不懈,让每一个当下被充实”分析,这句话是在解释“勤勉多岁月”,根据“别人犹豫不前的时候,你已经在行动;别人还在睡睡觉的时候,你已在学习充电;别人放弃的时候,你依然在坚持……”分析,这句话是在用具体案例去解释怎样勤勉,最后一句应该引出观点就是要契合主题“勤勉”,结合前文对“勤勉多岁月”的解释,可得出只要“勤劳不懈”,你就会得到时间的奖励。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正确理解。丙项错误。根据“如果找到了心甘情愿为之终生奋斗的事业,勤勉就是一种乐趣了”分析,丙选项对于第④段的解释因果倒置了,勤勉的乐趣不是在于找到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事业,而是如果找到了心甘情愿为之献身的事业,那么勤勉就会变成一种乐趣。故选丙。

19题详解】

考查对论据的分析。所补充的论据必须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要有较强的说服力。解答此题要理解材料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中心论点及各段的分论点,根据论点选择合适的位置。该材料是说李云鹤有明确的目标,为了提高修复文物的效率,他在技术上不断求新求变。与第③段“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更多有意义之事,才能赋予时间以效率”分论点契合,可以作为第③段的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本段分论点。另外,本段列举了爱迪生与助手的反面案例,李云鹤修复文物的案例可以作为正面事例,放在第③段形成正反论证。

五、写作(40分)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20. 题目一:

赋能就是赋予某种能量。你在成长过程中总会被某种因素激发,从而增长才干、获得发展。

请将“____________,为成长赋能”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答案】范文:

自信,为成长赋能

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微微泛黄的吉他上,微风拂过琴箱,发出微微的声响。我放下手中的笔,轻抚琴弦,思绪回到了那个舞台上,回到了自信的风帆被高高扬起之时。

蓦地,舞台上的灯光将我唤醒,会场内的空气潮湿闷热,我的心跳不断加快。我用衣角擦去手心的汗水,抱紧吉他,心中满是琴艺不熟练导致的不自信……当前奏的最后一个音符落下,我开始演奏,我慌乱地观察着观众们的反应,他们脸上或喜或烦的表情影响着我,让我更加自卑。

失误还是发生了。我停了下来,呆呆地站在舞台上,眼泪夺眶而出。突然,是老师开始的,是父母带头的,是朋友引领的,整个会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他们似船上的领航员,助我拉紧桅杆,使我自信的风帆重新升起在空中!他们用掌声,用微笑,用眼神告诉我:我能行!

我擦去眼泪,重新拨动琴弦,我要“从头再来”!我忘我地演奏着,每个音符都抛弃了胆怯的颤抖,都伴随着自信的力量。我不再胆怯,而是坚定地站稳;我不再彷徨,而是专注演奏。

在成长的大海上漂泊,总会遇见暴风骤雨。扬起自信的风帆,有老师、父母、朋友的鼓舞,我便能乘风破浪,奔向成功。弹琴如此,生活更是如此。我不仅在每次演出时都于心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在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不再手足无措,而是自信满满,敢于拼搏,最终向着成功的彼岸冲刺。

思绪回到眼前,心中充满自信。不论面对手中的吉他,还是笔下困住我的难题,我都要扬起自信的风帆,迎难而上,于苍茫的大海上勇往直前。

自信,为成长赋能。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题目新颖,难度较大。结合题目中对“赋能”的解释可知,补充的内容应该对孩子的成长起到助力作用,通过赋予孩子能力与能量,激发他们的无限智慧与无限潜能。首先要回忆自己的经历,选择一个合适的载体,然后具体叙述它是如何为成长赋能的,这是写作的重点。如:阅读,为成长赋能。在亲子共读中,立足于现在,遇见未来。亲子阅读不仅能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丰富家庭文化生活,拓宽视野,丰富认知,更重要的是可以为成长赋能。通过故事为成长赋能,阅读更具质感和深意,从而为成长赋能。或:自信,为成长赋能。自信让我们充满激情,让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心和希望;自信的人有勇气交往和表达,有信心尝试与坚持,能够展现优势与才华;自信能够激发潜能与活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

21. 题目二: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年,我们是即将毕业的初中生,对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无限的憧憬,心中铺满宏图。等到2049年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我们都已步入不惑之年,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中坚。你此刻的梦想到那时是否已经实现了?

请你发挥想象,以“圆梦2049年”为题,写一篇故事。

【答案】范文:

圆梦2049年

2021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鼠年的艰辛,正在复苏;2049年,中国百年华诞,将会变成一个和谐花朵与希望之花处处绽放的世界……

2049年,10月1日。我住在美国。我已经43岁了,住在美国只有两年,但这两年里,我看到了,也发现了,中国已成为众人敬仰的国家,我是一个中国人,我爱中国!我也爱世界!今天的世界已融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了。现在从中国去往美国只需两个多小时,不像以前,要在飞机上睡上十几个小时。乘坐轻轨穿越海底隧道,我从美国回了中国。

我来到首都北京,一切都变了,街上挂着大红灯笼,高楼大厦随处可见。现在的汽车也是喷气式的,不污染环境。我走进中央电视塔下的海洋馆,不由地发出感叹。我穿上潜水服,和海洋动物们来了个“亲密接触”,我没想到在海底还可以野餐,我坐在海底吃起饭来,旁边还有许多海洋小动物陪着我……

下午,我坐一种新式的“气”车来到了游乐场,这种“气”车是喷气式的,而且喷出来的是新鲜的空气。游乐场以前的缆车现在变成了手遥控器的电子缆车;过山车也变得比以前更高、更大、更惊险了;玩碰碰车的人更是不少,碰碰车是用奥迪、奔驰、保时捷等名贵的车的外形所做的迷你车。游乐场里的玩具应有尽有,使我大饱眼福……

到了晚上,我去观看晚会。我进入了会场,领导们都来了,晚会的门自动关上。不知不觉的整个大会堂都沉浮空中了。又过了一会儿,晚会的墙壁变成了玻璃,透过玻璃往下看,下面的事物看得清清楚楚。主持人走上来后,舞台又飘起来,忽上忽下……

看完晚会后,回到饭店,打开MVC看晚间新闻。新闻主持人说到:“爱在五大洲之间传递,情在天涯海角边流动。”是呀,2049年已是一个和平年代了,人们同处在一个和谐美好社会中,没有硝烟,没有战争,这是全世界人民的愿望……

我睡在旅馆的按摩床上,回忆起100年前祖国的发展,又想起100年后的更加梦幻的祖国,感到无比的自豪……

“叮铃铃,叮铃铃……”闹钟响了,我从梦中惊醒。回想起昨天的梦,2049年不是神话,是我的希望与憧憬。我想,只要有美好的希望,就会有好结果。世界和平吧,我祈祷。梦想实现吧,我盼望。

【解析】

【分析】

【详解】这是一则命题作文。

1.审题与立意。首先要弄清楚题目中可能出现的几个问题:圆什么梦?谁的梦?如何圆梦?2049年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到2049年?“梦”按字典解释,是指睡眠时身体内外各种刺激或残留在大脑里的外界刺激引起的景象活动。此处的“梦”应该是指理想、抱负或蓝图。通过作文题干,可以明确,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我们都已步入不惑之年,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中坚。那么,作为今年即将毕业的初中生,我们的梦想是什么?到2049年,梦想能否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为实现梦想而努力?这是写作中要交待清楚的问题。

2.选材与构思。本文适合于写成记叙文,记叙“自我”与国家一道成长的过程,在小事件中体现大情怀。写自己或身边人的成长过程,呈现其背后的时代变化和国家发展,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注意要“贴合背景”,20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一百年,我们都已步入不惑之年,成为社会和国家的中坚。可以写身边可见的生活现状:天更蓝了,地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我们穿的越来越靓,吃的越来越好,出行更加便捷,学习、沟通更加方便;我们也更有尊严感,更有安全感;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更好的条件追求精神生活。也可以描摹理想中的科技状况:科技的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创造出一个现在没有或现在只是初具雏形的科技世界,表达出自我梦想实现的自豪与骄傲。大胆想象,合乎情理,表现积极健康的主题,表达出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与期待。


相关链接:
初中语文国学常识150题(含答案),这么好的题不练太吃亏!
、中考名著导读《海底两万里》考点梳理+练习题
中考语文名著导读:《简爱》知识梳理
、海淀区九年级第二学期初中练习英语试卷
、2021年北京市西城区初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朝阳区2021届初三年级一模考试英语试卷
、延庆区2021年初三统一练习英语试卷
2021北京西城数学初三一模
、北京市各区近两年高中录取分数线涨跌幅分析!中考志愿填报必备!
、【高中语文】2021北京海淀高一(下)期中语文试卷及解析
、【高中语文】北京通州高三二模语文试卷含解析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语文修改病句详细分类+解题技巧+针对训练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