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厄普代克《父亲的眼泪》读书笔记

发布于 2021-11-16 10:12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本文约2900字,预计阅读时长5分钟)

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1932年3月18日-2009年1月27日),当代美国作家、诗人,被公认为美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之一。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供职《纽约客》杂志。自1958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以来,共创作了50多部作品,其中包括30多部长篇小说,10多部中短篇小说集,两获普利策奖、两获国家图书奖以及欧·亨利奖,还获得其他十余种重要文学奖项,两次登上《时代》杂志封面,被誉为美国“最后一位真正的文人”。2009年1月27日,因肺癌马萨诸塞州去世,终年77岁。《父亲的眼泪》是约翰·厄普代克去世当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也是他自2000年以来创作的短篇小说合集。全书共收录《摩洛哥》、《个人古迹》、《自由》、《与埃利扎纳漫步》、《守护人》、《诸神的笑声》、《多种宗教体验》、《第二次婚姻的西班牙前奏》、《娇妻》、《宇宙的加速膨胀》、《德语课》、《返乡路》、《父亲的眼泪》、《童年即景》、《幻影》、《蓝光》、《停电》、《杯满盈》等共18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约翰·厄普代克重访了他文学世界中的人物、地点和主题——郊区、城市和小镇的美国人,纠缠于忠诚和通奸之间。也以老人的视角出发,展现出老人对过往的珍视,也有对童年的回忆和对历史的反思与回顾。在这部小说合集中,厄普代克的多篇作品都令我十分震撼,在读每篇作品的过程中,我都能感受到一个鲜活的灵魂隐现于字里行间,在平静的叙述中藏匿着活力跃动的内心。



在本书中,与厄普代克的整体文学创作联系最为紧密的应该算《自由》一文,惯常运用了他熟悉的题材——婚外情。这个词在我们当代社会已经不再陌生,甚至还有点司空见惯,物质社会的迅速发展促使生活条件的日益丰裕,同时也带来了欲望的膨胀和扭曲。从近年新闻不断报道的官场二奶反腐到学校教师猥亵学生,至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各类性暴力案件,以及不为人知的社会百态,都反映出了人们对“性”的开放与价值取向的转变。厄普代克在《自由》这部短片小说中叙述了一个已婚男人和已婚女人的婚外情,男主人公亨利在对待妻子与情人的态度上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一方面他有忠诚于婚姻的责任感,一方面又难以抵挡情人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小说讲述了出轨的男女主角从年轻时的纠缠与分离,至最后亨利的妻子去世,他回归自由再次寻找到已离婚的女主人公利拉,满怀期待相遇之后,却落寞的发现此刻两个自由人根本不能如往昔一样缠绵悱恻、耳鬓厮磨的在一起。整体读来这篇小说充满了美感,厄普代克作为一名被美国民众寄予厚望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拥有扎实而卓越的写作技巧,单纯的从本文内容看来,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本篇小说是不着一技而尽得风流。无论在语言的运用与结构安排或是情节的组织上,都没有露出任何作者精心雕琢的痕迹,一切都运用最为平常的写法,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却又那么不平凡。在对环境氛围的营造上,呈现出清新明丽的风格。在情节的构思上十分简单,由二人年轻时美丽的邂逅写起,他们享受在一起时愉快的相处,他们享受偷情带来的愉悦和刺激,后来个人生活促使他们结束这段不正常的关系。若干年之后亨利丧妻,利拉离婚,两人成为了真正的自由人,于是亨利重新找到了利拉。久别重逢使二人一见面便无法遏制心中压抑的情感,可是激情过后,重归平静的亨利却选择离开。




最令我动容的是作者对这个故事结局的安排,在篇末亨利不禁问道自答到:“自由是什么?我猜它从来都只是种心境。回头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一直都很自由。”这句话道出了多少回头浪子的心境,曾经努力想要追寻自由,摆脱环境的约束,到头来才彻底顿悟。这不仅仅是表现在爱情婚姻中,在工作中,生活中,束缚感经常会不经意的袭击我们的内心。在对待很多事情的态度上,我们都觉得自己的内心承受着某种无形的压力与约束,制约着我们的想法和行动。时常会听见人说:如果怎么怎么样就好了!我们无数美好的憧憬不能得以实现的原因就在于客观环境对我们造成的束缚,从某方面来讲,即是不自由。于是我们打着追寻自由的幌子,做出许多不负责任的事来。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可能达到目标,获得了想要的结果,有的人也因此碰得头破血流,为人生留下抹不去的污点。但是寻找“自由”的过程中,或多或少我们都会做出一些牺牲,有的人堂而皇之地认为若为“自由”故,万事皆可抛,也有的人鉴于自身所受教育与社会舆论的影响,止步于追寻自由之路。其实想来正如厄普代克所言,自由是一种心境,生活是一种态度,你可以用你的这种态度让生命多姿多彩,度过一段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无法改变环境,就试着去适应环境。也许正是由于本文出自一位饱经世事的老者之口的缘故,听厄普代克娓娓道来仿佛是在听一位睿智长者说解人生哲理,字里行间萦绕着韵味和理性,发人深省。



但是读完这篇小说之后,在全篇那么多涉及婚姻和出轨的描写中,作者却始终没有用过一个字——“爱”。无论是亨利的婚姻,还是利拉的几段婚姻,甚至于亨利和利拉如此乐于其中的婚外情,都没有爱,整篇小说的男女人物之间有很多性的联系,却没有爱情。这篇小说是厄普代克于2000年之后所写,我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否出于作家对现实的感悟。在当今的物质社会,爱情日渐成为一种奢侈品,女孩子们“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有车有房成为了女性择偶的基本标准。也许这种想法尚且不存在于每个人身上,但是从当今的社会现实看,这种现象是比较普遍的。不过具体说来,现今如果家中只能住茅草房的男士,我想在现代社会的确是不太容易会找到伴侣的,当然如果此人是潜力股那就另当别论了,倘若真是由于潜力股女性才选择他作为择偶对象,实质也是受了物质条件的左右。再如前段时间受到广泛的“海天盛筵”事件,富翁相亲事件,以及媒体不间断爆出的职场“潜规则”,学生为买iphone找人陪睡等各类新闻,其实从多个方面也折射出了现代人对于“爱情”观念和性观念的淡漠。“性”越来越多的和物质联系在一起,而并非爱情本身。在人们思想不断解放的今天,对待性的问题上有时已渐渐趋向于一种兽性,性不再是爱情的升华,而发展成为一种十足的肉欲。也许厄普代克正是抓住了这一社会问题,将此类社会现象写进他的作品之中,反映现代人变化中的价值观和爱情观。这其中也饱含了作者自身的价值取向,在文中作者写道:“他们对彼此的情况都心知肚明,曾经在一起的时光除了精彩与占有外,还那么炽烈,在一起的时光那么难得,是那么可耻的偷来的。”其实作者心中也在坚守着某种道德底限,他对这一社会现象流露出特别鲜明的态度,从他在文中的语言组织至小说结尾的安排,其实都在表明这位抨击现实的老作家个人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美国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说:作家的首要任务不是发表意见,而是揭示真相,以及拒绝成为谎言与讹传的帮凶。文学是微妙与矛盾之所,而不是简单化的声音。作家的工作就是让人更不轻易相信那些精神掠夺者。作家的工作就是让我们看清世界的本相,充满着不同的诉求、不同的组成部分以及不同的经验。从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厄普代克出色的完成了他的作家工作,除了拥有扎实的写作技巧外,他在作品中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涵和人生意蕴,从他的作品中,读者读到的不仅仅是小说,而是现实社会与人生。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