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卢湾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发布于 2021-11-07 22:45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政策|阅读|作文|方法|资料
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中学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默写
(1)___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无题》)
(2)欲为圣明除弊事,_______________。(《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3)醉能同其乐,___________________,太守也。(《醉翁亭记》)
(4)_________________,欲说还休。(《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5)李白在《行路难(其一)》诗中用姜尚、伊尹的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冲突。
二、对比阅读
2.课内文言文
甲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
岳阳楼记(节选)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甲选自《_____》一书,乙文的作者是_____(朝代)__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3)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甲文与乙文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加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B.甲文所倡导重“义”之心,只有圣贤才能具有,普通人是不可能具有的。
C.乙中所说的“古仁人之心”具体的体现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甲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表现了作者雄辩、善辩的才华; 乙文作者善于将叙事、写景、议论有机地结合在-起。
(4)甲文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的个性,而乙文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的思想情怀。
三、课外阅读
3.课外文言文
孔子见罗雀者①,所得皆黄口②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③不得,何也?”罗雀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 黄口贪食而易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孔子顾谓弟子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④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⑤,随小者之戇⑥而有危亡之败⑦也。”
[注释]①罗雀者:张网捕鸟的人。②黄口:雏鸟的嘴为黄色,后又借指雏鸟,③独:表示转折,相当于“却”。④心:本性。⑤阶:同“借”,凭借。⑥戇:愚傻,鲁莽。⑦败:祸乱,祸害。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黄口从大雀(______)
②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
(3)“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4)这篇文章告诉我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
四、现代文阅读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①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有人说:“读一本好书,胜于交一个朋友”“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
②“书中自有黄金屋。”也就是说,读书和个人的人生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能给人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战国时期,苏秦去秦国以连横说进行游说,多次给秦惠王上书也未被采纳。回到家中,父母妻嫂都不理睬他,于是他就找出许多书籍发奋研读,终于以合纵之策而身佩六国相印。
③读书最重要的( )数量,( )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形成自己独到的洞察力,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那些内容粗糙的“劣制品”完全可以省略不读。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恩格斯虽然只上过中学,但是他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比如达尔文的《物种起源》、黑格尔的哲学等。他十九岁就会用十二种语言讲演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多年如一日地勤奋学习更多的知识,终于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共产党主义理论中有很大贡献,晚年为马克思未完成的巨著《资本论》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
④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读书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一个人活得再长也总有死去的一天,但是知识的海洋却永不停歇得奔流着。坚持学习让人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但若不能不断补充知识和积累知识,便会被时代的步伐所抛弃。著名作家歌德认为:谁落后于时代,必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在21世纪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里,若不能不断供给自己新的知识,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⑤“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可见,不同的阅读能开发人类不同的心智,增长不同方面的知识。可以说,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我们应该发奋勤读,让书籍成为我们生命飞翔的羽翼。
(1)根据第③段文章内容,在括号内填的关联词是( )
A.不仅是……而且是B.不是……而是C.既是……也是D.只有……才
(2)第③段运用了____________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和第④段可以交换位置吗?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三句名人格言和文中第②③④段相匹配,按顺序是第②段用___________,第③段用_____________第④段用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A.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B.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吉)
C.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5.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桔子
芥川龙之介
①冬天的一个傍晚,天色阴沉,沉沉欲雪。我坐在横须贺发车的上行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我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我一动不动地双手揣在大衣兜里,根本打不起精神把晚报掏出来看看。
②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嗒吧嗒吧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
③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一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④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仿佛火车在倒着开似的,同时,近乎机械地浏览着这一条条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正在隧道里穿行着的火车,以及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 ?象征着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⑤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喳一声落了下来。姑娘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譬的鬓发。她的形影浮现在煤烟和灯光当中。
⑥这当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zhì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桔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桔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⑦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桔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地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⑧直到这时我忘却了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有删改)
注:芥川龙之介:日本著名小说家,代表作《罗生门》《竹林中》《鼻子》。
(1)按拼音写汉字:鳞次zhì(_____)比
(2)第①段划线句是_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作者对姑娘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 )
A.“我”不看晚报和看晚报都表现了“我” 疲劳和倦怠,心灰意懒。
B.第⑤段作者描写了姑娘开窗子的过程,生动地突出了姑娘的年龄。
C.第⑥段对三个男孩的描写可以看出男孩们对桔子的渴望。
D.第⑦段说“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表现了“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变得积极乐观。
(5)小说中两次描写“桔子”的颜色,突出它金色、鲜艳的特点,作用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综合性学习
6.阅读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
“英雄”一词在古美诗词中经常出现,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那些能够-呼百应、叱吒风云、万民敬仰、天下归心、文能定国、武能安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发挥英雄本色,建功立业的人才可以称为英雄。
(材料二)
其实这是对英雄的误解。在和平年代那些爱国爱家、勤奋工作、舍己为人、一心为公、默默奉献的人也是英雄。2019电视剧品质盛典在上海举行。当晚,最感动的时刻来自于“年度特别致敬”荣誉的揭晓。84岁高龄的牛犇获得这一荣誉。牛犇的座右铭是“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角色不分大小,表演不分高低。”他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材料三)
纪念英雄是人类的良知,也是国际社会的价值共识。法国有厚重的英雄历史、英雄文化和英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法国人对英雄的纪念和缅怀都不会褪色。相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英雄,历史虚无主义就会趁虚而入,就会陷入国家向何处去的困惑。所以要铭记历史,坚决回击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的错误思潮。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坚决追究损毁英雄形象者的法律责任。着力培训敬重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
(1)下列诗歌的作者不是“叱吒风云、万民敬仰”的英雄的是( )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2)我们国家要形成纪念英雄、崇敬英雄的社会风气,所采取的措施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介绍一位你心目中的当代英雄,并说出理由: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文
7.题目:慢慢地,我学会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如管理时间、换位思考,阅读名著等。(2)用详实生动的记叙描写表现中心,写出真情实感。(3)字数:600字以上。(4)用小A小B代替班级、老师、同学的姓名。
参考答案
1.晓镜但愁云鬓改肯将衰朽惜残年醒能述以文者而今识尽愁滋味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详解】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鬓、衰、钓。
2.
(1) 《孟子》宋范仲淹
(2)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不停止)这就叫丧失了人的天性
(3)B
(4) 舍生取义忧国忧民
【分析】
(1)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题空一:《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另外三本为《大学》《中庸》《论语》)。
题空二、三:《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范仲淹:字希文,祖籍邠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重点词语:是:代词,这种做法;已:停止;此:代词,这;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谓:叫做;本心:天性。
(3)
B.根据“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可知,不是只有贤人才有这种心,人人都有。故选B。
(4)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题空一:孟子在这篇文章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从中提炼:舍生取义。
题空二:根据“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可知,范仲淹在文中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点睛】
参考译文:
甲文:高官厚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它。这样,高官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认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它;以前有人为了大义宁死也不愿接受,现在为了认识的穷人感激自己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乙文: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表现,为什么呢?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为百姓担忧;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为君主担忧。这样在朝廷做官也担忧,在僻远的江湖也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3.
(1) 跟随顾虑
(2)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
(3)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
(4)人要慎重的选择学习对象,谨慎交友。
【分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如果)小鸟跟从大鸟。从:跟随。
②句意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虑:顾虑。
(2)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重点词语:善惊:容易受到惊吓;远:动词,远离;害:祸害;利:名词动用,喜欢;患:祸患。
(3)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可得”意思是:如果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也可以捕捉到。根据“大雀善惊而难得, 黄口贪食而易得”可知原因,即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
(4)
本题考查文章主旨。作答此题,要抓住主旨句:“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败也”,即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由此可知,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人要慎重的选择学习对象,谨慎交友。
【点睛】
参考译文: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鸟跟从大鸟,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鸟跟从小鸟,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过头对弟子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祸与福。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4.
(1)B
(2) 举例论证举出了恩格斯读《物种起源》《资本论》等书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
(3)第③段论述了“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第④段论述了“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读书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是从方法到态度,层层递进,所以不能调换。
(4)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5) CBA
【分析】
(1)
本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在第③段中,作者说“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形成自己独到的洞察力,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作者认为读书的质量很重要。这里“读书最重要的( )数量,( )质量”两个分句间前一句否定一种意思,后一句肯定另一种意思,是肯定否定不一致的并列关系,因此这里填“不是……而是”最合适。
A.“不仅是……而且是”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
C.“既是……也是”表示都是肯定的并列关系的关联词;
D.“只有……才”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故选B。
(2)
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③段句子“在这一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个典范。……终于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作者举恩格斯发奋研读许多有价值的好书,终于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表明读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形成自己独到的洞察力;恩格斯因为读大量有价值的书,“在后来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传播共产党主义理论中有很大贡献,晚年为马克思未完成的巨著《资本论》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表明读好书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读书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这一观点。
(3)
本题考查分析重点段落顺序。第③段作者举恩格斯读好书最终成为知识渊博的人的例子,论证了“读书最重要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这一论点;这是从读书方法的角度进行论证的;第④段作者说“学习可以有很多方法,但是这种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引用庄子和歌德的话学习态度的重要性: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读书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这是从学习态度的角度论述的。作者在这里按照从方法到态度的顺序,层层递进进行论证,因此不能调换。
(4)
本题考查归纳中心论点。文章第①段用著名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言“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来告诉我们:书是知识的殿堂,是人类最好的精神食;在第②段中作者说“读书和个人的人生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能给人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里主要论述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第③段中“读书最重要的促使数量,而是质量。一本好书能使一个人思想精密,见解精辟,形成自己独到的洞察力,并且在实际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明确表示,读书要重质量;第④段中作者人物“一个人之所以能够不断提高,与他读书始终如一的学习态度是密不可分的”,主要论述读书要有始终如一的态度;第⑤段引用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明确指出:读书让生命更有价值。因此,文章的中心论点是:读书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5)
本题考查论据。第②段主要论述读书要有明确的目标;第③段主要论述读书要注重质量;第④段主要论述读书要有始终如一的态度;第⑤段得出自己的观点:读书让生命更有价值。
这里A句的“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告诉我们读书贵在坚持,这里阐述的是对待读书的态度;适合放在④段。
B句“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的意思是:读书时,要选择好的书来读,书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而是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来读。这里和第 ③段的观点一致。
C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读书目标,因此放在第②段合适。
故①选C;②选B;③选A。
5.
(1)栉
(2) 环境阴沉清冷的环境,与“我”阴郁的心情水乳交融,渲染了灰暗压抑的气氛。为小说前半部分定下了情感的基调。与小说后半部分“我”情感的变化形成照应,并使开头与结尾两种情感形成对比。
(3) 肖像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的身份,与后文写她爱护亲人,热爱生活做对比,写出了我的思想因她而发生变化。
(4)C
(5) 金色、鲜艳的颜色,给人以明亮、温暖的感受,一扫笼罩着小说的阴暗之气。赋予“橘子”以亲情和爱意的象征意味和情感意义,显示出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给小说中的“我”,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撼。
【分析】
(1)
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鳞次栉(zhì)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2)
本题考查语句作用。
根据“天色阴沉,沉沉欲雪”,可知该句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描写方法。作者运用了“冬天”“傍晚”“阴沉”“欲雪”等词语,刻画了周边阴沉清冷的环境,色调灰暗压抑,与“我”阴郁低沉的心情水乳交融;其次,这样阴沉清冷的环境所渲染出来的悲凉冷漠,与结尾处“我”的情感变化形成对照,两种感情对比鲜明。
(3)
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根据“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可知作者主要运用了“肖像描写”的方法。通过略带寒碜的外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姑娘出身地位、家境贫穷、身份低微,然而,她却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真诚与善良爱护亲人,她的热情与我对周边的冷漠形成对比。
(4)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C项中“男孩们对桔子的渴望”判断错误,“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虽然无法听懂他们的言语,但通过“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可以知道他们来这里是给姐姐送行的,男孩们的举动是对姐姐的祝福,是亲情的表现,故错误。
故选C。
(5)
本题考查对文本词句的理解。
首先,“金色、鲜艳”是明亮的颜色,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与前文的“阴郁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一扫笼罩着小说的阴暗之气,彰显了积极的主题。
“橘子”是姐姐送给来送行的弟弟们的,是亲情和爱意的象征,显示出这位姑娘对生活的坚定信念,给小说中的“我”以强烈的震撼,让我认识到生活的真谛。
6.
(1)D
(2) 尊重自己的英雄;要铭记历史,坚决回击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的错误思潮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坚决追究损毁英雄形象者的法律责任着力培训敬重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
(3) 钟南山张文宏等
【分析】
(1)
A.“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作者是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文韬武略,叱咤风云,有杰出的军事才能,与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他是一位英雄;
B.“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作者是岳飞,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是一位令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作者是文天祥,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面对元军的威逼利诱毫不动摇,英勇赴死,他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D.“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作者是李清照,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并不是“叱吒风云、万民敬仰”的英雄;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提炼能力。仔细阅读三则材料,题干的答案在材料三中。法国对英雄的态度是正面的论说,与后面的“相反……”形成对比,以此得出结论“所以……”。将结论的内容分成三点来填空,即“尊重自己的英雄;铭记历史,坚决回击歪曲历史、亵渎英雄的错误思潮”“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坚决追究损毁英雄形象者的法律责任”“着力培训敬重英雄、捍卫英雄的社会文化生态”三点。
(3)
本题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能力。英雄的列举要围绕材料二对当代英雄的认知来选择,即“在和平年代那些爱国爱家、勤奋工作、舍己为人、一心为公、默默奉献的人也是英雄”。如钟南山,他始终站在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的第一线,置自身荣辱于度外,记人民安危于心中;袁隆平,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研究室和田间地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温饱问题贡献出了一生的心血;邓稼先,始终奋斗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这些人都是新时代的英雄。
7.范文
慢慢地,我学会了欣赏
对手,怎能欣赏?他给你带来压力,带来失落,可谓是人生旅途中的拦路虎。其实,只有懂得欣赏对手,才能真正战胜对手。
那是初中考试的最后几天,空气中弥漫着紧张得恐怖的气氛。我的神经更是绷得紧紧的,像一个吹到极点的气球,仿佛轻轻一碰就会完全炸掉。因为我有一个不同于其他人的目标:在小学最后一次考试中战胜我的对手——我的班长,小A。
说起她来,我的气是不打一处来。自我认识她以来,她就一直霸占着我梦寐以求的第一的位子。六年了,我无法超越她,她就像一座堡垒,坚固而强硬。她的身影更是像梦魇一般缠绕着我,无法挣脱。
我的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战胜她!在这关键时刻,我更是必须争分夺秒。可老师却让我们进行“一帮一”小组学习。更是点名让我帮助班里的“大难题”。此时的我像是跌入了无尽深渊。心里愤愤不平地抱怨到:只有几天时间了,为什么浪费在这人身上!我才不管他呢!心眼极小的我几句话把他打发了。就在我沾沾自喜、安然复习时,耳边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别担心,我来帮你!”不用看也知道,正是我的竞争对手——小A!只见她笑着将作业本放下,认真的阅读后,开始耐心地讲解,一遍又一遍,一题又一题,每题结束,他们都会传来朗朗笑声。紧张的气氛顷刻间被打散了,大家都被他们吸引过去。唯独我羞愧不已,脸滚烫滚烫的,心中像是装了一只乱蹦的小鹿。我感觉身后有无数人盯着我,指责我!讲题声越来越响,笑声越来越亮,我的心则越来越沉重……
几天后,小学的奋斗结束了。我终于战胜了她,可我却始终高兴不起来。我感觉别人的每一句羡慕都像痛斥,每一句称赞都像一把利刃深深刺入我心。班主任走过来,他看着我,仿佛看穿了我的心。他微笑着说:其实,你与她一样的优秀。但你欣赏你的对手时,能够发现对手的闪亮点并取长补短,这才是真正的优秀。老师的话让我醍醐灌顶。是的,我看到了她的无私,大度,我的自私小气。或许,我是名义上战胜了他,但在精神上,我早已惨败。从那时起,我才真正懂得了欣赏对手。
欣赏对手,让你超越自己;欣赏对手,让你懂得道理;欣赏对手,让你明白人生的真谛。
【详解】
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慢慢地”是缓慢的意思,这里暗含“学会”是一个过程;“我”表明文章用第一人称来写;“学会了”什么?横线上补写的词语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可以补写具体的事,如管理时间、阅读名著、做好家务等,从这个角度选材,可以写生活中、学习中的事例,通过详实的记叙和生动的描写,表现自己“学”的过程,“会”的结果;可以补写表示抽象情感的词,如理解、感恩、品味幸福、换位思考等等,从这个角度选材,立意会深一些。人总是要成长的,而成长的标志,大概就是慢慢学会了理解、包容、感恩吧,学会这些,总是通过一些事,几个生活的片段,或是一段、几段感情经历,将这些事、经历再现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悟,就是很好的作文。如我们总是忽略生活琐碎中所蕴含的幸福,家人每日的陪伴,妈妈每天准备的早餐,节日里家人的团聚等等。终于,在自己学习遇到成绩下滑的打击时,妈妈的一句关爱的话,晚上餐桌一道爱吃的菜,突然让自己感受到关爱的温暖;妈妈生病了,放学回到家,饭菜是冷的,终于醒悟妈妈每日的点滴付出便是家的温暖的源泉。就这样,在一个又一个微小的瞬间,自己慢慢学会了品味幸福。行文时,注意细节描写的恰当运用,“学会”的过程的真实再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