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式理论视角下思维导图在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教学案例
发布于 2021-04-09 20:41 ,所属分类:知识学习综合资讯
作者:江 颖广东省珠海市第七中学
原文刊载于《英语教师》 2021 年第 02 期第 014-020 页。
摘要:
概述图式理论和思维导图。基于图式理论,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 3a Full Moon,Full Feelings 和 Section B 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两篇文本为例,通过运用思维导图在读前、读中和读后阶段对阅读课进行设计,探析思维导图在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及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其阅读能力中的作用。
关键词:
图式理论;思维导图;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视角下思维导图在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引言
阅读作为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由于词汇量小、缺乏适当的阅读策略,阅读成了他们学习英语的一大障碍。在传统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只重视语言知识的讲解与分析,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导致其在课堂中被动地阅读,逐渐丧失了阅读兴趣,阅读教学十分低效。英语阅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几个方面将会起到关键的作用(王蔷 2017)。下面结合具体案例,以图式理论为指导,阐述如何将思维导图运用于九年级英语阅读课堂,把语篇信息转化成图片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文献综述
图式理论认为英语阅读图式可分为语言图式 (linguistic schema)、形式图式(formal schema)和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三种(Rumelhart 1983)。语言图式指学习者所掌握及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形式图式是指学习者对阅读语篇形式的掌握程度;内容图式指学习者对语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果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三种图式,就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何广铿 2001)。思维导图是由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博赞(Buzan)发明的一种可视化知识表征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
博赞认为思维导图具有四个基本特征:
(1)中央的图形为注意的焦点,背景简单,主题突出;
(2)同主体相关联的主干部分成为分支,从中央向四周放射;
(3)分支可以是一个关键图像,也可以是关键词;
(4)每一个分支构成一个相互连接的节点结构(Buzan 1993)。
将思维导图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可以让阅读变得可视化,帮助学生理清阅读思路,快速处理文本信息。姚瑶(2019)根据思维导图的特征,将思维导图分为枝干发散型思维导图、枝干联系型思维导图和枝干流程型思维导图,并结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Go for it!教材,即人教版(Go for it!)英语教材中不同类型语篇,分析三种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李娟(2019)论述了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并结合人教版(Go for it!)英语教材中不同类型语篇设计了三种形式不同的思维导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图式理论为指导,以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 3a Full Moon,Full Feelings 和 Section B 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两篇文本为例,探析思维导图在阅读教学不同环节的具体应用,以及在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其阅读能力中的作用。
二、思维导图在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
际运用人教版(Go for it!)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每个单元均有两篇阅读文章,这两篇文章是整个单元知识点的综合,同时也是单元写作的样本,是重要的语言输入来源,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下面以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 Section A 3a Full Moon,Full Feelings 和 Section B 2b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语篇教学为例,分析思维导图在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读前阶段:利用思维导图激活已有图式
学生头脑中是否存在与文本材料相契合的图式知识,以及原有的图式知识能否被激活,对于理解文本、获取文本信息起着关键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设计有效的读前活动,指导学生对文本材料进行预判,并帮助他们激活头脑中存在的相关图式知识,以便他们更容易接受文本。在教学 Full Moon,Full Feelings 时,教师通过幻灯片展示课本的插图(见图 1)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在师生交流的过程中绘制出思维导图(见图 2)。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s:I can see a moon and a lady.
T:What is the moon like?
Ss:It is round and bright.
T:What can you think of when you see the moon?
S1:Mooncakes.
S2:Family reunion.
T:What is the lady doing?
Ss:She is flying to the moon.
T:Do you know who the lady is?
S1:She is Chang’e.
S2:She is Hou Yi’s beautiful wife.
T:Which festival is connected with the moon and Chang’e?
Ss:It’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首先,教师通过课本插图生动地导出了文章的主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其次,通过问题“What is the lady doing? Do you know who the lady is?”让学生回忆《嫦娥奔月》的故事,激活了他们已有的内容图式,在师生问答的话轮中引出词汇 round and bright,mooncakes,reunion,flying to the moon,Chang’e, Hou Yi’s wife,beautiful,the Mid-Autumn Festival 等,并添加到思维导图上,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图式。最后,通过抛出问题 “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预测,既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又激活了他们 有关中秋节的背景知识。读前环节的思维导图不仅让学生熟悉了文本的主题,而且激活了他们的内容图式,扩充了其语言图式,为理解文本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时,教师首先展示课本插图(见图 3),让学生小组合作,描述图片信息。其次,将师生话轮中提到的特殊疑问词 how many,what,when,where 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回忆故事叙述的四要素。最后,教师带领学生完成思维导图(见图 4)———以 story 为中心向四周发散,以故事叙述的四要素 character,time, place,event 作为分支,并提取学生答案的关键词,进一步细化分支内容。
T: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picture?
Ss:Two.
T:What are they doing?
S1:An old man with a hat is sitting on a chair.
S2:The other man is standing.
S3:They are talking.
T:Can you guess when it is? How do you know?
Ss:It is at night. There is a candle on the desk.
T:Where are they?
Ss:They are in a dark and cold place.
通过思维导图,学生能清晰地描述图片信息, 激活语言图式,同时调动头脑中关于故事叙述的形式图式。在开展读前活动时,教师利用课本插图和思维导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设置开放性问题如 “What will happen to two men in the picture?”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他们对文本进行预测。同时,激活学生原有的图式,让其更容易理解文本。
(二)读中阶段:利用思维导图扩充和丰富学生图式
读中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技巧处理文本信息,理解阅读内容,从而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
1. 略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激活形式图式
略读是通过快速阅读文本获取文章主旨的一 种阅读技巧。通过略读,教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和结构,辨识文体,激活他们的形式图式,同时,让其验证读前对文本的预测和推理。
针对 Full Moon,Full Feelings,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What have Chinese people been doing for centuries?
(2)What story is the passage about?
(3)How do people celebrate the Mid-AutumnFestival?
通过略读文章,学生发现答案位于每段段首,且每段首句即为主题句。同时,学生注意到文章是“总—分—总”结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体裁进行归类,并画出此类文章的思维导图 (见图 5),加深他们对文章脉络的理解,让其在遇到同种类型的文章时能迅速提取文章的形式图式,了解文体的特点,快速获取文章主旨。
针对 The Spirit of Christmas,提出以下三个问题:
(1)What are the common things that people think of for Christmas?
(2)Who wrote A Christmas Carol?
(3)What is the true meaning or spirit of Christmas?
让学生通过略读查找答案。学生注意到此文和 Full Moon,Full Feelings 的文体结构一致,均是“总—分—总”结构。思维导图(见图 5)的重现让学生能快速提取文章的形式图式,形成清晰的脉络结构。学生一旦建立了某种文体的形式图式,就能迅速把握文章的中心和脉络,提高阅读速度。
2.寻读课文,定位信息,构建内容图式
寻读是为了获取特定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文本的一种阅读技巧。首先,教师让学生浏览文章 Full Moon,Full Feelings 第二段,回答问题“How many characters are mentioned in Paragraph 2?” 其次,引导学生读图(见图 6),并用箭头标明各主体之间的关系,确保他们了解图片中的信息。然后,让学生细读文章第二段并展开小组合作,用文章中的短语标注各人物之间的动作关系,补全图6 的信息(见图 7)。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教师用图片指代嫦娥、后羿、庞梦、女神,既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联想和思考,又能使他们主动、积极地理清各人物之间的关系,完善知识体系。图 6 向图 7 过渡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各个人物进行概括整理的能力;用短语标注各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再一次完善故事情节,对文本的理解更加精准和深刻。The Spirit of Christmas 的主体部分详细描述了《圣诞颂歌》的故事。为了帮助学生梳理故事发展脉络,教师引导他们通过查读的方式浏览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同时借助读前活动的思维导图(见图 4)梳理《圣诞颂歌》的故事情节,完成新的思维导图(见图 8)。为了让学生对主人公的形象有更深的了解,教师让他们再次浏览第二段,回答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was Scrooge like in the past? What about Jacob Marley?”并将学生找到的文本信息填充到思维导图(见图 9)中。图 8 所示思维导图凸显了《圣诞颂歌》故事发展的脉络,即形式图式,其中的关键词和细节信息彰显了文本的内容图式和语言图式。文章第三段讲述了三个幽灵的到访。通过问题“Who are the three spirits? What did Scrooge see when he was with the three spirits?”学生能很快梳理出第三段的主要内容。下图 10 所示思维导图以三幅图片形象地代表三个幽灵,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有助于他们记忆三个幽灵的名字(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扩充语言图式。借助思维导图(见图 10),学生很快梳理了三个幽灵到访的故事情节,深化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 细读文章,深层剖析,丰富语言图式
在此阶段,教师应将阅读活动逐步向深层发展,并给予学生阅读策略的指导,帮助其理解阅读内容,使其能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应让学生通过细读文本句子,掌握文章的语言知识和语法结构。Full Moon,Full Feelings 谈论了中秋节的来源 及风俗习惯,通过梳理文章结构和故事情节,学生基本掌握了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见图 11)帮助学生建立完整、清晰的知识体系,让其对文本有深层认知。图 11 所示思维导图 以 The Mid-Autumn Festival 为中心,四个分支的关键词分别是 Date, Story,Activities 和 Symbols。在主分支上附上关键词,帮助学生激活和完善原有图式,以便学生对中秋节的了解更加全面、具体。在此过程中,学生积累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相关英语表达,了解了中秋节的起源,丰富了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思 维导图不仅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文本知识,对文本有深层次的认知与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拓展了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故事的理解,巩固他们新学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教师引导其细读文章 The Spirit of Christmas,完成思维导图(见图 12)。思维导图以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为中心 ,AChristmas Carol 的故事为主线,以 past,now,why 三个分支讲述了主人公 Scrooge 今昔的变化和原 因,并阐释了圣诞节的宗旨。通过思维导图(见图 12),学生对文章的脉络一目了然,复现巩固了内容图式。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整合,并将关键信息标注在思维导图上,巩固了他们的语言图式。
(三)读后阶段:巩固并迁移图式知识
读后环节旨在帮助学生积累和巩固所学的图式知识,并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以便在以后的阅读中可以迅速提取图式知识,同时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1. 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Full Moon,Full Feelings 详细谈及了 《嫦娥奔月》的故事。在此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见图 7)自行编写脚本,对嫦娥、后羿、仙女、庞梦这四个角色进行扮演。该项活动需要学生提炼加工文本语言,将其转化成现实生活中的语言,既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丰富他们的图式知识。The Spirit of Christmas 讲述了《圣诞颂歌》的故事。教师让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见图 9、图 10)编写台词,对物 Scrooge,Marley,the Ghost of Christmas Past,the Ghost of Christmas Present,the Ghost of Christmas Yet to Come 进行角色扮演。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用新学的语言图式完成角色扮演,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和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巩固了他们的语言图式。
2. 以读促写,完成写作
Full Moon,Full Feelings 谈论的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见图 11)完成话题写作:Introduce the Mid-Autumn Festival。在以读促写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新学的语言和内容图式完成中秋节的介绍,既提高了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完成话题写作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炼出对中国传统佳节介绍的模板(见图 13)。学生在思维导图的帮助下,从 date,activities, symbols 和 stories 四个方面完成对我国传统佳节的介绍,既培养了积极的情感态度,又激发了文化意识。让学生用英语传达我国传统文化,既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又提升了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谈论的是西方的重要节日———圣诞节,教师引导学生参照介绍中秋节的思维导图(见图 11)完成话题写作:Introduce the Western Festival—Christmas。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完成思维导图(见图 14)。思维导图以 Christmas 为中心,并用分支细化主题词,既丰富了学生对圣诞节的了解,扩充了他们的内容图式,又帮助其构建了写作提纲,将阅读能力转化成写作能力。用英语介绍西方的重要节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意识。
3. 结对练习,看图复述文本
在读后活动中,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复述文本,不仅能帮助他们完善对文本的梳理,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且让他们运用新学的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完成文本复述,巩固了其图式知识。教师引导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思维导图(见图 7 和图 12)分别对 Full Moon,Full Feelings 和 The Spirit of Christmas 两篇文本进行复述,既锻炼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又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 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阅读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尝试挖掘文本的教育因素。根据《嫦娥奔月》的故事,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1)What do you think of Chang’e?
(2)If you were her,what would you do?
组织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讨论,是巩固图式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让学生对嫦娥的做法各抒己见,能够培养他们以批判的视角多维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思考,能激发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读后的小组讨论不仅锻炼了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而且对他们进行了思想教育,帮助其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根据《圣诞颂歌》的故事,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并讨论“What will happen to Scrooge?”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语言各抒己见,既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了倾听同伴的观点,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结束语
阅读是初中生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也是语言输入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是英语教师肩负的责任。图式理论对英语阅读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帮助他们理解文章内容。而思维导图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本研究着眼于九年级英语阅读教学,设计出基于图示理论的思维导图阅读教学模式。在读前阶段,教师利用思维导图激活学生头脑中的相关图式,调动其主动性,作好背景知识的铺垫,并帮助其对文章内容进行预测,方便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在读中阶段,运用不同类型的思维导图归纳和概括文本信息,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略读、查读、细读等阅读策略培养他们获取信息及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在读后阶段,教师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写作、复述文本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完成读后活动,既巩固和丰富了图式知识,又发展了思维能力。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思维导图能更清晰、有逻辑性地体现阅读文本的整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可视化,促进其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引用文献】
何广铿.2001.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李娟.2019.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宁夏教育,(10).
王蔷.2017.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阅读教学:问题、原则、目标与路径[J].英语学习(教师版),(2):19-23.
姚瑶.2019.例谈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英语教师,(18).
Buzan.1993.The Mind Map Book:How to use Radiant Thinking to Maximize Your Brain’s Untapped Potential[M].New York:Plume. Rumelhart,D. E.1983.Explorations in Congition[M].San Francisco:W. H. Freeman.
注:本文系 2018 年度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教育科研培训中心课题“思维导图在初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课题编号:XZKTLX2018Z003)的研究成果。
GET英语教学导刊《英语教师》是一本面向基础英语教育与教师教育领域实践者和研究者的专业性学术刊物,由天津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和主办,翼课网、《学生双语报》《新课程报》协办,是国内重要的基础英语教育学术期刊,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超星发现权威收录。
2016 年至今,《英语教师》中已有百余篇优秀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学外语教与学》(核心期刊)全文或部分转载。同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对期刊全文转载量排名前十的期刊进行排序,《英语教师》连续数年榜上有名。
《英语教师》面向全国长期征集英语教育教学类稿件,凡是英语教科研人员、中小学教师、高等院校师生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均可投稿。
电子邮箱:yyjsbyk@163.com
投稿电话:029-85693305
声 明
原创作者:江 颖 广东省珠海市第七中学
责任编辑:张蓝梦
校 对:姜 珊
审核:刘佩佩、贾丹彤
本文内容来自《英语教师》,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