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學教育418:文言文是文化的命脈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07 10:43 ,所属分类:文言文知识学习-文言文答题技巧


更多連載資訊:*敬請關注公眾平臺:承傳漢學;

請下載蜻蜓FM,搜索“漢學教育”,可收聽漢學系列節目

*如需入群共修,請添加漢學教育群義工號:wxid_vnxxc98syw0322

我們怎樣幫助現前一切苦難眾生,還要想到如何幫助往後的眾生。幫助現前眾生,演說,幫助爾後的眾生,後來的眾生,怎樣把這個影響擴大、延長。在古時候它的方法:傳人,這是把影響延長,代代都有傳人;第二個就是著書,著書立說,傳之久遠。書本,因為那個時候流通量很少,怕遺失、怕失傳,所以有些人就想到刻石,把這個經文刻在石頭上,不容易損壞,藏在山裡面。像在中國過去在房山發現的石經,古人講名山事業,就是指這個。

一部《大藏經》刻在石頭上,我聽說刻了差不多八百年,經過多少代把這個事情完成,藏在山洞裡面,二次大戰之後才被發現。古人的苦心,希望把古聖先賢教誨用這個方法傳留給後世。現在科技發達,印刷的技術進步了,所以經論可以大量流通,這樣不至於失傳了,可以流傳於後世。但是現在又遭遇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那就是文言文,現在沒有人懂。中國大陸推行簡體字,中國古籍留下來的,他們現在都稱繁體,學簡體字的人對這個繁體字看不懂,文字起了障礙,這個問題非常嚴重。

中國幾千年來,言語隨著時代在變遷,文字不變,文言永遠不變,所以這個文化的承傳三千年不絕,這是有它的道理在。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民族都沒有想到的。我們中國古老的祖先確實有智慧,他想這麼一套方法,讓千年萬世的後人讀到古人這些文字,就跟面對面談話一樣。言語怎麼變,文言不變;語言會變,文言不變,所以叫文言。今天要不學文言,這個《四庫全書》,中國這麼多典籍,你沒有辦法看,你不懂,等於一堆廢紙擺在那裡,確實是寶藏,你得不到。

所以文言文的學習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命脈。誰學習這幾千年的典籍,他拿到這個鑰匙,他得受用。佛經的翻譯祖師大德都想到,所以佛經的文字是最淺顯的文言文,幾乎是翻譯那個時代的白話文,所以經典你看比起古文容易懂得多。為什麼用這個淺顯的文字?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夠看得懂,都能夠了解佛所說的意思,你自己才能得受用。所以學佛不能不重視德行,不能不重視文言文,這兩樁事情是入佛基本條件。

文言文怎麼學習?往年我在台中的時候,李老師教導我們最基本的,讀誦。讀,對著經本這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就是背誦,你念熟了,你能夠背,就不要再看經本。老師講:能夠背誦五十篇古文,你就有能力閱讀了,你要能夠背誦一百篇古文,你就有能力寫作了,你就可以寫文言文。這要下工夫,至少兩年的工夫,一個星期學一篇,一年算五十個星期,兩年你能夠學一百篇古文,文字障礙你突破了,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我過去在台中十年跟李老師,李老師每一個星期給我們上一堂國文課,教材就是《古文觀止》。十年這一部《古文觀止》三百多篇我們念完了,現在沒有人教,自己要想方法進修,要知道這個重要。現在我們教堂兩邊,你們看到的《四庫全書薈要》,這一邊是《大藏經》,擺在這裡很好看;它不是看的,是叫你讀的。現在展開書本的時候,你讀不下去,原因就是你沒有這個條件。你們想想這樁事情重不重要?為人演說要有為人演說的能力,我們如果不具足這個能力,那是一個空話。要想具足這個能力,從哪裡學起?從古文學起。

台灣現在新出版的《古文觀止》這個註解,註得很好,台灣國語日報出版的《古今文選》,很詳細,註得很詳細,還有白話的翻譯。那個白話翻譯你跟原文去對,然後你才能夠理解原文的那個精神義趣翻不出來;你只能翻它的文字,你不能翻寫這一篇文章這個人當時他的心情,他的境界,這個你翻不出來,說明翻譯不容易。所以翻譯佛經大難大難!佛經是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言語,什麼人能翻譯?明心見性的人,他行。為什麼?他入佛的境界。佛的境界他了解,他能翻得出來,他能說得出來,不入佛境界,就決定翻不出來。就跟翻譯一篇古文一樣,你不懂得他的心情境界,他的文章你能夠欣賞,大概只能夠三、四成,五、六成就很不得了了。你的學問道德比他高,沒有問題,他的東西,你能夠了解百分之百。你的道德學問不如他,你就沒有辦法理解他的文章,這些話都是真話。

——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第1000集)2003412
註:轉發此文章,註明出處,請勿增刪!

微扫一扫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