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开始上初中的时候,学校新调来了一位姓吴的男老师,因为是一个天津人,浓浓的普通话中不时夹杂着“干嘛呢,干嘛呢”的津味口音。我们这些清一色的乡村孩子,不免对吴老师产生了一种少有的好奇。然而不料想,吴老师的第一节课,就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简短的几句开场白之后,不是让我们打开数学课本开始授课,而是一人发了一张测验题,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答卷。可是当我们盯着卷子一瞧,立刻感到今非昔比,心情顿时紧张起来。一是题量比较大,二是难度超出以往,就像我这样自诩为班里学习尖子的优秀生,一时间也不知从何处下手,抓耳挠腮,左顾右盼,头上几乎冒汗了。
等吴老师第二天公布摸底测试成绩,全班没有一个达到60分的,一个个如霜打的茄子,趴在桌子上羞于抬头。然而吴老师却是笑呵呵地对我们说:“失败乃成功之母,一次考试不理想,只说明过去,不代表将来,只要我们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学习成绩会一天天好起来的,我有这个信心,不知同学们有没有?”一听吴老师这么一发问,原本心存顾虑的我们,也接二连三坐直了身子,开始此起彼伏附和说“有!”吴老师又笑着提醒:“看来底气不太足么,再问一遍大家,有没有信心?!”“有信心!”这一回全班异口同声地回答道,一个个脸上充满了憧憬和希望。毕竟是大城市来的,吴老师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博采众长,不但注重因材施教,举一反三,让我们在学习上循序渐进。而且不厌其烦,诲人不倦,采取个别开小灶的手段,一对一有的放矢地让一些相对吃力的学生,最终通过努力迎头赶上来。吴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不是填鸭式的满堂灌,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大家的学习兴趣,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其中上黑板做数学题,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方式。尤其解析几何和列举方程式,一个考验逻辑证明关系,一个锻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黑板做题的同学,题做对了,或者题答错了,都不让先回到各自的座位,而是各自先说明“对”和“错”的原因,然后吴老师和同学们再一起互动解析,效果出奇的好。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一天早晨一进教室,就发现黑板上不知谁出了一道关于浮萍和河水的流速应用题,正好第一堂课就是吴老师的数学课,吴老师看了看黑板,说了一声“挺有意思”,就开始分析这道应用题应该如何列方程式,最终又会得出什么结论。只见他手拿一根粉笔,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在黑板上“X+Y=Z”地列着方程式,不一会儿工夫,这道题就被吴老师做了出来。后来才知道这道题是一个爱学习的支边青年出的,有着相当的难度,与其说是出给我们的,不如说是在考验老师的水平,没想到吴老师三下五除二就把答案做了出来,让我们无不为吴老师感到骄傲。实际上从初中到高中,吴老师不仅是我们的数学课任老师,也一直是我们的班主任。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除了课讲得好,就是对学生认真负责。一天一身粉笔灰,孜孜不倦批改我们的作业,学习进步了,作业本上及时留下他鼓励的批语,而一道题做错了,更是语重心长,循循善诱,指出问题所在,让人心里暖洋洋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一段时间我曾迷恋打乒乓球,后腰总是别一个球拍,下课铃一响,就急匆匆跑向水泥乒乓球台子,见缝插针打一阵球,一来二去成绩下滑,作业本上不免留下一个个红“XX”,吴老师多次提醒权当了耳旁风,一次拿到作业本一看,吴老师留下了这样一句批语“光打球,能考上大学吗?”几个大大的问号,触目惊心,让我脸红心跳,羞愧不已。吴老师的治学态度很严谨,对工作兢兢业业,生怕我们学的少了,学的不精,想方设法挤时间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而动辄拖堂,很多时候,即便下课时间到了,他还是“充耳不闻铃声响,视而不见学生急”,一心一意不知疲倦,在黑板上书写着各种公式和数字,口干舌燥声情并茂,手捧课本给我们一而再,再而三讲解着学习的要领。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我们学有所获,早日成材。他有两句口头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早先懵懵懂懂,不解其意,现在想起来,那都是吴老师的良苦用心,完全是为了我们好。三年的高中学习转眼就结束了,1977年年底,突然传来一个特大喜讯,国家要恢复高考。这个时候吴老师越发显得着急,托人通知我们几个离他家近的同学,到他家给我们几个交代考大学的注意事项。一见面吴老师就问我们准备的如何,尤其谆谆告诫我说,不能再贪玩了,要多多练习写几篇作文,并一再对我说,你看看人家那个谁谁谁,光作文就写了十几篇,一天足不出户,全身心都用在了复习上,你也有这种劲头才行呢。好在我最终没有辜负吴老师的希望,最终金榜题名,破天荒成了全班唯一的一个大学生,而且十八岁第一次出远门,千里迢迢来到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上大学。而后来当我成家立业,走上工作岗位,吴老师也辗转回到了天津,一时间失去了联系。但我对吴老师的教诲和思念却与日俱增。多年之后突然听说吴老师来疆,我们几个同学喜出望外,相约着和吴老师见面,聚餐,期间彼此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尽的情,就像见到了久违的亲人,一个个喜泪涟涟,感慨万千。本打算吴老师回天津时,一定要到火车站给他送行,可是突然公务缠身,一时无法离开,心中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一直到了2019年的8月,我有机会去北戴河参加中国作协会员疗养,疗养结束回到北京之后,和妻子一商量,就决定改道天津,专程去探望吴老师夫妇。当吴老师听到我们去看他,很是高兴和喜悦,一再吩咐我们到了天津如何才能找到他们家。说得很详细,交代得很清楚,并一再重复着“几十年了,还没忘记我们,难得,难得!”就这样,我们第二天中午就赶到了天津吴老师家,那种师生几十年再重逢的感人场面,让驱车送我们的北京朋友深受感染,连连称赞。尤其让我们无比欣慰的是,当妻子把携带的新疆馕和奶茶粉送到师母手中的时候,师母非常激动,一下子把馕和奶茶粉拥入怀中,高兴地连声说:“太喜欢了,太喜欢了”,似乎有一种重归第二故乡的感觉,一种思念和向往的真挚情怀,溢于言表,乐在其中。实际上这个时候,不仅吴老师伉俪年逾古稀,我们也是双鬓斑白,成了有孙子的老人了。千言万语,惺惺相惜,皆为一次不期而遇,为了一种久别之后难得的重逢。拉家常,问长短,从班上一个个他教过的那些学生,到新疆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只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只觉得人生太短暂,而那过去的一切,都是一种难以忘怀的美好回忆。言谈中吴老师夫妇引领我们参观他们家居室,从客厅卧室到厨房书房,尤其那间宽大舒适的书房,一进门就给人一种书香之家的温馨感觉,一本本书籍,一摞摞报刊,一份份资料,摆放整齐、散发着墨香,无不显现着吴老师活到老,学到老的禀赋,一如当年,让人肃然起敬。因为我们还要急着赶乘当天下午的航班,只能来去匆匆,临行前再和吴老师夫妇吃一顿饭。其实吴老师和师母已经头一天在附近一条美食街打过前站,为我们选定了一家新疆风味餐厅,在享用新疆特色美食的过程中,我先起身发表了一通感言,随后让吴老师说几句话,然而因为激动,吴老师一时哽咽着说不出话,就有师母代替。过了一会,吴老师的心绪有所平复,就满怀激情地有感而发,说了很多我们最想听的话,言语中饱含着难以释怀的深情,尤其我的妻子和随行的马女士,曾经都是他的得意门生,一边听,一边不住擦着眼泪,几十年后远道而来,再一次聆听老师的真切感言,能不激动,能不感慨万千么。就这样我们在依依不舍中,再一次和老师告别,并相约着下一次在新疆再见面。因为相互加了,回到新疆后,我和吴老师就通过朋友圈,不断地交流、切磋,而这都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进行。因为吴老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每日都有不少社会活动,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白天闲不住,生活非常充实。只有到了晚上,才静下心来,一条一条发。字小,而吴老师又是74岁的老人,却丝毫不影响他的执着和勤勉,而且因为时差关系,每每吴老师发的时候,在天津都应该是熄灯睡觉了,可他却总是没有睡意,浏览着我的朋友圈。哪怕是我的一篇文章,一个随手拍的图片,抑或一则转发的信息,一个不剩,悉数过目,而且一一留言,从不丢三落四,我就有些于心不忍,一次劝他注意身体,早点休息。可是吴老师乐此不疲,一如既往,看过一条,势必要留一次言。特别是对我的作品,情有独钟,大加赞许和鼓励,而且每每洋洋洒洒,意犹未尽,用吴老师的话说:“我教过的学生,能成为一名中国作协会员,写得一篇篇这么上佳的作品,也是我的荣耀和自豪!”而且我发现,吴老师原本也是一个出色的文人,不但评论切中要害,一语中的,文字功夫也十分了得,让人过目不忘。譬如我的《看一只鹰飞翔》,吴老师阅后这样写道:“这篇散文诗被我破天荒收藏了,皆因写得太好了。收藏起来方便再看,闲时还会反复看,细品味,精心感受,缓缓领略,悠然汲取。一只山鹰翱翔于苍穹,原本司空见惯的场景,却被作者写得入木三分。优异独特的词语不仅细微描写出鹰的表象,更是将山鹰的内在精神刻画得淋漓尽致。”再比方我的《大美新疆》,吴老师又如此评价:“全文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家乡的无比深情,而作者的这种情感也深深感染着我,不由产生‘大美新疆’的强烈共鸣,从而发自内心地跟随着哼唱:‘我们新疆好地方哎,天山南北好牧场’......”一篇又一篇,不仅看得认真,评得仔细,甚至连一些错别字,标点符号,都给一一指了出来。言辞恳切,不遮不掩,让我平添一种动力,以吴老师为榜样,人虽老了,但热情不减,继续努力,笔耕不辍,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于读者。不仅如此,吴老师的爱好还是那么广泛,从早年的谱曲、集邮,到如今对CBA篮球联赛也是情有独钟,而且尤其天津队和新疆队的比赛情况。每每我在朋友圈发出一些相关信息,谈一些观后感,吴老师都会给予热情回应。不仅对天津队的利弊做出中肯客观的分析,对新疆队更是寄予很大的希望。一个个队员的名字如数家珍,再熟悉不过,谁三分好,谁抢断猛,谁助攻棒,一五一十,娓娓道来。显然把新疆队当做了主队,那种心系第二故乡的大爱情怀,让我这个同样是球迷的他的学生,自叹佛如。一个掐指一算已经是75岁的白发老人,依旧这么热爱生活、学无止境,依旧那么老有所乐,发挥余热,实属难能可贵,令人钦敬。说实话,对我而言,吴老师的确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良师益友,过去如此,现在亦如此。那种一如既往的关爱和真情,让我永生难忘。作者简介:艾贝保·热合曼,男,维吾尔族,中共党员,中国作协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家园或一个春天的童话》《拌面传奇》《九颗珍珠》《一张纸拴了人一辈子》《味蕾的旅行》《斑鸠飞落的庭院》《绥远有多远》和小说集《瓜棚纪事》等。
顾 问:林 非 贾平凹 万伯翱
韩石山 许 晨 石 楠 冯小军
社 长:刘云龙
总 编:憨 仲
副 总 编:蔡永祥 毛小东
总 编 助 理:李 婷
编辑部主任:白 冰
值 班编 辑:魏玉玲
责 任 编 辑:杨玉泰 国际军 张广利 许玉红
李建文 陈庆连 丁 素 路曼曼
统一投稿邮箱:dfsw123456@163.com(友情提示:①来稿限原创首发作品,投稿时,请将作品与作者简介一起发邮箱,如有高清配图,可一并发来,十天内平台未刊发可另投,今后纸刊所有文章均从东方散文杂志、东方新韵、东方文韵三个gongzhong号选登。②文章图片除标明作者外,均来源于网络,若有不当之处请留言告知作删除处理。)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