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发布于 2021-11-07 21:19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河北安平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徐楠《“文如其人”命题探微》)
材料二:
(摘编自"中国作家网”《文学风格论与当下文学实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
B.材料一将“文如其人”的要义,作品能够反映作家的人品、思想情感或个性气质等表述均纳入了考察范围。
C.先秦时期的“知人论世”说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魏晋时期人物品藻之风的养分,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
D.西方的“风格即人”说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真正作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如其人”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重要命题,通过思考其特质,我们能够获得文学研究方法上的启示。
B.沈德潜说:“读太白诗,如见其脱展千乘:读少陵诗,如见其忧国伤时。”这种看法与叶燮的判断意旨相合。
C.“以意逆志“志在文中“等学说,为“文如其人”命题能够得到学界长久的拥护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
D.东西方不同的文化系统和诗学体系带来的“文如其人”说和“风格即人”说的互识和互补,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文如其人”观点的一项是( )
A.从《汉书》“诗可以观风俗知薄厚”可知,通过诗可以认识创作者的情感、心理,进而合理推断民风与政治状况。
B.《文心雕龙》中“为情造文”“为文造情”两句,对“文”与“人”的关系进行高度概括,这一见解堪称深刻。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
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反映出李白诗意的生活,而他多愁善感的情怀渗透在作品中,透露出浪漫的气息。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5.《尚书·尧典》说“诗言志”,《礼记·表记》说“情欲信”。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瓦猫(节选)
葛亮
(有删改)
(注)①龙泉镇,是以荣老爹为代表的陶艺匠人制作民间神兽瓦猫的世代传承之地。②也称“一口印”,住房建筑形式之一,它由正房、耳房(厢房)和入口门墙围合成正方如印的外观,俗称“一颗印”。③饵块,云南当地的一种小吃,用饵块包裹起来的馅饼。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荣老爹是一个热心肠的人,闻先生来找房子的时候,虽然他家的房子已经租出去了,还是热情地陪闻先生挨家挨户一路问。
B.屋主不在乎租金将自己新起的房子租给闻先生,荣老爹让荣瑞红给闻先生他们送饵块,都体现了龙泉镇人至真至纯的人情美。
C.给镇宅的神兽瓦猫“开光”的过程庄严肃穆,在场的人都轻声细语,经过的人驻足合掌默立,表现了人们对瓦猫的敬畏。
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祖父对孙女的嗔怪,闻太太和冯太太包饺子等生活场景的叙写充满生活气息,淡化了战争的残酷性。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描写了翠湖边的梨花,后面在“蓝花楹开得正盛”的季节展开故事,营造了一种宁静幽美的意境,增添了小说的美感。
B.小说通过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寥寥数语,却让人读出了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C.小说的行文节奏疏密有致,找房、装修、待客等情节较为舒缓,利于表现人情美;瓦猫“开光”则稍显急促,利于表现敬畏之情。
D.小说语言清雅冲淡,叙事温润平和,既典重温雅又细致入微,语言的力度与分寸的拿捏都恰到好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抒情美学。
8.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这种写作手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9.“瓦猫”在小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B.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C.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D.人之无道/乃盗先帝庙器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意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尉,古代官职名,秦始置,西汉沿置,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
B.跸,本意是帝王出行时开路清道,禁止他人通行,本文指帝王出行的车驾。
C.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祭祀祖宗的处所,也用来作王室的代称。
D.三公,官名合称,周代为最高辅政大臣,西汉初年用来称丞相等高级官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富有才干,勇于进谏。袁盎知道他的才能,加以举荐;后来张释之进言秦汉之事,果然受到汉文帝的赏识。
B.张释之不惧权贵,刚直不阿。太子和粱王驾车入朝时违反了规定,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
C.张释之铁面无私,坚守原则。对于冲撞皇帝案和玉环失窃案,张释之都没有逢迎皇帝的心意,而是坚持依法判处。
D.张释之恭谨谦抑,礼贤下士。王生在朝堂上故意让张释之给他系袜带,张释之丝毫不以为意,跪下身子帮他系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释之既朝毕,因前言便宜事,且论秦所以失而汉所以兴者久之。
(2)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
14.张释之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归燕诗
张九龄(注)
海燕虽微渺,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注)张九龄:唐玄宗时期名相,直言敢谏。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中的“海燕”暗指作者本人,海燕之“微渺”隐喻自己出身不高。
B.颔联“岂知”与“只见”形成对照,突出玉堂在燕子心目中地位很重要。
C.第六句中的“日几回”用数量词写出了燕子在华堂衔泥作巢,整日辛劳。
D.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细致地描绘燕子的体态和神韵来表达感情。
16.尾联写到的鹰隼有何含义?诗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说秦始皇喜奢侈,可是“________________”,紧接着质问秦始皇,你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并且“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诗人同情百姓苦难的博大胸襟和美好心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通过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简答
18.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缓兵之计B.以至C.制作D.五颜六色
19.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划横线句子中的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太阳系的这一隅——我们的地球,活跃着生命的精灵。
B.亲爱的妈妈,你不知道我有多爱您!——还有你,我的孩子。
C.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D.右边几上汝窑美人觚——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
20.比拟讲求本体和拟体的某些特征存在可拟性,请简析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比拟手法的具体运用及其效果。
21.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对其建筑、园林、戏剧艺术有很大的影响,而且也影响到日本的绘画,模仿八景的创造很普遍。
B.模仿八景的创造很普遍,不仅影响到日本的绘画,而且对其建筑、园林、戏剧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C.不仅影响到日本的绘画,而且模仿八景的创造很普遍,对其建筑、园林、戏剧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D.不仅影响到日本的绘画,而且对其建筑、园林、戏剧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模仿八景的创造很普遍。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答案以及解析
1.B
2.D
3.C
4.先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起源于先秦;然后谈论西方“风格即人”说出现较晚,是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最后通过比较指出中西方风格沦的相似、相近之处。
5.①“诗言志”的观点是中国儒家经典的通识,即文学作品应该要反映作者的情趣志向,这是其固有功能。②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诗言志”让这种传承有了依循。③“情欲信”与“文如其人”的风格论是一脉相承的,其核心价值是“贵真”。④“真”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而“情欲信”强调作品中的情感必须真实可信,高度契合了“文如其人”的价值理念,是其坚实的思想基础。
【分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但综合来看应质疑其合理性即‘文未必如其人’”的说法错误。通观材料“文如其人”的论说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作者对此是肯定的。
C.“最终形成了成熟的‘文如其人’说”错误。原文的表述是:也在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之风中得到支撑,最终发展为“以气论文”的风格学说,形成了以诗观人、以人论诗的批评传统。即在魏晋时期还没有最终形成成熟的观点,只是得到“支撑”。
D.“比修辞特点论风格更加客观”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在超越了以修辞特点论风格之后,才真正艺术家的气质个性与其作品的艺术风格的内在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这个观点比修辞特点论更客观。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内容的分析和推断能力。
D.“造成了两种学说的差异”的说法曲解文意。原文是说“耐人寻味的是,‘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这两个十分相近的风格论命题产生两个各自独立发展的文化系统和原创性诗学体系,又在比较视域中成为中西诗学风格论汇通性的鲜明表征”,即两种学说的互识、互补成就的是两者的相似、相近,而不是“差异”。
故选D。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论点、论据和论证关系的能力。
C.“刘勰论汉末建安之诗文风格”的例子不能佐证“文如其人”的观点。因为“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也”谈论的文学作品的风格与时代现实的关系。而且建安诗人是一个文学流派,不是具体的某个文人。
故选C。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论证思路,把握文章行文结构的能力。
题干要求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首段指出:中国古代诗学以“文如其人”说作为风格论的核心命题,其理论渊源自孟子发轫。然后第二段从西方诗学提倡“风格即人”的角度来讲,指出其提出时间晚于我国。第三段将中西方的两种观点进行比较,指出二者之间有相似之处,这一点被著名学者钱钟书敏锐地发现过。
5.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提炼信息和提出自己个性见解的能力。
题干要求结合材料一,谈谈对《尚书·尧典》说“诗言志”和《礼记·表记》中说“情欲信”的理解。“诗言志”的字面意思就是诗歌是用来表达诗人情感志趣的。从材料一的《诗大序》中的“论者,志之所之包,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观点,说明诗能够反映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与《尚书》中的观点是一致的,这是诗文作品的固有功能。根据“众所周知,所词‘读其书,想见其为人’是被古人多次重复的心愿,这其中潜藏的,是对作品能够承载作者情态个性的肯定”等语句进一步说明:诗文不仅是一种认知工具,更是异代之人有所感而相通的桥梁、是创作者精神永存的保证。
《礼记·表记》说“情欲信”的观点是对“文如其人”观点的认同。材料中说,文如其人是“贵真”的一种理念,即文、人一致是理应追求的境界,而“真”正是古代文论一以贯之的价值尺度。简言之,“情欲信”强调诗文作品中,要抒发真情、真意。正如材料中所言:“真”成为古代文人立身、为文的普遍追求时,在他们心中,同样标举该理想的“文如其人”也就必具有“应然”意义了。
6.D
7.B
8.①虚构宁怀远、匠人祖孙的故事,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动人故事,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抗战时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所的情节,是对历史的生动再现,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可以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③两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9.①环境上,瓦猫开光的描写,丰富了小说的内容,营造了神秘的氛围,展现了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②情节上,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③人物上,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④主题上,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深化了小说主题。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读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
D.“小说气氛轻松愉快”错误。闻一多等人来租房时,荣昌德老汉说最近来我们镇上问的,都是昆明城里的教授和学生,日本人的飞机把读书人都折腾坏了,全城都在跑警报。可以看出小说的气氛并不轻松。
故选D。
7.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心理描写刻画闻一多先生的形象”错误。由原文“蜡黄脸,满脸胡须。这人操官话,有两湖口音,口气温和,问荣瑞红家里头有没有要出租的屋子”可知,这里有对闻一多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但是文章并没有对他的心理描写。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
小说《瓦猫》采用了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的写作手法,首先指出虚构的内容和非虚构的内容。宁怀远、匠人祖孙是虚构的,通过宁怀远、匠人祖孙创造了一个关于瓦猫的故事,使文章富有想象力,丰富了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师生艰难复建研究院的内容,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非虚构的内容则是抗战时期以闻一多为代表的的西南联大师生在龙泉镇复建研究所的情节,这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事情,小说再现历史,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并且文中有对闻一多外貌、语言和动作描写,通过寥寥数语刻画了闻一多先生的形象,让读者领略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的日常风度与性格魅力,以及闻一多先生一路跋涉,筚路蓝缕的艰辛。
虚构化的情节和非虚构化的情节二者相互映衬,非虚构化的情节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厚重的历史背景,而虚构化的内容所创造的瓦猫的故事则是西南地区独特的风土人情,二者相结合,将西南联大师生的生存姿态、精神品格与当地的民族文化、乡土生活融为一体。
9.
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情节、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
文中写到瓦猫安放的过程,端公身穿玄色长袍、头戴锦帽,手执木剑,捉来一只毛色绚亮的雄鸡,口中念念有词,将鸡血一一滴在瓦猫的七窍处,又在那大嘴里放入松子等。将鸡宰杀了,在院内的锅里烹煮,半个时辰取出,直立于钵中,这鸡头须仰视屋宇檐角,端公点香祭之良久,然后踏上屋顶,将瓦猫安在脊瓦上。瓦猫开光的整个过程,是西南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让人感觉非常的神秘,丰富了小说的内容。
当地的人,经过了都要驻足,合掌默离,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可知瓦猫是乔迁新居的必备之物,正是有了这一尊瓦猫,西南联大研究所才算正式成立,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瓦猫坐在放上,凛凛地望着人们,竟让人有些生畏。当地的人,经过了倒都要驻足,合掌默立。半响,向主家道喜,才离去了。言语间皆轻声细语,像是怕惊动了什么。冯太太刚一进门,看见房梁上坐的这一尊瓦猫,那叫个威风,可以看出活灵活现的瓦猫,表现了当地匠人心灵手巧、技艺高超。
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正是因为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很多师生由北方去了昆明,并且在昆明复建研究所,而研究所建成后,需要请尊瓦猫,而当地方的风俗则是建了房子都要请尊瓦猫,才算清净,从而可知瓦猫寄托了龙泉镇人对平安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镇宅纳福、驱邪避害的美好愿望,特别是在当时战乱的背景之下,所以瓦猫也深化了小说主题。
10.C
11.A
12.B
13.(1)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
(2)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借助这件事来让世人敬重他。
14.(1)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执法要严格,要按法律的规定判罚,尺度要统一。(3)执法要公正,不能有所倾斜。(4)弃“人治”取“法治”。
【解析】
10.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
“先帝庙器”是“盗”的宾语,所以在“乃盗”后不应断开,排除A项;“属”,同“嘱”,动词,“廷尉者”指人,做“属”的宾语,所以在“吾属”后不能断开,因此排除D项;“吾属廷尉者”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欲致之族”的主语也是“吾”,所以在“者”后应该断开,可排除B项。
本句的意思是: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
故选C。
11.
本题考查对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重点考查了解词语所涉及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题干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项,“掌管军事,为最高军事机构长官”错误,从“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中“廷尉,天下之平也”可以看出,张释之掌管法律,并且文本中也没有地方提到张释之带过兵,故可排除A项。廷尉,掌管刑狱,为最高司法机构长官。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题干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张释之不顾太后对两人的赦免,坚决予以弹劾。”错误,“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意思是: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责问孝文帝,孝文帝摘下了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从中可以看出是张释之弹劾在前,然后皇帝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后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
故选B。
13.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既:已经之意;因:趁机;便宜:方便合适之意;所以:……的原因。
(2)方今:现在;聊:姑且,勉强之意;以:凭借,借助,省略了代词“之”,应为“以之”,借助这件事;重:敬重之意。
14.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文、提炼文言文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对考生的要求比较高,首先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然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相应的语句,结合题干理解并概括文本内涵。题干要求考生理解“张释之的法治思想对于今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有哪些值得借鉴之处”,考生应找到相对应的能反应张释之的法治思想的语句,然后提炼语句表现的法治思想即可。
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张释之认为法律面前,皇帝和百姓应共同遵守,体现了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思想;
“今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今既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而天下用法皆为轻重,民安所措其手足?”,意思是: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如果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那时百姓们可就无所适从了。”从中可以看出张释之认为执法要公正,不能有所倾斜的法治思想;
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说明了张释之执法严格,按法律的规定判罚的法治思想。
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这人被捉后,文帝非常气惯,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文帝责备张释之说“吾属廷尉者,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也就是责备张释之未能按照自己的要求来处理,而张释之回答说“法如是足也”,不仅体现了他严格按照法律处理的特点,也体现了他认为法治应大于人治,不能因个人的意愿就违背法律的要求。考生整理即可。
【点睛】
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廷尉张释之是堵阳县人,字季。侍侯孝文帝,一直干了十年没被提升,个人也没有点儿名气。中郎将袁盎知道张释之的才干,于是就请求文帝让张释之补了个谒者的空缺。张释之在散朝之后,趁机上前向汉文帝进言一些有利国家,合乎时宜的事情,并且谈论了秦朝灭亡汉朝兴起的原因,一直谈了好半天。文帝认为很好。太子刘启和梁孝王刘武两兄弟同车入朝,在经过司马门时不下车,于是张释之追上去拦住了他们,不许他们进宫。随即给文帝上书弹劾太子和梁王犯了“不恭敬”的罪过。薄太后听说了这件事,责问孝文帝,孝文帝摘下了帽子向太后认错说:“都怪我对儿子们管教不严。”于是薄太后就派人传出皇上的命令,赦免了太子和梁王,太子和梁王这才进了宫。这件事使文帝对张释之感到很惊奇,于是任命他当了廷尉。文帝外出路经中渭桥的时候,有一个人突然从桥底下跑出来,文帝的车马受惊了。文帝立刻派骑侍过去逮捕了他,把他交给了张释之。张释之问罢,向文帝报告处罚决定说:“违反了戒严令,应该处以罚款。”文帝一听生气地说:“这个人惊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老实,要是碰上别的马,还不会翻车摔伤我吗?你居然只判处他罚款!”张释之说:“法令应该是您和天下人共同遵守的。按照法令理应这么判决,如果您一定要特别重判,那法令就不能取信于民了。现在您既然把他交给我这个廷尉,廷尉,是为整个天下持平的呀,如果我一旦有所倾斜,那整个天下的执法可就会随意轻重,那时百姓们可就无所适从了。”过了好半天,文帝终于说:“你的判处是对的。”后来又有人盗窃了高祖庙内座前的玉环。这人被捉后,文帝非常气愤,把他交给张释之审理。张释之依照盗窃宗庙衣物家什的法律作了判处,向文帝报告说,这个人依法应判处死刑。文帝大怒说:“这个人大逆不道,竟至于去盗窃先帝宗庙里的东西,我之所以把他交给你,是想让你判他个灭门,可是你却只按着法律条文判处,这不是我恭恭敬敬对待宗庙的意思。”张释之摘下帽子叩头,对文帝说:“按法律条文,判他死罪已经到头了。现在有人偷了高祖庙里的东西就判他个灭门,假如日后万一有人再动了长陵上的坟土盗墓,您还有什么更重的刑法来处置他呢?”文帝想了半天,又回去跟太后讲了张释之的意思,终于同意了张释之的判决。文帝有一次召王生进了朝廷,当时三公九卿都在殿中侍立,王生忽然说:“我的袜带开了。”然后回头对张释之说:“请你给我把袜带系上!”于是张释之就过来跪下身子给他系好了袜带。事过之后,有人责怪王先生说你为什么偏偏要在朝廷上侮辱张廷尉,让他来跪着给你系袜带?王生说:“我现在是岁数又大地位又低,我自己琢磨着再也不可能给张廷尉帮什么忙了。张廷尉现在是天下的名臣,我姑且故意侮辱他,让他给我跪着系袜带,是想以此来提高他的声望。”人们听了,都称赞王生,并越发地敬重张释之了,后来张释之做了淮南王的丞相。又过了一些年,张释之去世了。
15.D
16.(1)“鹰隼”暗指李林甫等人。(2)①诗人告诫李林甫等人,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②表达自己要忠于朝廷,尽力为朝廷做事的想法;③自知不是李林甫等人对手,不得不退让,心中有牢骚和无奈。
【分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
D.本诗没有细致描写燕子的体态和神韵,而是多用叙述与议论抒发感情。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意象及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根据注释“由于李林甫等毁谤,玄宗疏远张九龄。开元二十四年,张被罢相,《归燕诗》大约写于这年秋天”,再看“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两句,可知,作者是借海燕表明自己的心意,说自己无心与鹰隼竞争,请鹰隼不要猜疑。既然他是受到李林甫等人的毁谤,那么可见鹰隼暗喻李林甫等人。
首联诗人借“海燕”之“微渺”来隐喻自己微贱之身,暗含着自己不像李林甫那样出身华贵。“乘春亦暂来”是说,海燕乘着春天的美好时光而来,即使时间不长但也来了,借燕子的春来秋去来暗示自己在圣明的时代暂时来朝廷做官。一个“暂”字,暗示了自己来朝为官时间不长,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为民做事,忠于朝廷的情怀。
颔联“岂知泥滓贱”,“泥滓贱”喻指李林甫之类的小人,暗示自己对李林甫这样的小人还认识是不太清楚。一个“贱”字,不但写出了李林甫这样的卑微,也表现出诗人对李林甫之流的厌恶。
颈联表现出自己为朝廷效忠和大度的胸襟,“时双入”即每天双双(指诗人和李林甫)进入朝廷,没有把李林甫当成有敌意的人,从而表现出诗人为了朝廷而忘记个人的私事,也表现出诗人为朝廷、为国家而所具有的开阔心胸,更表现出对朝廷忠心耿耿。
尾联表现出诗人对朝廷的忠诚而忘却自己之情。“无心与物竞”是说,我没有心思和精力与外物竞争,实际上表明了诗人尽心工作,为朝廷效力。末句“鹰隼莫相猜”,诗人表面写的“猛禽”,实则是在告诫李林甫之流,我无心与你争权夺利,不必猜忌,更不必中伤。
17.人亦念其家用之如泥沙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有:“厦”“庇”“决”“榆枋”。
18.C
19.A
20.将叶子的掉落拟为人在演出结束后的谢幕;将叶子变成暖色拟为人唱欢歌。
效果:想象丰富,生动形象地写出落叶的情态,充满生机和活力,表达作者对落叶喜爱之情。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A.缓兵之计: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根据后面对秋叶颜色变化原理的分析可知,此时“盛大的秋色”只是“树木”延缓落叶的计策,使用正确。
B.以至:连词,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一直到”“以及”“甚至”的意思,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红色才是许多人对秋叶最直观的印象”表结果,使用正确。
C.制作:用原材料做成各种不同的作品。是名词。此处讲“红叶与花”与“色素”的关系,需要动词,“制作”应改为“制造”。
D.五颜六色:形容颜色或品种繁多。形容秋叶的颜色变化,使用正确。
故选C。
1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的能力。
“花青素”是对前面“叶子中还含有第二类色素物质”的解释说明。
A.“我们的地球”是对“太阳系的这一隅”的解释说明。
B.表示说话的中断。
C.前面说“你”,后面说“鲁贵”,表示语意转换。
D.“觚内插着时鲜花卉,并茗碗痰盒等物”是对前面“汝窑美人觚”的补充说明。
故选A。
20.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及效果的能力。
“叶子在谢幕”,秋天来临,许多树木的叶子纷纷掉落,此处把叶子掉落的姿态比拟称演员的谢幕。
结合“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红色、黄色或者橙色”“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分析,许多树木的叶子在掉落前纷纷变成暖色,语句把拟写出演员唱欢歌。
运用两处比拟,想象丰富,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落叶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形象生动写出了树叶纷纷掉落时的姿态。写“叶子在谢幕前唱起了欢歌”,用“欢歌”来写无声的落叶,写出了叶子的生机和活力。看着这些纷纷而下的叶子,作者能用“欢歌”来形容,表现出作者对叶子的喜爱之情。
21.D
22.①第一部分以舒缓轻松的节奏
②第二部分节奏渐快
③第三部分表现雁落平沙的自在和悠然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连贯的能力。
由下句“这种风习一直延续到现代”可知,这种习俗是指“模仿八景的创造”,所以“模仿八景的创造很普遍”应该放在最后,与后文关系紧密,排除选项BC;
“建筑、园林、戏剧艺术”比“日本的绘画”的程度深,范围广,所以“日本的绘画”和“建筑、园林、戏剧艺术”是递进关系,排除选项A。
故选D。
2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处,由上句“琴曲分为三部分”可知,此处应该是“第一部分”;由下句“描写秋高气爽、江天空阔、风静沙平的气氛,为全曲奠定一个基调”可知,此处描绘的为舒缓轻松的节奏,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第一部分以舒缓轻松的节奏”。
第二空处,由下句“由舒展发为激越,由宁静转为欢欣,百鸟和呜,从远方飞来,让你激动,欢呼那希望的精灵飞来”可知,由舒展发为激越,由宁静转为欢欣,可见此处描绘的节奏渐快,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第二部分节奏渐快”。
第三空处,由下句“沙白风清,云水浩渺,雁影参差而上下,水流潺潺而清浅,真可谓得大自在”可知,沙白风清,云水浩渺,雁影参差而上下。可见此处描绘的景色是雁落平沙的自在和悠然,所以此处应该填写“第三部分表现雁落平沙的自在和悠然”。
23.例文:
悠悠国潮风,浓浓自豪情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目提供了三则关于“国潮”的材料作为引发考生写作的真实情景,第一则材料是概念的提出,准确厘定“国潮”的内涵;第二则材料由“国潮”谈90后00后的文化自信,他们之所以不再视“国潮”“国风”为老气传统的符号,而是将其看作一种国际的文化潮流,一种新鲜的生活方式,其根本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中国国富民强的时期;第三则材料谈近年来消费市场上的国货新潮流,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谈文化自信。考生要从材料出发谈自己对“国潮”的认识和感想。
对于“国潮”,三则材料互为关联又各有侧重,考生可以侧重任何一则材料立意构思,比如扣住第一则材料可以谈“国潮”中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扣住第二则材料,可以谈“国潮”中的文化自信及原因;扣住第三则材料,可以赞“守得住经典,当得了网红”的国货新潮,也可以谈国货如何既守得住经典,又当得了网红;当然考生也可以综合立意……
考生必须落脚在对于“国潮”的认识和感想。如“国潮”中有什么样的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它如何将传统与当下潮流融合,有什么样的时尚感……还要求考生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这就要求考生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从生活中的“国潮”涌动,以及大众对其认知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感受,既结合材料对“国潮”有准确的认识,又要写出“国潮”的与时俱进,从而突显文化自信。
考生可以记叙自己的见闻与感受,选取“国潮”在大众视野中的变化,及取得不菲成效的有意义的事件,来讲自己在整个过程中的感受,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就“国潮获得大众认可”发表自己的议论,写成议论文;也可以扣住自己的思考写成散文,抒写感悟和思考。
立意:
1.迎国风之潮,扬文化之帆。
2.探秘国潮热,守住经典魂。
3.续文化密码,创国风新潮。
4.“国潮”与时进,我辈复前行。
5.继往来之经典,开现代之国潮。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