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周倩: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研究
发布于 2021-11-07 22:28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2021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研究
梁周倩
读2021年的试题评析,我感觉最大特点就是2021年高考试题更紧密地回应了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2021年试题评析紧扣课标和评价体系解释了不同题目设置和安排的意图。
一、立德树人
对比近三年的试题评析,无一例外都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这个话题很宽泛,包括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如“理想信念”,课标要求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它属于核心价值在“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部分。关于理想信念我们怎么做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比如2021年试题更强调了党史教育入题,联想之前的党史学习,从接受角度来看,单纯讲解可能就没有《敢叫日月换新天》这样有画面的纪录片式的效果好,纪录片可能没有《觉醒年代》这样有剧情的电视剧效果好。观看《觉醒年代》确实很多次让人热泪盈眶,也会设想学生看了会有什么反映,比如看到辜鸿铭学者运用他渊博的知识和西方人交涉时的义正言辞,会不会感叹知识的力量、知识的伟大,从而产生更大的学习动力;比如看到我们国家因为落后弱小被列强欺辱会不会愤慨,下定决心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强大等。如果有这样的效果,那爱国教育便是成功的,将超过我们的千言万语。在今天这个时代,学习样式和学习途径的多样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可以更好的利用起来。
立德树人,是一个漫长的系统的工程,是学校、家庭共同的教育工作。我们老师也许不确定每个学生具体的理想信念,但我们确定的是不断给学生传达国家育人的理想信念,不断重复、强化、渲染,形成一种文化环境,更重要的是我们老师自己要坚定相信我们传达的内容。
二、文化浸润
注重古今贯通
课标要求学生要学习不同时代不同形式的优秀文化,以增强文化自信。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文化,有些是学生能准确把握的,有些却因为时代原因而隔了一层东西。很多时候我们会奇怪学生怎么这么想,学生也奇怪文本怎么这么解读。年代相隔给理解带来阻碍,学生解读的时候免不了会融入这个时代的价值判断,这都是客观存在的。在文化方面,要打通这个“隔”,短时间内可能是有难度的,但在长时间范围内是可以逐步解决一些问题的。比如高一老师评曹操和陶渊明的诗的时候点出给学生介绍魏晋的时代特征、社会特点、个人的觉醒等,这样,学生就知道了那个时代的文学特征。
三、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一个很热的词,但是遇到情境是不是真正照顾到了?不一定。以高三最近刚考试的作文为例,主题是勤俭节约,任务要求是演讲稿。演讲稿的形式学生很熟悉。但写出来问题很大:仅仅是扩充材料,不联系实际,千篇一律。在评作文的时候就引导学生:演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传达这种观点或理念,是社会上这个理念缺失还是人们的行为有悖于这个理念?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原因、社会背景,自然就联系了现实。关于情境,如何不让它失真,还要继续探索。
四、文学理论
2021年试题评析里提到“全面发展,整体渗透”。“全面发展”里提到美育,举例是新高考1卷的现代文阅读。这两则现代文讨论的是美学领域的诗画异质问题。在高三诗歌复习过程中,有一首题画诗《题李世南画扇》,有一个问题是:诗歌描绘画面以外的景和趣有什么好处?答案是:化静为动,使画面变得有声有色。这一点几乎没有学生答出来。新高考1卷的现代文阅读正好详细阐述了这个理论,如果学生接触到这类文章,答题的时候就很自然能联想到。这就提醒我们: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读一些文艺理论类的文章。有些论述类文本就是这类优秀文章,可以重点阅读。
在引领学生读的时候,老师自己更应该加强理论修养。佟志斌教授发表在语文学习上的一篇文章,里面就提到:“了解文体学理论,教师在面对教学实践问题时,’对这些问题的意义有了更清楚的理解’,并且自觉地运用专业的理论来思考实践问题,从理论当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拥有异于常人的发现与体验。”他举例说明运用文学理论解读杨绛的《老王》,既深刻又水到渠成。
高考试题评析不仅仅是指导高考,更是指导我们整个的教学过程。
END
小编:阿娇
来吾语文
陪伴你的
高中成长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