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8-09 22:19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下载此文档,请点击的下面“:”链接

2021中考语文试题题型分类汇编——记叙文阅读

2021·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

①行军时多是白天里不走,尽往夜堆里钻。天刚擦黑,这支顶着高粱花子、扛着些“汉阳造”“老套筒”的百十号人的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

②刚当上解放军的卢守坤有点搞不懂了,大家没日没夜地行军,怎么还精气神十足?卢守坤一路上脚板子急促促地可不敢停。就是瞌睡了,闭着一只眼睛,脚板子还照样走得直溜。这功夫练的,整个人就像是队伍里的一只零件。回回走到宿营地,兵们横七竖八地直打呼噜。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③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听他自己也说过,刚过来,哭过好几回,哭一次,人就清醒了一次,这边叫“挖苦根,倒苦水”。

④1946年内战全面爆发,三出陇海七战鲁西南的刘邓大军神出鬼没,于大踏步前进和大踏步后退之间拉出来不少的战机,一度使国民党军尴尬至极狼狈不堪。

⑤这又是一个晚上,天还是黑得像黑煤一样,零碎的冬雨叩在脸上生生地疼,前胸后背已经汗透了,外面的衣服冻得像是披了层盔甲,里面的贴肉小褂凉飕飕地冰着心窝子。队伍还在悄然流淌着,卢守坤有些累了,一路都是黄泥巴地走起来太费鞋了。虽说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穿着好是好,不磨脚也很少打泡,一路如风还不带响声,可就是合脚的少,做的时候又没个尺码,都是一水的千层底,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一村一庄地收挪上来,太平车推过来这么一倒,一连连人马排过来,见人塞上一双,调换不到大小的只好凑合着对付。班长们就说了,大一点也不打紧,男人家扛枪弄炮的,脚大走四方嘛。

⑥卢守坤刚来有点不好意思,最后捡了双小的,这一双掂在手里,瘦得紧巴,脚趾头夹得生疼。他索性用刺刀挑了点鞋帮子,前几天还好,两天一过,一路的黄泥巴下来,鞋口说松就有点软塌了,这不,稀糊糊的泥巴地一粘,靴子掉了。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来,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

⑦班长就是班长,三把两把就摸到了。卢守坤伸脚一套,就是刚刚丢下的那只,鞋内暖暖的余温还在呢。

⑧脚底渐暖,夜色渐薄。卢守坤看到前面班长的步子隐约间一颠一颠的不大平稳起来。是刚才帮自己找鞋子时被后面的人撞了腿?还是脚底下生了泡?卢守坤有点不明白了,无奈行军的队列里也不好问话。班长有副好脚板,行军时总爱替别人扛枪,战士们向他夺,他都不肯放,还说:我有的是劲,不信你们谁有本事缴获老蒋一门山炮,我再扛给你们看看。

⑨班长的脚崴了?那也是给自己找鞋弄的。卢守坤心里毛了。班长呀班长,你这不是让我难受吗?

⑩前进的队伍像一把锋利的剪刀,把黑幕四合的天地犁开了一道缝隙,天色渐渐地明朗了。卢守坤这下看清楚了他的班长。班长的一只脚板上光光的,只是一层清湿的绑腿。那只鞋呢?再一看自己的脚上:怎么两只不一样呢?是班长的鞋?班长……班长你一路光脚呢,这么远的路,怎么走过来的?

⑪班长!卢守坤心头一热,他沿着班长王克勤同志的肩头放眼望去,冬雨已住,东方欲晓。一不留神的功夫,那轮1946年深冬的朝阳,早已跃上了这支队伍的头顶,一笑一笑的,亲亲这个又吻吻那个,没几下太阳的脸蛋蛋就红得有些发紫了。

(节选自2020年1月5日《解放军报》,有改动。作者:程多宝)

1阅读文章,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长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一名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的解放军战士,在这次行军中,班长对战士卢守坤给予极大关怀和帮助。

B①段写卢守坤所在连队“坚决地执行着刘邓首长的命令,天天都在急行军”,体现了我解放军“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这一使命感,也体现了我军在解放战争期间战斗的艰苦。

C③段“他的班长也是去年从那边举着手过来的,一年多就入党了”中的“那边”指的是国民党军队。

D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描写出天气的美好,侧面表现了我军战士的可爱,也预示着革命的胜利即将到来。

2请仔细阅读文章,下列两个文段哪个更适合做本文的结尾?请从文章主题角度做简要分析。

A文段)

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

B文段)

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我和班长因工作原因,失去了联系,但我每每想起我的班长王克勤同志,都会热泪盈眶

3文章第⑩段写卢守坤发现了自己脚上的一只鞋原来是班长的。请联系上文,揣摩班长脱鞋给卢守坤时的心理,写一段班长当时的内心活动(60字左右)。

4程多宝的《行军》和陆定一的《老山界》写的都是我军战士的故事,它们在情感表达和反映人物品质等方面有相似之处,请联系原文完成下列任务。

1)对照表格的内容进行横向比较,概括出两文例句包含的共同情感。

《行军》例句

《老山界》例句

共同情感

(根据地老百姓送过来的黑布鞋)厚厚的掂上一掂,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

她(瑶民)向我们道歉,说没有多的米,也没有大锅,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他钱,她不要。

当班长的得给大伙儿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

她们(医务员)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2)联系两文,你认为我军战士身上有哪些红色基因值得我们传承?

【答案】

1A

2A文段;这样的结尾不仅照应标题,而且使主题更深刻,也给读者带来无限回味和遐想。因为正是有这样乐于帮助战士的班长、正是有这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部队,才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群众才会积极加入到解放军的队伍中,队伍才会更加壮大。同时,表达出我们的战士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而B文段仅仅表现卢守坤战士对班长的思念,文章的主题不够深刻。(符合大意即可)

3示例:急行军任务紧,天黑路又烂,要找到鞋太难,我是班长,关心战士是我的责任,我多吃点苦算什么,先把我的鞋脱给他吧。(符合大意即可)

41)示例:①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军民互助;军爱民、民拥军…… ②深深地战友情;部队战友之间的关爱互助;对战友的无私奉献……。

2)示例:对党忠诚、团结互助、勇敢坚强、乐观向上……(答对2点即可)

【分析】

1

A.有误。卢守坤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一名对革命胜利充满了信心的解放军战士,在这次行军中,班长对战士卢守坤给予极大关怀和帮助。故选A。

2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结尾。结尾段在内容上,有抒发感情,表达思想,丰富文章的作用;在结构上,有篇末点题,照应开头,升华主旨,画龙点睛。根据A文段内容“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怎么这么长呢?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分析,“这支精神头十足的队伍”照应了题目“行军”。根据首段“百十号人的连队”和“前不见头后不见尾,实在是太长了,越来越长了……”写出了解放军队伍的越来越壮大,点明主旨。表达出我们的战士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根据B文段“解放战争结束以后,我和班长因工作原因,失去了联系,但我每每想起我的班长王克勤同志,都会热泪盈眶……”分析,表达了卢守坤战士对班长的思念,仅从个人的角度不能点题,也不能深化主题。故A文段能做结尾段。

3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注意根据语境分析。根据上文对班长的描写,表现出班长关心战士。结合“黑咕隆咚的不太好摸,还弄了一手泥。身子一弯下来,任队伍从旁边嗖嗖地过,班长跟了过来,小声地说:你别乱动,我来”语境,围绕“行军紧,任务急,不能耽误在找鞋这些小事,我应该尽快吧这事做好的”揣摩心理即可。

示例:摸两下,然后把我的鞋给他穿,不能耽误事,咱是班长,得照顾好小战士。

4

本题考查对比分析能力。(1)第一空根据“仿佛听到村长们挨家挨户动员村民打布鞋时,那满院满屯满山洼子里呼呼啦啦吟唱一片的麻绳拉扯起来的乡土歌谣”和“要不就多煮些给部队吃。我们给他钱,她不要”分析,围绕“军民鱼水情”“军爱民、民拥军”等情感填空即可。第二空根据“烧水烫脚还要挨个儿挑脚泡”和“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分析,围绕“战友之间的关爱互助;对战友的无私奉献;对战友的关心和爱护”等情感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对红军精神的概括。通过阅读,本文通过对“行军”过程的描写,刻画了乐于帮助战士的班长形象,表现出红军之间深深的战友情,表达了战士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的故事。《老山界》记叙了长征途中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克服困难、英勇顽强的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据此概括红色基因即可。

2021·湖北鄂州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养一朵雪花

石兵

①少年时,我曾悄悄养了一朵雪花。如今想来,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可在当年,我竟真的做到了

②那年冬天,雪下得特别多特别大,让我萌生了养一朵雪花的念头。试验了多次,我发现雪花落在手上很快就会融化,便取了一块冻得冰冷的铁片,小心翼翼地让雪花落在上面,趁它没有融化,放入院落中的地窖里。

③那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小城堡,贮存着过冬的大白菜,天气极冷,大白菜上结着冰碴,整整齐齐站成一排。

④彼时,我还是个身材瘦小的孩子,矮下身就能钻入地窖。我把盛着雪花的铁片放在最冷的角落里,尽量让自己离雪花远一点,害怕不小心呵出的热气融化了它。

⑤后来,这朵雪花竟然真的在地窖里安了家。每天清晨,天未亮时,我都会在最冷的时分悄悄打开菜窖,用一支小小的手电筒照向它。雪花的花瓣一片也没少,紧紧贴在灰黑色的铁片上。尽管颜色渐渐不再那么洁白,变得有些晶莹剔透,但是,它依然保持着一朵雪花的纯洁与美丽,让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美好。

⑥那时,家里穷,大白菜就是过冬唯一的蔬菜,母亲隔几天就会取出一棵。我没有告诉母亲地窖里养了一朵雪花,只是每次都在母亲身后,提醒她取那些离雪花远的大白菜。

⑦白菜一棵一棵变少,冬天一天一天过去,我养在地窖里的雪花却一直灿烂。

⑧一天黄昏,天空阴沉了许久,再一次飘起了雪花,可没一会儿,就变成了淅淅沥沥的雨,落在地上顺着沟沟坎坎四处流淌,最后,竟顺着菜窖的门缝流了进去。

⑨我为此忧心忡忡,待到雨势渐小,小心翼翼打开地窖的门,竟然看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所有的大白菜都开满了晶莹的雪花,是的,晶莹的雪花。原来,那些滴入地窖的雨因为地窖中气温极低,便在落下后迅速凝结。大白菜的菜叶上,地害的地面上,还有那块铁片的身上,都“绽开”了雪花。只是,这些雪花都没有我养的那朵漂亮。

⑩令我始料未及的是,地窖美景只存在了短短几天。气温已经不可逆转地上升,冬天过去,春天就要来了。

⑪我养的那朵雪花是在某个清晨悄悄消失的,只留下一道淡淡的水痕。那天,我走入菜窖,拿起那块不再冰冷的铁片,突然忧伤起来。

⑫多年后的一天,白发苍苍的母亲从床下拿出一块泛黄的铁片递给我,问:“这个铁片,你还记得吗?”

⑬我一直以为没有人知道我养雪花的事。见我惊奇地瞪大眼睛,母亲笑着说:“你只养了一朵雪花,我可是养了一大堆呢。为了养雪花,我去学校找老师请教,老师说,只要温度够低,让雪花与空气隔开,它就能存放更久。那年冬天,每次下雪,我都悄悄收集一些,把它们放在背阳的地方养着,看到你的雪花要化了,我就悄悄运一朵放在上面。我知道你每天早上去看它,所以就在你睡熟后悄悄替换一朵。晚上可真冷啊,出去一趟就冻得脸也红腿也疼。”

⑭原来,养雪花的人不是我,而是母亲。为了孩子一个童话般的愿望,一件在成人世界中毫无意义的事情,母亲放弃了睡眠与温暖,默默付出了这么多。我一直认为是自己养了一朵雪花,独立完成了一件困难至极的事,这种源于童年的自信让我始终笃信自己是个被幸运眷顾的人,让我在遇到困难时仍然充满信心,却不知一切的幸运其实都源于母亲,她默默为我筑造起一座童话城堡,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⑮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虽然我的童年贫穷与饥饿如影随形,但因为母亲,因为那朵养了一冬的雪花,一切都被铺陈了温暖而美好的背景。这背景的底色,就是爱吧。

(选自《意林》2021年7月刊)

5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

6⑥段中加点的字“躲”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7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8请结合本文内容分析文中“母亲”这一人物形象。

9本文故事情节安排巧妙,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5“不可思议”说明做成这件事情很难,“真的”肯定了养雪花的事实。这句话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6“躲”是“躲藏”的意思,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我”当时害怕母亲发现自己养雪花这个秘密的心理。

7写出了母亲对“我”温暖而美好的爱,表达了“我”对母亲成就自己童话般的愿望,默默付出,助力“我”成长的感激之情。

8母亲为了帮孩子养雪花去学校找老师请教,每天在孩子睡熟后冒着严寒悄悄地去替换雪花,为了孩子的愿望坚持默默地做在成人世界中毫无意义的事情。由此可见,母亲是一个好学习、能吃苦、有心计、有耐心、极富爱心的慈母形象。

9文章先写“我”养雪花,后面情节突转,写母亲告诉“我”真相。这种情节安排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给读者戏剧般的阅读享受,同时也让母爱在不知不觉中滋润人心,很好地达到了感动人、影响人的效果。

【分析】

5

考查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从句子的结构和内容的表达作用上分析作答。语句“如今想来,这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可在当年,我竟真的做到了”,作为文章的开头,运用了“不可思议”“竟”“真的”等词语,内容上,交代了做养雪花的事很难的同时,还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结构上,引出下文“养雪花”故事的叙述。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6

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作用。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结合文章第67段的内容,可以看出,“躲”字写出了“我”躲藏在去地窖里取白菜的母亲身后的情形,生动形象地写表现了“我”当时害怕母亲发现“养雪花”这个秘密的心理。

7

考查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文章第14段画线这句话,是写在母亲揭开真正的“养雪花”的秘密后“我”的感慨,既写出了母亲为了“我”实现愿望而不顾寒冷的天气让“我”养的雪花“绽放”,突出母爱的伟大;同时也抒发了“我”对母亲的默默付出,助力“我”成长的感激之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8

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叙写的母亲为了帮孩子养雪花去学校找老师请教;不把事情说破,每天还在“我”睡熟后冒着严寒去替换雪花;为了“我”实现愿望,默默地去做在成人世界中毫无意义的事情等内容可以看出,母亲是一个关爱子女、极富爱心的母亲;是一个有心计、好学习、能吃苦且有耐心的母亲。

9

考查对文章写作技巧的理解,这篇文章开篇设置了悬念;接着叙写“我”突发奇想要“养雪花”,并具体叙写自己“养雪花”的经历;后来,母亲将“真相”告诉“我”,让“我”感动不已,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从情节安排上看,先设置悬念,再叙写经历,最后揭示“真相”,可谓是一波三折、迭宕起伏,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读来饶有兴趣,在不知不觉中感动读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021·辽宁营口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

刘世芬

有一次,作家周晓枫到河北作协开讲座。开讲前,主持人先做介绍,周坐在台下第一排座椅上,我就坐在她身后,此时的我,作为听众,懒洋洋地靠在椅背上,极为放松,可我前面的周晓枫,却没将身体向后倚靠,她自始至终将身体离开椅背两个拳头的距离,正襟危坐,从后面看,她的双臂应该是整齐地叠放于胸前,绝对是那种芭蕾舞演员的身姿,朴素安然,雕像般一动不动。

这种坐姿,显现的是一种自律。这种自律唤醒我记忆深处的一个“孩子”。

那个“孩子”,当时是西安某大型集团总裁助理,27岁,清瘦、文弱,眼神悠悠淡淡,声音细细微微,神情羞羞涩涩,一举一动,生怕惊动了什么。扎在叔叔阿姨辈的人堆里,特别是在那群德高望重的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这个词,像是为他定制。

在周一例会上,我所带的实习团队一律坐到后排,观摩并等待集团为我们举行的欢迎仪式。那“孩子”与那群久经沙场的老前辈一起围坐,研讨上周工作,总结一周得失,言谈举止间,仍是静悄悄的青涩模样。

如果不是仪式后他坐到后排时那个腰板笔直的姿势,我至多仅记住这样一个安静谦恭的背影。例会结束,欢迎会开始,我们的实习团队围坐到会议桌前,那“孩子”与集团领导则退居会议桌后面——只留三两个中层领导致欢迎词。

前一分钟,他们还在汇报上周各自分管的工作,谁都明白,这一次的例会大有不同,因为后面坐着我们这些外人,他们虽非首次“登台”,可是有“观众”在场,毕竟有别于平时的“例行公事”,每人都极为“重视”,一板一眼,生怕在外人面前出错,此刻坐到后面,可以稍事放松,允许紧绷的状态分神懈怠。

然而,我还是从会议桌对面一眼看到了他:就在一片静悄悄的松懈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能够让我牢记并心有所感,是因为这个姿势的唯一和抢眼。

起初,我还以为他有过军旅经历,他的坐姿真的很“军人”,曾见过部队官兵们持帽端坐,那神情令人不由自主地心生庄严与敬畏,此刻的他,双腿笔直并拢,笔记本平摊其上,目光平视,而腰板和脊柱,就那么直直地挺立,自始至终,纹丝不动。

这个坐姿,将我狠狠地”了一下。

在我心中,如此一坐,“泄露”了自励与自持、功力与涵养,为一个初涉职场男孩的一生提供了一套绅士密码,这个姿势所涉极多:砥砺、坚韧、卧薪尝胆,还有表象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灵熬炼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成长。

这样的坐姿,看起来似乎缺少那么一点倜傥、洒脱,十足的青涩、懵懂,可是谁又敢说,青涩曾缺席自己的成长?只有青涩才不为世俗所囿滞,才能秉持梦想的鲜纯与清俊,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

十年后,我遇到几位西安作家,向他们打听那“孩子”。那大型集团在全国已如雷贯耳,而那“孩子”已成功甩掉“助理”二字,升任总经理。

不知他现在是否显得成熟了,但是,有一点我可以肯定:他的坐姿肯定一如既往。

是的,他和周晓枫的坐姿透露出的是自律。残忍的自律!我有时想,有这个必要吗?但同时我又明自,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

而且,这样的坐姿,给人的感受,正与身陷绵软沙发时那种昏昏沉沉的感觉相反——那样正襟危坐的人,其心灵是清澈灵透的,其灵魂则是可以飞翔的。

(选自2020.9《青年文摘》)

10选文主要讲述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11标题中“灵魂的样子”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坐姿里有灵魂的样子?

12赏析第段中“蜇”字的表达效果。

这个坐姿,将我狠狠地”了一下。

13选文主要写“坐姿”,③④两段为何要用大量笔墨写那个“孩子”的青涩?

14下面对选文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第段描写那个“孩子”时,连用三个叠词“悠悠淡淡”“细细微微”“羞羞涩涩”细腻地表现出那“孩子”在行业老前辈面前“乳臭未干”的样子。

B文中第段写集团领导们坐在后面时分神懈怠,与第段中那“孩子”依然像国旗班士兵一样身姿挺直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了那“孩子”灵魂的样子。

C文中第⑪段“他就是以这个姿势迎向未来,挺拔的身姿中,蕴含着令人心动的青春的蓄势待发。”与第⑭段“但同时我又明白,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两句互相照应。

D全文紧紧围绕坐姿来写,突出了坐姿里灵魂的样子;第⑫段则插叙了十年后那“孩子”的状况,深化了文章主旨。

【答案】

10.作家周晓枫坐姿端正,“孩子”坐姿端正一如既往。

11.自律 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

12.蜇,本意刺痛、刺伤。这里生动形象写出了他的坐姿给我的震撼之大。

13.欲扬先抑,为下文突出他的坐姿和成就作铺垫。

14D

【分析】

10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能力。从第一段,概括出作家周晓枫坐姿正襟危坐(端正);从第二到十三段概括出“孩子”坐姿端正,成就斐然。

11

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从第十四段“他和周晓枫的坐姿透露出的是自律”和第十五段“那样正襟危坐的人,其心灵是清澈灵透的,其灵魂则是可以飞翔的”,可知,灵魂的样子指“坐姿”后面的本质“自律”。从第十段“如此一坐,‘泄露’了自励与自持、功力与涵养,为一个初涉职场男孩的一生提供了一套绅士密码,这个姿势所涉极多:砥砺、坚韧、卧薪尝胆,还有表象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灵熬炼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成长”和第十四段“但同时我又明自,自律,让他们有一种‘时刻准备’的姿势。自律以一种水滴石穿的韧性,成就其人生的辉煌”可知,自律,能表现一个人的素养,能成就人的辉煌。

12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先理解“蜇”的本意,再说出文中的作用。从下文“在我心中,如此一坐,‘泄露’了自励与自持、功力与涵养,为一个初涉职场男孩的一生提供了一套绅士密码,这个姿势所涉极多:砥砺、坚韧、卧薪尝胆,还有表象背后不为人知的心灵熬炼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成长”的议论,可见,给我的震撼之大。

13

本题考查选材。从第九段开始,作者对他的坐姿和表现极尽赞美之词,是褒扬,而前面的“青涩”是作者有意的“抑”。抑是为了扬,因此,是做铺垫。

14

本题考查叙述顺序的理解。写“那‘孩子’”先写十年前,再写十年后,是顺序,不是插叙。故选D

2021·四川广元市·中考真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孤立冰墙

李伶

①10岁那年的一个下午,我站在山丘的平顶上。

②下面山腰间是我的小学教室和室外的操场。有些同学在教室门口跑进跑出,还有些同学在操场上跳绳、踢毽子,时不时传来一两句打闹和追逐声,这是一幅典型的上世纪70年代的快乐童年图。

③不过那一天,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她一个人蹲在操场上,背对着追逐玩耍的同学。不时有同学从她身边跑过,但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和她说话,就像她是一个透明的人,甚至根本不存在。

④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我那个蹲着的女孩是一直背对着大家。我看着她弯腰蹲着的背影,我知道那个女孩的孤单,还有她的紧张和害怕。

⑤是的,她感知到同学在周围跑来跑去,欢乐的潮水漫延过来,到她身边却突然凝固,变成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一堵冰冷透明的墙。她蹲在地上,耳朵捕捉着身后与她相关的声音。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

⑥那个时代的小学,也存在校园欺凌,最大的欺凌就是“孤立”。在我们班,几乎所有的女孩都被孤立过。而孤立别人的首领,就是现在蹲在操场上被孤立的女孩。

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的事件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在那一年,我10岁。前一天,我给班里每个女孩送了一张漂亮的糖纸,同时一个一个对她们说:“你不是被她孤立过吗?明天,你不要和她说话,我们集体孤立她。”大家全部默认和执行了我的安排。于是第二天操场上,就出现了那个孤单紧张的背影。

⑧四年级的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好久的问题。我一次次看见那个霸道的女孩把班里的每一个女生弄得胆战心惊。她只要看谁好欺、长的好看或者不顺眼,就眉毛一挑说:“我们孤立她!”她在班里建立的地位,不是因为成绩好或者拳头硬,只是因为她有“孤立”这个手段,因为实施这个手段屡屡得逞,就成为了女生中的霸王。

⑨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⑩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为能否奏效心里没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但是,从对坡下的观察来看,似乎一切都很顺利。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快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

一个曾经多次被欺负的女孩跑上山丘…… “我今天一天都没和她说话!”她惊喜又幸灾乐祸地小声说:“她真的也被孤立了!活该!活该!活该!”我看着那个曾经被欺负得老鼠怕猫似的小女生,问她:“你觉得孤立她快活吗?”她说:“谁叫她孤立别人!”

是的,你们都恨她又怕她。我心里说。

“你去告诉她:想和大家和好,就来我这里。”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

我看到同学跑向了那个蹲着的人。我看见那个背影转了过来,望向坡上我这里。我转过身,背对着她。

过了一阵,听到了脚步声。她来了!

“知道你为什么被孤立吗?”没有回答。

“知道被孤立的滋味了?”没有回答。

“明天想别人和你说话,就永远不要再孤立别人了!”“嗯。”她应道。

那个女孩答应了我,不只是让女生们从恐惧中解放出来,同时也解救了她自己。

我现在明白了,每一个孩子小时候如果得到过爱,并体会到爱对自己和别人的重要,她就会去爱别人并回收别人对自己的爱。真心热爱这个世界的人是不会成为小霸王的。

㉑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

15请联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层次划分

第一层①~⑤

第二层⑥~⑨

内容概括

(1)___________

(2)__________

表现手法

(3)第②段描绘“快乐童年图”的作用是__________


16文章第⑩段“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和“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两处都用了“忐忑”一词,请结合具体语境,谈谈你对两处“忐忑”理解。

17有人读完这篇文章后,认为把标题改为“冰墙”更好一些。“孤立冰墙”和“冰墙”你更喜欢哪个标题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5在国家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校园欺凌”“校园霸凌”事件却时有发生。本文作者回忆童年往事,讲述与“校园欺凌”作斗争的故事,意在引起读者对该现象的与思考。文中班长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的做法不值得提倡。面对“校园欺凌”,你该如何做?【答案】

161)“她”被孤立的场景;2)“我”制造了摆平孤立的孤立事件;3)反衬(衬托)

17⑩段的:“忐忑”是心神不定的意思,表现主人公因担心这次“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不能奏效而内心不安,同时也为自己第一次对同学做出这么“凶狠”的事情感到良心不安;段的“忐忑”也指心神不定,但此处的“忐忑”程度更重,对事情的结局能否如愿更加不安。体现出10岁孩童,遇事越到关键时刻心情就越发紧张的真实情状。

【小题3示例1:认为“孤立冰墙”更好,因为“孤立”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事件,构筑“冰墙”又是施展“孤立”手段的形象化表达:“孤立”和“冰墙”直接构成巧妙的比喻,既生动又形象。

示例2:认为“冰墙”更好。(1)起到设置悬念的作用,激发阅读兴趣,冰墙是十分奇特的事物,读者立即会探究“文章为什么说是冰墙,作者会描绘一堵什么样的冰墙”;(2)比喻手法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文章中说“一层透明的膜”叫做“孤立”,蔓延过来的欢乐潮水在“她”身边突然凝固成一堵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冰冷透明的墙,这“墙”显然也是“孤立”。文章内容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标题“冰墙”的真正含义——以“孤立”为主要手段的“校园欺凌”。(3)文贵含蓄,直接在标题用“孤立”显得太直白,缺乏韵味;(4)“孤立冰墙”显得十分突兀、产生歧义,语法上也不搭配,可在“孤立”和“冰墙”之间加上间隔号,揭示两者之间的比喻关系。(答到两点即可)

【小题4施加者:用平和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和事,享受爱的同时学会爱别人。

受害者:当被校园欺凌时,应该主动寻求帮助,多与老师和同学交流,和同学友好相处。

旁观者:关爱被欺凌的人,劝阻校园欺凌行为,为他人搭建沟通的桥梁。

【分析】

15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作答参考答题模式:某人+某事+结果。

①空:根据第③段:“我的眼睛留意着操场上一个特别的人,一个蹲着的女孩”、第④段“我知道有一层透明的膜把她和大家隔开了。那层膜是让人窒息的,它叫‘孤立’”可得知某人即是“她”,某事即“被孤立”。第⑤段 “她仿佛听见几句交头接耳的话:‘我们走吧,不要理这个人!’‘走呀!别理她!’”即是“她”被孤立的场景。

②空:根据第⑦“好吧,我坦白:是的,我就是让那个孤立人的人被大家孤立的事件策划者,是制造那天孤立行动的幕后指挥。”根据第⑧段“四年级的10岁的我,怎么会想出这个狠招?那是因为,我是班长,我必须解决这个存在了好久的问题。”根据第⑨段“因为我是班长,所以我策划了一次为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综合这三处可得知(某人)“我”+(某事)策划了摆平孤立的孤立行动。

③空:本题考查的是表现手法及其作用。根据后文第③④⑤段作者写到的被孤立的女孩子并将她的童年刻画的非常的不幸福,这恰恰与现在看到的快乐童年图截然相反,通过这一截然相反的画面可知用的是反衬手法。

16

本题考查的是加点字词的赏析。作答时可参考答题模式:解释加点词语+写出的内容+人物情感(或体现出的人物心理)。“忐忑”原本的意思是指内心不安,结合第⑩段“其实那时候我对这次行为能否奏效心里没数。站在山坡上的时候我是忐忑的,我从来没有做过这样凶狠的事情,而且我才10岁”可得知“我”忐忑的是害怕这次行动不奏效,而且“我”认为做这样的事情很凶狠。这种心理正是符合10岁的孩子的心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能体现出“我”的善良。根据第段“是的,事情顺利得我都想要让它快快结束了——我看到了那个人的慌乱和恐惧,看到了她蜷缩的背影”和第“我对那个同学说。不知道那个同学有没有听出我说这话时的忐忑”以及第“只有不信任这个世界的人才相信懦弱的人就该被凶狠的人欺负,才会穿起盔甲把自己武装成战士”可知这里的“忐忑”程度较之前更深,即担心事情不能顺利完成,同时也担心如果顺利完成那将对被孤立的人来说也是一种伤害,这个时候作者的内心非常的矛盾,以致于作者在讲话时都害怕被人洞穿自己的矛盾心理,这也更体现的是一种紧张与慌乱。

17

本题考查的是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作答时先要表态,两个标题各自都有它的妙处。任选一个作答即可。如选“孤立冰墙”,则要联系文章的内容来作答,如“孤立冰墙”也文章中反映的主要内容,用它做标题也能起到概括文章内容的作用;另外,孤立如冰墙,从修辞的角度来说,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根据第⑤段“变成坚硬的隔绝她进入的一堵冰冷透明的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孤立造成的隔膜,孤立使人情冷漠。如选“冰墙”首先依旧可以从修辞的角度来分析,相对于“孤立冰墙”来讲,“冰墙”显得更加含蓄,同时要结合全文才能知晓本体是“孤立”,喻体是“冰墙”,所以一开始给人就设置了悬念,给读者以无限遐想;另外结合全文的中心主旨来分析,“冰墙”除了表层含义是将“孤立”比喻成“冰墙”,实则深层含义更透露出的是只有爱才能感化彼此,只有爱才能驱除心理的“冰墙”,也只有爱才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冰墙即是阻碍人们关系亲近的人和事。

【小题4

本题考查的是阅读文章后的感悟与建议。可以分别从施加者、受害者、旁观者的角度回答问题,也可以综合回答。

施加者,可以结合文中班长和实行孤立行为的女孩的事后态度来作答,如不做校园欺凌行为的策划者,不去实行校园欺凌,与同学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建立好的人际关系。

受害者,可以结合文中被孤立的小女孩的行为来回答,如自我寻找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不卑不亢,多交良师益友等,当在自己身上发生校园欺凌时,要学会自我保护,寻求老师、警察等长者来帮助自己。

旁观者,可以根据我们自己的角度假如我们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做来回答,如不始作俑者,阻止校园欺凌,亲近受害者并给与必要的帮助,倡导博爱精神,大力宣传团结友爱的榜样精神。

综合回答可结合本文整体内容,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来作答,如我们不做校园欺凌事件,更要坚决和校园欺凌事件说不,尊老爱幼不只是说说,要付诸行动,保护弱小者,关爱学生,宣传爱的教育等。

2021·贵州铜仁市·中考真题)阅读短文《示爱》,完成下面小题。

示爱

①女儿常常给我灌迷汤。我的文章写好了,念给她听,她总是再三赞叹:“妈,你写得真好!你真的好棒哦!”

②听完不算,还要把稿子拿过去,自己再看一遍,一副爱不释手的模样,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③我偶尔买了新衣,在镜子前顾影自怜时,女儿总在一旁全程参与,并不厌其烦地给我打气:“这件衣服真好看,以后你不穿了,不要送给别人,就送给我好吗?”

④家里的白板上,不时地会出现一些道谢或道歉的话,甚至一些示爱的文字。有时,在学校上了一天课,精疲力竭地回家,看到女儿上学前在白板上留了这样的话:“亲爱的爸妈,你们辛苦了!我爱你们!女儿敬上。”

⑤霎时间,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

⑥那年,父亲过世已有一段时日,母亲心情抑郁,寡言少语。为了排解她的寂寞,我们接她北上和我们同住。母亲一向手脚伶俐,在那一段时日里,她总是抢着帮我做饭。我当时除教书外,还得去上博士班的课程,有了母亲的帮忙,我少操了不少心,不论是工作上还是精神上都受益良多。

⑦一日,我在理工学院教完早上的四节课,又赶着下午两点去东吴大学当学生。在驱车回家的途中,我想起这些日子来,每次急匆匆地踏进家门,母亲总会及时端出热腾腾的新鲜饭菜,相较于以往潦草的简餐,有母亲在的日子,实在是太幸福了。而我尽管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从来未曾向母亲表达内心的感受呢?我不是常常因为女儿的甜言蜜语而觉得精神百倍吗?难道我的母亲就不想听她女儿的感谢吗?

⑧车程蛮长的,我有足够的时间来培养勇气。我决定一进门就启齿。然而,当房门一打开,母亲绽开笑靥,朝我说:“回来了!吃饭啰……”

⑨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我觉得有些懊恼,决定再接再厉,我安慰自己:“没关系,第一次总是最难的,跨过了这一关,以后就简单了。”

⑩吃饭时,我一直在伺机行动,以至于显得有些心不在焉,几次答非所问。母亲奇怪地问我:“你今天是怎么了?为什么奇奇怪怪的?

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扭,而我却这般费力!

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妈!我觉得自己好幸福!四十几岁的人,中午还有妈妈做了热腾腾的饭菜等我回来吃。”

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便急急地奔进书房,取了下午要带的书,仓促地夺门而去,心情比当年参加大专联考还紧张.

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悄悄地打开门进屋,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摘自《廖玉惠:人生情感散文》)

18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在示爱过程中心理变化的词语。

房门打开,母亲朝我笑时,“我”是______→吃饭时,“我”心不在焉,内心是______→吃完饭,仍没说,“我”是______→最后,“我”勇敢“示爱”,夺门而去时,心情是______的。

19文章标题为何取名为“示爱”?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20文章末段划线句中的“居然”一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

21文章主要写“我”对母亲示爱,为什么开头还用一定篇幅来写女儿的表现?

22请参考下面节选诗句,回忆自己与母亲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在您……的时候”的句式,抒写对母爱的感受。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在你补好了儿子们为山腰的荆棘扯破的衣服之后,

在你把小儿被柴刀砍伤了的手包好之后,

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

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

(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

妈妈,

在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在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在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在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时候,

您的爱已融入我的心灵,

永不磨灭……

【答案】

18害羞,别扭,着急,紧张

19①“示爱”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示爱展开的。②“示爱”重在“爱的表达”,是本文的主题,而“母爱”仅指“母亲的爱”。“示爱”表达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对自己付出良多的亲人不仅要从行动上爱他们,还应该把这种爱用语言传递给对方。③文中的“示爱”并非人们习惯上认为的男女之间表达爱意,这与文章内容形成了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0不能。理由:“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突出了我不敢相信母亲又恢复唱歌习惯的惊讶,也突显出我的示爱对母来心境上的影响。删去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21①女儿的赞美和示爱,让我感受到了爱与温暖以及人生的意义。这为下文我想到向母亲示爱作出铺垫。②正是女儿的甜言蜜语,促使我反思自己的不善表达,教会我“爱要趁早说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女儿成了我的情感导师。③女儿向我示爱,我也学会了向母亲示爱,爱意与温暖在三代人之间传递,加强了文章主题的表达。

22合乎题意即可合乎题意即可合乎题意即可合乎题意即可

【分析】

18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第一空:根据⑨段“我突然一阵害羞,因而错失了最好的时机。我觉得有些懊恼,决定再接再厉,我安慰自己”分析得出:害羞;

第二空:根据⑪段内容“我开始佩服女儿了,她为什么总能把感情表达得如此自然,一点儿也不别扭,而我却这般费力!”分析得出:别扭;

第三空:根据第⑫段“饭吃完了,我还是没说,心里好着急,再不把握机会,这句话恐怕只能永远藏在心里了,我低头看着碗,勇敢地说”分析得出:着急;

第四空:根据第⑬段“我头都不敢抬地很快说完,也不敢去看母亲的表情,便急急地奔进书房,取了下午要带的书,仓促地夺门而去,心情比当年参加大专联考还紧张”分析得出:紧张。

据此填空即可。

19

本题考查对题目作用的理解。根据文本内容女儿向“我”表达爱意,到“我”对“母亲”表达爱意分析,“示爱”是全文的行文线索。并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小说内容女儿向“我”表达爱意,到“我”对“母亲”表达爱意分析,文中的“示爱”并非人们习惯上认为的男女之间表达爱意,这与文章内容形成了反差,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根据“那天傍晚,我从学校回来,母亲已在厨房忙着。我悄悄地打开门进屋,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在厨房里边打点着菜,边唱着歌”分析,这是“示爱”的积极效果,写出了亲人之间“示爱”具有“疗伤”的作用,“示爱”重在对所爱的人(亲人)进行爱的表达,揭示了本文的主题:对自己付出良多的亲人不仅要从行动上爱他们,还应该把这种爱用语言传递给对方。

20

本题考查对重点字词的理解。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去掉。根据词语的本义和语境义分析表达效果。“居然”有出乎意料之意。根据“发现自从父亲过世后就不曾开口唱歌的母亲,居然又恢复了以前的习惯”分析,突出了我不敢相信母亲又恢复唱歌习惯的惊讶,这是“示爱”的积极效果,写出了亲人之间“示爱”具有“疗伤”的作用,删去后,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

21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根据“使我的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一时间,疲累全消,觉得人生并非毫无意义”分析,女儿的赞美和示爱,让我感受到了爱与温暖以及人生的意义。这为下文我想到向母亲示爱作铺垫。

根据“妈,你写得真好!你真的好棒哦!” “这件衣服真好看,以后你不穿了,不要送给别人,就送给我好吗?”分析,正是女儿的甜言蜜语,促使我反思自己的不善表达,教会我“爱要趁早说出来”。从这种意义上说,女儿成了我的情感导师。

根据文本内容女儿向“我”表达爱意,到“我”对“母亲”表达爱意分析,女儿向我示爱,我也学会了向母亲示爱,爱意与温暖在三代人之间传递,加强了文章主题的表达。

22

本题考查仿写,答案不唯一,联系生活中的自己和母亲的点滴细节进行仿写,表达对母亲的“爱”的理解。

示例:在您给我缝补衣服的时候,

在您给我洗衣做饭的时候,

在您给我收拾行李的时候,

在您目送我上学的时候,

您的爱已融入我的心灵,

永不磨灭……

2021·江苏宿迁市·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小题。

磨刀匠进城

肖国才

①仲春的一个周末清晨,小区门口来了位衣着朴实、满脸笑容的磨刀匠。身材魁伟,嗓音洪亮,一声“磨——菜——刀哟”的吆喝,穿破晨雾,回声不绝,引来小区居民和过往的路人驻足围观。

②“磨把菜刀多少钱呀?”

③“刀磨了不好用,怎么找你退钱呢?”

④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发问,围观的人越聚越多。磨刀匠清清嗓子,一脸和善地拱手作揖,然后笑盈盈地对围观者说:“老少无欺,明码实价。每把刀十元。如果磨得不好,分文不收,再倒赔一把刀的钱。初来乍到,大家信不过我都正常。今天磨刀不收钱,用得好,下次给不迟。”

⑤话音刚落,只听人群里有人喊了声“好”,然后说要用自家的刀先来试试磨刀匠的手艺。

⑥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维、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⑦“磨刀真的不收钱?”老邹问。

⑧“当然,手艺人说话做事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磨刀匠答。

⑨约莫十分钟后,老邹就把两把莱刀放在了磨刀匠的面前。

⑩磨刀匠麻利地从蜡黄色帆布包里取出四块磨刀石。他把矿泉水瓶当花洒。在一块条砖型青石上只轻轻点了点,水珠就均匀地洒在条石上。然后,他就着水珠把莱刀按在青石上磨起来。磨好一面后再磨另一面。刀刃上有个豆粒大的缺口,他又换上一块有凹槽的青石,夹着缺口磨。最后,再用细腻的青石磨光刀口。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莱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莱刀就立马摆在了磨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脸上略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他说他姓张,在乡下磨刀三十多年了。儿子从小到大读书的开销,都是他走村串户一把刀一把刀磨出来的。儿子研究生毕业后考进城里当了公务员,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时间久了,来磨刀的都很愿意和张师傅说上几句,听他聊这样那样的故事。

又是一个周末的清晨,我去小区外面买菜。只见小区门口张师傅来得很早,正猫腰坐在一张条凳上磨菜刀。我问他生意怎么样。他一脸喜色,下巴朝地上一堆待磨的莱刀点了点,说活儿多得出乎他的意料。他还告诉我,这些活儿都是前些日子来磨刀的顾客引荐来的,够他忙一天,不知道天黑之前能不能磨完。说完。他得意地笑。

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大家见了都问,张师傅你收徒弟了?张师傅笑呵呵地道出原委:不是徒弟,而是同行。这位中年磨刀匠也是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吆喝了半天,没揽到一桩活儿。他主动跑来跟张师傅搭话。张师傅宽慰他:“不急,生意都是慢慢做出来的,坚持下去就会好起来的。”可他却说:“等不起啊,一家人还等着我挣钱呢,没活儿做怎么养家糊口。”张师傅听他这么说,思忖了一下说道:“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先是有些诧异,继而一脸感激,连声称谢。就这样,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

跟张师傅熟识的顾客老李,私下里悄悄地提醒道:“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

张师傅把一份看似不起眼的磨刀活儿做得风生水起,着实惠及了不少小区居民。一天,张师傅边磨刀边和顾客聊天:“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我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说完他把磨好的刀递给顾客。顾客接过刀,看了看,拉长了声音:“好--”

(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5月12日,有删改)

23根据文章内容,将表格填写完整。

小说故事情节

人们心理反应

张师傅在小区里吆喝磨刀

半信半疑

张师傅现场展示磨刀手艺

张师傅讲述自己磨刀故事

理解接受

(同行)诧异感激;(老李)担心忧虑

张师傅想开磨刀公司

24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

②赏析第段加应词的表达效果。

25老邹在本文中有着重要作用,请简要分析。

26结合全文,探究小说主旨。

【答案】

231)①心悦诚服②张师傅带中年汉子一起磨刀③赞同祝愿

24①这一句运用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刀的锋利,侧面表现了张师傅磨刀手艺的高超,结构上为下文人们争相让张师傅磨刀起铺垫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②“嘿嘿”是拟声词,以张师傅的笑声表现了他憨厚、纯朴的品质和大方地让技艺得到传承的工匠精神。

25内容上,以“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衬托出张师傅磨刀手艺之精湛;结构上,引出张师傅展示磨刀手艺、人们争相磨刀等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26①小说以张师傅高超的磨刀手艺、诚信纯朴的品质等内容,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对工匠精神的赞美;②小说围绕磨刀这项传统手艺来写,蕴含着希望传统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的美好愿望;③小说以张师傅进城后不习惯城市生活,周末靠磨刀“透透气”的内容,表达了对进城农民处境的和思考。

【分析】

23

本题考查内容归纳。

1)结合第⑩段“所有程序完成后,他揪了几根头发搭在刀口,用力一吹,头发被齐刷刷割断。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归纳答案:心悦诚服;

2)结合第“几天后,张师傅身边又多了一位中年汉子,帮着他一起磨刀……要不,你做我的活儿,做多少得多少。不过,我得把丑话说在前头,你出的活儿我都要仔细检查,如果达不到我的要求,这活儿就不能给你做……中年磨刀匠在张师傅身边干开了。他磨一阵刀,就递给张师傅看看,听听意见,再接着磨。张师傅认真地指点着他,即便是一点点瑕疵也不放过”,归纳答案:张师傅带中年汉子一起磨刀;

3)结合第“再过两年,等孙子上幼儿园了,我就去工商部门申请营业执照,开个磨刀公司。”说完他把磨好的刀递给顾客。顾客接过刀,看了看,拉长了声音:好--,归纳答案:赞同祝愿。

24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

1)“揪、搭、吹、割断”,这是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刀的锋利。通过写刀的锋利,侧面表现了张师傅磨刀手艺的高超。结合下文“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莱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莱刀就立马摆在了脉刀匠的面前”,可见,结构上为下文人们争相让张师傅磨刀起铺垫作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 “嘿嘿”是拟声词。结合情境“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可见,这是以张师傅的笑声表现了他的淳朴、大方,可见他希望让技艺得到传承。

25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结合第⑥段“围观者的目光齐刷刷地循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小区里那个面目清维、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 结合第“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莱刀刚离开”,“凡事喜欢较真”的老邹离开时都心悦诚服,从而衬托出张师傅磨刀技艺高超;

2)结合第“不需多言,老邹拿着磨好的莱刀刚离开,几把生锈的莱刀就立马摆在了脉刀匠的面前。磨刀匠的脸上略过一丝笑容,接着打开了话匣子”,因为老邹的认可,结构上,引出下文张师傅展示磨刀手艺、人们争相磨刀等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26

本题考查归纳主旨。

1)本文通过描写张师傅高超的磨刀手艺,以及描写“手艺人说话做事不会虚头巴脑讹人”等,表现了对手艺人技艺精湛的赞美,对手艺人诚信纯朴的品质的赞美。最终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对工匠精神的赞美;

2)结合情境“老张,关键技术可不能随便传人,小心抢了你的饭碗!张师傅听了嘿嘿一笑,说:谢谢提醒,我不怕”,可见,张师傅淳朴、大方,他希望让技艺得到传承。所以,小说蕴含着希望传统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的美好愿望;

3)结合第“去年有了孩子。他进城帮儿子媳妇带孙子,刚来时很别扭,城里生活过不惯。于是,张师傅跟儿子媳妇说,周末他得出来透透气,顺带跟别人说说话。干干他舍不得放弃的磨刀手艺”,由此可见,张师傅进城后不习惯城市生活,周末靠磨刀“透透气”的内容,表达了对进城农民处境的和思考。

2021·江苏常州市·中考真题)阅读散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萧白杨

许冬林

①白杨树是我见过的生长得最专注的树了。树干挺拔向上,像毛笔的中锋,笔直指向天空。那些丫枝里,没有一个逃兵,哪怕一点异心都没有。看着那样统一步调的丫枝,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

②和白杨相比,感觉南方的树木是娇生惯养的。南方有佳木,它们枝叶蓊郁,八方伸展,是一副柔媚多情的姿态。而白杨呢,它大约是乔木中的君子,行坐端庄,穆穆临风。

③以前读到“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萧萧”是白杨在风里落叶的声音——长风浩荡,秋色肃杀,和落叶一起沉寂于大地的,还有永不复返的生命。《古诗十九首》里,白杨就这么萧条冷落,似乎一直在很悲剧地落叶。

④后来做中学老师,给学生上《白杨礼赞》,依旧将信将疑,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直到亲眼看见,才惊觉白杨原来不那么萧索。

⑤在新疆,秋日朗照的天空下,看到水渠边的一排白杨树,我竟然也和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茅盾先生一样,惊奇地叫了一声。

⑥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

⑦“微风吹,吹得绿叶沙沙响,太阳照得绿叶闪银光。”风吹白杨,万叶翻动,萧萧有声。西北地区的树木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子要稀一点。叶子的间隙里,风可以张开膀子穿过去。不像南方的树,叶子太密太厚,永远是荷尔蒙旺盛的青春期,风一吹,声音模糊得没有重点。

⑧我喜欢白杨,喜欢它的这种疏朗与简洁,就像难得一遇的谦谦君子,儒雅、低调,懂得节制欲望,与攘攘尘世总是保持一段距离,可又是有力量的。我站在白杨下,听风吹白杨,感觉像是站在楼兰遗址的颓墙前,虔诚地倾听古人浑厚庄严的歌谣。

⑨白杨入画。但不是中国水墨,而是西洋油画。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适宜画白杨。在油画框里,白杨用枝干和茂盛的叶子,来表达阳光醇厚,表达天空高远。

⑩去交河故城时,我在吐鲁番的一条路边停下,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了一棵白杨。

交河故城是唐朝安西都护府遗址,在吐鲁番。安西都护府是唐代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首任都护是乔师望,他是唐朝将领,庐陵公主的驸马。后来接任的郭孝恪击败龟兹后,把安西都护府从交河城迁到了龟兹,即今天的新疆库车县。此后,都护府在唐蕃战火中几失几守,最后府衙基本稳定在龟兹。王维有《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

在唐代,从长安望向安西都护府,那是山长水阔,黄沙漫天。那些远赴西北镇守边塞的文武官员,那些鞍马风尘夜夜望乡的中原士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边塞诗人岑参写出了边地苦寒却也雄奇的大观。那时,怀着建功立业的志向,岑参第二次出塞任职。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岑参来给他的前任武判官送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那时,西北的白杨一定落光了叶子,在漫天风雪中伫立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样子。

当春天来临,交河故城的城墙下桃花盛开。一千多年前的春天,白杨也在春风里萌发新叶。我想,那些一拨拨来过西北、驻守过西北、穿越过古丝绸之路的人们,是否在深深孤独中,慢慢就散发出白杨的气质

如果有白杨,又何惧大地空旷。

(《散文》,2019.06有删改)

(注释)①攘攘:世人追名逐利的样子。

27下面选项中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段说白杨的形象让人想起“忠诚”,也照应了后文那些忠诚的守边人。

B⑥~⑨段作者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刻画白杨之美。

C“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一句中“长安”具体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D作者对白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从认为它一贯萧索到喜爱感佩。

28请谈谈作者认为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的原因。

29作者和茅盾看到白杨树都“惊奇地叫了一声”,茅盾是因为恹恹欲睡之感被傲然挺立的白杨惊醒,而作者是为什么?请结合文本分析原因。

30请结合上下文,分析第⑩段我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

31段作者为什么要引用王维的诗?

32请结合文本分析第段画线句中“白杨的气质”的内涵,并联系当今一则事例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

27C

28.因为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而西洋油画,用色饱满,所以适宜画白杨。

29因为终于亲眼见到了喜欢的白杨,看到了它的挺拔高俊,见证了它毫无晦暗苍凉之色,且它的“疏朗与简洁”深深吸引了我。一声惊叫,完全是兴奋喜悦之声。

30此刻的心情,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自然喜悦;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自然喜悦;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自然兴奋。

31引用王维的诗,证明“此时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

32“白杨的气质”指的是“忠诚,耐得住寂寞,傲岸挺拔,坚强不屈,默默奉献”;
示例:袁隆平院士扎根农田,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农田与科研一线。他不为名利,不求热闹,只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坚强不屈。他种的是“稻子”,可谁又能说他的形象不像一棵参天的白杨呢?

【分析】

27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C“长安”应指国家的“长治久安”,故错误;

故选C

28

本题考查信息筛选。

根据9段“西北无边无际的阳光下,白杨被照得通体明亮,气宇轩昂。叶子翠绿,树干纯白,色彩饱和度强”可知白杨树特点;“西洋油画,用色饱满”,可知西洋油画的特点;两者相合,所以西洋油画比中国水墨更适合画白杨。

29

本题考查信息概括。

因为一直喜欢白杨,终于在如此广袤的大地上亲见了白杨,所以非常兴奋;再者,根据3段“我以为白杨秋风是一幅仓皇晦暗的画面”和4段“以为作者是怀着主观偏见,生生把晦暗苍凉的白杨给提亮了”,可知作者对白杨一直心存误解,如今疑云散尽,所以兴奋的惊叫;再者,终于亲见了白杨的“疏朗与简洁”,如谦谦君子的风格,深深吸引了我。

30

本题考查文本内容。

分析自己特意下车亲手抚摸一棵白杨时的心理,应当是喜悦与兴奋并存。亲眼看到无比崇敬的白杨,消除了对白杨“晦暗苍凉”的误解,看到白杨的疏朗与简洁,联想到谦谦君子,这一切都让自己喜不自胜,于是激动兴奋,下车抚摸白杨,亲近白杨。

31

本题考查引用作用。

引用王维的诗,根据“王维诗里的安西,已经是位于龟兹的安西都护府了”证明历史变迁;同时,引用古诗,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文学韵味,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32

本题考查词句理解。

“白杨的气质”,根据1段“在主干的统领下,奔向同一个方向,会让人心底涌起‘忠诚’两字”,可以概括出“忠诚”二字;根据12段“一定在不遇故人的孤独中,用白杨的葱茏喂养着乡思和希望”,可以概括出“耐得住寂寞”;根据6段“白杨实在英挺,是纤尘不染的那种英挺伟岸”可概括出“傲岸挺拔”;根据13段“新的守边人来了,老的守边人回去,一拨拨人马轮换,用人之颠沛换国之长安”可知“坚强不屈,默默奉献”。

拥有“白杨的气质”,是无数为国奉献的人的写照。结合当今事例,可以选择“疫情中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可以选择“中印边境,为国捐躯的英雄”,还可以选择“神舟十二号上的航天英雄”……总之,结合时事,并与“白杨忠诚奉献气质”相关联即可。

2021·辽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体谅你的不正确

①我读到高二时,不想再读,自作主张退了学,一心要成为一个写作者。难得的是我爸也支持,只是他觉得即便是当作家,还是需要进一步学习,于是到处打听哪里有作家班。

②那年11月中旬,我们听闻复旦大学有个作家班。此时学期已经过了大半,仍要交整个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爸爸认为,孩子的成长期不可蹉跎,他第二天就带我启程,汽车、火车,坐了一天一夜,才终于抵达。

③爸爸先带我去办理入学手续,交了厚厚一沓现金。手续办完,我们就到对外营业的教工餐厅吃午饭。放下大包小包,我四处打量,脸上是外乡人显而易见的好奇。这时,我看到一个女孩子逆着走进来,她一进来,整个餐厅都被照亮了。

④她身材高挑,打扮得很时髦,最醒目的是脚上的那双靴子,麂皮的,很精巧,钉着漂亮的流苏,跟她白色长毛衣上的流苏呼应。时值深秋,我穿着薄袄,她却穿着一条咖啡色的厚呢短裤,两条长腿极具视觉美感地露在外面。我艳美的眼神和爸爸的目光相对。我回过神儿,压迫感袭上心头,是初来乍到的惶恐,还有对未来的迷茫,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我不见得能适应。

⑤爸爸安顿好我,给了我足够的生活费,自己仅留了几十块钱就回去了。

⑥我揣着钱,就奔去室友推荐的五角场,那里有很多小店,花花绿绿的,让人眼花缭乱到眩晕。我精心挑选了一双人造革的靴子,虽穿在脚上不舒服;但样子不错,尖圆头,鞋跟很高,重要的是鞋边有一圈同色的铆线,——那是浓墨重彩的时髦儿,我不再纠结它昂贵的价格,毫不犹豫地买下,我太着急想要抓住“时髦”了。

⑦之后的很多天,我都在为这个选择付出代价。那双鞋子如暗处的酷刑,磨脚,不透气,让我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的,像小人鱼一步步走在刀刃上。小人鱼是为了爱情,我是为了什么?虚荣吗?我被自己的想法吓了一跳。

⑧上海下了第一场雪后,我的脚更是遭了殃。粘上开胶的鞋子,还是有潮气渗进来,脚生出冻疮。夜晚坐在南区的自修室里读书,脚像一块冰冷的石头,回寝室后焐很久也焐不热。爸爸来电话问长问短,我的泪水不争气地倾泄,为虚荣所付出的代价折磨着我。

⑨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尽管遭罪,我也不想买第二双鞋,爸爸是工薪阶层,我的学费和生活费几乎花掉了他的全部工资,再一双接一双地买鞋子,我着实于心不忍。

⑩再说,我放弃高考要当个作家,我和我的家人付出那么大代价,我应该做的不是心无旁骛地学习吗?怎么能在穿着打扮上花那么多心思?

然而,就在上海那个冬季最冷的一天,我收到爸爸寄来的包裹,打开来,赫然是一双短靴!柔和的光泽,纯正的牛皮,里面是一层软软的羊毛,经典大方,闪闪夺目,堪比灰姑娘的水晶鞋,我直直地盯了好久,我那土土的老爸,怎么突然有了这样的好眼光!

那双鞋子温暖了我整个冬天。也点亮了好多女孩子的目光。当我的脚被温暖包裹,脚趾隔着袜子也能感觉到羊毛柔软的触感和鞋的美丽所带给我的满足时,我那么深切地感觉到,是爸爸默默的爱给予了我温暖与光辉。

寒假回家的那天,奶奶跟我说,“你爸那天一到家就感叹,上海的女孩子长得漂亮,穿得也漂亮。”爸爸一向不爱对别人评头论足,他跟我奶奶说这些,一定是体谅到女儿的心了吧。奶奶还絮叨着:“你爸说他不会说啥大道理,就知道他孩子不够出众,但又有一颗要强的心,你爸说他没啥眼光,就给你挑了咱镇上鞋店里最贵的一双。”泪水悄悄溢满我的眼眶。你看,每个人都不完美,真爱你的人,就会体谅你的不够强大、不够正确的那些地方。

那晚,我在日记中写道:爱就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它从体谅亲人的不正确、不完美开始,让自卑悄悄变身,让一个生命因自信而散发出光芒,也让父亲无师自通地成为父爱的榜样。

(选自《读者》,有改动)

3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中父亲“体谅孩子不正确”的两件事。

34请赏析选文第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语的含义。

那双鞋子温暖了我整个冬天。也点亮了好多女孩子的目光。

35选文多次写到“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6请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分析选文结尾段的作用。

37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

A选文标题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第二人称“你”的运用亲切自然,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B选文第④段“我艳羡的眼神和爸爸的目光相对”,这一句生动地表达了“我”内心的情感。为下文父亲给“我”买鞋做铺垫。

C选文第⑨⑩段中对“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不想买第二双鞋的原因,表现了“我”的愧疚、自责

D选文第④段中对上海时髦女孩的描写及第段写奶奶的话,直接表现父亲的形象,也让“我”感受到父亲的良苦用心。

【答案】

33父亲支持“我”自作主张退学,并花高额学费送“我”去作家班读书。父亲知道“我”因虚荣而高价买了一双不实用的鞋却未批评“我”,并为“我”买了最贵最漂亮的鞋。

34“温暖”既指鞋子的暖和,又指父亲的爱带给“我”的温暖;“点亮”既指鞋的漂亮招来女孩子的羡慕,又指“我”因为别人的羡慕而充满自信及对父亲的感激。

35“鞋”展开选文主要事件,表现了“我”的自卑与虚荣;突出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与疼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推动情节的发展(便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6内容:交代“我”日记中的内容,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费美之情,强调并深化中心;结构:总结全文。结尾扣题,使结构完整严谨。

37D

【分析】

33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结合第①段的“我读到高二时,不想再读,自作主张退了学,一心要成为一个写作者。难得的是我爸也支持”和第②段的“复旦大学有个作家班。此时学期已经过了大半,仍要交整个学期的学费和住宿费,爸爸认为,孩子的成长期不可蹉跎,他第二天就带我启程”可概括出,父亲支持“我”自作主张退学,并花高额学费送“我”去作家班读书;

结合第⑧段的“爸爸来电话问长问短,我的泪水不争气地倾泄,为虚荣所付出的代价折磨着我”可概括出,父亲知道“我”因虚荣而高价买了一双不实用的鞋却未批评“我”;

结合⑫段的“那双鞋子温暖了我整个冬天”和⑬段的“你爸说他没啥眼光,就给你挑了咱镇上鞋店里最贵的一双”可概括出,父亲为“我”买了最贵最漂亮的鞋。

34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与赏析。

“温暖”一语双关,既指“鞋子温暖了我整个冬天”,也指也指⑫段的“我那么深切地感觉到,是爸爸默默的爱给予了我温暖与光辉”,给我买鞋子的父亲传递给女儿的爱,他用爱带给了女儿心灵上的温暖;

“点亮”既指“好多女孩子的目光”看到了我的漂亮的鞋子,也指⑫段的“我那么深切地感觉到,是爸爸默默的爱给予了我温暖与光辉”,“我”因为父爱而有了光采和对父亲的感激;结合⑭段的“让一个生命因自信而散发出光芒”还可以看出“我”因为别人的羡慕而充满自信。

35

本题考查线索作用。

从第④段的“她身材高挑,打扮得很时髦,最醒目的是脚上的那双靴子,麂皮的,很精巧,钉着漂亮的流苏,跟她白色长毛衣上的流苏呼应”,⑥段的“我精心挑选了一双人造革的靴子,虽穿在脚上不舒服;但样子不错,尖圆头,鞋跟很高,重要的是鞋边有一圈同色的铆线,——那是浓墨重彩的时髦儿”,到⑪段的“我收到爸爸寄来的包裹,打开来,赫然是一双短靴!柔和的光泽,纯正的牛皮,里面是一层软软的羊毛,经典大方,闪闪夺目,堪比灰姑娘的水晶鞋”,再到⑬段的“你爸说他没啥眼光,就给你挑了咱镇上鞋店里最贵的一双”可以看出,“鞋”是文章的线索,它串起了文章所有的故事,使得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我看到别人的靴子,引发了内心的自卑与虚荣,因此给自己买了一双并不舒服的;父亲给我寄了“镇上鞋店里最贵的一双”,表达了他对孩子的理解与疼爱;我由此感受到了父爱的温暖。

36

本题考查结尾段的作用。注意按要求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结尾段用“我在日记中写道” 交代了日记内容;用“爱就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它从体谅亲人的不正确、不完美开始,让自卑悄悄变身,让一个生命因自信而散发出光芒,也让父亲无师自通地成为父爱的榜样”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赞美之情,强调并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它从体谅亲人的不正确、不完美开始”扣紧题目,收束全文,使结构完整严谨。

37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

D.选文第④段中对上海时髦女孩的描写及第⑬段写奶奶的话,都是通过侧面描写,而不是“直接表现父亲的形象”;故选D。


总共122页,下载此文档,请点击的下面“:”链接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