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评论】陈跃康|《春天里的耕耘》评散文集《高原的春天》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05 17:13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2020年的春天,在改革开发四十多年、新中国建立七十多年,近代中国近两百年、甚至华夏文明五千年的长河中,都是一朵耀眼的浪花,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关之年,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起点!
然而,庚子之际,流年不利;好事多磨,祸福相倚。
2020年春天,全球突发了新型冠状肺炎严重疫情,中国首当其中。生命重于泰山,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就是命令!在习总书记、党中央英明指挥、统一部署下,神州大地展开了波澜壮阔、举世瞩目的抗疫行动:数万名军队、地方的白衣天使火速驰援疫情重灾区武汉、湖北;数千万计机关干部、共产党员、各行各业志愿者参与了城乡、社区防控工作;十几亿中国人民自觉宅家隔离,足不出户,为防止病毒传染做出了重要牺牲与贡献;更为世界防控新冠疫情争取了时间,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与生活环境中,贵州省散文学会非但没有因遭遇可怕的疫情而沉沦,而是积极作为,组织一批文学战士以笔为枪,勇敢地投入到抗击疫情的伟大斗争中,以文学的方式战胜疫情的寒冬,耕耘文学的沃土,迎接高原的春天!
看到《高原的春天》这部书稿的时候,正值我国抗击新冠疫情赢得重要阶段性胜利的时刻。人们紧锁的眉头舒张开来,脸上露出轻松的微笑,仿佛田野里、山坡上绽开的花朵一般。
《高原的春天》是贵州省十一位散文作者的散文作品合集,共72篇。这些作者来自贵阳、遵义、黔西南、黔南及六盘水等全省各地,也来自机关、学校、企业、文学社团等各行各业。他们的年龄跨度很大,有八零、九零后的文学青年,也有五零、六零后的老作家。这样的作品集合,也就决定了《高原的春天》散文集三个基本的特点:即散文内容的多样性、文字风格的差异性、作者情感的年代性。
从散文内容的多样性来看,《高原的春天》散文集的内容,体现在叙事、写人、言情、说理、感悟等几个方面。
叙事方面的代表作品,主要有黄彩梅的《过年》、丁欢的《清晨》、胡荣胜的《一位退休老人的爱乡情怀》、李建群的《2020年武汉疫情》、田景祥的《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领悟民族教育真谛》等。这几篇叙事性的作品又各有特色:《过年》是散文式的,《清晨》是随笔式的,《一位退休老人的爱乡情怀》是报告文学式的,《2020年武汉疫情》是通讯式的,《创新精准扶贫模式 领悟民族教育真谛》则是论文式的。
写人似乎是《高原的春天》的主色调,几乎所有作者都有写人的文章。或写亲人,或写友人,或写师长,甚至也写情人。如江永辉的《被欺负的孩子》、饶闻的《母亲,今天我吃了很多》、任敏的《自古文人多寂寞》等。尤其是《自古文人多寂寞》这篇写贵阳市白云区作协主席徐柏林的作品,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其他言情、说理、感悟方面的散文,也各有特色,值得品读。如刘爱珍的《谷撒河,谁将与她缔结情缘》、唐小瑛的《夹缝开花别样红》、万稷的《修行》等。
从文字风格的差异性来看,只要认真读了《高原的春天》这本书,相信读者都能十分明显地感觉得出来:有的作品文字老辣圆熟,流畅豁达:如胡荣胜的人物群像作品《我的老师》,田景祥的穆升凡先生作品赏析《勤奋耕耘旨在盘点五彩缤纷的黔北文化》等,读者仿佛被作品引入时空隧道,进入广阔的历史空间,拓展了阅读的视野。有的作品文字蕙质温婉,富有感染力:如黄彩梅的《冬日暖阳》、刘爱珍的《在书法村 做一场心灵的瑜伽》、李建琼的《情调女人》、饶闻的《星空》、任敏的《故乡》等。作者侃侃而谈,知性优雅,阅者不觉就走进了文字叙述的深处。有的文字则青涩活跃,充满灵性。如丁欢的《别蝉》、江永辉的《满身“虱子”》、唐小瑛的《不会走丢的少年》、万稷的《哀伤,是透明的》等。这些作品,要么洋溢着浓浓的小资情调,感性而自我;要么,如思想者般的深刻,理性而利他。
从作者情感的年代性来看,《高原的春天》一书的作者群构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出生于五零、六零后的老作者,亲历和见证了新中国七十年的发展变化,是新中国站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写作情感与新中国联系在一起。如胡荣胜的《为了一句话的承诺》;田景祥的《隐匿深山的故事催人泪下的悲歌》、黄彩梅的《邂逅土家锦绣霓裳》等。七零、八零后的中青年作者,是改革开放时代潮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是新中国富起来的一代,他们的写作情感无疑与改革开放更密切一些。如刘爱珍的《老院书香 绵泽后人》、李建群的《罗甸印象》、饶闻的《心中的阳光》、任敏的《迁居》等。八五后的作者,是跨世纪的新人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也将是新中国强起来的一代,因而他们的写作情感更具有当下的印记。如丁欢的《前路》、江永辉的《找准自己的位置》、唐小瑛的《深夜絮语》、万稷的《好好说再见》等。
当然除了年代性之外,《高原的春天》一书中,四位男性作者的作品,似乎理性更多一些;七位女性作者的作品,似乎感性更多一些。这也许就是因为性别不同,而呈现出来的写作情感的最大不同。
《高原的春天》将11位作者的作品编成了十一个作品小辑,每辑5-10篇文章不等。这仿佛就像十一块菜园子,土壤肥沃、水分充足、沟垅清晰。作家们都在自己的菜园地里辛勤躬耕,所长出的萝卜、白菜,都是水灵灵的,各有所爱。
在此,笔者将这十一块“菜园子”按目录顺序,做一个简要的梳理,也许对作者与读者,都是十分有益的。
黄彩梅的“菜园子”有五篇文章:从《冬日暖阳》到《漫笔神龙潭》。作者既如一位巧妇,能用叙事的精美文字,炒出一桌可口的好菜;又似一位绣娘,把手中的笔当做绣花针,织出内心情感的花朵和色彩。
丁欢的“菜园子”有十篇文章。从《清晨》到《给予》,思路活跃,观察细腻,语言文字能力较强。十篇文章有描写,有议论,即象写了自己的一天,又如写了自己的一生,递进层次十分清晰。
胡荣胜的“菜园子”有五篇文章。从《我的老师》到《黔西南旅游的一张文化名片》,几乎都在写人,亲人、写友人,可见作者是十分感恩的人。
江永辉的“菜园子”也有五篇文章。以【大话西游】之白骨夫人开头。到《被欺负的孩子》结束,都在作人生、爱情、婚姻的思考与讨论,俨然学者也。
刘爱珍的“菜园子”有六篇文章。从《老院书香 绵泽后人》写到《谷撒河,谁将与她缔结情缘》,将庭院、村庄、茶海、河流、山水写了遍,似乎遵循了从小到大的写作逻辑。
李建琼的“菜园子”有五篇文章。从《情调女人》写到《武汉疫情》,其间,看电影,去旅游、写文章一样没拉下,真正践行了“情调女人”的追求。
饶闻的“菜园子”也有五篇文章。从《星空》到《心中的阳光》,远写新疆的戈壁,近写宅家的窗前。通过几篇文章可“窥一斑而见全豹”,作品虽不多,却已展示了作者的写作才华与宽广情怀。
任敏的“菜园子”有六篇文章。从《自古文人多寂寞》到《记“疫”中的岁月》,写的都是身边人和家中事,每一篇文章都朴实而温婉,阅之,令人动容。
唐小瑛的“菜园子”有十篇文章。作者是九零后的新生代,在异地他乡创业,工作繁忙而勤奋努力,能为读者奉献谈工作、谈生活、谈情感、谈理想的系列精短散文,实属不易。
唐田景祥的“菜园子”也有十篇文章。这是一位五零后的老作者,笔耕不止、壮心不已,令人钦佩。其作品选材与写作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为国家建设发展努力地鼓与呼!
万稷的“菜园子”有五篇文章。从《修行》到《好好说再见》,人很年轻,语言俏美,字里行间却透作对生活的敏感与沉思。
在我的观念里,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的基础,从字、词、句到段、节、章;从主、谓、宾到定、状、补;这些最基本的散文要素,都服从于散文叙事、抒情、说理的需要。在文学的表现体裁上,将富有诗意散文分行而押韵,大抵便是自由诗了;将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人物恩恩怨怨写清楚,并富有文学的色彩与激情,这就将散文变成了报告文学;把散文的叙事,虚构出生动的故事、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小说就成了;用散文把作者的观点说清楚,或将一个科学道理讲明白,这就是论文了。因而,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之母。一旦散文与好了,文学的一切皆有可能。
总而言之,《高原的春天》这本散文集,是一群普通的文学爱好者或散文的痴迷者,在举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日子为文学百花园奉献的一枝一叶,也是他们在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并幸福生活而展现的一颦一笑。
这群来自贵州各个地方、各个行业的散文作者,以文学的理由和散文的缘分汇聚在一起,互相交流,抱团取暖,共同进步,促进贵州散文创作的繁荣发展,这是于己、于人、于贵州、于社会都有益而快乐的事情,何不乐为之?
因而,为《高原的春天》写一篇书评,我也乐而为之!
我相信,作者们在春天里的耕耘,一定会为金色的秋天贡献应有的成果!
2020年·春
于贵阳观山湖绿野诗棚
【作者简介】 陈跃康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 贵州省电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评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贵州省中国现当代文学学会原副会长 贵州地质文联副主席 《杜鹃花》杂志主编。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