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吕冠今:四次海上航行的经历(连载)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06 11:22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作者简介:吕冠今,1957年12月20日出生,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长期在地市机关和市县、乡镇工作。曾出版《翰海拾真—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帖欣赏组诗》、《化境探幽—读老子【道德经】心得组诗》两部诗集和《南冠悟语》散文集。


四次海上航行的经历


在我即将进入花甲之年的时候,又一次有了在海上航行的机会。站在轮船的甲板上,往昔的岁月宛如眼前海面上汹涌澎湃的波涛,唤起了我对自己在海上几次航行的回忆。
我的家乡是在一个距离呼兰河只有十几公里的地方,从小便向往着有一天能够来到大海的身边,一睹其风采和神韵。没想到,这一天让我足足等了二十多年。从第一次乘坐轮船在海上航行到今天,我已经有了四次在海上航行的经历,每一次都有一些新的体验和感悟。每一次海上航行虽然都是短暂的,但又都是值得回味的,回忆起来都充满了一种甜蜜、温馨和几分激动。
我第一次到大海上航行是在1984年的7月上旬。那是一个改革开放刚刚兴起的年代。当时,南方的许多地方和沿海地区已经捷足先登。他们在率先突破了农村改革的瓶颈,打破了传统的集体所有制之下的土地集中经营的模式之后,又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使许多过去多年连饭都吃不饱的庄稼汉子终于有了脱贫致富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已经在农村改革的大潮中落伍的龙江各级干部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走出去到南方和沿海地区考察学习,力图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变被动落后的局面。当时我所在的绥化市也便顺应这种潮流,及时组织市直有关部门和乡镇的主要领导来到辽南、胶东半岛和京津冀地区考察学习。当时,我已经担任了市委农工部的副部长,由于工作关系,我自然成了那次外出考察团的成员。在结束了对辽宁海城、大连甘井子区的考察之后,我们按照事先确定的路线,决定乘船连夜前往烟台继续我们的行程。于是,便有了第一次在大海上航行的机会。
我清楚地记得,登船的时间是在晚上的8点钟。为了不影响行程,再加上考察团的人员又比较多,大家便在吃过晚餐之后,早早地就来到了码头上。7月的大连,天气已经很热,只是由于是在海边,所以给人们的感觉还不是很闷热的。我是怀着一种急切向往的心情来到码头的。在还没有检票的那一段闲暇时间里,我便来到码头附近的高处,凭倚着栏杆眺望着大海的景色。平生以来,一直盼望着走近大海,今天终于有了这样的机会,还真是有些激动。迎着夏日的骄阳,海风拂面吹来,望着海面上漂泊游弋的船只和起起落落在海面上戏水的海鸥,自己就好像进入了一种别样的境地,被那海天一色的景观深深地吸引。晚上八点,我们一行人准时登上了客轮,我住进了一个三等舱,虽然是六个人一个房间,还是上下铺,但是对我来说已经毫无在意,我的心仍然被外边的大海所吸引。我找到了自己的铺位,放好了自己随身携带的物品,便匆匆来到了甲板上。伴随着一声声汽笛的轰鸣声,客轮缓缓地驶离码头,向大海的深处破浪前行。天色渐渐地黑下来了,大连港离我们已经越来越远,一片灿烂的灯火宛如一串夜明珠镶嵌在蜿蜒曲折的海岸线上,特别是那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的璀璨夜晚,更为客轮的远航增添了一幅绚丽的背景。我的目光离开了码头,转向了客轮前行的方向,只见在前方的不远处闪烁着点点灯火,那可能是一条条正在驶向岸边的渔船。客轮逐渐地加速前行,海浪拍打着客轮的船板,溅起了一朵朵浪花,那浪花在起起落落的瞬间所留下的声响就像一曲曲悲壮的交响乐,在每个它的人的心里毫无疑问地会留下一种震撼。随着船速的加快和向大海深处的航行,海风也越来越大了,我靠在甲板上,头发被海风吹得一盘散乱。海风给这艘正在前行的航船带来了一份清爽和惬意,刚刚登船时的那种燥热已经消失的毫无踪影,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甲板上欣赏着大海上的夜色。我正在全神贯注地着航船所行之处的每一点细微的变化,抬起头来突然看到了不知什么时候悬挂到天空上的一轮明月。注视了半天,我才想起来,今天已经是旧历六月十五或者是十六了,正是月亮圆满的时刻。没想到,在夏季这样一个晴朗的夜晚,能够在大海之上欣赏到她的倩影,这更让我喜出望外。我紧紧地盯着天上的明月,突然间看见客船的灯光与银河上倾泻而下的明亮月光,竟然在海面上交汇,就像一条巨大的玉练铺展在客轮的前方。看到这奇异的景色,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张若虚的那首千古名篇《春江花月夜》,这是一篇一看题目就会爱不释手的诗篇。诗人在诗中将春、江、花、月、夜五种不同的事物巧妙地融合在时空对应的大环境之中,一开篇就描绘了人生难得一遇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艺术境界。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首诗中的虽然是虚构的,但是置身于这个壮丽画卷中的人,已经把那月夜下的春江与大海紧密地联系起来,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力四射般的生命。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首著名的诗篇所描写的画面之所以在这个时刻突然间浮现在我的脑际,就是我在此时好像是见到了诗中所描绘的那种场景,尤其是诗人通过特殊的情境的描写所揭示的人生的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籍《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夜已经很深了,晚上的气温也越来越低。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甲板,沿着船舱内的台阶回到了我所居住的舱位。同来的考察团的同事已经不顾轮船的颠簸和摇晃,早已进入了梦乡,并发出了打鼾的响声。我和衣躺在了那张低矮的床上,不知道是什么时候才朦朦胧胧地睡了一觉。在梦中还做着和大海有关的梦……(未完待续)






















监制:白雪松

审核:王文阁

编辑:李 楠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