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期:各地读者对邓高如散文读后感言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12 20:09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邓高如,是军中散文大家中的大家;
兵言号,是gongzhong号中的大号之大号。

原重庆警备区政治部主任邓高如将军的文章,通过“兵言”gongzhong号刊登10期以来,在全国各地及许多行业的广大读者中引发强烈反响,包括管理gongzhong号的机关人员,也由衷给予称赞!
由此可见,现代科技给信息传媒插上了翅膀,好的信息内容又为传媒工具大增亮色。
本“兵言”gongzhong号将格外珍惜这一机遇,坚持一如既往地尊崇其宗旨:为退伍军人说话,为伟大时代立言。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将始终不忘普通一兵的本色,不忘我军的优良传统,积极传播正能量,大力弘扬主旋律,永远做你们的知心者、代言人。
今天,我们从上百篇读者发来的和留言中,选出三十多篇赏读邓将军散文后的感言、心得共15000余字。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分为3期(即9月7至9日)发表,请你。

——兵言编辑





















各地读者对邓高如散文读后感言

(二)

11

作品堪称蜀中“洛阳纸贵”

——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長王宗仁

我是读了高如发表在《解放军报》等报刊上的诸多散文以后,才和他有了书信联系,他作品中蕴含的文学营养和生活气息都是值得我认真学习的。我喜欢他的作品,有不少都剪贴在我的资料本上。有人称他的作品在蜀中是“洛阳纸贵”,并不为过。向高如学习!

附手写照片:


(注:王宗仁,曾为解放军原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是著名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的作者,是全国第一屆优秀报告文学奖得主。)

12

墨尔本的回声

——旅澳华人、西南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苗长江

九⼗年代初,我从《光明⽇报》读到⼀篇散⽂《娘在唤我》,很喜欢。反复读后,又⽤ 剪⼑剪下来,夹在⽇记本⾥,留存再读。

此文作者正是邓⾼如先生。

半年后,与朋友聚会,谈及此事。朋友说:我认识邓⾼如,⻄充⼈,成都军区宣传部副部长,全军有名的笔杆⼦,我引你⻅⻅。

第⼀次与邓相⻅,他中等身材、戎装⻬整,帽徽领章、夺目耀人。才三十出头,就佩戴上了上校军衔。

此君圆头⽅额、敦敦笃笃。当时就暗想:⼀介武夫,竟能写出这等好⽂章,难得!

⼀回⽣,⼆回熟,⼏次接触后,他的豪爽⼤⽓、⽕热情怀、纵横才华,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听他谈⽂学、论戏剧,滔滔不绝,如数家珍。更佩服他对很多事情看得穿、说得透,几句话就明理。

在此期间,读到他许多散⽂,印象深刻、掩卷难忘。如“邓⽼太爷”、“屠⽣”这些鲜活形象,总在眼前浮现,几十年过去,也难忘记!

沒多久,他去重庆警备区任政治部主任,授少将军衔。⼼想,他身居⾼位,不会有什么作品问世了吧。谁知,又佳作迭出!

⾼如将军退休后,没有像常⼈那样去含饴弄孙,也沒有沉缅于优渥的将军待遇,而是以更开阔的眼界、更丰富題材、更敏锐的视角,去捕捉⽇常⽣活中的闪光点,且又能信⼿拈来、纵橫捭阖、挥洒自如成⽂章。

几年前 ,我所参加的澳大利亚⽼年读书会,要求近50名会员各推荐⼀篇⽂章供⼤家轮流欣賞,这些⽂ 章多为名家名作。我推荐的便是高如先生的《娘在喚我》。大家一读,激动不已。会⻓周⼥⼠点评说:我们每个⼈,都有⾃⼰ 的娘,我们每个⼈都得到过⺟亲的爱,读了《娘在喚我》,⼜喚起我们对⺟親的怀念,引起⼈性的共鸣 。这就是作品的魅⼒。请转告作者,我们感谢他!

她这话代表了很多读者的⼼声。


附截图

13

精品抵制劣品

——深圳宝安区干部兰鹏

读主任在“兵言”上连发的十篇散文,篇幅不长,篇篇精彩。每篇我都看上好几遍,而且全部转发朋友圈。

在当前“网红”文化、“拜金”文化、“肉欲”文化、“低俗”文化充斥眼球的时候,邓主任的高雅散文一下涌来,真让人喜出望外,美不胜收!
这些散文,当年发表时,在蜀中就曾“洛阳纸贵”。川内外文学、新闻名家:马识途、李致、流沙河、魏明伦、毕淑敏、郑旷、杨文镒、李葆均、陈四益、柳建伟等,就曾给予高度赞誉,有的甚至著文推介。杨文镒在川大讲课时,就曾多次引用邓主任的散文作品,边读边分析,给予很高评价。
今天我再读这些作品,深感凡是真正的艺术精品永不过时。
邓主任在作品中蕴藏的对低俗风气的批判与讽刺,如《雅人深致》;对健康生活的推崇如《鸟鸣啾啾》;对劳动换取幸福的赞美如《桃花园内有吾村》;对家乡美景的讴歌如《冰桐花》;对农村经济改革带来的忧思如《探子屠生》《牛儿哞哞》等等佳作,从主题构思、场景设置、生活反哺到章法铺排、行文练句等,都莫不让人景仰!这些文章,就是放在当代文学画廓里去展示,也毫不逊色。
因此,这些作品一到我手机上,除了我看,我爱人、女儿都争着看。
在这里,我衷心祝愿主任精神愉快、幸福安康,在你的“半忙堂”里,为我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我们的手机里真的需要她,不需要那一串又一串的假信息,不需要让人肉麻的灰段子,不需要层出不穷的商业广告;真正需要的是邓主任这种写身边生活而且又有生活文化底色、又有思想深度和态度、又有一流文彩、文字在三几千字的好作品。
此言绝非客气话!

***************

你通过“兵言”已发八篇散文,有的一二十年前我就认真拜读过,今天再读,而且是篇篇细读,仍觉得有味、有肉、新鲜无比。这些散文文辞美,思想深,社会背景广阔深刻,对联也配得巴适,插图全是名画名作,真是图文并茂啊!尤其文章更是精品中的精品,大作中的大作。比起当代某些一流大作家的散文,比起一些长篇大论的专著来,大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我们能读到这样的好文章,真要感谢首长的大力奉献了!

附截图:


14

满堂忙谦称“半堂忙”
兵大哥不如“将军哥”
——人民日报社人民网原地方总监 、中宣部中国报业协会中国传媒融合发展中心原副主任余杰

近来,《兵言》gongzhong号陆续推出了《邓高如 一位将军作家的美好文化呈现》。在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时,这些美文一再引发读者心灵的震撼与共鸣。邓高如将军退休后,书斋成为“半忙堂”,陆陆续续写就、发布,直到岀版诸多文章、著作,荣获了第八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解放军第四届长征文艺奖,蝉联三届四川省散文奖,中国报纸副刊一等奖等奖项。

特别是代表作散文集《将军文化典藏.邓高如散文卷》(全军仅有9位将军作品入选)《断鸿声里》《半轮秋》等优秀作品;单篇散文《云蒸波撼钓鱼城》《战友之诺》《儿子要过圣诞节》《王的福禄寿》等佳作,一再引爆数成百上千万读者拍案叫绝,口口相传,啧啧称赞!

面对恩师这一波又一波为大美中国所做出的美好文化呈现,正如一位读者评价:您的散文以一种高超的气度,笔意的纵横、气韵的生动、选题的广阔,立意的高远,从心灵、艺术、哲理、风物、世态等深处挖掘著文,大气而厚重。我们看了还想看,常常是害怕文章读完了,再难找到这样贴心贴神的佳作,宁愿停留在字句间,不忍离去啊!

与此同时,“兵言”gongzhong号的编者语,朴实严谨又饶有情趣。插图、编排凸显高手大家之风,好生了得!

就此非常感谢“兵言”编辑部的转业战友戴思文等同仁,能够独具慧眼系列发表恩师邓将军的大作、旧作,可以说做了一件大好事,大实事,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场丰美的文化盛宴。

高如恩师曾言,他是在用“心”写散文,试图在“做人”与“做文”的历练中求得统一,力争实现“以疑立题,以理解题。题文相生,文心相长”的自我教育与大众教化的双重效果,读后能够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启示。于是引发了许多读者建议把恩师许多美文拍成电影!拍成一部部电视连续剧!

而今,都曾做过他学生的我们这一批干新闻的同学,却没有实现恩师长江后浪推前浪、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宿愿!

我们虽然“满堂忙”,但仍不如他“半堂忙”(恩师现用堂号“半忙堂”);“一世春秋”,仍赶不上恩师的“半轮秋”(邓高如散文集书名)

高如恩师当年在成都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开初任该部新闻处处长后升任宣传部副部长)时,开办了6期新闻干部写作培训班,共培养提拔了140多名新闻干部。他除自己亲自任教外,还聘请了全军和四川军地一批新闻、文学大家讲课,涌现出了现任陕西省军区政委李阳少将、军事科学院政治部主任周晶炯少将,原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社办公厅常务副主任、现云南省政府参事任治忠等同学。他们莫不对高如将军敬佩之至、尊重有加。

邓高如将军退休后,不考虑经济收入,不计较名利得失,用重庆火炉般的激情,用尚存的一息青春之气,用满肚子的道德文章去长期创作散文、对联,去写那些有良心、有态度、有文彩、有深刻思想内涵但一定是充满正能量的文字。没有打字员,他整天就恭恭敬敬坐在电脑前,自写自录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难得消停。

大家知道,不少央媒报纸副刊发文艺稿一周一期、一期一版,用稿量极其有限。我常想,多希望能让相般配的央媒各类宣传平台,能把邓高将军的美文也像《兵言》gongzhong号一样,一篇一篇去发布,一去刊用,让更多读者能够得到这种美好文化的滋养!

多想助力又无力相助的我,常惭愧、常汗颜、多少次醒来,再不能入睡!

举头望明月,低头想恩师。多少个夜晚,在京城的某个小区,我仰首云汉,遥望西南,仿佛看见峨眉山与歌乐山之间那高悬的半轮秋月,还是那样清彻,那样皎洁,那样辉洒大地。
附截图:


15

你的散文,是我的最爱

——陆军医学院 新桥医院著名神内专家戴光明

今晚有空一口气拜读了《牛儿哞哞》,牛爹娘、牛儿子和牛孙子都先后消失了,荒田、荒地和荒野也无人耕作了。使我深思日后的粮食从何处来?!

你的每篇散文都是我的文学最爱,迟早都喜阅;还包括诸个读后感。电脑里还建了个“将军散文集”。黄济人主席、王明凯书记等的“读后”道出了我的心声。致谢致敬!

附截图:

16

当时情形历历在目

——重庆读者于忠

读完首长《买票》文,想起98年在广州军区战士报社见习期间那次探亲回川,广州回重庆一票难求,提前一个礼拜订票仍然无着落,最后时刻报社第三编辑室耿毅军大姐让我去找美术编辑蒋长华想办法,原来蒋编与铁路报社常画漫画且义务划版,与铁路局机关有门道,费心周拆讨得一张买票证明,求爷爷告奶奶盖了几个章签了几个字排了四小时队,才从一位满脸横肉的大嫂那里讨得一张补票签。凌晨时分在一大群打工川妹子的裹挟下费尽吃奶力气才挤上了开往重庆府的那趟火车。车上找到列车长却被野蛮告知,买完了到贵定才能候补,还好列车长小姐姐心好,让我呆在餐车靠厕所地上。傍晚时分才在贵定得到了一上铺。后来写了一篇《川妹子在广州》投给四川日报,川报在三版就此开设一栏目“社会透视”,有幸将我这2500字纪实文章作为首篇,后来还刊发了一篇《62万元该不该花》,年度还被川报推荐参加当年(90年)四川省好新闻评选,获得三等奖。据作为评委的涪陵日报李总编讲,本来是二等奖的,因为是外省作者,降为三等了。在柳州部队工作期间也有首长买票的相同经历和境遇。现在好,买票、坐车再没那么复杂了,不过也少了那样神圣的仪式感。


17

您的作品影响了下一代

——西藏读者 吴新元

今天我到哈工大揭牌联合实验室!你的文字一直是我们模仿的榜样,一直滋养着我们成长!买车票好像收入过《半轮秋》,这本书我也推荐给儿子,说是邓爷爷写的,他在院子里也经常看到你,“说今天又碰到邓主任了”,总是那么兴奋,那么美好的事,足见首长影响的不止一代人啊!在退休将军中,你好充实,好快活,好怡然自得哦,令人景仰,景仰啊!

18

买票成为历史

——重庆读者 韩西平

″兵言"刊载的几篇美文均已拜读,读后深受教育、深有同感,特别是″买票"感受更深,我也有过从安微蚌埠坐火车一直站到重庆的经历,更有一家三口从山西运城坐在火车箱过道回重庆的经历,读罢″买票"往事浮在眼前,每当想起往事心里总是酸酸的,当时太难了!何况当年的民工兄弟!现在国家发展太快了,祖国强大了,无论高铁动车还是飞机,再也不需排队或托人买票了,网上一键就能全搞定。"买票"现象已成历史。祝福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富强!感谢首长的美文分享!

19

记录改革的潮头

——重庆读者 汪家毅
《探子屠生》, 好文一篇 。似见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 在作者平实的叙述中,见到了乡村改革典型人物一一栩栩如生的屠生。见到沈从文湘西边城的美好画卷一一川北山区美景跃然纸上。
邓高如用一支大笔,按动时代脉搏,塑造典型人物,自然流畅,生动传神,似用像机记录了川北农村改革的画面。美哉,妙文!


20

读文有情 品联有味

——重庆转业上校 ,原后勤保障旅政治部主任 马甫超

桃花林中鸟声啾啾,啾出几多野趣;
断鸿声里牛儿哞哞,哞出三分忧思。
近赏高如将军的十篇旧作,越读越有乐趣,越读越有新意,越读越有感悟。大多作品虽已发表二三十年,但如今依然新鲜,依然给人思想、艺术的启迪。当然,这就象陈年老酒,只有好那一杯者,才能品出不同的味道来。
而我尤喜近几篇“兵心”卷首的那些对联。将军的文章固然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将军的对联也在方寸之间,闪展腾挪,游刃有余,更见功底。
“处事难吃三碗面,场面,情面,门面;
做人善饮几杯茶,热茶,清茶,凉茶。"
一联道尽人生况味,世间百态。此联一出,你还有什么东东看不开!
“江州、江阳、江津、江城是斯地;
名帅、名将、名相、名师居一相。”
短短22个字,把江津名城的山水人文景观,古今揽尽。且又平仄对仗工稳,上口入味,难得。
“琴声飞,掌声鸣,我歌一曲乐死人;
左眼闭,右眼睁,你打十环取红心。”
又把军人的训练娱乐生活描绘得活灵活现。尤其“我歌一曲乐死人”,这是当年一首著名的军营歌曲,说一个新兵讲述自已几次报名参军皆因身体原因未能如愿之事,今年。终于批准入伍。能不“乐死人”吗?
当然,尤其题重庆警备区那副对联,把“大江”“巨澜”“夔府”“千重浪”,“细柳”“大营”“蕴藏”“百万兵”等极富地理位置和兵家色彩的字眼,溶于一炉,描绘出一座让重庆市民仰首相望的著名军营。当年此联在《重庆日报》一发表,就让山城官民深感军队有人才,有大家。一座军营就是重庆三千多万人民幸福生活的保护神!
邓将军言,他这些年为重庆和全国各地已写下一百多副对联,又有书法高手武警某师赵建元政委鼎力录助,这将会为刊发这些文章大增颜色!
附截图:


21

伟大的作品反映伟大的时代

——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干部胥树能


伟大的作品反映伟大的时代。发表于1995年的《探子屠生》,正值我国农村改革基本停滞阶段。这一时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带来的制度效应释放殆尽、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受到抑制,农村经济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发展水平严重落后。探子要挂“川北土特产品销售联络中心”牌子,说明农村经济产业化程度低;3头肥猪卖南充,说明农村市场体系不完善;“游手好闲购桑叶”,说明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谁先得益谁可恶”,说明解放思想是推进改革的永恒课题。读《探子屠生》,读出了我国农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探子”的无奈,读出了我国农民思想观念顺应时代要求发生变化时“屠生”的破茧。




中国军转民重庆工作站持续为战友发声,敬请大家。
有好的新闻线索请投稿114993948@qq.com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