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笔记(之六)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05 16:38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链接:

散文笔记(之一)

散文笔记(之二)

散文笔记(之三)

散文笔记(之四)

散文笔记(之五)

(十二)


桐城派之后,清中晚期又不断地出现一些散文流派与有影响的散文家,他们各有特色,但最主要地还是随着清朝社会的不断风雨变化,而决定了写作内容与写作风格。


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题画竹二则》:是郑板桥画完竹石后写的题《竹》记中的两段,此则短文是写他画竹是源于生活的,为画竹而种竹观察竹,最后达到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变相”规律,形象地说明了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双重转化关系,既做到了“胸有成竹”。


袁枚:清朝诗人、散文家、文学批评家和美食家。

《祭妹文》:袁枚的一篇散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这篇祭文从兄妹之间的亲密关系着眼,选取自己所见、所闻、所梦之事,对妹妹袁机的一生做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渗透着浓厚的哀悼、思念以及悔恨的真挚情感。文章记述袁机在家庭生活中扶持奶奶,办治文墨,写她明经义,谙雅故,表现出妹妹的德能与才华。写的虽然都是家庭琐事,却描述得“如影历历”,真切可信。

袁枚是“性灵说的倡导者,主张为文要有“真情”。其文别具特色,善于描写景物,叙事记人。袁枚将整篇文章写得有灵性又不事雕琢。作者在回忆童年与妹妹同度的琐事时,信手拈来,清灵隽妙;悲悼亲人的遽然长逝时,又字字玑珠,句句血泪,真挚动人,感人肺腑。他在叙事中寄寓哀痛,行文中饱含真情,同时还穿插些许景物描绘,从而使痛惜、哀伤、悔恨、无可奈何之情有机地揉和在一起,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纪昀:号晓岚,清代文学家、官员。其文采出众,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

《阅微草堂笔记》: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


龚自珍: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病梅馆记》:文章采用比兴手法,以梅为喻,力斥为了“文人画士”的“孤癖之隐”,将梅斫正,删密,锄直,遏其生气,使之成为病梅。他立誓加以疗治,“解其棕缚”,必“复之全之”而后已,表现了反对摧残自然生机、保护个性自由的坚定态度。文章比兴贴切,生动引人。他的一些传记文如《记王隐君》、《吴之癯》等,着重刻画人物奇崛不俗的个性,反映了同样的精神。


魏源: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并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启了了解世界、向西方学习的新潮流,这是中国思想从传统转向近代的重要标志。

《海国图志》:是一部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全书详细叙述了世界各地和各国历史政治、风土人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被誉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


林纾近代文学家,翻译家,字琴南。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即世界名著《茶花女》。

《湖心泛月记》:是林纾创作的一篇意蕴幽远的散文,全篇以游踪为线索,以所见所闻所感为主体,把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上升到对人生境界的理性思考。结构上,以前后箫声贯穿全文,衔接巧妙。这篇散文描写景物真切生动,含有诗意,体现了林氏散文融情入景、清新如画的特色。


严复:近代极具影响力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物,翻译了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的《天演论》。

《辟韩》:这篇文章选自《严复集》,作于1895年,发表于天津《直报》,此文借批评韩愈《原道》反对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主权的主张。

韩愈在《原道》中从级建立封建等级制度、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角度,论述了君统治民的合法性。严复则严厉批驳了韩愈的观点,猛烈抨击自秦以来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制度,指出"秦以来之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封建君主的愚民政策正是造成国家贫弱局面、无力抵御外敌的原因。严复还提出学习西方富强的经验、建立君主立宪国家的维新主张。尽管严复的政治观点带有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局限性,但他以被视为孔孟以后道统继承人的韩愈的文章作为批判对象,这本身就是对封建道统的大胆挑战,在当时具有批判现实的进步意义,也因此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康有为:广东省南海县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1300多名举人万言书,即著名的“公车上书”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始进行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逃往日本,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辛亥革命后,作为保皇党领袖,他反对共和制,一直谋划溥仪复位。民国六年(1917年),康有为和张勋发动复辟,拥立溥仪登基,不久即在当时北洋政府总理段祺瑞的讨伐下宣告失败。康有为晚年始终宣称忠于清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亲往天津,到溥仪居住的静园觐见探望。民国十六年(1927年)病死于青岛。康有为作为晚清社会的活跃分子,在倡导维新运动时,体现了历史前进的方向。但后来,他与袁世凯成为复辟运动的精神领袖。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康有为对西学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器物”论的基础上,他还不能把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与封建的开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因此,康有为对宪法的理解是有内在矛盾的。

《强学会序》:本文作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是康有为为强学会成立所写的宣言。强学会又名强学书局、强学局、译书局,是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和帝党官员联合创办的学会,实际上是倡导变法维新的政治团体。这篇序文分析了中国所面临的严重局势,历数了当时的一些守旧国家亡国丧权的惨状,并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变法图强的道理。感情强烈,笔锋犀利,条理清晰,很有鼓动力。


谭嗣同: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仁学》:仁学》作为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在书中谭嗣同杂糅儒、释、道、墨各家和西方资产阶级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在《仁学》中,谭嗣同指出世界是物质的原质所构成,其本体是"仁",世界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由于"仁"的作用,故称他的哲学为"仁学"。"仁"是万物之源;"以太"构成万物的本质,是"不生不灭"的;宇宙间各种事物只有"变易",没有"存亡",只有"聚散",没有"生灭"。在谭嗣同看来,佛教积极入世、普渡众生的精神与"孔孟救世之深心"是一致的。"度众生外无佛法"。《仁学》一书,正体现出以佛法求世法、经世致用,积极入世的经世佛学思想。


梁启超: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语言形象生动,对比鲜明,感情充沛,富有气势。全篇文章具有强烈的鼓励性和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章太炎(章炳麟):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

《革命军》序:这篇文章选自《章太炎诗文选注》。此文是章炳麟为邹容的《革命军》一书所写的序言。据章炳麟《赠大将军邹容墓表》记载:邹容于1903年写完《革命军》后,"自念语过泄露,就炳麟求修饰",章炳麟看后写了这篇序言,发表于《苏报》,影响很大,因此遭到清廷逮捕。邹容为救护同志,自投入狱。《苏报》被查封。这就是轰动一时的"苏报案"。

这篇序言从邹容对《革命军》的自我评价论起,围绕着"文"与"不文"生发开来。作者以史实说明空言误事,强调在当时宣传革命必须"震以雷霆之声"。因而肯定邹容的"叫啕恣言",可以就是"义师先声",正因为其"不文",语言率直,才能感化广大民众。最后通过解释《革命军》的书名,就说明此书的深刻内容。全文通俗明白,雄辩滔滔,可以说与邹容的"叫啕恣言"相辅相成。


秋瑾:生于福建省闽县,中国女权女学思想的倡导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我国民主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一,她也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为民主革命而牺牲的女英雄,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她提倡女权女学,为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轩亭口。

《中国女报》发刊辞:这是秋瑾为自己创办的《中国女报》写的《发刊辞》。《中国女报》,1907年创刊于上海,因经费短缺,出版了两期就被迫停刊了。虽然它发行时间很短,但这篇出色的发刊辞却一直为后人传诵,使这份命运短促的报纸具有了永久的生命。这则《发刊辞》之所以有着如此蓬勃的生命力,在于它具有论证严密、视野开阔、笔锋犀利、气势奔放的特点,通篇激情洋溢,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鼓动性。因此,这则《发刊辞》成为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一篇战斗檄文,它吹响了进步的号角,为中华妇女的新生带来了一线曙光,更为民族振兴的未来画出了美好的蓝图。


后记:

《散文笔记》古代散文部分到今天结束了,共六期十二章,简单介绍了我国古代散文的名作家作品与一些散文流派,因篇幅关系没有原著,只有介绍桐城派时,摘录了方苞与姚鼐的原著各一篇,全文都是一些作品介绍,其目的便于学习,故不揣浅陋,妄自成文,以就教于各位方家。


文豹 2021.9.3.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