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中考作文如何去作文化、写出冲击力

发布于 2021-08-09 23:31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作为中考第一大题——作文,很多同学还是不知该如何准备!尤其对想要进名校的学生来说,中考分数分分必争!上海升学解读为此特地邀请名师们来为同学们作考前复习点拨。首位登场的是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夏智老师,一起来看他给到同学们的作文备考建议吧!本文分为两个部分,干货满满哦!

Part.1临场高分作文要能做到去“作文”化


作文就是写文章,是用文字的形式把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当下学校语文教学中,都侧重在“记录”(很少提到写作或创作作文)上。

上海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6—9年级写作要能做到:

(1)能对阅读内容进行独立思考,随时用文字简要地表达自已的感受、认识和见解;

(2)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及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思,养成写随笔的习惯;

(3)写随笔做到有中心,有内容,有一定的语言表现力;

(4)能主动与同学、老师交流随笔的内容,在交流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突出强调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根据作文(这里也是使用了‘作文’这个概念)题目、有关情境或材料,确定写作要点和中心;能调动已有的生活、知识积累,选择符合题意的材料,能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写出感情真实、内容充实、中心明确的文章。

在记叙文(上海中考首选文体)的写作上,要求“能记叙自己熟悉的人、事、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并能以自己的生活为基础,展开想象和联想,表达对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能清楚地说明自己熟悉的事物或事理,关其特点;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从上海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来看,文章写作,需要有适合而充实的内容,有真实的情感表达,有明确的中心。能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抒发真实的情感。

反观我们今天很多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失去了文章应该具备的基本要素,写作无充实的内容可言,情感不真实,也不能做到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或看法,大话,假话,空话,废话充斥着我们的作文。很多作文在写作过程中,使用了近乎计算机的复制黏贴技术,东拼西凑,写满要求的字数为是。这样写出了的作品,也必然失去了文章的价值和写作意义。

夏老师提出了去“作文”化,就是要摈弃徒具文章之形,而无文章内容之实的当下的作文写作。

图/视觉中国


文章是什么?

曹丕在他的《典论论文》中说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吉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把文章看成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最起码来说,文章也是可以长久保存,广泛流传的情感或思想的载体。我们写出来的文章,是要具备保存和流传价值的,它不是简单的文字组合。不是说,你记录了一件事情,就能获得文章的保存和流传价值。而我们大多数同学的作文写作恰恰缺少对文章价值的思考。

上海参加中考每年八万名左右的考生中,能拿到满分作文的学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就是得到一类卷(60分作文,成绩在53分以上)的比例也低得可怜。不是作文阅卷苛刻,而确实是我们大部分学生作文写不好——胡乱拼凑的文字表达的内容,连基本的文章要素都不具备,当然不可能得高分。

去“作文”化,就是要避免在文章中写出大话、假话、空话、废话,要能写出自己的真实体验、情感和思考。

比如一个同学写以“家”为题作文,开篇这样写到:“家是个有温度的词,它不仅是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心灵停靠的港湾。”从语言运用层面来看没有问题,语言简洁顺畅,还使用了比喻修辞,但如果把这段语言放在文章写作这个大层面来看,我们就知道这个学生在说着冠冕堂皇的废话,这样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形式,在无数文章中都已经反复出现过。我们再这样写,当然就失去了为文的价值和意义。

浦东新区2020学年第二学期初三语文质量检测的作文命题为:“老地方,新故事”。一个同学在他的文章开头部分这样写到:



五星红旗上的红色象征着革命,是由无数革命先辈的鲜血染成的。他们用生命换取了国土的完整以及现在时代的和平。


曾经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落寞不堪。经济与科技的落后,使得中国再也挡不住他国的入侵,清政府就此沦为他国的傀儡。


……


这些文字,可以说我们在很多文章或其他媒体上都看到过,如果我们自己写的文章,写出来的内容都是读者读过的内容,这样的文字组合成的文章也就失去了价值。我们从这个写作中也看到,当下学生对写作的认知认识是肤浅的,为文而文的现状(“作文”化)依然充斥在我们的当下中学生的写作中。

因此,临场作文写作只有做到去“作文”化,才能写出高质量的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这里,我对高分作文写作提几点建议

1.选材方面尽量做到:


①现在市面上你能看到的写作内容,都尽量避开;

②从自己的体验和真实的生活状态中,去寻找写作素材;

③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见的生活细节。


2.拓展我们的选材视角:


一是可以确立中学生的生活视角(无限可放大);

二是可以确立中学生的社会视角(现实现象,社会过去当下和未来);三是确立中学生的人文视角(对文化或精神的认知)。


3.注重主题提炼。


主题提炼的几个层面:

写出生活体验和情感;

写出对社会(社会现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认识;

写出对生存状态和生命状态的思考;

写出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思考;

其他:历史的、文化的、哲学的。


4.表达上力争产生文学效果。


①在选材上就应该具备一定的创新思维;

②注重选择的写作内容的独特性(别人写过的内容,并不代表别人的体验和你就是完全雷同的);

③注重语言运用的文学性(形象生动有画面感,含蓄,表意丰富,有美感);

④注重形象或典型形象塑造;

⑤注重结构的艺术化处理;

⑥注重文学作品的真实性体现(情感真实和生活的逻辑真实)。

Part.2中考临场作文写作的冲击力问题




MID YEAR SUMMARY

今天很多中学生对作文写作,失去了作文对读者产生的冲击力,大话,假话,空话,废话充斥着我们的作文。写作过程中,则使用了计算机的复制黏贴技术,东拼西凑,写满要求的字数为是,很多作品,了无创作可言,就是一种信手涂鸦。



很多学生写作的作文开篇伊始,就让作文的“真”荡然无存,毫无玩味之处。一个同学在他(她)的作文《又见,真好!》开头部分这样写到:

最后一笔落下,一整幅画展露于我的眼前,我看着这幅画,心道:又见,真好!

还记得当年,幼时我醉心于国画的美好,一如那诸多登山者渴望山巅之景,渴望着它。缠着妈妈报了班,学了几年,也略有小成,可惜,老师对我的评价中,总有两字:“急躁”。

果真,老师没有看错!

既然是“最后一笔落下”,刚完成的画作,哪里来的“又见,真好”呢?行文逻辑经不起推敲,一看就知道是准备好的一篇文章,硬生生套进《又见,真好!》这样的命题中。这样的文字,不仅不会给读者带来冲击力,反而会让读者感觉到,是在胡编乱造。

有一个同学在他(她)的《我想为你唱首歌》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南瓜藤依然缠在那棵老树上,经历了一个个寒暑,它已经攀爬到了最高处,而在它的下面正结着一个大大的南瓜,深绿色的正处在生命的旺盛期。而我的目光却久久停留在那那粗糙干裂的老藤上,此刻,老藤正尽力用它即将枯萎的手臂紧紧的抓住它的孩子!诸多感慨涌上心头,我多想为你唱首歌——一首歌颂父爱的赞歌。

这个南瓜藤是当年父亲亲手种的。

小作者对生活基本常识不了解,南瓜本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却把南瓜写成了多年生的藤本植物。从写作层面来看,用“藤”去写父亲,也着实让人无法接受。

TEACHING

很多同学是看着别人写什么,自己写什么,不知道用笔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很多题材被当下的学生写到了令人作呕的地步。比如,2020年中考中,依然出现了数量可观的父亲教“我”骑自行车的作文。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基本上一样,不同的是,教“我”骑自行车之后,父亲像变魔术一样,竟然能从口袋里掏出一颗糖来,塞到我嘴里。最后就是用这块无中生有的糖,来扣住中考作文命题“有一种甜”。我们今天中考的考场作文中,依然大量冲刺着“母亲打伞”,“爷爷送伞”,钢琴考级,绘画考级,演讲比赛,表演准备,竞选班干部,体育合格考试等大量过去反复写作的内容。

上海参加中考每年八万名左右的考生中,能拿到满分作文的学生,可以说是万里挑一。就是得到一类卷(60分作文,成绩在53分以上)的比例也比较低得可怜。不是阅卷苛刻,而确实是我们大部分学生作文写不好——胡乱拼凑的文字表达的内容,是不可能对读者构成冲击力的。

明末清初袁宏道在《叙小修诗》称其弟之作“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强调作品要能抒性灵,写作自己内心世界想表达的东西。而我们今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与此要求,恰恰相反。我们写作的出发点,就出问题了,我们在写作过程中,既不考虑想表达什么,也不考虑抒发怎样的情感(发自于内心的真实的内容)。如果作者从你的一篇文章中,看不到你思考什么,表达什么,读者当然不会对你的写作感兴趣了。

其实,就在我们教材中,很多作品的表现的冲击力就值得我们去欣赏。

单就人物形象刻画来看,有的作品是用人物典型形象产生的价值和意义,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思考。

王愿坚的《灯光》中

郝副营长形象刻画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22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他在自言自语。突然,他凑到我的耳朵边轻轻地问:“记者,你见过电灯吗?”

我不由得一楞,摇了摇头,说:“没见过。”我说的是真话。我从小生活在农村,真的没见过电灯。

“听说一按电钮,那玩意儿就亮了,很亮很亮……”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而仅仅过了半个多小时,这位仅仅22岁的副营长,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我军进攻的路线。他在战争的即将打响的一刹那,依然憧憬中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希望孩子们能在亮的灯光下学习。这场战争,他带着的突击连,要去在国民党一个整编师(四五万人)布防的城中打开一个缺口,他们生存的机会几乎为零了,在生死面前,他依然平静的想象着未来孩子们美好的生活。这样的文字产生的震撼力,应该是毋庸言表了吧。


教材中有些文章,带给我们的思考,是深刻的。如鲁迅的作品,从六年级学习的《好的故事》,到9年级的《故乡》,《孔乙己》等。


我们可以体会

鲁迅为什么要把成年的闰土写成这样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们从闰土身上不仅能看出他父亲的影子,更能看出世代为农的中国农民的影子——贫穷而又无法改变贫穷的猥琐。在社会和自身因素的双重合围下,终于让中国的农村可以20年没有任何改变,甚至是更加萧索荒凉(“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从乡村的贫穷到国家的贫穷,这其中该有多少令人玩味的内容。

教材中这些能撼动性灵的内容,或者值得读者深思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七年级教材中杨绛的《老王》,大概每一句话,都需要你去耗费大量的脑细胞去深思,能给读者构成强调的思维的冲击:

“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这段文字中,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作者不惜用“春秋笔法”隐去自己不太愿意直接表达出来的内容,或者说,作者实在是不能从那样一个特殊的岁月中走出来,不敢直面曾经的生活现状(像唐玄奘不敢细写过雪山一样——随行死亡惨重),而对那样段生活经历不敢明说。


教材中这些能对读者性灵构成冲击力作品还有很多很多,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最后想说说,我们在中考临场作文写作中,要想使我们的作品能对阅卷老师构成冲击力,需要深入思考这样三点。


01
书写卷面,段落划分,要有基本美感。

书写,可能我们一时改变起来有困难,但我们可以可以通过灵活的段落安排,让文章做到“形”美。


02
真实写作内容呈现

我们这里讲的“真实”,大体上是从艺术的真实性和创作过程的真实去定义的。因为有很多同学也会说,我写的就是我的生活,就是我的真实经历和体验。但一个作品呈现出来的艺术的“真实”非常复杂。如果我们把作品看作一个存在的系统的话,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出现偏差,都会影响作品的真实性问题。别的不说,我们可以参考一下托尔斯泰的小说《穷人》中的一个道具“帐子”,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个道具的存在,小说的真实性,就会收到致命的影响。

我们同学往往看中了生活的客观性,没有想到艺术呈现的合理的客观性,仅仅用生活中真实的客观性,去表现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品一旦形成,作品会有自己独立的真实系统。当然,如果我们的作文写作,也基本的生活真实也不具备的话(如上文学生作文中将南瓜藤写出多年生的植物),作品基本上就失去了可读性,更谈不上冲击力了。


03
做到以情取胜

情,就是性灵的产物。而且情在审美中,面对不同的欣赏群体,又能形成共通性。当李商隐要把病重的老母送回故里的时候,看着来接母亲的车子,一下子像是失去了他人生的全部停车茫茫顾,困我成楚囚。感伤从中起,悲泪哽在喉。慈母方病重,欲将名医投。车接今在急,天竟情不留!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李商隐《送母回乡》),黄景仁面对白发苍苍眼泪流干的母亲,发出了“此时有子不如无”的感叹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清代黄景仁《别老母》)。这里可以推荐同学阅读几篇写母亲的文章,如肖复兴《苦瓜》,梁衡的《母亲石》,三毛的《背影》,琦君《母亲的手》,王鼎钧的《一方阳光》,可以体会作家在母子情深表达上给我们带来的震撼。

04
临场作文,尽量呈现对生活的思考。

2019年中考作文中,有一篇写当下农村生活的文章,就值得我们玩味,也获得了比较高分分数。文中的爷爷一句话:“如果我们都离开了农村,将来土地谁来种呢?”这个发自于爷爷内心的话语,不仅写出了当下农村的现状(年轻人都想着往大城市跑),更能看出一个农民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的坚守。这样的文章,当然能另读者沉思了,对读者构成的冲击力不言而喻。



MID YEAR SUMMARY

笔者最近也试着以学生的视角去写学生在学生的生活,其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也体现了当下教育的一些需要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再见!考试倒计时。

每天盯着考试倒计时,心理是极度恐惧的。班级好几个女生据说开始失眠了,我庆幸我是一个男生。

听说隔壁班的一个女生住院了,她告诉医生,她非常惧怕班级那个考试倒计时的牌牌,她几乎夜不能寐,于是她患上了轻微的抑郁。她的妈妈,给我们的校长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建议信,于是全校取消那个考试倒计时的牌牌。

于是,考试倒计时的牌牌的使命结束了。


在分数面前,我们有几个人能真正关心一下当下学生学习心理和情绪?

性灵派对诗歌的论述是:“诗者,心之声也,情性所流露者也。”我这里套用到临场作文写作中,可以说:文者,心之声也,情性所流露者也。没有情性在文章中的自然流露,我们写的文章对读者必然失去冲击力。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