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思考

发布于 2021-08-31 14:22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我因为无知而读书,但当我读得书越多,我越承认自己的无知。”




“半月未得泉思涌,只叹悲情来无源。”这半月虽想写一篇长文抒发阅读心得,但可惜,灵感离去,难以下笔,花费4天写就的千字文章也打住,未继续完稿。与其不满心意,倒不如早些放弃。于是,将连续性观点文换成非连续的读书摘录思考,以保持想法的捕捉与文笔的训练。


《孩子与恶》



《孩子与恶》由日本教育家河合隼雄所作,他从“恶”这一角度对孩子进行分析,旨在表明孩子们的“恶”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他们的蓄意所为,这其中包含了很多成长的秘密,是他们发展成人的必经之路。作为成年人,如何面对孩子们的“恶”,如何处理“恶”带来的后果等都值得我们去推敲。


阅读中,我非常喜欢其中的一句话“孩子要成长,哭很重要,发火也很重要。好好地体会人应该有的所有感情,才能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


说实话,我很喜欢【情感丰富】这个词,这是一种我很向往的状态,它代表了一个饱满又充满生机的形象,敢爱敢恨,既真实又放松。它与【情绪化】不同,丰富却不失理性,在适当的时空里充分表达的自己的情感,既有独立的人格又有群体的责任。


附上谷川俊太郎为此书作的诗:

我没有偷过东西

可我偷了别人的心

连偷了别人的心这回事都没察觉到


我不给房间上锁

可我给自己的心上锁

连心上有这把锁也没感觉到


不可以撒谎

我就微笑着沉默

自己真的在想什么,跟谁也不会说


我是个乖孩子,所以

我是个坏孩子



学会尊重孩子,即使是一些成人世界里看起来很无谓的事物,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行为的意义,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发展,我们都曾是孩子,只要愿意,都能唤起孩童的记忆,理解他们怪异又充满想象的想法。家长的使命不是让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是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孩子们的心里都没有锁,都可以微笑着说出自己在想什么,都能成全自己内心的“坏孩子”,长大成一个好孩子。



《菊与刀》



《菊与刀》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作。本书建立在日美战争这一大背景下,写了日本人对天皇、政府、敌人等的态度,以及他们对社会、家庭的行为表现。


于我而言,本书最大的价值不仅是对日本文化研究得透彻,更是作者在书中表现出的【文化宽容】,他以一个极客观的身份进行分析对比,没有强国的凛盛,面对不同的文化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尊重与包容。


他在书中写到“即便是最怪异的习惯,也不妨碍人们去理解它。”真切地让我体会到【民主】精神具有的宽容胸怀。


【民主】一词虽源自西方,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却不失【民主】精神的体现,《论语·子路》里,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


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在书中表现出的【文化宽容】正是【和而不同】的气度,字句中体现着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专业,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尊重。


很可惜,本书不仅帮助世界了解日本,还成为了美国占领日本和进行政治干预的工具,但正因为作者的客观与尊重,才使本书具有了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虽然书的出身与政治、战争有关,但作者浑身释放的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与理解,值得我们学习。


《我是猫》



《我是猫》由日本作家夏日漱石所作。本书以一只猫的视野,观察并评述身为中学教师的主人与他朋友们的日常。


很多书评说“本书借猫的眼贯穿人生百态,揭露出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空虚的精神与资产阶级的势利、粗鄙。”。书中出现了很多人独有的善态与恶行,猫其实只是一个人的化身,复旦大学的哲学教授王德峰说过“事实不是观察得来的,是建立在已知范畴之上的。”猫所见的景象,是作者所见的景象,是社会的常态。


书中花猫死去时女主人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这世道真实由不得人呀!花猫这么标致的猫,偏偏早夭了,那只丑八怪野猫,偏偏活在这世上兴风作浪……”对于女主人而言,丑八怪野猫是没有价值的,而花猫的价值在于容貌的取悦,这样的势利多少让人唏嘘。


日本作者芥川龙之介在《罗生门》里写到“我们这些弟子,谁都没在哀悼师傅的去世,而是在怜惜失去师傅后的自己。”这句话表现出人强大地自我怜惜观念,换个不好听的词就是【自私】。有时我们也很无奈,但生而为人,谁都摆脱不了本性。


夏日漱石用天马行空的形式描写了人生的百态,无论粗鄙的形态还是高尚的品质,都能在同一个人身上找到踪影。世间从无绝对的好人,更没有绝对的坏人,要相信,因为人的复杂使得生活更加精彩。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