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平凉市中考语文试题解答及考点分析(现代文阅读部分)

发布于 2021-08-09 23:47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一觉醒来是早晨

沈石溪

当四周都是陌生的面孔,当一双双怀疑的眼睛紧盯着你,你会不会产生一种独坐小船在黑夜的大海上漂流,孤立无援,随时都会被狂风恶浪吞噬掉的恐惧感?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那时我刚读完初一,升初二,因家庭迁居,换了一个新学校。开学第三天,数学老师搞了一次摸底考试。我从小学开始,就对数学很有兴趣,很顺利地就把题目全部做好。第二天一公布成绩,我得了满分,而同桌那位眉清目秀的班长乐嘉秋才得了九十九分。当那位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秦老师宣布完分数,同学们向我投来美慕的目光时,我心里像灌了蜜似的甜。

就在这时,乐嘉秋站起来说:“秦老师,沈石溪同学是因为作弊才得了一百分的,昨天考试时,他先是问我借橡皮擦,后来又说忘了带量角器,一会儿又说钢笔没了墨水……几次三番找寸借口偷看我的试卷,我觉得这不是他的真正成绩。”

我的脑袋嗡的一声变得簸箕大。是的,我向她借过文具,但我扪心自问,两只眼睛始终规规矩矩。我的脸涨得通红,像朵快要枯死的鸡冠花,嗫嚅着说:“我没有……我没有……”

教室里静得像关严了门的冷冻仓库,我惶惑地四下望去,只看见一双双愤怒的眼睛就像一只只愤怒的小蜜蜂,从四面八方飞来叮蜇我。我把求救的目光投向秦老师,企望她能主持公道。秦老师走到我面前,说:“沈石溪同学,我要告诉你,你的眼睛生得很大,嗯,还有点儿漂亮,但如果把一双大眼睛用来偷看别人的试卷,那漂亮的大眼睛就变得不漂亮了。”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虚得很,腰也弯下来了,背也驼下来了,脖子也缩下去了。我想,我不该这么窝囊的,我没做错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遗憾的是,我本来就腼腆,只会像个口吃患者似的反复说:“我没有……我真的没有……”

这以后,我一上数学课就无端地紧张,脖子僵硬地扭向一边,唯恐乐嘉秋又怀疑我偷看她作业什么的,我目不转睛地盯着秦老师那张表情生动的脸,猜测她是不是对我转变了看法,我竖起耳朵谛听四周的同学有没有在说我的坏话,而老师讲什么我一句也没能听进去。我的数学成绩急速滑坡,到了期中考试,我才考了四十八分。秦老师拿着考卷,愠怒地说:“我想,这才是你真正的成绩!”

这不及格的期中考试成了一条有力的反证,证明我在那次摸底考试时确实偷看了乐嘉秋的试卷。

当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胡思乱想。我想,一个人到了一个新环境,给人家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好比定音锤,我却一锤子敲出了刺耳的噪声;我想,我怕是永远也无法改变秦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坏印象了,我这辈子算是让乐嘉秋给毁了;我想,我应该用粉笔在她背上画条蛇,隐喻她就是专门害人的美人蛇……

我脑子特别活络,一秒钟就可以想出一千个坏点子来,可我从来胆小如鼠,不敢付诸行动。我想,要是我正在做报复她的坏事时,突然被人发觉,岂不是铁证如山地证明我曾经偷看公过她的试卷?

唉,怎么办?怎么办?我觉得我人生的道路上一片黑暗,眼睛就像开了闸的水库,泪水滂沱……

突然,我发现奶奶蹑手蹑脚走到我床边,慈祥地摸摸我的额头,附在我耳朵边轻轻地说:“好好睡一觉,一觉醒来是早晨!相信奶奶,一觉醒来是早晨!”

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她老人家并不知道我究竟遇上了什么麻烦,不来询问、追究,只是把一个信念传授给了我,而这个信念是她用一生的坎坷与磨难练就的生命结晶。

奶奶的大半辈子都泡在苦水里,爷爷、父亲先后入狱,她和我母亲一起,靠给人绣花,靠典卖极有限的家当,靠捡食菜皮,苦苦支撑这个家。在凄风苦雨的漫长岁月里,这句“一觉醒来是早晨”的口头禅,像一根结实的精神拐杖,支撑着她一趟又一趟由绝望走向希望。

一觉醒来是早晨,当然不仅仅是指时间的轮回,也是指人心境的更新;放下你的忧伤,把折磨你的困境像脱衣服似的脱下来,轻轻松松、舒舒坦坦睡一觉,黑夜会无可奈何地退却,当你睁开双眼,已经是阳光明媚的早晨;早晨,生机勃勃,充满着新的希望。

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

第二天,我精神饱满地来到学校,我不再理会别人是怎么看我的,我专心致志地听秦老师主讲课,把巨大的精神包袱卸下来,当成柔软的坐垫坐在屁股底下了。我的数学功底本来就好,一发奋,掉下来的成绩很快就嗖嗖往上蹿。

到了期末考试,临考数学前,我十分平静地要求秦老师允许我临时调换一下座位,我的理由是,我不希望同学们对我产生新的误会。得到秦老师首肯后,我在讲台旁独坐一桌,面对散发着油墨香的考卷,我的心就像早晨清新的空气,透明得没有一丝杂质,潜心演算每一道考题,我做得又快又好,第一个交卷,又是一个漂亮的满分!不知是上帝的故意安排还是一种巧合,乐嘉秋又是九十九分。

寒假里有一天,我一清早到小菜场帮奶奶替别人刮鱼鳞,正巧遇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乐嘉秋迎面走来。我衣衫褴褛,两只手沾满鱼腥,羞于见人,想扭头装着没看见,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

“人嘛,总有误解别人的时候,也总有被别人误会的时候。”

“我好后悔,我一直想……想对你说声对不起。”

“别别,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好了。嗯,一觉醒来是早晨。”

初中毕业后,我离乡背井,多少次陷入谗言的沼泽,多少次卷进是非的漩涡,多少次面临人生的绝境,但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我就会想起奶奶说的这句话:一觉醒来是早晨!于是,我便恢复了自信和勇气,于是,我振作起来舔舔伤口继续与命运拼搏,于是,我奇迹般地走出沼泽,战胜绝境,柳暗花明又一村。

(选自《爷爷的糖人》,有删改)

8. 根据文章内容,在方框内将情节补充完整。

9. 文中插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10. 按要求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那天晚上,我咀嚼着奶奶这句平平淡淡却又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话,酣然入睡。(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2)她却主动跑过来打招呼,她的脸红得像盛开的夹竹桃,讪讪地说:“看来,数学摸底考试时,我……我确实是误会你了。”(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11. 你怎样理解“一觉醒来是早晨”这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8. ①发奋学习,再得满分②菜场巧遇,班长道歉

9. 插叙了奶奶不幸遭遇和艰苦人生,表现出奶奶饱经风霜的练达与睿智,为下文

“我”的改变做铺垫。

10.①“咀嚼”本意是用牙齿磨碎食物,这里指“我”反复品味奶奶的那句话。酣

然入睡,是说“我”睡得香甜,这是“咀嚼”的结果,表明“我”理解了奶奶那句话的深刻哲理,放下了心中的包袱。

②本句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嘉秋向“我”道歉时的样子,表现出她的惭愧和勇于承认错误的真诚。

11.示例:人生总会遭遇挫折甚至面临绝境,我们要更新心境,放下忧伤,卸下精

神上包袱,乐观、坦然面对困境,一觉醒来,我们就会恢复自信和勇气。黑夜总会过去,明天更加美好。(意对即可)

【考点分析】

本文段考查学生的记叙文阅读能力。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叙述生动感人,立意积极向上。不但在记叙文的写作上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性,而且在学生对待生活的挫折上,品格的塑造上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该阅读题体现了现在考题考察和教育的双重功能。 8小题考察学生对文意的整体把握和理解。需要学生有分析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文意的能力,做到简洁准确。根据已给出的答案,后两部分的内容应该分别在16-18段、19-22段。再根据给出答案的四字两句的主谓句式,就能较准确地写出答案。

9小题考察学生对常用记叙顺序的识别与理解。题干已明确提出“插叙”,只要懂得插叙的内涵和意义就能看出在第13段。难点在对内容完整而准确的概括。这一段第一句话概述了奶奶艰苦而不幸的一生,第二句话写奶奶凭着“一觉醒来是早晨”的信念顽强地应对生活的不幸,表现出她的睿智和品格。这也是对“我”后来生活的转变起到重大作用的诱因。第一点容易答准。难度在第二点。学生容易忽略,并且不易答得准确精炼。但是如果注意到本段中心句的“奶奶的语调平和沉稳,透出饱经风霜后的练达与睿智”,答案就很明确了。这一点理解到位了,这一“插叙”的作用也就明确了。所以,这点也正能反映出学生的阅读的素养和功底。

10小题是赏析题。分别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描写手法的理解品析。

1)分别选取动词“咀嚼”和形容词酣然入睡”让学生赏析。只要结合句意就能理解。答题要注意说明白本意、句中意、表达的意义和效果。虽然问的是词义,但要结合句子甚至段落来理解。其实是考察学生平时的阅读习惯和能力。

2)选取了人物描写句让学生赏析。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离不开对其细节的描写分析。所以其实考察学生对记叙文人物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时要答出所运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类型并说出描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11小题考察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把握。“一觉醒来是早晨”既是文题,又是文章的主旨。要在理解全文故事的基础上,结合最后一段主旨段,围绕遇到“困境”“挫折”等人生不顺利的情景下,“改变心态”“重树信心”“乐观面对”来回答。

【对策建议】

1.记叙文阅读是阅读的基础。要通过日常教学培养学生扎实细致的阅读习惯。必要的文体知识要学习,但是这是为准确的阅读理解服务的。不能以此为阅读教学重点,更不能以讲代读。要明确学生阅读体验和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获得,一定是要通过阅读实践达成的。对学生阅读习惯和能力的培养要课内外兼顾。让学生获得终身阅读习惯应该是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2.必要的阅读技巧,审题答题策略等方法要在平时的阅读教学和训练中反复强化练习。如划分结构、理解层次的方法;抓重点句段、标题来理解文意的技巧;关键词句的语言特征;完成阅读理解题的基本顺序和步骤等等。还有提炼文意的技巧;文题多种意义;表现手法的涵义和作用;赏析题的答题内容和句式等等,都要让学生理解、熟记。

3.多种阅读方式训练要扎实到位。初中学段把各种阅读方式都学习到了。而阅读题的考察就是看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结合每一学期,每一单元的教学重点,扎实进行朗读、默读、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训练,让学生把握其要旨,能结合不同阅读材料和需要熟练运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典”字诀,为文章增光添彩

梁衡

什么是“典”?就是典故、典型、经典。

典包括哪些内容呢?一是过去的人和事,二是过去书上讲过的话。这些东西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并被证明是正确的。它们有的已转化为成语,有的是人们熟悉的句子、故事。我们写文章时可以拿来作为案例,或根据具体情况来使用,这样文章就显得厚重,作者也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典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是书本中。所以要多读书,“肚子里要有货”,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典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明典,一种是暗典,还有一种作为起兴的作用,我们把它叫作兴典。

明典就是明明白白地引用过去的典故和文字,典故可以是历史书上的,也可以是文学作品里的,或者是民间流传的,总之是人们所熟悉的。

我的文章《觅渡,觅渡,渡何处?》里面,讲到瞿秋白被杀害以前,他写了一篇《多余的话》,把自己的心路历程仔细地剖析了一遍。他是一个很坦诚的人,那怎么表现他的坦诚呢?这里就用了一个典故:项羽乌江自刎。

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反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把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

哲人者,宁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用项羽自杀的典故来比喻秋白自己解剖自己。

再举一个描写生活的例子。汪曾祺先生大家都很熟悉,他有一篇文章写家乡的鸭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在这里,他把清朝袁枚《随园食单》里怎么吃高邮腌鸭蛋拿来作为一个典故,这个鸭蛋一下就有本钱了,文章也就有了厚度。所以大家读这一小段的时候,实际上是在读文化,用典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含量和知识厚度。

暗典就是。我的文章《这里有一座古树养老院》里,有这样一段。

区里要建一座三千亩的大植物园,老王说,没有古树算什么植物园,顶多是个大苗圃,他张口就捐出了一百零八棵古树。他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要让树文化普及,让更多的人爱树。

“爱吾园以及人之园”,这句话是从哪里来的?显然是化用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暗典。

第三个比较难理解,但是确实在文章里会用到,我把它叫作“兴典”。我们写诗歌的时候有一种修辞手法叫比兴。“比”就是明确的比喻,“兴”就是起一个开头,顺着这个往下说。

有一首长诗叫《王贵与李香香》,因为用的是陕北民歌的体裁,里面有很多比兴。如“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作者先说山丹丹花,这有比,也有兴的作用。

现在的网络段子也会用比兴,比如,“春眠不觉晓,天天在变老。时时寻开心,月月领社保”就是一种兴的手法,上句只是为了引出下句,轻松愉快幽默。

如果在文章写作中用一个典故来引出下文,这就是“兴典”手法。比如,1939年,毛泽东对陕北公学即将要上前线的学员讲话,其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有意思。他说,姜子牙要下昆仑山,元始天尊给了他杏黄旗、方天印、打神鞭三样法宝。现在你们要出发上前线,我也要赠给你们三样法宝,那就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姜子牙的三样法宝和战士们上前线毫无关系,但毛泽东给学员的同样是“三样法宝”。毛泽东用姜子牙的“三样法宝”来起兴,这就是兴典,显得非常幽默。

我们常说文章是作者的一张名片,用典更像一张隐藏的名片。但是要掌握两个原则:一是要用大家熟悉的著名的经典;二是不可太多,多了以后就是“掉书袋”,特别是如果用的典太生僻,读者就烦了。

(选自《梁衡21堂作文课》)

12. 根据上下文,在文章横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13. 指出下面文段中的用典方法,并分析此处用典的具体作用。

面向未来,要战胜前进道路上的种种风险挑战,顺利实现中共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正所谓“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

14.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文章中用典,可以为文章增光添彩,使文章显得厚重,也可以使作者显得有学问且风趣幽默。

B. 作者在讲明典、暗典、兴典时,都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做既便于读者理解,又能使文章富有说服力。

C. 瞿秋白写了《多余的话》,在文中用了“项羽乌江自刎”的典故;汪曾棋写了《端午的鸭蛋》,在文中用了袁枚吃高邮腌鸭蛋的典故。

D. 本文首先讲什么是典,典包括哪些内容,典从哪里来;其次重点分析典的使用方法;最后提出用典的原则。

15. 请任选一种用典方法写一段文字。(照抄本卷材料不得分,80字以内)

参考答案】

12. 示例1:不明说,暗暗地用一个典故。

示例2:不直接引用典故,而是化用典故,让典故暗含其中。

13.明典。文段中总书记明确地引用古籍里的文字,说明“中国要飞得高、跑得快,就得汇集和激发近14亿人民的磅礴力量”。

14. C

15. 示例:作为学生,我们要每天反省自己的行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吾日三省吾身”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善于反省,且知过必改,才能不断进步。

【考点分析】

本题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阅读理解题。文章运用分类举例等方法介绍了文章中“典”的含义,三种使用方法和用典的两个原则。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不但能使学生学习到用典的方法,增长文史知识,而且能受到浓厚的文化熏陶。

12题要求补上的句子其实就是对“暗典”下定义。本质上是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考察。下定义是要对概念的本质属性予以揭示。本题可以结合第15、16段的举例,参考第5段对“明典”的解释,就不难得出“暗用典故,蕴含其中”的意义。

13题考察学生对三种用典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考察了文化的积累及文言理解能力,可谓“一石三鸟”。“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是汉代王符《潜夫论·释难》中的一句话,说明了积累和团结的力量。总书记用这个典故意在表明中华民族崛起和伟大复兴,需要14亿中国人民的齐心协力。学生对这一典故未必要知道,但是能读懂文意,理解作答应该是应有的能力要求。命题者或许想借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再次体现了考题知识性和教育功能。

14题虽是选择题,但考察内容却很广,需要在说明方法及作用、文章的内容结构安排等文体知识的熟练掌握,阅读得细致认真等习惯的基础上才能正确选择。C项初看似乎没问题,但是仔细阅读题干“汪曾祺……在文中用了袁枚吃高邮腌鸭蛋的典故”,在与原文第12段内容比较会发现,《随园食单》中讲怎么吃高邮腌鸭蛋,说“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吃”的主人是“高文端”,并不是他自己。第13段作者说“他把清朝袁枚《随园食客》里怎么吃高邮腌鸭蛋拿来作为一个典故”,也不是说袁枚怎么吃鸭蛋。所以这道题要答对确实要很好的语文素养。这也是命题者的高明之处。

15题考察表达运用能力,是中考语文考察能力的较高级。属于选拔类考察。需要学生有较多的文史积累、较强的理解、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开放题型适应了学生个性的思维、价值、情感、表达的需要,也能较准确地判别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

【对策建议】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品质。包括静心阅读,不受干扰;细心阅读,不放细节;课外阅读,积累知识;融情阅读,增加体验。平时的阅读教学,增加同文阅读以增加容量,并从课内延伸至课外。多引导学生加强对文本的价值和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和需求,避免机械和肢解式讲读。

2.增强语文课的文化含量以提高“语文味”。特别加强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积累。在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兴趣上对探索实践。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