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高考作文题,你知道中考作文会怎么考吗?

发布于 2021-06-07 22:58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今天周一,按常规是我在家“躺平”的日子,但上午约了学生来学校补课,忙了一上午。早上七点多坐车来到雅礼中学附近,司机师傅提醒我往窗外看:挤挤挨挨的家长在校门口延颈鹤望,人虽多,却安安静静,洋溢着脉脉温情。我才想起来:原来是高考。

每年高考,大家最多的依然是作文题,不过今年的作文题新鲜出炉后,引发的讨论、争议较往年少很多,起码我的朋友圈里仅有几位语文老师在谈论。我的感受是,今年的作文题目返璞归真,将审题的难度大大降低,没有了往年的任务驱动要求,也减少了很多审题的陷阱和多元空间,基本回归到材料作文的原始状态,且材料中主题的呈现十分明显。学生仅需要进行两个维度的提取和升华即可:第一,从体魄强健升华到人格和精神层面的强大;第二,从个体语境升华到社会、民族、国家语境。这两点应当是高中生作文训练的基本功,平日里的写作基本不离这两个维度。我的感受是,这道题的难点是如何突破俗套和平庸,写出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青年新的担当和使命,才是文章升格的关键所在。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题目虽简单,但有一点是高考作文始终不变的核心,今年依然保留了下来,那就是思辨性。去年高考作文关于鲍叔牙和管仲的思辨犹在耳畔,今年又是关于“弱与强”的思辨,不得不说高考作文在语文表达思维训练的导向上始终保持高水准。

顺便提一句,用毛主席的文章来体现思辨性实在是再妥当不过,因为毛主席就是辩证法理论与实践的高手。在延安时期,毛主席还专门编写过一本《辩证法唯物论》的教材,翻开《毛泽东选集》,也能随处读到辩证法在中国国情下闪耀的光辉。毛主席说:“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都是片面性的。所谓片面性,就是违反辩证法。”

我常年从事中考作文研究和教学,所以今天看到高考题时的第一感觉就是,这道题拿来给初中生写,也是适合的,只是阅卷时在第二个维度的升华上不那么苛刻即可。

换句话说,近些年中考题在思辨性的探索上已经越来越贴近高考,可以说是无缝对接,初中的语文体系与高中也基本“顺利会师”,顺着今年高考作文题,我们不妨来谈谈中考作文的思辨考查新方向,以飨初中学生。



我们在认知周遭事物的时候,为了图省事,有时候我们会进行简单粗暴的判断,俗称“贴标签”,比如我们看电视时就喜欢问:这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问题别看它幼稚,但很管用:这可以方便我们更好地预判情节走向,便于自己做好心里预设。

然而,现实并不是二元对立的世界,甚至我们可以说,这个世界上任何事情都不会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可以互相转化。这里就需要我们具备基本的思辨能力,否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就会偏激,惹出事端。要不网络上怎么会有那么多喷子和暴戾?这其实都是源于人们没有运用辩证法去看待事物,而是简单地给一件事贴标签。

说回到这道高考题上来,毛主席已经把话讲得很明朗了: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这就是辩证法的体现:弱在一定的情况下可以转化为强,强在某些因素影响下也能转化为弱。强和弱是辩证的。因此,我们应该: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这里面起决定作用的,其实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我来给大家数数,近些年考到思辨能力的中考作文题。

与我们最相关的就是2020年长沙中考,还记得主题句是什么吗?“成长有困惑,爱思才会明”,你看,“困惑”与“明晰”就是一组辩证关系,这中间的转化条件就是:思考。

再比如2020年嘉兴卷关于“熟悉和陌生”的思考,台州卷对“别人家孩子与自己家孩子”的比较,湖州卷关于“记住与忘记”“变与不变”的平衡,都是引导学生在二元对立中,通过矛盾双方的多维度激烈较量后,寻求并达成二者的和谐与统一。

2020年上海作文题《有一种甜》,看似题目傻白甜,没啥思辨性,实则暗藏玄机。如果你只是简单地写生活中一件甜蜜的事情,分数一定不会高,因为这太普通了,像是小学生作文。比较好的立意角度应该是:生活中有苦才有甜,体现思辨性,分数就会上去。

再如2019年江苏南京中考:端午节,奶奶送来一盒绿豆糕,我都不领情,“这是你喜欢的,我不喜欢,”这件事引发我的深思,请你以“你的和我的”为题写一篇文章,向校刊投稿。这道题创设了两种文化不同的认识、代际之间的冲突和包容,学生需要理性地面对“你的和我的”之间的问题,从而形成应有的认知。如2020年江苏苏州中考:生活常常因细节显得丰盈而又意味深长。但是,正当其事时,我们往往会忽略它们的存在。直到某个时候,回望过去,一些细节才会在我们记忆深处灿烂起来……这道题将“细节”的矛盾——意味深长又往往被忽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

最近一年来,长沙各大学校的中考模拟试卷中也频频出现这类思辨材料作文。比如雅礼集团考过的“争与不争”,广益考过的“靠别人还是靠自己”,青竹湖考过的“无拘无束还是需要拘束”,等等,这些题目其实不只是在考语言表达和文字积累,更是在考学生的认知层次和思想高度。相信很多学生都听老师讲过一句话:有些立意角度无论怎么写都得不了高分,只有写……才能得高分。这里就是思辨性在发挥作用。




我们必须要意识到,中考写作命题承担着以“立德”为首位的价值追求导向,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完善。从近七年的全国省会城市写作命题来看,核心价值的引领的命题比例逐年增加,实现了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全覆盖。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下社会环境鱼龙混杂,各种价值观念让人们陷入纠结之中。旧的传统的观念式微,新奇的个性化的观念甚嚣尘上,对于涉世未深、仍处于价值观形成阶段的中学生而言,很有可能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思辨,就是对那些乌烟瘴气的价值导向的一次肃清,真理越辩越明,在一次次的矛盾纠缠中,慢慢让学生认清事物的本质,认知世界的真实,也认明未来要走的道路。

1.从材料中准确找出对立统一的关键词;

2.找出形成二者对立的前提条件;

3.正确地认知自我的身份:学生、青少年,以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行立意点的选择;

4.用一句简明的话概括主题,并写清楚它存在的前提条件;

5.在文章中体现出这种对立关系,并明确自己的选择方向。


举例:


【材料作文题】课堂上,老师不断地提醒同学们,要“跟上”课堂节奏,“跟上”老师的思维;小明有时会“跟”丢,不过,他有时还真能就某个问题提出独特的意见和看法。旅途中,导游也总是提醒随团出行者,要“跟上”大部队;小华却喜欢独辟蹊径,不走寻常路,倒也看到一些独特的风景……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写一篇作文。


请你试着用我们的方法和要求来审一遍题,如果有一些环节不清楚,可以联系我们的语文老师细聊。


还有十天,我们的初三孩子们就要走向你们的考场了,希望今天的分析对你们有所启发。在接下来的十天里,我们也会给大家推出8期中考作文主题分析与范文解读,供你安心备考。同学们加油!

乐学团队在中考考前推出的【免费】大作文串讲课程
复制以下口令
在乐学培优app即可免费报名、收看


【2021长沙中考大作文最终串讲直播课】推荐给你,→■複製這段文字@3ZOY5Sq42@后打開【乐学培优】APP■←



- 乐 学 语 文 团 队 出 品 -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