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下资格证中学语文答案
发布于 2021-11-07 22:53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语文(高中)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去我三十里,惟命是听(《左传,宣公十五年》
2.【答案】D 帕斯卡尔《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华国辣
3.【答案】B 《浮躁》《平凡的世界》
4.【答案】A 曹禺(日出》易卜生《玩偶之家》因华图通
5.【答案】C下部分一波三折,以杀富济贫为主线,串起每个故事
6.【答案】B 江水不胜绿,梅花无赖红受不住(陆游《广都道中呈季长》
7.【答案】D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
8.【答案】B 北京城中轴线的规划始自元代而成于明代,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北京城以及这条中轴线的建成历史做一些回顾与展望
9.【答案】缺失
10.【答案】D 旨在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电子文本阅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11.【答案】B 实用文具有实用性,可以介绍事物、陈述事实、说明道理
12.【答案】C 任务3需要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比较散文和诗歌在诗意上的不同之处
13.【答案】缺失
14.【答案】B“富有意义”是指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解决现实问题
15.【答案】D 教师4侣导的自主反思有助于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二、案例分析
16.【参考答案】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应积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因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且,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要重视语文课程阅读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强调:应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研讨交流活动,鼓励学生以各种形式相互协作,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17.【参考答案】
两个错别字分别是2分,共4分;找出病句1分,说明病因1分,正确修改 2分。
18.【参考答案】
总的说出优缺点4分,结合作文内容具体分析,言之有理,8分。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1)了解作者的生平,认识其写作风格。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2)通过反复诵读、设置情境、小组合作,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激发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3)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会他对黑暗现实的反抗精神。
确立依据:
(1)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版)》提出: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文章中的表现手法。故设定了目标1和目标2。
(2)教材。教学中,学生不仅要把握作品意境,还需要在景中感悟作者思想感情,故引导学生在意境中联系作者的生平及其他作品风格,正确把握作品思想感情,故设定了目标 3。
(3)学情。高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习能力强。学生对李白并不陌生,但容易理解偏差,忽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分享学习,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品味、感悟,帮助他们进入作品的情境,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因此制定了以上三维融合的教学目。
20.【参考答案】
教学目标:通过反复诵读、设置情境、小组合作,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激发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片段:
(一)朗读切入,整体感悟
教师抓住课题,引导学生反复读课题,明确“鹏”是由鱼“鲲”变化而来的,体会庄子想象力的丰富。
(二)研读课文,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勾画出印象最深的句子并做好批注,畅所欲言说感受,教师巡视反馈,指导学生立足文本,说清理由。
第一,初识形象
1.阅读重点句子,学生整体感知其特点。
2.小组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并总结概括作者写作角度,深入体会其内涵。
3.学生发挥想象,抓住文中的这一句,畅所欲言描绘自己脑中的所想象样子,教师评价反馈。
4.播放图片及音乐,全班尝试诵读。
第二,感悟画面
1.关键词替换,学生模拟表演,增强画面感,体会作者用词之妙。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夸张手法带来的感染力。
3.拓展练习,学生分享其他古诗词中描写此类意象的句子,领悟作者语言的精妙。
4.全班尝试诵读。
(三)升华感悟,提高认知华国X面
1.教师引导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句子,谈谈感受。
2.再次回顾原文,师生共同总结。
2021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语文(初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答案】A(王湾《次北固山下》)
2.【答案】C(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3.【答案】B(茅以升《中国石拱桥》)
4.【答案】A(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5.【答案】D(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件带水纹的花衣。(排比))
6.【答案】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7.【答案】B(敝人、寡舍、鄙见〉
8.【答案】C(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9.【答案】B(综合性评价侧重学生的学习过程)
10.【答案】D(完善描写人物肖像才能表现精神气质)
11.【答案】D(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记住莲的体态等外在特征)
12.【答案】D(跨媒介学习是指引导学生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展开综合性学习)
13.【答案】B(字体字量没有达标说明学生的汉字拼音积累有待提高)
14.【答案】B(教师围绕联想和想象,描述了学生阅读体验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15.【答案】A(各个年级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可以有多样性﹐但不能忽略年级差异)
二、案例分析
缺失
三、教学设计题
19.【参考答案】
《狼》教学认识∶
蒲松龄的《狼》讲述了屠户和狼之间斗智斗勇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结尾耐人寻味。小说形象鲜明,揭露狼的吃人本质,凶狠狡诈的特性﹐表现了对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把它们杀死的主题思想。小说结构清晰,情节生动,语言简洁﹐教学本文,一方面要把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读思结合﹐参照注释,把握文章大意﹔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阅读中产生的独特感受,自由发表自己对“狼”的看法。学完本课,要能够达到夯实文旨基础、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
20.【参考答案】
《狼》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结合重要语句,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作者笔下狼的形象特点。
(3)感悟文章表现的“对狼一样的恶人坚决斗争去夺取胜利”的思想,提高文旨文阅读能力。
设计依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所以,设计本课教学目标,一方面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重要文言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文章所塑造的“狼”的形象,去感悟思想主题,提高文言文鉴赏能力。
(2)本文是一篇文言短篇小说,其中的文言知识是学生应积累的语言材料,需借用本文进一步强化语言基础;其中关于小说的情节特点、主要形象“狼”的特点,也是需要带领学生去感知、挖掘的教学内容。
(3)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文言文,具备一定的文言文感知理解能力和阅读方法。在本文教学中,应进一步学习文旨知识,积累、沉淀﹐借助内容的理解、形象的鉴赏,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审美鉴赏能力。
21.【参考设计】
教学目标:结合重要语句,通过比较阅读,感受作者笔下狼的形象特点
教学过程:
(一)感受文中狼形象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文中的狼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明确:贪婪、狡猾、愚蠢
贪婪:“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
狡猾:“少却”及走,又从之”。
愚蠢:“似人缢死状”“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二)感受传统文化中的狼形象
1.交流课下收集的与狼有关的成语、谚语
与狼有关的成语:鬼哭狼嚎、狼吞虎咽、如狼似虎、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与狼有关的谚语:前怕狼,后怕虎﹔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狼给羔羊领路最危险﹔等等。
2总结出狼的特点以及人们对狼的态度
狼的特点∶凶残、狡诈、愚蠢
人们对狼的态度:厌恶、惧怕、憎恨
(三)探究自己心中狼的形象
1.出示比较阅读要求∶蒲松龄的《狼》和毕淑敏的《母狼的智慧》,这两篇文学作品中狼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小组讨论。
共同点∶聪明。
《狼》“狼不敢前,耽耽相向”“一狼怪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捋隧入以攻其后也”。
《母狼的智慧》“狼就咬死一只动物﹐把那动物的胃吹足了气,再用牙齿牢牢紧住蒂处,让它胀鼓鼓地好似一只皮筏,它把所有的小狼背负在身上,借着那救生圈的浮力,全家过河”。
不同点:
《狼》“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这些写出了狼贪婪,凶残的特点。
《母狼的智慧》“这是一只奇怪的狼,也许它昏了头。我这样想着,一步一滑爬上了高高的沙丘。果然看得很清殪,狼在飞快地逃向远方。我下被去追,突然发现小狼不见了,当时顾不得多想,拼命追下去。那是我生平见的跑得最快的一只狼,不知它从哪儿来那么大的力气,像贴潘地皮的一支黑箭。地上有狼尾巴轻轻扫过的痕迹,活儿干得很巧妙”,这些内容写出了狼的母爱与勇敢。
2.分析比较阅读结果∶两篇文学作品中作者对狼的态度有何不同?
《狼》“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善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看出了人们对狼的态度是以狼的狡诈衬托人的智慧,对狼的嘲讽。
《母狼的智瑟》仅次于人聪明的动物是狼。那只母狼,为了保护它的幼惠,先是用爬坡延迟了我的速度,赢得了隐藏儿女的时间,又从容地用自己的尾巴抹平痕迹。并用全力向相反的方向奔跑,以一死换回孩子的生”,这些内容表现了对狼智慧、母爱的称颂。
3.根据以上比较阅读结果,再来说说你心中的“狼”。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