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树勇散文选(338):晨钟

发布于 2021-11-26 18:29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晨 钟

胡树勇


导游请我们黎明前起床的要求是老道的决策。

昨晚,旅行团在苏州郊外某个不起眼的现代村落留宿,导游安排宾馆服务员清晨5点叫我们起床。

我称昨晚的留宿地为现代村落,那是缘于此地从前一定是江南农家小院,有低矮的瓦顶砖墙,以散落的方式点缀。而如今,四处皆为5层左右的高楼,水泥混凝土的块垒。那种江南的农家小院已经不见了。


随旅行团出游我已经做好了没有多少惊喜,没有多少情趣,没有多少视角变换的心理准备。当然,没有什么旅行的自由那更是不在话下。

导游小伙子姓杨,其貌不扬,穿着、行为也不“潮”,说话也不张扬,走过几个地方,每每听到他颇有几分历史韵味的导游介绍,就判定他是一个知识型导游,多少给旅行中的长途乘车附着了一些情趣。


杨导对大家说,今天我们去枫桥。大家肯定晓得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随即一字一板地朗诵起来: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诗对于多数的游客来说自然是知道的。


下车后,一行人步行前往枫桥旧地。今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小巷曲径通幽,了无其他游人。小巷两边的铺面也刚刚在开启门面,小老板们哈欠连天,睡意未尽。


我的游兴立马跳起。这是连日来绝无仅有的旅游环境;没有其他游人,太阳刚刚升起,空气爽清,就连脚下的行道也无尘埃之感。

虽然不是夜晚,我觉得这样的清幽环境也颇类似枫桥夜泊的意境。当然,身临其境的体验自然与想象中的有别。没想到杨导接下来的一番解说却颇有当头泼冷水的感觉。他说,所谓“江枫渔火对愁眠”,不过是江村桥、枫桥两座桥以及渔火,对着那座什么“愁眠山”而已,并不是什么江边的枫树。杨导解说的很实诚,效果却是大煞风景,张继的那首诗似乎意境全无。边走就边想,以我来看这并不影响我们从一般的字面理解这句诗意。何况会问,说没有枫树,为什么要叫枫桥?还可以这样想,张继把这两个桥名和一个山名在一句诗中组合,假如说他是自然排列的,我却更相信他是有意识的组合的,这是神来之笔。有人说张继并不是才华卓越的诗人,这显然是以现在的眼光评判古人。其实有这样一首诗能够流传千古,老少咸宜,耳熟能详,已经足够卓越了,我们何必要求他有很多卓越的作品呢!“僧敲月下门”一句诗已经让我们推敲经年了。


突然想到鲁迅先生评论朱光潜先生1935年在《说“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文中论及艺术境界时说:“这种境界在中国诗里不多见。屈原、阮籍、李白、杜甫都不免有些象金刚怒目,愤愤不平的样子。陶潜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不同意这种看法,在《题未定草(七)》一文中批评说:“自己放出眼光看过较多的作品,就知道历来的伟大的作者,是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强调,“若要论文,须顾及全篇”﹑“顾及全人”。

就连沈从文先生也很推崇鲁迅这种把握全面的观点,在《学鲁迅》一文,他称鲁迅“于古文学的爬梳整理工作,不作章句之儒,能把握大处”。

联想到《枫桥夜泊》这首诗,也是需要从整体欣赏才会悟到那种意境的,硬要把它一句句割裂开来,真就是一些地名的堆砌了,韵味何有?


穿过一面古色古香的牌楼,浓郁的古意就扑面而来。江南的园林,自然就该有河流,河面上就该有小桥,小桥就该是古石桥,古石桥就该是石拱桥,石拱桥两岸边就该有古树,古树就该是参天大树,密不透风,古树旁边就该是临河的石阶梯,石阶梯上就该有便于浣衣女洗衣的便利地方。

浣衣女这个地方是这样的恰到好处的地方;当她抬起头时能看到对岸的楼榭,向左边看,眼光从石桥下穿过,最前方有绿树和另一些石拱桥错落,向右边看,是侧后另一处回廊,才子佳人正倚栏眺望,回首也正注视着浣衣女的一举一动。


换步移形,稍走几步,到寒山寺就已经是另一番情景了。游人纷至沓来,寺内人头攒动,红男绿女,争相撞钟,于是晨钟声响不同的鸣响就一刻不息的在寺院内外传扬。没有人能够从声响的大小,去判断撞钟的人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小孩。佛可知道?该是当然知道。


院内外尽是些卖旅游纪念品的小铺,都是些折扇、小镜子、小钱包之类的东西,缺少了二十多年前常见的此处景点介绍的书籍、册页。这就又让我联想到18年前,苏陕两省搞过干部交流,那个时候我第一次到苏南,满目所见真是水天一色,到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闻到历史文化散发的韵味。而且经济快得可以,一个乡镇的财政收入就远远超过了西北某个县的财政收入。18年后的今天,这里的经济依然快速发展,然而文化的味道却是淡了许多;乡村的民居大多没有江南特色,多是一些火柴盒式的小楼房,景区的河流不再和长天一色,不是混黄,就是浊污。由此就感到我汉江边的家乡尽管经济发展不快,但空气清新,汉江一江清水,清可见底,我们之间的经济差距在缩小,而且我们没有损失环境。


终于在寒山寺内一僻静的铺面,发现一本《寒山寺碑刻集》,硬精大16开铜版纸精印。购得一本,面值60 元,不贵,打开一看出版时间,乃2000年12月出版,2007年5月第三次印刷,总印数已达7000册。

在院内凳子上小憩,一边聆听悠扬的钟声,一边翻看碑刻集。可以看出寒山寺的文化底蕴大约有三个层次。

佛教认为“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增;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而寒山寺的钟声名闻遐迩,最有名气。以寒山寺为主题的诗词很多,如唐朝韦应物、杜牧、张祜、皎然,宋朝陆游、范大成,明朝高启、沈周、唐寅,清朝朱彝尊、陈维崧、王士桢、沈德潜、叶昌炽、程德全等等。赵朴初游寒山寺时,在大雄宝殿题楹联一幅:千余年,佛土庄严,姑苏城外寒山寺;百八杵,人心警悟,阎浮夜半海潮音。


上联讲寒山寺1500年悠久的历史,下联的“百八杵”借指寒山寺的钟声,“阎浮”本是树名,引伸为大千世界。“海潮音”,好像海潮一样的僧众诵法之声。我以为此为寒山寺文化第一内涵。

此外,寒山寺和合二仙与当今和谐社会提法吻合。民间传说,寒山、拾得为“和合二仙”,是文殊、普贤菩萨的化身。他们之间虽非亲非故,但以诚相待,不是兄弟胜似兄弟。民间流传的 “和合二仙”画像中,二人眉开眼笑,一持荷花,一捧圆盒,取“荷”谐音为“和”,“盒”谐音为“合”,意为“和谐合好”。有《寒拾问答》,寒山问拾得:“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之?”拾得回答:“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把尘世间的苦痛在笑容中化解。此为寒山寺文化第二内涵。


但是,也有另类感受,比如乾隆《寒山晓月》诗:“姑苏城北夜泊船,寒山钟声清晓传。舂容断续亦同此,传不以钟以人耳。千秋过客不一况,或听欢欣或凄怆。在悬待叩总无心,此意画师何以状。”

“千秋过客不一况,或听欢欣或凄怆”。皇帝自己非常清醒,钟声虽一样,耳听者却因各自的心情不同而感受不一。

邓石如有隶书碑刻“处世劳尘事,传家宝旧书”。读书人还是以旧书作为传家的宝贝吧!那样一个家族的传承更有力度,更为长远。此为寒山寺文化第三内涵。

兴致所来,笔者也撰写一联:

和合都随钟声送

归真皆缘寒山眠

(原载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本人散文集《博写》)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