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冷长河》余秋雨散文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12 17:59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霜冷长河》

凝炼的名言警句太少,因为通篇往往一气呵成,不知不觉就随着作者的笔触浩浩荡荡地读完,回头一觉,怎么没有特别打动自己的句子?无妨,整体的打动比点滴的打动更为风沛长鸣。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余秋雨的父亲因为“阶级异己分子”而被关押,叔叔因为“蓄意美化大毒草《红楼梦》”的罪名而被游街批斗,最后不堪侮辱自杀而亡。

余秋雨说:“一切吞食个体自由的组合必然导致大规模的自相残杀。”个体在群体面前不是寂寞高手,尘归尘,土归土,个体归个主,群体淹你没你主。

“文化大革命”中,一个个专案组、一次次大批判,几乎都是在声色俱厉的夸夸其谈中大量炮制谣言,炮制者的神情无一不是洋洋自得。这种毛病甚至连原先挺朴实的工人、战士也传染上了,轻轻松松造谣,毫无思想顾虑。

谣言不讲逻辑,反差越大越有传播力。

很多谣言被终于揭穿之后,人们总会纳闷当初受害者为何不站出来澄清,除了不正常的政治压力之外,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真假掺半,澄清起来颇费口舌,反而会遭致人们的疑惑。谣言中最毒的配方,莫过于绝大部分真实只有一个小处虚假,而这个小处却关及人品人格。

余秋雨写道:“衰世受困于谣言,乱世离不开谣言,盛世不在乎谣言。”

余秋雨

什么季节观什么景,什么时令赏什么花。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评论者多而建设者少,一度曾经出现过全国高喊“不破不立”的口号、相信“七亿人民都是批判家”的盛况。这种排斥建设的批判所表现出来的自由幅度和自置高度,以及操作上的随意和痛快,对大量害怕辛劳的青年人有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但对一切事业都弊多利少。

余秋雨写道:“连天下最残酷的社会动乱,也称之为‘文化革命’,连明目张胆的诬陷和谋害,也名之曰‘文化论争’。”

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

我们的历史观,是由很多必然性判断组合成的,但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包括那些挺严重的事件,是否具有那么多必然性呢?实在深可怀疑。许多完全出乎意外的偶然性因素,很可能是一系列重大历史关节的起点。无视这种情况,只选那些合乎主观心意的材料来装配历史,装配出来的只能是假历史。

历史,因拒绝偶然性而失落了大量被解读的可能;人类,因自以为是的逻辑而加添了多少愚笨!

余秋雨写道:“如果承认世间有不少大事是一种偶然组合,那么,我们的某些评论家就没事可干了。因为谁都看到,这些评论家的使命是把一切多姿多彩的生活实况一一推上他们铺设的必然性轨道,别人读起来很顺溜,唯独在被评论者心中是风马牛。”

评论家们谈必然性,听众越多越好,声音越响越好,因为最粗糙的逻辑和最世俗的声势历来是天然盟友,而天下最荒唐的颠倒,也总能在大庭广众之中完成它的“雄辩”。

以余秋雨的这段话结束——在无序的环境中,那些自以为最会讲话的人一开口就说谎言和恶语,使人们更害怕辩论。“何以息谤?”曰“无辩”。但在无数善良人的讷言无辩中,历史被歪曲,是非被颠倒,理性被蒙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