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论及相关理论研究(The Auteur Theory)

发布于 2021-11-30 13:56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电影“作者论”的出现可以同时从时间和地域上溯源——时间可以追溯到1948年,地域上起源于法国。


1948年3月30日,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发表在《法国银幕》第144期上的论文——《摄影机——自来水笔,新先锋派的诞生》,为“作者论”的形成开启了帷幕。20世纪5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派”的特吕弗和巴赞开始提出和论说“作者策略”,为电影“作者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60年代,“作者策略”电影批评理论经过美国和英国的改造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安德鲁·萨里斯的“作者论”和彼得·沃伦的“结构主义作者论”。


从此电影批评,电影理论和电影史的书写因为电影“作者论”的出现,具备了一个崭新视角。电影批评开始更多地一部影片中的电影语言和导演风格,促进了法国“新浪潮”的崛起;电影理论形成了具有鲜明学院风格、理论体系完整的“结构主义作者论”,为西方现代电影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电影史的撰写,因为对电影“作者”资格的认定和对电影导演的聚焦,形成了一个重要分支——“导演研究”,推动了电影史学科的发展。


“作者”是西方文学话语的核心概念,亦是欧洲人文传统的象征。人文主义对个人和理性的张扬,在文学领域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文学作品对“人”的叙事和思考,另一方面是文学批评对“作者”身份的确立。


美国的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将文学批评的元素总结为四大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和欣赏者,并认为“任何文学理论多少都考虑到了所有这四个要素,然而我们看到,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明显地倾向于其中一个要素”。艾布拉姆斯指出西方文学理论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18世纪对作品、世界和欣赏者的之后,自19世纪初开始聚焦于“作者”这一要素,强调“作者”这一主体的自由性和创造性。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文本”为重心的“客观说”和以“读者”为重心的“接受说”相继取代了以“作者”为重心的“表现说”,成为西方文学批评的主导模式。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学说则直截了当地宣称“作者死了”。然而,文学和电影中的“作者”在20世纪却是逆向而行的——几乎就在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和罗兰·巴特分别以肯定作品和读者的方式来否定“作者”的同时,“作者”却在这个地域借助电影获得了新生。“作者”这个极具人本主义的文学话语被移置到电影批评和电影创作中,最终形成了电影“作者论”。


20世纪50年代,法国文化运动高涨,由于不满法国电影传统的陈腐,特吕弗、戈达尔等一批电影导演和批评家以《电影手册》为阵地,对法国电影传统进行批评。戈达尔疾呼:“拍电影,就是写作”,特吕弗宣称:“我不相信‘质量传统’和‘作者电影’能和平共处”。这些呼告和宣言简洁而激越,为了凸现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主体性,他们正式提出了“作者策略”(alpotliiquedesaueturs)的概念和“电影作者”的说法。


“电影作者”的主张实质上将导演从电影的集体工作中凸现出来了,其表层原因是反对法国电影传统,为在电影中表达自身风格的“作者”导演正名,深层原因则是深切焦虑电影的工业化制作模式压抑导演的创造性——与文学的个人创作相比较,电影导演必须依赖集体共同创作,缺乏文学作者所具有的主体性。“作者策略”的核心观念在于一部电影的真正“作者”应该是导演,但成为“电影作者”的前提条件是导演应当是具备将电影作为其“内心世界外化”的人,也就是文学意义上的“作者”。因此,在好莱坞电影工业和法国传统“优质电影”缺乏“作者”标记的状况下,“作者策略”突出了导演在电影创作中的主体地位,明确了电影作品的主体思想来源。“电影作者”这个词,首先赋予了以电影这个现代媒介和语言形式来进行思考和创作的导演。


当下,不论导演在评论界处于何等地位,大众认为影片的作者都是指导演。回溯50年代初电影作者是编剧的情况,就会发现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麟化。可以说,引发大众对于电影认识的遽变,是电影“作者论”在学术领域之外的最大影响。


来源&参考



杨远婴,电影概论 第2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10,第615页




= 电影词典=

电影理论


蒙太奇理论 隐喻蒙太奇

杂耍蒙太奇理性蒙太奇

症候式阅读

偏好式解读符码和惯例

好莱坞制片策略

电影手册

电影手册与一种理论的延续1

电影手册与一种理论的延续2

电影手册与一种理论的延续3

电影手册与一种理论的延续4

电影剧作的节奏 电影剧作的结构

时空顺序式结构 时空交错式结构

套层结构 戏剧式结构

散文式结构 小说式结构

导演中心制制片人中心制

电影逼真性 电影假定性

电影时空的自由性

电影运动性 电影视像性

意识形态电影批评女性主义电影批评 电影形态学 好莱坞黑名单

推轨镜头 局部幻象论


世界电影流派


德国表现主义新德国电影

苏联电影学派 意大利通心粉西部片

欧洲先锋派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法国新浪潮 英国布赖顿学派

美国先锋派电影理论

英国厨槽现实主义电影

德国新电影四杰

古典好莱坞电影/古典叙事电影

新好莱坞电影

先锋派电影:历史和理论(一)

先锋派电影:历史和理论(二)

剥削电影之青少年电影

剥削电影之黑人剥削电影

新客观派电影 横断面电影

派勃斯特的电影 齐勒电影

无产阶级电影阿诺德·方克的登山电影
奇异演员养成所
生态纪录片 数据库电影及叙事特征

中国左翼电影 “十七年”电影

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

昆仑影业公司

台湾乡土电影台湾健康写实电影

香港新浪潮

中国大陆“第五代”

中国大陆"第六代"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