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把知思悟行作为作文起点的对话

发布于 2021-09-05 12:26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fenglong88:

所谓的流水帐,其实就是对孩子“对外,对内观照”能力的训练,时间长了,有了足够的积累,自然有丰富的作文素材了。以前,人们把作文神化了,所以弄得“流水账”成为了贬义词,其实任何的训练都是优缺点兼备的,关键在于你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


东山(冯贻联):

文章样式丰富多彩,“流水帐”,其中一种而已。

文章样式无所谓优劣,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内容表达需要。

感觉,并不仅仅小孩子可以写“流水帐”。


fenglong88:

冯兄说得对,其实考察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又何尝不是流水账,只要能体现“知思悟行”的过程,稍加变化就是好文章。


东山(冯贻联):

这一点我也是基本赞同的,呵呵。

这里不仅仅是“流水帐”优劣的标准,其实也是除客观说明类说明文外几乎一切文章样式优劣的共同标准。

不过个人觉得似乎用不着强调这个“稍加变化”,因为,文章形成,必然有选择取舍,有选择取舍,也便必然有“稍加变化”——即便故意追求,照搬生活也是不可能的。

关键是怎样“稍加变化”才能充分体现“知思悟行”。

这样实际上又回到了中心、选材类的老套,呵呵。

呵呵,有点吹毛求疵



fenglong88:

谢谢冯兄的补充。

其实我们能给学生的也只是指明“知思悟行”这个过程,至于稍加变化是要学生自己来完成的,因为我们指导了那是我们的意识的产物,就不是学生自己的了。也就是说,我们能教给学生的很有限,无限的可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

在我的理解里,明了了“知思悟行”的过程是教给学生怎样才能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有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就不愁个性化发展了,也就有了写作的内容了,这样一来,自己熟悉的内容也好,不熟悉的内容也好,都可以通过这个过程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就行了。但光靠“知思悟行”还是不行的,因为这只是解决写作难题的第一步,后面就面临怎样“稍加变化”了,这是经验和技巧方面的问题,这些东西就是“老套”的了。因为即便同样体现这个过程的文章,在思想深度和写作技巧等方面的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为什么要强调“知思悟行”这个过程呢?因为我们以往的作文教学都是建立在对作品研究和分析上的,但这是不完整的,因为那一种“成品研究”而不是“过程研究”,而写作这一行为是由“过程”到“成品”的整体行为,而基础教育中的写作应该主要学习这个“过程”,举个例子来说,我们知道中国著名的瓷器,“汝、哥、官、均、定”出品的瓷器精美绝伦,但我们不可能通过成品推断出,这些瓷器当初在烧制过程中的细节,我们只能知道大致的流程,要想再现精品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即便再出也是赝品,我们能做的仅仅是根据大致的流程烧我们自己的瓷,尽量不出次品而已。所以告知基本的流程让学生自己烧瓷,再加以适当的指导,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东山(冯贻联):

看来岳兄的“知思悟行”的内涵比我原来理解的要丰富,我原来以为单指以文章内容呈现的生活领域,现在看来还应当包括创作自身,有些误解了,呵呵。

我是习惯将二者区分开来说的。

因为理解有误,所以,原来我只看见了“稍加变化”,而没有特别在意这个“知思悟行”。

按照岳兄现在的解释,的确,写作这一行为是由“过程”到“成品”的整体行为,是根本无法重现的,正如,“汝、哥、官、均、定”出品的瓷器精美绝伦,但我们不可能通过成品推断出一样。不过,我这里不太赞同如此绝对的说法。因为,如果这样说的话,任何事物、任何过程都是无法重复的。“汝、哥、官、均、定”出品的瓷器是这样,你我外行在炉子里烧出的不咋样的东西也是这样。正因如此,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只有承认相对,人类知识才有存在的价值,甚至可能。

“汝、哥、官、均、定”出品甚至某次的出品都可能不仅仅是哪一个人的,可我们为什么不只承认某一件或者几件是正品,说其它的都是赝品呢?

因为其中还是有共性的东西存在。

因为其中还是有共性的东西存在,所以,才有传承推广的可能性。

“汝、哥、官、均、定”出品的瓷器精美绝伦,原因很复杂,不仅仅是手艺的问题,正如文章创作的过程一样,有共性的行文法则,还有个性的个体感悟积累甚至特定情景下的心情心境关系影响。作文教学不可能包揽一切,只能首先承担共性的传承任务。其它的,诸如个体感悟的积累,我们只需提供大致的原则要求,督促学生自觉,让他们养成相应的好习惯。越俎代庖,只能将事情办砸——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现在的包括作文教学在内的语文教学偏偏本末倒置,重视这样的东西,呵呵。

不真正共性的传承任务,总是关心这样的个性的东西,岂不严重违背生活最为朴素的常识?

所以,我这里常常感叹,中国的语文教学及其相关研究,实在太缺乏理性了。

岳兄告知基本的流程让学生自己烧,我们再加以适当的指导观点其实与我高度一致,如果有区别,可能就在于,我们应该告知那些知识与如何指导才适当的问题。


fenglong88:

我为什么说的这么绝对呢?因为这里面有一个我们不可能支配的力量——时间。人类文化的精品是时间造就的,其他的可以存在但不一定是精品,我们烧制的东西,写下的文字,一方面也是不可重复的,比如在回这个帖子时,我刚才重新启动了一下机器,文字丢失,我再上来写下的东西,已经不可能和第一次写的一模一样了;另一方面,我们这些作品没有经过时间的淘洗就成不了精品。也就是说,我们的价值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赝品的价值是复其形,而不能制其质,这里面的“质”除了人和技术等因素之外,也是包含了时间力的。

我们告诉学生“知思悟行”这就是共性的东西了。我前面说了“我们能教给学生的很有限,无限的可能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相关的表述,在我的《作文前期准备中的隐性原则》有一些。

我认为现在的作文教学不是缺乏理性认识,而是缺乏全面认识。我的这些想法,有很多都是在学习传统语文教育过程中认识到的。但我们的语文研究者们总是把研究定位在一百年的白话语文史上,这也是一种割裂。


东山(冯贻联):

呵呵,发现我们两个人现在所说的好像并不是一个话题了。


fenglog88:

肯定是要跑题,打住!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