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与经典同行|《观念的水位》读书笔记成果
发布于 2021-11-16 11:0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分组展示
“所谓启蒙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对被蒙蔽理性的擦拭。将过于霸道的声音拧小,将被屏蔽的声音放大,将司空见惯的思维方式打上一个问号,将盒子里的光释放。”在自序中,作者用“告诉他人他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语言,阐述科普观念的实质。是的,一个更好的时代并不会自然而然地降临,而是要通过改变人们的观念与态度;理想的实现不仅仅需要人们的头脑和心灵,更需要时间的沉淀。只有当人们意识到拥有更多自由的讨论空间,多元的观念碰撞,以及充分的信息来源的民意,才是真正的民意;每个人认识到自己对国家政策的“无知”其实大部分是对成本、利益计算之后以及不愿走出舒适圈的“宁可不知”,才能够使观念的水位水涨船高,我国的民主更进一步。
—王舒元
作者从剖析社会现象到质疑当下仍然存在的问题,从中国人“素质”到知识界重心不稳,从剑桥政府网站收垃圾到苏东,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投资到俄罗斯的古和今。无一不展现了作者背后的深深思考,对于政治的执着与追求。
令我记忆尤深的还有作者笔下的英国剑桥政府。那是一个会在官方网页上提供收垃圾服务、解决邻里矛盾、提醒活动开始时间、卫生清理时间的格外细致细心的真正的服务性政府。不同于别处政府收着纳税人的钱之后高高在上、宣示权力,剑桥政府更是真正做到把群众当成人看,而不是当作看到糖果就两眼发光、看到标签就上钩的小孩。 —吴若巍
作为学生,我们对世界充满了困惑。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意识形态差别的内核究竟是什么?若想真正改变世界,普通民众该从何做起?在网络世界,我们不可能得到答案,甚至不能做到理性讨论。随着移动终端的大面积覆盖,网民的素质水平也渐渐良莠不齐。讨论大多以骂战结束,有时单单是发问就能招致骂声。而在《观念的水位》一书中,我们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理性讨论:作者会告诉我们,世界比你想象的复杂,资本主义制度并不是一无是处,社会主义也并不是一直满面春风,发展的滞后需要引入更多的智慧和平衡。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挖掘正是通往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本书的多元与理性,是作者赐予我们最好的的礼物。
—彭睿阳
近日我们一起赏读了刘瑜老师的《观念的水位》,在空闲之余细细回味,对曾经的疑惑有了一些新的体悟与感知。
文题以“水位”来比喻观念的进步与否,正如刘瑜老师本人所描述的一样——“我心目中的社会变革应当是一个‘水涨船高’的过程:政治制度的变革源于公众观念的变化”。这种形象生动的比喻将我们代入作者的行文逻辑中,沉醉其中。同样,这本书的问世的大背景是百年变局下中国转型发展腾飞的时代画卷,书中同样对中国的未来抱有期待,满怀希冀。在改革发展的新时代,我们的国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与发展不充分之间仍然存在矛盾。但正如书中那句话一样,“既然水位在上涨,没有理由认为它会停止上涨。”物质文明飞速发 展的中国,精神食粮的匮乏亟待补缺,但我们在努力,我们同样在进步。我们有饱满激情,我们亦有蓝图规划,我们必有光明未来!
“观念水位”的上涨,也必将托举中华民族这座巍巍巨轮,向着远方,扬帆起航!
—柳泽志
别说什么‘关了灯都一样’,21世纪了,为什么总要关着灯呢。
《恶之平庸》中说道所谓人性的觉醒,就是从自己所隐身的角色中抽身出来,恢复成独立、完整并需要为自一举一动负责的人,从制度的深井中一点点爬上来,在更广阔的天空下,看到雨滴如何汇成洪水。用德国人卢安的一句话“文明就是停下来,想一想。”是“停下来,想一想”,还是镶嵌在制度的机器里,继续“不假思索”地转下去,对于所有普普通通的人,是一个问题。
—张姝
第一节:素什么质
吴雨琦:前几年总会听见说中国人素质真低,我们也就不置可否,而作者刘瑜却从中看到了社会制度对于所谓的素质的影响,认为制度也是导致中国人素质较低的原因之一,从而从一个个人层面的素质问题引出人们对与整个社会这个宏观层面的问题的思考。
俞歆宸:到此一游的刻字,中国餐厅的吵闹,以及集体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在文明的观念席卷中华大地的同时,中国人素质低,成为一个魔咒,萦绕在我们耳边。
朱荣:我认为文化水平,社会资本,规则意识还有很多方面都可以视为“素质”的考量维度。不过,不同的维度又有多种思考方向,就全体中国人来看,可以分成不同的群体,具有有差别或相反的特征。如果最后要达到“高素质”,单说“高素质”标准就是个大难题,另外,素质提升的过程也不是个自发的,所以要想实现这一过程离不开社会力量的推动。
牟子暄:由第一小节《素什么质》我体会到如果向改变中国人素质低下的问题,需要从制度规范入手,从“中国不应该怎么样”到“中国应该怎么样
第二节:民意与伪民意
吴雨琦:很多人觉得伪民意是人民在选择的时候是否真诚,而作者认为伪民意更应理解为人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是否已经掌握了多元化的信息,毕竟家长式的民意就算人民选择时是真诚的,也很难说是真正的民意。
李璐君:真正的民意需要讨论的自由,观念的多元与信息的充分。但在现实中,家长式民主,政治宣传与贿赂都易导致受控制的民意
林莹莹:中国民主确实应当有一个更信息充分、观念多元的环境。中国人“家长式”的民主观倾向,正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意识形态的管控、理想信念教育的限度到底应当在哪?确实仍有待商榷。过少的信息过严的管控使我们如同井底之蛙,但放松限度,接受过多的信息却不会筛选时,亦会如香港暴乱时的暴动青年一般,走向危害社会的极端。所以,信息充分,应当如何充分?充分限度又在哪?作者没有给我答案,我们是否需要进一步寻找答案?
牟子暄:由第二小节《民意与伪民意》我体会到为了得到更为民主的民意,需要使人民接受到更加多元的观点,更加多元的信息。
“贵族范儿”和“迷人的愤怒”有关联想
实在惭愧,只是粗读了这两节,不能说是读书报告了,只能是读后产生的联想,窃为“一家之言”,不堪细究,只供闲谈。
在我看来,不论是精英学者的“贵族范儿”还是普通人的“愤怒”,让人不适的原因,都可概括为,站在精神高地上对他人指指点点,大到国家政治小到个人道德。由于,我的学识实在不足以谈论中西比较政治,所以只简单地说一说,由此而产生的个人观点——学术应活在大地上,热爱着繁星。
首先是精英学者的“贵族范儿”——作学问者,应“兼济天下”,更应脚踏实地。其实,此类故作高深的学术作品实属司空见惯,与现实脱节美其名曰“保持距离感”,博人眼球却冠上“独树一帜”美名。我认为,此类学者,生活在象牙塔里太久了,缺乏责任感,忘记了自己也是人,而不是观望众生的神,缺乏脚踏实地的调研,将学术沦为沽名钓誉的手段。学术,其功能之一是,资政鉴言,裨补阙漏。若只是为了寻找存在感,不过孤芳自赏,废纸一张。学者,不仅要“知及之”,更要“仁以守之”,即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
其次是普通人的“愤怒”——学术要关乎政治,也要启发民智,注重与普通大众的沟通。今日我们一直强调独立思考,莫要盲从。但我认为独立思考并非主观上的,而是客观上的,即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才能自然做到独立思考。而作者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普通大众,虽然当今中国文盲几乎没有,但985或211的学生也凤毛麟角。学者可以写一篇深刻的文章分析“迷人的愤怒”,引经据典,鞭辟入里,剖析背后的政治深意,而民众是缺乏此类能力的,是需要指导的。子曰:“有教无类。”愚以为,当今学者应有孔子木车传道的精神,深入大众,让学术真的可以喜闻乐见,这样“乌合之众”才能不止于笔尖的批判,除了执笔者能获得优越感之外,别无他用。
“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学术非口舌争辩,也不应谄媚政治。她是一朵向日葵,向阳而长,向泥土而生。
民主政治这样的大问题,实非我当下所能,以上仅是渡己之木,非渡人之舟,还望海涵指正。
贵族范儿”和“迷人的愤怒”有关联想
实在惭愧,只是粗读了这两节,不能说是读书报告了,只能是读后产生的联想,窃为“一家之言”,不堪细究,只供闲谈。
学术要关乎政治,也要启发民智,注重与普通大众的沟通。今日我们一直强调独立思考,莫要盲从。但我认为独立思考并非主观上的,而是客观上的,即要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批判的思维能力,才能自然做到独立思考。而作者本文所列举的例子基本都是普通大众,虽然当今中国文盲几乎没有,但985或211的学生也凤毛麟角。学者可以写一篇深刻的文章分析“迷人的愤怒”,引经据典,鞭辟入里,剖析背后的政治深意,而民众是缺乏此类能力的,是需要指导的。子曰:“有教无类。”愚以为,当今学者应有孔子木车传道的精神,深入大众,让学术真的可以喜闻乐见。
—齐文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