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阅读笔记】医疗卫生的相关研究文献

发布于 2021-11-16 10:16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一、关于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研究

[1]李红霞,马艳.我国省级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三阶段模型的实证研究[J].会计之友,2021(22):9-15.

研究背景: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将卫生健康体系更完善作为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的战略部署。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医疗卫生再次成为全球的焦点,高效的医疗卫生支出和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是推进医疗健康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关键。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16-2019年除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海南以外的30个省204个市的医疗卫生投入、产出、环境指标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2015-2019年各省(市)统计年鉴和EPS数据平台。

数据处理:本文以人均医疗卫生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以医院的数量、执业(助理)医师的数量和床位数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三阶段模型进行实证研究,详细分为三个阶段:传统DEA模型、随机前沿分析(SFA)、调整后的传统DEA模型。

研究结论:总体而言,我国各城市的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普遍偏低,在不同地区也有一定的差异,东部效率相对较高,中西部效率相对较低,且三个地区的规模效率均低于其纯技术效率;就各城市而言,医疗卫生支出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一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其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普遍较高;部分控制变量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也有显著的影响,如人口密度、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产生正向作用,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具有一定的反向作用。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国内学者通常以省为单位研究全国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或者研究某一个地区的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本文从实证角度分析了各省(市)、各地区的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并进行分析总结。


[2]江鸿,侯代男,谌仁俊.基于序列型两阶段DEA模型的中国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1,34(10):28-31+38.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卫生投入规模不断加大的同时,政府卫生支出效率问题也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成为国内外学者的一个研究热点。

数据来源:样本数据为2000-2018年中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政府卫生支出数据,各类数据主要来源于2001-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2001-201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选取人均医疗卫生财政支出作为反映政府卫生支出的指标,选取医疗卫生机构、卫生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作为反映卫生资源的指标,选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作为反映社会经济效益的指标,采用序列型两阶段DEA方法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进行测度,即将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是卫生资源的改善,第2阶段是经济社会效益的产生。

研究结论:我国政府卫生支出效率不高但正在逐步提升,地区与区域间存在差距,具体表现在:2000-2018年全国卫生资源改善效率上升了0.0151,经济社会效益产生效率上升了0.081,政府卫生支出效率下降了0.1218;地区间三大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78390.91350.4304,东部的卫生资源改善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产生效率最高,分别为0.795709500,但其政府卫生支出效率只有03910,远低于中部和西部。因此政府应根据各省份效率状况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模式。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利用DEA方法研究地方政府卫生支出效率的文献较少,且均没有对政府卫生支出、卫生资源与经济社会效益的关系进行区分,这不利于对政府卫生支出的效率进行测度。鉴于以上事实,本文做出了尝试并填补了相关研究的空白。


[3]王庆,韩朝升.人口发展、财政投入与地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3):100-107.

研究背景:十九大以来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以及当前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要想保障全国范围内的公共卫生安全和人民健康,非常有必要继续深入研究地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相关问题。

数据来源:所需数据取自2010-2019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和各省地方统计年鉴,另年鉴中部分省份缺失的数据由地方卫生局统计数据补全。

数据处理:首先采用超效率三阶段DEA模型测算2009-2018年地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即超效率SBM模型测算、SFA回归分析、调整投入后的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具体测算运用DEA-Solver Pro5.0软件和Frontier4.1软件实现。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对地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终选定空间杜宾模型。

研究结论:2009年以来我国整体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呈现小幅下降,且各省区市医疗卫生支出效率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人口密度、基层医疗机构诊疗人数占比、病床使用率、财政分权度和医疗卫生支出占比与地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正相关,城镇化率与地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负相关。从空间溢出效应上看,人口密度、财政分权度与医疗卫生支出占比有显著空间正外溢性,城镇化率有显著空间负外溢性。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在测算地方医疗卫生支出效率的研究中,剔除随机误差和环境因素的文献不多,相关影响因素研究也缺乏空间上溢出效应影响的研究,本文的研究丰富了现有研究的不全面之处。


[4]胡正东.财政分权对公共卫生资源管理效率的统计检验[J].统计与决策,2021,37(20):151-155.

研究背景:目前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卫生资源投入的经费主要依赖相应的地方财政筹集和管理。地方政府如何更好地满足区域内居民对公共产品(服务)的需要,尤其是对公共卫生资源的需求与期待成为社会的热点。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测算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和Wind数据库。

数据处理:本文选取财政在公共卫生管理上的支出作为投入指标,选取医疗卫生机构数、卫生机构的床位数和卫生机构的技术人员数量作为产出的指标,用上述方法计算各省份2005-2018年的TFP指数代表政府卫生资源管理效率。然后构建了半参数面板空间滞后模型,其中被解释变量为地方政府公共卫生资源管理效率,核心解释变量为财政分权度,控制变量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受教育水平、老年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地方财政卫生支出占比和对外开放度。

研究结论:地方政府公共卫生资源管理效率具有正向空间关联效应,与财政分权呈现显著的非线性特征,且财政分权度的差异对政府公共卫生资源管理效率影响也不同,低财政分权度会导致政府公共卫生资源管理效率下降,而当财政分权度越过其临界值时,其能够提升地方政府公共卫生资源管理效率。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现有研究考虑公共卫生领域绩效与效率的测度时没有放在区域财政分权的体制下进行分析,或者忽视了地方政府在公共资源或卫生资源上的决定性作用,或者忽略了地理或空间因素。本文从地方政府在公共卫生资源的支出入手,构建了相关模型,从经济和地理两方面综合考察了财政分权对地区公共卫生管理支出效率的影响,并且分析了管理效率存在的空间关联性。内容上对已有研究形成了补充,方法上也不乏说服力。

二、基于CFPS/CHARLS的学术研究

[5]赵建国,温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21(04):44-56.

研究背景:儿童健康关系到未来的劳动力水平和人口素质,是潜在人力资本的集中体现。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面临老龄人口激增、新生人口与劳动力人口递减的人口形势。

数据来源:本文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所发布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数据。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使用少儿代答问卷,并匹配和合并了个人自答问卷中父母情况与家庭问卷中经济收入情况等相关变量,在剔除了不符合研究要求的缺失值后,得到基础样本6771个。

数据处理: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儿童健康状况,核心解释变量为是否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控制变量包括个人特征、家庭特征与区域特征。本文首先使用Probit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对儿童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然后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检验样本自选择问题;还使用工具变量法,构建IVProbit模型进行内生性修正;最后使用逐步检验法构建中介效应模型,考察儿童医疗支出作为中介变量如何影响参保对儿童健康的作用。

研究结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能够显著促进儿童健康;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能够通过增加儿童个体医疗卫生支出提升儿童的健康水平;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东部地区、农村户籍、达到学龄、低收入家庭及与父母同住的儿童有更明显的健康促进作用。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角度探讨儿童健康问题,拓展了研究视角;同时文中使用多种方法分别验证了回归结果的稳健性,处理样本的选择偏误与内生性问题,这使分析更加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另外,本文儿童医疗卫生支出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健康作用中所起的中介效应,丰富了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儿童健康的作用机理研究。

[6]李涛,成前.相对贫困家庭的灾难性医疗支出测度与空间传导机制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21(04):86-99.

研究背景:灾难性医疗支出是衡量家庭因高额医疗费用而陷入贫困风险的重要指标。目前,中国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整体发生率虽然呈现显著下降趋势,但因病致贫依然是引发城乡居民贫困的主要因素。

数据来源:本文选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家庭跟踪调查(CFPS)数据,对原始数据删除了相关变量的缺失值和不适用样本,且只保留各变量各年度不存在缺失的家庭样本,得到有效样本11012个。

数据处理:本文建立了面板门槛回归模型以描述经济因素之间的门槛效应,其中被解释变量为相对贫困家庭it年的医疗支出占比即医疗支出与除食品支出、教育支出和居住支出的总支出占比,门槛变量为相对贫困程度采用相对贫困家庭it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自然对数,解释变量为家庭健康水平,另外选取了多个家庭特征变量包括户主年龄以及年龄平方、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以及家庭存款状况等作为控制变量。

研究结论:通过社会关系影响转移性支出压力和社区家庭健康水平,灾难性医疗支出可以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传导,但是医疗保障制度能够有效缓解相对贫困家庭间转移性支出压力和提高整体家庭健康福利,从而阻断了灾难性医疗支出在相对贫困家庭间的传递。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首先,本文基于相对贫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理论分析,重新测度了相对贫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丰富了灾难性医疗支出标准的相关研究。其次,本文对相对贫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空间传导机制的探讨,拓展了灾难性医疗支出作用机制的研究视角。最后,本文关于医疗保障对相对贫困家庭灾难性医疗支出空间阻断效应的讨论,为防止相对贫困家庭规模性返贫提供了政策依据。


[7]王怡欢,张楚.农村贫困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8CHARLS数据[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21,14(01):44-49.

研究背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强力推动精准扶贫政策,推进健康扶贫工程,全面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打破贫病交加恶性循环,但脱贫人口与边缘人口仍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风险。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基于灾难性卫生支出测算的需求,清理了缺失关键变量样本后获得农村贫困家庭3408户,非贫困家庭4253户,共计7661户。

数据处理:因变量为是否发生灾难性卫生支出、灾难性卫生支出平均强度,从家庭特征、健康特征及制度特征三个方面选取了9个变量作为自变量,将各地区居民医保的人均保障水平作为控制变量,并根据省份分布设置为若干个虚拟变量,分别建立Logit模型、Tobit模型进行估计分析。

研究结论:我国农村贫困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为28.20%,平均强度为0.076,因病致贫率为32.40%。家庭规模较小、有65岁以上老人、被访者无工作、有慢性病患者、残疾人的农村贫困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显著更高,而家庭人均收入、是否有5岁以下儿童,被访者的受教育水平、居民医保的人均保障水平对贫困家庭的灾难性卫生支出无显著影响。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现有研究缺乏对农村贫困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的测度及充分探讨,本文分析了农村贫困家庭灾难性卫生支出风险及影响因素,丰富了相关研究。

[8]丁继红,游丽.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J].保险研究,2019(12):98-107.

研究背景:中国正面对着极其复杂的老龄化形式,老龄化的加重会引致大量社会问题,包括老年人的健康以及医疗保障等,当老年人自付医疗卫生支出达到或超过其可支付能力时,可判定该老年人产生灾难性支出。

数据来源: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Pension Tracking SurveyCHARLS2015年的数据,剔除无效值和空值后,本研究最终样本量为2564人。

数据处理: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包括老年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强度,解释变量为哑变量医疗保险,还从人口学特征、家庭影响和其他角度尽可能控制了其他变量。然后建立了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种类不同性质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群体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发生强度的影响。

研究结论:不同的医疗保险对于降低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发生强度确实存在明显差异;城职险相较于城居险和新农合更能有效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发生强度;自愿性医疗保险的参保者相较于强制性医疗保险有更高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状况。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重点回答了两个问题:不同类型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于老年人群体灾难性支出发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加入商业医保和大病医保后,自愿性医保和强制性医保对于老年人群体灾难性支出发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这补充了对不同类型和性质医疗保障体系的对比研究,对设计和完善改进我国医疗保障等医疗制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三、关于卫生支出/投入的学术研究

[9]熊先兰,姜林秀.卫生支出对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效果的影响基于省际面板的实证分析[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5(04):92-98.

研究背景: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暴露出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还存在不足之处。同时,我国地域辽阔、人口基数大,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环境、医疗卫生服务、卫生支出规模等均存在差异。

数据来源: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有关卫生支出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效果关系的面板数据,时间跨度为2009-2018年,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选取面板数据建立面板回归模型,被解释变量为对数化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解释变量为对数化卫生总支出、对数化政府卫生支出、对数化社会卫生支出、对数化个人卫生支出,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率、老龄化比例、15岁及以上文盲人口比重、对数化每10万人卫生人员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总体回归分析、结构回归分析。

研究结论:卫生支出对提高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卫生支出对有效防控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存在结构差异,增加政府卫生支出和社会卫生支出的防控效果更加显著;卫生支出对提高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防控效果存在区域差异,卫生支出在东部地区的防控效果更加显著。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学术界聚焦传染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研究较少,探究卫生支出与传染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之间关系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方面,本文进行的实证研究是对现有研究的补充完善。


[10]宁晶,顾昕.经济全球化能促进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增长吗?[J].财经问题研究,2021(07):94-101.

研究背景:对经济全球化的反思早已成为国际学术界的热点之一,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社会政策的影响已经成为热门议题,但在很多重要问题上学术界鲜有共识。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社会支出的关系,是一个具有学术价值和政策意涵的论题。

数据来源:本文以2002-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取除西藏以及港澳台以外的30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到的绝大部分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老年抚养比来源于《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本文被解释变量是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采用各省份人均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的自然对数来衡量;解释变量是经济全球化,采用各省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衡量;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财政能力、人口老龄化、人口规模、失业率、去工业化程度、城镇化水平。建立面板数据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同时使用系统广义矩估计(SYS-GMM)和纠偏的最小二乘虚拟变量回归法(LSDVC)进行估计,以解决动态面板的内生性、固定效应的影响和小样本误差问题。

研究结论:经济全球化与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呈现倒U型关系,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会先增加后减少;经济全球化增量与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增量正相关,即在短期经济全球化能够促进地方财政医疗卫生支出增加,但在中长期没有这种影响。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首先,已有的财政医疗卫生支出研究较少到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丰富了已有研究;其次,已有研究主要考察了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的跨国经验证据,本文为经济全球化对社会政策的影响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


[11]赵同领,赵劲民,庞军.基于面板数据的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关系实证研究[J].医学与社会,2021,34(01):34-37.

研究背景: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居民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主体,承担着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医疗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对其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医改方案提出通过医疗卫生机构收支改革等措施,建立高效规范的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数据来源:本文收集我国31个省份(不含港澳台)2008-2017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数据来源于2009-2018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和《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将总收入和总支出的基年定义为2008年,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对收支数据进行平减,计算实际总收入和总支出,以剔除价格因素。

数据处理:被解释变量为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总支出,解释变量为医疗卫生机构实际总收入,建立固定效应模型,应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并且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保证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结论: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与总支出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总收入对总支出具有显著Granger的影响;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对总支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收支关系体现了量入为出的原则,总收入的边际支出倾向具有区域性和阶段性差异。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丰富了医疗卫生机构收支关系的研究,并且从实证角度探讨了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收入的边际支出倾向及其地区、阶段方面的异质性特征,为医疗卫生机构收支改革提供参考。

[12]赵文凯,王大树,薛莹.地方政府卫生支出的空间策略性互动研究-基于两区制空间面板模型的分析[J].财经论丛,2020(12):23-32.

研究背景:在后疫情时代,充足的政府卫生支出对构建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具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当前我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绝对规模有了显著的扩大,但相对供给量仍显得不足。

数据来源: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本文选取了中国285个城市在2007-2018年间(T=12)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以及部分省、市的统计年鉴。对于无法获得的个别数据采用线性插值法补齐,所有涉及货币类指标的变量均以2007年为基期,用GDP指数进行了价格平减以消除通货膨胀的影响。

数据处理:本文以地方政府人均卫生支出量表征该城市的政府卫生支出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了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分权程度、城市绿化水平、卫生机构数、产业结构、人口密度以及城市化水平作为文章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构建模型时,引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项,构建了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将单区制空间模型拓展至两区制,构建了两区制空间杜宾模型;在构建空间权重矩阵时,本文分别以是否受辖于同一省级行政单位、以地球大圆距离及两城市的经纬度数据计算的城市间距离和人均GDP的差异程度构建了行政空间矩阵、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空间上的三类空间权重矩阵。

研究结论:我国城市政府的卫生支出行为存在显著的竞争向上的策略性互动行为,其支出规模会随着邻区政府支出水平的提高而增长;经济相对发达城市间的卫生支出竞争程度更为激烈,而空间溢出作用抑制了普通城市间的政府卫生支出水平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间对卫生支出规模形成的正向互动行为,对于持续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国内现有研究对于地方政府支出的策略性互动研究多集中于环境、教育、科技等方向,研究方法多使用单区制空间模型,这难以适用于现阶段我国地方政府支出行为,本文鉴于上述内容对当前研究进行了补充。

[13]魏福成,朱东霞.互联网普及对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的影响研究-以医疗卫生支出为例[J].财政研究,2021(05):116-129.

研究背景:民生性支出不足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的突出问题,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地方政府面临更大财政压力,民生性支出不足的问题更加严峻。依托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得到质的提升。互联网的应用不仅便于人们以更低廉和高效的方式获取知识,也使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多元化,并促进了公众与政府间互动,从而有利于居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缓解政府和民众间信息不对称,使政府行为得到更有效的监督。

数据来源:本文以2003-2018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港澳台)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检察年鉴》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发布的《中国省级财政透明度评估》。

数据处理:被解释变量为民生性支出占比,解释变量为互联网普及率,中介变量包括地区受教育程度、财政透明度和腐败程度,控制变量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占比、城市化水平、劳动人口占比和财政压力。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互联网普及率对地方政府民生性支出占比的总体效应;然后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中分别加入受教育程度和财政透明度,以检验提升受教育程度和提高财政透明度的传导机制;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普及率的平方项,同时建立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检验互联网普及率对民生性支出占比的影响在门槛值两侧作用效果的差异,同时也验证本文结果的稳健性。

研究结论:互联网普及对民生性支出占比的提高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呈边际递减趋势。通过工具变量法、更换度量指标、考虑政策冲击等方式进行稳健性和内生性检验,以上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普及对民生性支出占比的影响在东部地区更为显著,但中部地区具有后发优势,作用效果更强,而西部地区则不够明显。机制分析发现,提高受教育程度和抑制腐败是重要传导机制,而财政透明度的中介效应并未显现。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首先,本文从信息技术这一数据要素角度出发,论证了互联网普及对民生性支出的非线性影响,并进行了作用机制分析,拓展了财政支出结构相关文献。其次,本文研究表明在制度之外,可通过互联网普及等技术性手段改革财政支出结构,从而提供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不同视角。


[14]陈春梅,郭锋,李岩,翟铁民,万泉.新医改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评估分析-基于卫生筹资政策分析框架[J].卫生经济研究,2021,38(07):12-16+20.

研究背景:新医改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健康指标持续改善,但不同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且易受到各级政府财力增速下降的冲击。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了 2009-2019 年中国卫生费用核算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财政部官网等公开来源。

数据处理:借鉴卫生筹资政策分析框架,构建政府卫生投入评价框架,从充足、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四个卫生筹资政策中间目标入手,结合新医改以来政府卫生投入的各项政策目标,建立政府卫生投入分析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结论:新医改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规模持续扩大,但增速放缓;地方财政承担卫生支出的主要责任,可持续性存在挑战;地区差异不断扩大,中部塌陷现象需重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共卫生机构投入力度有待加强。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构建我国政府卫生投入分析框架和指标体系,评价新医改以来我国政府卫生投入情况,优缺点都比较明显。优点是从量化的角度进行了评价,缺点是评价和分析结果带有较强的主观性。


[15]于洗河,降海蕊,宋芳英,李莹莹,张景茹,高尚,尚盼盼,曹鹏,强巴玉珍.结构变动视角下2011-2017年吉林省卫生总费用的构成及变化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1,34(05):45-48.

研究背景:当前,机构法和来源法是卫生总费用核算的主流方法。采用机构法核算卫生总费用,可以全面了解卫生资源流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总量及构成情况,而来源法则从资金筹集来源的角度核算用于全社会的卫生总费用,来源包括政府、社会和个人。分析与评价卫生资金的机构流向状况和筹集水平,为卫生资金分配和筹资提供决策,提升社会对人群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卫生保健体制的公平性与效率。

数据来源:2011-2017年吉林省卫生总费用数据来源于2013-2017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8-2019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18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包括来源法和机构法的核算结果。以2017年为基期,使用GDP平减指数对吉林省卫生总费用和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消胀处理。

数据处理:是总体特征和结构变动趋势的动态数据处理方法。采用结构变动度分析法分析2011-2017年吉林省卫生总费用筹资来源和卫生总费用机构流向的动态变化情况,主要使用结构变动值(VSV),结构变动度(DSV)和结构变动贡献率3个指标。

研究结论:2011-2017年吉林省卫生投入稳步提升,个人现金卫生支出占比降低但政府卫生支出投入需增加,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资源配置不足。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的实证部分无较为复杂的模型或方法,涉及的计算和指数易于理解和接受,优缺点都比较明显,通俗易懂但研究也不够深入。


[16]朱碧帆,李芬,王力男,丁玲玲,王常颖,陈玉倩,陈多,金春林.2019年上海市卫生总费用核算结果与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21,40(04):57-62.

研究背景:卫生费用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的组成部分,既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宏观经济信息,也为政府调整和制定卫生政策提供重要依据。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中国卫生总费用研究报告》。

数据处理:采用来源法和机构法核算上海市卫生总费用,并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分析2001-2019年上海市卫生总费用变化情况。

研究结论:来源法核算2019年上海市卫生总费用为2532.70亿元,占上海市GDP6.64%,人均卫生总费用为10430.53元;从筹资结构来看,社会卫生支出、政府卫生支出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分别为56.84%22.28%20.88%。机构法核算同期卫生总费用为2660.58亿元,其中医院占比达67.82%,其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占比为13.33%,公共卫生机构费用占比为2.80%。研究发现上海市近年来卫生总费用增速放缓,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水平维持在较低水平,但费用机构分配欠合理,基层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机构占比偏低。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运用了两种方法对卫生总费用进行核算,并且比较了二者差异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析。但是从分析的视角看,分析深度仍然停留在浅层的描述性分析上,缺少更深层的实证分析。


[17]李相荣,张秀敏,任正,范馨文,郭霞,时宏,查双,乔舒茵,王齐,熊文静.基于主成分回归分析法的我国人均卫生费用的影响因素分析[J].医学与社会,2020,33(07):5-8+13.

研究背景:卫生总费用的持续上涨已经是目前大部分国家共同的社会问题,对卫生费用的控制及卫生费用增长的影响因素研究已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焦点领域。

数据来源:2007-2018年人均卫生费用以及人口系统、经济系统、卫生服务系统指标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8-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选取人均卫生费用作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口系统、经济系统、卫生系统三个方面的9个相关指标作为解释变量,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我国人均卫生费用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研究结论:新时代中国在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下,人均卫生费用的增长受多种因素影响,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是推动卫生费用增长的主要原因,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卫生供给因素将在推动卫生费用增长中发挥更大作用。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利用新时期数据探讨我国人均卫生费用影响因素的文献研究较少,已有研究选取的指标不能体现中国发展的新形势。因此,本研究构建新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人均卫生费用的因素,为新时代中国控制卫生总费用过快增长、制定新一轮卫生体制改革措施提供政策参考。


[18]翟铁民,张毓辉,万泉,郭锋,柴培培,李岩,王荣荣,陈春梅,李涛,高润国.“十三五以来全国及各地区个人卫生支出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06):13-17.

研究背景: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是反映卫生筹资公平性和群众看病就医费用负担的核心评价指标之一。多个重要文件均将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重作为约束性指标或主要目标性指标,各地区在制定本地区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医改规划时也将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作为重要的规划目标之一。

数据来源: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数据处理:利用来源法核算我国卫生总费用,利用时间序列指标分析法研究全国及各地区个人卫生支出变化情况。

研究结论:十三五以来,按可比价格计算,我国居民人均个人卫生支出增长速度趋缓,但显著高于十二五时期平均水平;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下降趋缓;部分地区人均个人卫生支出增速提高,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出现反弹。若2020年部分地区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不出现较大下降,全国层面上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到28%有一定压力。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作者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研究员,因此本文内容比较侧重于描述性统计分析,这给相关研究拓展了研究话题,但是因为缺乏实证研究,所以最后的结论和建议部分略显苍白。


[19]孙玉凤,李林贵.我国西部市级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边际受益归属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20,39(01):45-48.

研究背景:一个国家当前或未来卫生支出的数量决定了人群可获得基本卫生服务水平和财政保障水平,影响着人群在经济和地域上对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及分配效率。受限于卫生资源的稀缺性,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是否实现了其利贫性目标,不同人群从医疗卫生支出及其增长中的受益如何是学术研究的重点。

数据来源:本文选取2009-2017年我国西部12个省市的149个地级市(包括辖区)的人均医疗卫生支出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及各涉及省市卫生统计年鉴、统计年鉴等。其中部分市区医疗卫生支出数据缺失,根据医疗卫生支出占地方一般财政支出比重推算获得。

数据处理:本文采用边际受益归属分析法(MBIA),系统评估了我国西部2009-2017年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增量变动的边际受益分配。除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支出平均受益分析,还通过SUR估计进一步测算了不同年份政府医疗卫生支出变动带来的边际受益变动,并结合支出平均受益和边际受益进行了比较分析。

研究结论:随着时间推移,低经济水平组在政府医疗卫生支出的扩张中获益呈现波动式增长,在2011年达到高峰后(0.951),于2016年超过高经济水平组。中等经济水平组支出受益均超过1,最高时达到1.505。因此得到结论:支出受益并不具有明显的亲富性,而是更倾向于中低经济水平组。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国内对医疗卫生支出的研究还集中在微观的个体领域,以国家或区域为单位的医疗卫生支出边际受益较少。本文探讨了西部地区的政府医疗卫生支出边际受益分配情况更具现实意义。


[20]王振杰,郭占元,杨涵墨,刘蓓.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的人口结构变动对医疗卫生支出影响效应分析[J].中国卫生统计,2019,36(06):829-833.

研究背景: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剧烈变化,人口结构的变动会对医疗卫生支出产生影响。

数据来源:本文使用的资料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时间跨度为1978-2016年。

数据处理:基于1978-2016年全国医疗卫生支出和人口结构变动数据,分别建立人口结构变动(老年比、少年比)对政府、社会、个人卫生支出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研究结论:少年比和老年比变动对政府、社会医疗卫生支出的脉冲响应图整体趋势相同,且老年比影响更大;少年比对个人医疗卫生支出的脉冲响应图形状类似,但持续期间较短,对老年比的影响非常小。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已有研究缺少我国人口结构变动对不同部分医疗卫生支出的影响分析,本文补充了相关研究。


[21]丁继红,游丽.基本医疗保险对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的影响研究[J].保险研究,2019(12):98-107.

研究背景:中国正面对着极其复杂的老龄化形式,老龄化的加重会引致大量社会问题,包括老年人的健康以及医疗保障等,当老年人自付医疗卫生支出达到或超过其可支付能力时,可判定该老年人产生灾难性支出。

数据来源: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Pension Tracking SurveyCHARLS2015年的数据,剔除无效值和空值后,本研究最终样本量为2564人。

数据处理:本文的被解释变量包括老年人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强度,解释变量为哑变量医疗保险,还从人口学特征、家庭影响和其他角度尽可能控制了其他变量。然后建立了Logit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种类不同性质医疗保险对于老年人群体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发生强度的影响。

研究结论:不同的医疗保险对于降低老年人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发生强度确实存在明显差异;城职险相较于城居险和新农合更能有效降低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和发生强度;自愿性医疗保险的参保者相较于强制性医疗保险有更高的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状况。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本文重点回答了两个问题:不同类型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于老年人群体灾难性支出发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加入商业医保和大病医保后,自愿性医保和强制性医保对于老年人群体灾难性支出发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这补充了对不同类型和性质医疗保障体系的对比研究,对设计和完善改进我国医疗保障等医疗制度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2]王振杰,丁盈盈,杨涵墨,李响,李佳怿,肖溢文.我国医疗卫生支出对期望寿命影响的因果分析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9,46(23):4298-4301.

研究背景:近年来,全球越来越多国家及地区采用期望寿命来评价其人口健康水平。研究显示,我国的平均期望寿命增长显著且存在地区差异,但差距在逐渐减小,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期望寿命的增加与医疗水平的发展密不可分。

数据来源:本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公开的1995-2014年中国人口数据:期望寿命、男性期望寿命、女性期望寿命、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共医疗卫生支出占同年GDP的百分比、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占同年GDP的百分比。

数据处理:本文采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得到反映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分析了我国1995-2014年期望寿命和医疗卫生支出的关系。

研究结论:我国医疗卫生支出的提高推动了期望寿命的提高,而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均医疗卫生支出的对期望寿命提高作用不大,具体表现在:期望寿命与公共卫生医疗支出存在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与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则存在反向的长期均衡关系;人口自然增长率、公共卫生医疗支出和人均医疗卫生支出均是期望寿命的原因,但不存在互为因果关系。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目前缺乏医疗卫生支出对期望寿命相关关系的长期发展趋势的研究,也无法判断卫生支出是否会对期望寿命产生影响,本文从实证角度丰富了上述研究的内容。

[23]武艺扬.财政分权对地方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影响-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卫生经济研究,2021,38(04):16-20.

研究背景: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至今,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下形成了为增长而竞争的激励机制,其一方面为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极大的动力,另一方面也扭曲了地方财政公共支出结构。

数据来源: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和可及性,本文选取了我国2010-2018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不含西藏、香港、澳门、台湾)进行实证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19)。

数据处理:本文建立了两个回归模型,两模型的被解释变量分别为地方政府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水平、地方政府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上的城乡差距,两模型解释变量相同,包括核心解释变量财政分权程度和一组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水平相关的控制变量。然后基于2010-2018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

研究结论:我国的财政分权体制有利于医疗设施硬件的增加,但不利于医务人员软件的改善,也不利于缩小城乡之间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差距。

与同类研究相比的优缺点:关于财政分权对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学术界的现有研究大多从省级角度切入,并且忽视了中国城乡之间的差异。本文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对医疗卫生供给的影响,并探究财政分权对城乡之间医疗卫生供给差距的影响,补充了相关研究的研究内容。


【统计家园】发布内容主要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金剑教授及其学生们的学习、读书、科研笔记,同时分享各类科研成果、消息、新闻,涉及领域主要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其应用。gongzhong号:statgarden。如有意见、建议或投稿,可发邮件至jinjian626@163.com。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