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李枫:寻找铁人破冰端水的泡子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06 11:30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李枫的散文:寻找铁人破冰端水的泡子
凡是学习过铁人王进喜先进事迹的人,可能没有谁不知道“破冰端水保开钻”的壮举;凡是了解1960年代初松嫩平原那场石油大会战的人,也会清晰地记得铁人率队打下的第一口井。
现在,铁人率领1205钻井队(时称1262队)在1960年4月14日开钻的第一口井 “铁人一口井井址”,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2013年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被确立为国家工业遗产。
几十年来,外地的参观团、本地的学习者,工人、学生、军人,学者,一年一年,一批一批,涌向铁人一口井……
我和身边的朋友几乎每年都要去学习参观。原因很简单。“铁人一口井井址”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载体,这口井诞生过程中的多项具体工作都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一块奠基石。
泥浆池、卸车台、贝乌-40型钻机、地窨子……它们还原了1960年4月12日——4月19日铁人带领1205钻井队打第一口井时从准备、开钻到完钻的全过程和历史画面。
举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红旗,我们沿着“铁人一口井”的足迹,走着,学着;学着,找着……
有一次,我站在泥浆池边,问身边的朋友,当年端水的泡子在哪里?
他不知道。我又问了几个同事,他们也说不上来。大庆是百湖之城,这个湖是功勋湖,论贡献和地位应该是大庆第一湖。可是它在哪儿呢?
2016年12月25日,大庆油田井下作业分公司的老党员也是我们岁月修远徒步队的负责人刘书记在群里激动地喊:“找到了!我找到‘铁人湖’了!”
26日上午,刘书记带领我们这些急切想看到“铁人湖”(他临时起的名)的队员去徒步。刘书记带着锹镐,有的队员带着铝盔、杠杠服、狗皮帽子,我们没有这些工服和工具,就和大多数队员一道带了脸盆和水桶。
我们先来到 “铁人一口井井址”的石碑旁,听刘书记给我们念他发现铁人湖的文献:“井场西面一公里外的地方有一个大水泡子,冻了一层厚厚的冰。于是大家破冰取水,一盆盆、一桶桶……”他把封面展示给我们看,《铁人之路》,戴祝文著。“戴祝文是铁人的战友,参加了第一口井的会战。他写的《铁人之路》中关于这个湖的方位,我觉得是比较可靠的。当然,现在国家没有最后确定,咱们还要继续考察。”
接着,队员们有拉着爬犁的、有扛着锹镐的,一起徒步奔向西南一公里外的铁人湖。
真是一公里左右。只是,当年可能水面(现在是生产区)比现在大,泡子离地一口井比现在还近一点。
大家兴致勃勃地想体验一下当年的艰苦和破冰端水的豪情,于是,有的刨冰,有的撮雪,有的打旗,有的拍照。
大家一边干活,一边听刘书记介绍他的“铁人湖”发现史。
刘书记业余时间爱好旅游和徒步,从2007年开始把大庆百湖作为主要目标考察。当他想徒步破冰端水的泡子时,却发现不知道在哪里。于是,他就开始打听,这一打听不要紧,他发现了难题。有的人说干枯了,有的人说开发了。刘书记刨根问底,干枯了,坑在哪里?开发了,打油井了还是盖楼了?被问的人说不清楚。他继续打听,老会战、一口井周边的居民、方志爱好者,他不厌其烦地问。有几次参加会议,他趁着人多,挨个人打听。但是,没得到有效信息。
他不气馁,翻书。终于在2016年春,他看到了戴祝文在《铁人之路》写的这段话。拨开迷雾见太阳啊。
刘书记高兴得睡不着觉。终于有方向和依据了。
他按着书中的所说的方位,开车去找。他想那么大个泡子,离老远就能看到,可是,旁边的几条干道都跑好几遍了,也没看到白亮亮、明晃晃的泡子。可能因为石油生产,水被排出去了,或水面被隔开了。小了,在远处就看不到了。就是没水了,变成了陆地,我也得找到遗址。刘书记默默地下决心。他开着自家车,一条路一条路地找,一遍找不到,就找两遍;一圈找不到,就多转几圈。他像侦查员一样,在小路上开车,在树林子里穿行,在荒草地上登高下坡。终于,他在现在一口井井址西南的一公里处找到了端水的泡子。这是2016年3月。
水面不大,在湖底,在大道上根本看不见。旱天可能干脆没有水。据《铁人钻井队》记载,当年铁人他们端水时,这是个大水泡子,可定不是现在的样貌。这里是采油二厂的生产区,可能根据生产需要,开发利用了。
但是,找到了!湖还在。现在的名字叫无名泡。
“找到了!”“找到了!”那时,冰雪还没融化,刘书记高兴地在冰上蹦了起来。
一个正在刨冰队友抬起头问刘书记,为什么非得找这个湖。他说,没有这个湖,铁人就不能在1960年4月19日打出第一口井。
开始研究石油大会战时,重点是在葡萄花,但又经过勘查、论证,把重点确定在萨尔图。当时,提出了“拿下萨尔图,北进喇嘛甸”的北移战略目标。这个任务就交给了玉门油田来参加大会战的队伍,包括1205队。铁人他们多着急啊!
当时,上级有个要求,“快摆、硬上、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全歼、速决、及时拿下萨尔图油田”,这也可以看出铁人他们尽快打出第一口井的意义了。
听到这儿,我理解了,刘书记用十年寻找“铁人湖”,是要让铁人第一口井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有更多的文物载体。
不久,媒体知道了刘书记发现“铁人湖”的消息。于是大庆电视台大城小事栏目组联系刘书记,拍摄了专题片,介绍刘书记发现、确认“铁人湖”的过程和意义。至此,刘书记的这一历史发现正式向社会公布。
(本文发表在2021年第8期《岁月》杂志)
从那以后,徒步队经常到“铁人湖”转转,一个是增强记忆,争取队员个人去转时也能找到路;二是学习铁人第一口井的历史,学习大庆油田史,交流学习体会、收获,纠正个别文章的误传,澄清一些模糊认识。
我学习和参考的主要书籍有:孙宝范、卢泽洲执笔、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铁人传》;大庆油田发展史编辑部撰写的内部资料《大庆油田发展史》;铁人井队写作小组著、战顺永执笔、红旗出版社出版的《铁人钻井队》。其中,关于“破冰端水保开钻”的故事,《铁人钻井队》讲得最详细。我认为这个文献的可信度也很高。
1960年4月12日,王进喜在安达开完油田第一次技术座谈会后,回到自己的井队。他从会上带回来两本书《矛盾论》和《实践论》。这个日期多数文章不提,导致端水的日期不详。以前只知道铁人带领大家学“两论”,但不知道书的来历。
回到井队以后,他们组织大家学“两论”。这个活动,在打第一口井之前。以前我不知道。
王进喜说:“这矛盾,那矛盾,国家没有石油是最大的矛盾。”“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这两段著名的语录来自打第一口井之前的政治学习。我刚刚知道。
学习之后,王进喜带领技术员、司钻、副司钻到正在打井的1284钻井队实地调研。他们明确了,自己将在马家窑打的第一口井,一要防漏,二要防喷。要害问题,要有足够的水。
开钻前的政治学习和业务上的调查研究为铁人带队打第一口井提供了科学指导。这两项工作我以前都不知道。要害问题、多备水,为安全钻井提供了重要信息,也是破冰端水行动的来源。铁人在打第一口井中的具体决策是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具有科学性。
铁人召开会议,研究储水问题。许万明建议用盆子端水打井。王进喜赞同。打井中的具体、环节、细节基本都有建议人和操作者的姓名。增强了文献的真实性,这写姓名我以前都不了解。
第二天即1960年4月13日早晨,1205队开始端水。这个时间多数文章不详。
王进喜想了想,用手往西边一指:“那边有个水泡子(东北方言,小湖泊称水泡子),走,咱们上那儿去端。”以前我不知道这个办法是王进喜提出来的。
马家窑的老乡和孩子们都来支援,驻队工作组向机关求援来了二三十人,一时间由100多人组成了一支运水队伍。这个情节以前在多个媒体中看过,普及最广。
100多人干了半天,泥浆池才盖了一个底儿。王进喜看效率太低,马上召集大家商量对策。这两个信息,以前我都不了解。
于是,各显其能。
(以上这些有水的照片都是铁人湖现在的图片,远处树林里的钻塔就是铁人一口井旁边的钻塔,拍摄时间:20210831)
有一组开出一条水沟,还有一组大学生,接上了供水管线,戴祝文借来一辆马车,自制了“马拉水罐车”,工作组 “抠”来一辆拉水的罐车。分组引水、运水,我以前没听说过。以往的印象中,1205队就是用盆和桶端了50多吨水。这些记载,更真实,更具有科学性。端水是决心,是最初的办法,是调动大家积极性的开端和动力。但要完成整个备水任务,还需要效率更高的方法。铁人积极组织群众,充分发挥大家聪明才智,圆满完成了任务。
奋战一天一夜,人们整整端了50多吨水。不是有的文章说的奋战四五天,端了40吨。
1960年4月14日,1205队来到大庆油田的第一口井萨55井开钻。这个时间有的文章说得不准,有的文章不提。
1960年4月19日上午,萨55井“胜利完钻只用了五天零四个小时。实现了“三天上千、五天完钻”的目标,创造了当时大庆会战最高纪录。这个知识我以前不明确。
(这是现在的铁人一口井园区大门)
我们沿着铁人的足迹,走第一口井之路。铁人湖,还在没有得到国家认证,我们还要继续学习,探索。还有铁人钻井队刚开进大庆油田时的驻地星火牧场、马家窑、解放村,万人誓师大会的会址等,都等着我们去追寻。我们将通过一处处遗址,一个个文物,一字字文献,还原铁人和老会战们“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奉献人生和辉煌的历史。
作者简介:李枫,1963年生,黑龙江省萝北县人。大庆师范学院教授,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油作协会员。出版学术专著和诗歌散文集6部。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