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初涉摄影

发布于 2021-11-30 13:18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没有想到,我在人生迟暮之年爱上了摄影,并且兴趣越来越浓。

早些年间,看到有人背着包、举着相机三五成群地四处拍照,很是有些眼热。有时在电影电视中看到新闻记者举着长枪短炮似的相机“咔咔”地采访时,更是羡慕得不得了。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丹江读师专时,几个人结伴星期天外出游玩,同学拿一部叫“傻瓜”的照相机,还得要安上胶卷,才能拍出几十来张黑白分明的照片。感觉那玩艺不仅要有钱,还得有技术,所以就没有做非份之想。

十年前因工作需要,配了一部手机大小的数码相机,牌子是尼康,能拍彩照,自然是欣喜了一阵子。记得有一次,省里检查组到县上交叉检查时,一个漂亮的女组员在办公室无意中与我聊到了共同的兴趣点,都喜欢看NBA,对法国跑车帕克情有独钟。以至连周末政府举行的活动都不参加,要跟着我爬山拍照,看油菜花开的盛景。

朋友问,怎么不买单反呢?我笑答,贵了。这是实话实说。其实我也在想,即便买了,也不一定会玩呢。因为焦距之类的物理名词对我来说,迷迷茫茫一村又一庄。

再后来的这些年,手机更新换代,也逐渐替代了相机的部分功能,人们对相机似乎也并不那么倚重。再说,单反相机毕竟花费不薄,犹豫之中,购机大事在悄无声息中搁浅,就这样冷冷淡淡一年又一年。

前两年几位好友情趣相投,因缘结为秦巴夜雨群。被称为奇人的西关街老板彭卫东,词文、书法、摄影等兼长,每每看到他发在朋友圈的精美照片,并配以诗文,羡慕不已。

心想着假若也拥有一部单反,用心研习,或许也能拍出或山河村居、或风土人情等等绝美大片。

前些日子,这一愿望实现了。巧合的是,单反还是尼康。虽然是入门机,但性价比蛮高,该有的还都有,并不妨碍我进入摄影的深宅大院。

卫东很热心,亲驾带我到六堰电脑城配齐相包、电池和存储存卡等,还说要是佳能的话,他的镜头多,完全可以用得上。我心存感谢,说反正我也达不到你那个水平,一个镜头够用。

我按图索骥,对照着说明书一步步摸索了两个星期。就在拿不准用哪种模式操作、参数如何设置时,他在朋友圈的对话中相约:周末日暖风清,下午去四方山拍照。我欣然允诺,正好有几个问题需要当面请教。

星期六下午两点,在他西关街酒店准时会合。他骑着摩托载着我向四方山进发。

冬日暖阳,菊展犹盛,恰值周末,游人如织,好一幅拍照背景。小树下、草坪上,如何取景构图、设置参数、拍摄技巧等等,卫东以身示范,就同一拍摄对象,反复拍照比较,间或亲身示范,不愧是我学习摄影的引路人。

卫东还是性情中人,新增摄影同伴,自是格外高兴,当天下午就盛情邀请群友次日下午聚会,地点自然还是在他的西关街,氤氲墨香的包间。

陈耀林夫妇、郭建设、曾忠平、陈阿琼、彭天华,加上我和卫东八人围席而坐,菜香酒醇人好,尽兴数盏,其乐融融。

谈笑有鸿儒,往来尽乡人。耀林者,资深领导,文摄兼长;建设者,曾任县喉舌部门当家,酒后狂草引无数人竟折腰;忠平者,县一中名师也,退休后任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讲师;阿琼姊,原《十堰周刊》编校,所著多篇散文上刊;天华妹,稻花香村村长,温文尔雅,端庄贤淑,自由诗如山泉般清新灵秀。

所缺者,双剑名家(剑戈、蓝剑),一在老家,一在羊城,隔山隔海,隔不断亲密的友情;因竹溪泡菜而扬名国内,被央视封为“周老爷子”的建和,朋友多、场合多,无法分身。

卫东除开摄影书法外,竹溪饮食等专著已付梓面世,饮食文化搞得风生水起,央视七台先后多次亲临西关街专题报道。人说艺多恐难兼长,于卫东而言,却是例外。

拉拉杂杂说这些,因为都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或与摄影人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有人说,写作和摄影是孪生兄弟,血脉是相通的。

2021.11.29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