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参与应该而且正走近中考作文命题
发布于 2021-09-05 17:15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社会参与”应该而且正走近中考作文命题
一、“社会参与”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①]。这也就是说,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群居性动物,我们无法脱离这个社会而独立存在,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只能是远古的传说;狼孩形同野兽,不通人语确为脱离人类社会的直接后果;哪怕是小说中的人物——鲁滨逊也还需要有个“星期五”来陪伴。从古到今,不融入人类社会的个体,其物质都是匮乏的,其精神都是空乏的,其之所以为人的语言、行动等能力是缺乏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分工合作比以往更为密切,时代发展比以往更为迅速,“社会参与”能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在广泛调研、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将“社会参与”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详见图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示意图)。
图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示意图[②]
据课题组介绍,“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③]
社会参与,具体又包括“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两个方面,每个方面各包含三个基本要点和若干表现特征(详见表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社会参与”基本要点与主要表现)。
表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社会参与”基本要点与主要表现[④]
核心素养 | 基本要点 | 主要表现描述 | |
社会参与 | 责任担当 | 社会责任 | 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
国家认同 | 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 ||
国际理解 | 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 ||
实践创新 | 劳动意识 | 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 |
问题解决 | 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 ||
技术应用 | 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
课题组没有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给后续的研究和阐述留下了空间。但是用图1那样的平面图形予以表现,一定程度上又容易使人忽视或者误解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这三者不是像图1 所示的那样截然分开、界限分明的三个独立部分,也不是1+1+1=3的简单相加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有机融合。从图1中“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者的位置分布,我们可以推测,在课题组的潜意识中,“文化基础”是“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前提,这一点笔者十分赞同,应该也能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是将“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摆在同等位置,呈并驾齐驱之态则是值得商榷的。
其一,在人生的不同发展阶段,“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两种素养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一般认为,在幼儿园和小学时期,“自主发展”的素养会比“社会参与”更加重要,但是这时的“自主发展”素养也需要通过“社会参与”来培育、孵化、提升。在初中、高中直至大学时前,“社会参与”的素养就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而且越往后发展,这种重要性就越发得到体现。目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暂时没有区分学生发展的具体阶段,但是对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各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已经正式发布,随着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推出,不同学科的核心素养就大致有了学段序列。相信到时候就可以看出“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这两种素养在不同的时期其重要性的差异。
其二,在人生的任何阶段,“自主发展”素养都需要“社会参与”素养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人对自己、他人乃至社会需要的满足,具体包括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同时并存,相互统一的。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的基础。没有社会价值,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我价值,只有当人的自我价值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时才是真正的自我完美。“自我发展”需要实现自身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以社会价值为基础,而社会价值的实现又离不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素养需要“社会参与”素养来实现,“自主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社会参与”,没有“社会参与”素养的“自我发展”素养必然是不完满的。
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中,“社会参与”是最重要的素养。当然,“社会参与”素养也离不开“自我发展”素养和“文化基础”素养,它们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二、“社会参与”应该走进中考作文命题
中考对师生的教学和学习行为发挥着重要的指挥棒作用,要切实培育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就必须要将核心素养作为中考的考查内容。如前所述,“社会参与”作为最重要的素养,应该在中考中得到体现,并且要走进中考试卷中分值最大的部分——作文。同时,作文最能反映出个体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程度,也最适合用来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
但是,要在考试评价中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厘清核心素养与以往所提的“三维目标”的区别与联系,否则就是妄图“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是极其荒谬而且不可能实现的。
关于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指出“它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升。”[⑤]提出“核心素养”并不是否定“三维目标”,而是认识到以往的“三维目标”有人为割裂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者之间关系的风险,有必要对其进行“整合”,以强调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同时,这也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从学科本位转向育人本位的必然要求。“传统的学科教育过度在学科知识上作文章”[⑥],过度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难度、密度与容量。而核心素养是从人出发,以人为中心,对人进行考量的概念,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⑦],这是核心素养对“三维目标”的“提升”所在。
基于这一认识,中考命题特别是作文命题,一定要注重对考生核心价值、学科素质、关键能力、必备知识的综合考察,而不能只考察某一个方面;一定要注重从考生出发而不是从学科知识出发,考查的是考生是否具备解决现实问题,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不是一味用一些偏难怪的题目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是否艰深、体系是否全面。因此,这种考查应该以“社会参与”为切入点,通过考查考生解决“真实情境下典型问题”的能力来评价考生的核心素养。
三、“社会参与”正在走进中考作文命题
就笔者收集到的2020年全国部分省市的71份中考作文题(以下简称“今年71份中考作文题”)来看,“社会参与”正在走进中考作文命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其一,材料内容不避时事热点。以往,命题者为了防止教师和考生押题、宿构,在作文命题时刻意回避时事热点,选择一些永不过时的警句、小诗或故事等,让考生写自己的感受、启发与体会等。这固然有利于减少押题,考查考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但一定程度上消减了考生时事的积极性,也导致出现了一些“小清新”“小情调”“小伤感”的考场文风,不利于培养考生“我有中国”的荣誉感和“中国有我”的使命感[⑧]。今年71份中考作文题中,北京、山东潍坊、山东临沂、山东青岛、四川达州、四川南充、四川内江、湖北孝感等八个地区都选择了“新冠肺炎疫情”作为材料提供给考生;黑龙江绥化、湖北武汉、湖南常德、四川广安、浙江嘉兴舟山、辽宁营口等六个地区虽然没有选择“新冠肺炎疫情”这个今年最大的热点,但也都是选择时事新闻作为命题材料。以上两者共占比约19.71%。这说明部分地区的命题者有引导学生积极社会热点、思考社会发展的自觉,有用时事热点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自信。笔者认为,我们就是要发挥考试评价对教学的导向作用,让教师和学生在备考中社会,在押题中思考社会,引导考生和教师在押题中养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习惯,培育考生“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的能力,而不要害怕教师和考生押题。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作文命题考的是考生社会参与的能力,考生的文化基础和自主发展都在社会参与中体现出来,考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也都应该在社会参与中体现出来。
其二,命题情景注重真实典型。崔允漷教授以驾驶技能考试为例说明知识、技能、能力与素养的关系。他指出“交通规则是知识,移库是技能。知识、技能要变成能力需要有真实的情境,所以需要路考,路考检验的是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水平,这就是能力。”[⑨]这里检验“知识技能在真实情境中的应用水平”这个观点对中考作文命题是极富启发意义的。如前所述,中考作文应该以“社会参与”为切入点,通过考查考生解决“真实情境下典型问题”的能力来评价考生的核心素养。今年71份中考作文题中,湖南长沙、浙江杭州分别设置了参加征文、给社团老师写封信等“真实情境中的典型问题”。浙江绍兴更是设置了“写信劝导表妹”“给杂志社投稿”“准备国旗下演讲”三种情境供考生选择,浙江温州也围绕“笔记”这个话题设置“分享”“说服”“提供信息”三种情境。以上设置真实情境和问题的作文题共占比约19.71%。这些情境和问题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也需要学生自己尝试解决的,对写作能力的考查,就是要植根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需求,强调实际应用,否则考生极容易陷入言之无物或大而无当的泥沼。
其三,实践能力得到应有重视。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应用文在中考、高考等具有鲜明风向标作用的招生考试中都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在这种背景下,“文化散文”大行其道,一些佶屈聱牙、似是而非的“文艺表达”铺天盖地,一些光怪陆离、不知所云的比喻和排比充斥于世。热闹、“文采”的背后是考生语言品质和思维品质的下降,实践应用能力的减弱。近年来,随着交际语境下的写作、核心素养理念的提出,高考率先重视对书信、演讲稿、发言稿等实用文体的考查,作文的交际和实践应用功能也得到应有的重视。可惜的是,今年71份中考作文题中,只有浙江绍兴明确要求写“书信”“演讲稿”等应用文体。当然,不是说只有考查应用文体才是重视实践应用,更不是说中考作文只能考查应用文体的写作,而是说应用文体写作是所有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语文中考作文不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不是作家评选,不承担选拔文学创作人才的功能,他的作用是“兜底”,是要保证大部分考生都能具备未来在学习和职业发展中所需要的基本写作能力。不能学了九年的语文,连最基本的书信、演讲、发言稿都不会写。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都在这方面做了强调,中考作文命题更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⑩]中考面对的群体更为基础和普遍,就是要通过一段时间对应用文体的考查,把学生应用文体的写作能力提升起来,以满足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
之所以说“社会参与正走近中考作文命题”,是因为纵观71份中考作文题,只有少数省市在进行探索,有些省市的作文命题还缺乏时代气息,与时代脱节,无法引导学生走出自己的那片小天地,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大情怀”“大视野”“大格局”。“社会参与”融入中考作文命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还需要我们共同参与,继续研讨。
四、“社会参与”走进中考作文后教师何为
面对“社会参与”正在走进中考作文命题这个大趋势,我们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想至少可以从下面这三点去努力。
其一,组织学生围绕“自尊自律”等“社会参与”素养的具体表现特征(详见表1)开展广泛阅读,积累有效素材。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文化底蕴,实现自我教育,促进自我提升。这既是顺应考试大势的积极备考行为,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措施。阅读的内容包括教材、名著和时事新闻等最新信息,这三者不可偏废。或许有老师认为,根据表现特征积极备考,阅读教材,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老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其实大可不必有此担忧,当前的新教材、新中考都是在培育核心素养这一理念下研制的,我们对标对表,教学考一体就是在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顺应当前课改潮流,符合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做法。
其二,组织恰切的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上面已经讲到要引导学生阅读包括时事新闻在内的最新信息。这是社会参与的最基本要求。作为语文老师,为了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还需要根据学情指导学生在关心时事新闻的基础上,开展“班级读报会”“时事评论员”“口播新闻”等活动,训练学生的朗读、复述、创作、评论等能力。还可以指导学生开展参观走访、社会调查、志愿服务、民间采风、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参与活动。同样地,在这些活动中,也要注意通过撰写访问记、服务见闻、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小论文等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在这样的长期浸淫之中,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审美鉴赏与创造等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势必会得到提升。
其三,扎实开展应用文体写作教学。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重点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写作表达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很重要的体现就是应用文的写作。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提倡学生积累“好词好句好段”,引导学生写“美文”,这实际上并不符合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当前,我们一定要扎实开展应用文体写作教学,让所有学生都能用自己笔下的文字解决实际问题。也许有老师会觉得应用文体枯燥,那就请看看历史上的《报任安书》《与妻书》等著名书信吧,相信这些老师会改变这种看法的。在写好应用类文体的基础上,对学有余力,学有专长的学生因材施教,个别辅导,鼓励他们去创作诗歌,书写散文。但应用作文表达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是最根本的,我们一定要扎实做好应用文体写作教学工作,这才是牵住了“牛鼻子”。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35.
[②]摘自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No.282,7-9.
[③]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No.282,7-9.
[④]摘自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No.282,7-9.
[⑤]崔允漷.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的区别[J].基础教育课程,2018(03):16-17.
[⑥]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课改深化的标志[J].人民教育,2016(19):27.
[⑦]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No.282,7-9.
[⑧]陈成龙,刘飞.向语文核心素养漫溯——评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J].海峡读写研究,2020,8:8.
[⑨]崔允漷.素养与知识、技能、能力的区别[J].基础教育课程,2018(03):16-17.
[⑩]陈成龙,刘飞.向语文核心素养漫溯——评2020年高考全国I卷作文题[J].海峡读写研究,2020,8:8.
本文系约稿,2020年暑假期间写就,收录于《新时代中国中考作文改革档案:2021素养为何(理论卷)》,广西教育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