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发布于 2021-11-07 23:45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2021届福建省龙岩市一中高三高考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摘编自傅振国《警惕字母词侵蚀汉语》)
材料二:
(注)①飞屑吸入人体致癌:出自魏润身《挠攘》。②这种石头也能治癌:出自柳建伟《突出重围》。
(摘编自邢福义《辞达而已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汉语通用领域,字母词的不断扩张,错误引导人们将汉语英语混用。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
C.汉语与其他语言密切接触后,不免出现外来词,这在历史上有迹可循。
D.由于汉语使用方块汉字,所以我们能根据字形将同音的词语分辨清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提出了要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的观点,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B.材料一认为无相应汉语简称代替的字母词可由权威部门定期翻译公布,比如“很SA”用“很飒”代替。
C.材料二介绍字母词对使用者的三种美感引力,视觉引力、新知引力、心态引力,并对其举例分析。
D.材料二认为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并且对字母词进行汉化处理是可以弥补字母词弱点的。
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批评某些企业,他们将国货品牌的名字冠以各种外文字母符号,以此提高企业品牌的“高级感”。
B.有些字母词使用很方便,应该向大众推广。比如DNA,要是翻译出来既难记又难写,还不如DNA来得简明清楚。
C.某科研数据显示,2016年-2020年每年一周合计35天的《人民日报》样本语料中出现字母词490个,共1597次。
D.阿拉伯数字在汉语部分词汇中是替用不了的,比如“推三阻四”、“不管三七二十一(搬开再说)”。
4.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内容,概括字母词的特点。
5.有人认为,在对待使用字母词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所不同。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看花的姿态
迟子建
(选自迟子建散文集《云烟过客》,有删改)
文本二:
(选编自《云烟过客·总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文章以“看花的姿态”为题,匠心独运,透过不同的看花姿态,我们能体味到不同的人生境界。
B.第二段叙写对白先勇先生的初步印象,“闲闲的,淡淡的”,从他对春天冷淡、隔膜的态度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伤痛。
C.在酷热难当的哈尔滨,“我”以读书的方式让自己清凉,这样写既交待我对书的喜爱,又借“书”引出郑愁予先生。
D.作者引用郑愁予先生的诗句为全文做结,含蓄深沉,诗意与哲理同在,又与题目照应,结构严谨。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白先勇怀念友人的《树犹如此》,友人逝去,树亦枯死,这与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
B.文本一用“一道女娲炼石也无法弥补的天裂”形象地说明了白先勇内心的伤痛,李贺在《李凭箜篌引》中也是借助这一神话,表现出音乐的摄人心魄。
C.文中郑愁予先生在喝酒之后,谈笑风生,出口成诗,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陶渊明的形象。
D.台湾诗人郑愁予先生的诗歌以花入诗,“百合花的嘴张得太大,像在惊讶”,让人想到《雨巷》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意象同样绮丽,十分传神。
8.2003年,澳大利亚杰姆斯·乔伊斯基金会将年度“悬念句子文学奖”颁发给中国女作家迟子建。该奖项对她作品的评语是:“具有诗的意蕴。”请结合这句评语分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9.结合文本二,谈谈文本一中“野草”的气韵体现在何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摘编自《宋史·列传。卷七十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先本蜀人/从弟理/瑶/记/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B.其先本蜀人/从弟理/瑶/记/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C.其先本蜀人/从弟理/瑶/记/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D.其先本蜀人/从弟理/瑶/记/珫/皆以文章名世/世之言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唯韩亿诸子及王氏而已/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义仓,隋以后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用于紧急军情的粮仓。
B.制科,封建社会为选拔“非常之才”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
C.馆阁,北宋分掌图书经籍和编修国史等事务的机构,通称馆阁。
D.入对,指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接受皇帝的质询。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琪少有才名,文采出众。他在儿童时就学会了作诗,后考中进士,皇帝在太清楼举行宴会,让馆阁臣子作诗,他才能出众,独受褒赏。
B.王琪体恤百姓,敢于担责。他通判舒州时,正赶上荒年,请求朝廷开仓济民,在朝廷没答复,其他官吏害怕担责时,挺身而出,开仓济民。
C.王琪为政务实,颇有远见。任润州知州时,转运使想疏通常、润两条漕河,王琪上书陈述弊端,朝廷没有回复,造成后来行船不便的后果。
D.王琪不为言惑,勇揭真相。他调任江宁知州以前,江宁府发生多次火灾,有人疑是鬼神所为,王琪加強戒备,明确奖赏,纵火者很快伏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从容谓日:“卿雅有心计,若三司缺使,当无以易卿。”
(2)数临东南名镇,政尚简静,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
14.文中如何体现“琪性孤介,不与时合”?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干 戈
王中①
干戈未定欲何之,一事无成两鬓丝。
踪迹大纲王粲传,情怀小样杜陵诗。
鹡鸰②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
安得中山千日酒③,酩然直到太平时。
(注)①王中南宋末诗人。②鸰:一种嘴细、尾、翅都很长的小鸟,只要一只离群,其余的就都呜叫起来,寻找同类。语出《诗•小雅•棠棣》。③中山千日酒:传说中山有人造的酒,饮后能醉千日。泛指美酒。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戈”作为古代的两种兵器,一般泛指战争,本诗以“干戈”为标题,暗合写作背景。
B.首联点题,“欲何之”暗示了战乱波及范围之广,“两鬓丝”写诗人无力改变局势而徒添白发的愁绪。
C.颔联诗人以王粲和杜甫自比,表明自己当前颠沛的行踪和忧伤的情怀与两人相似。
D.尾联中诗人想要觅得 “中山千日酒”,一醉解愁,意在表明自己想要在酒中解忧,暂求一时安宁。
16.诗家语曰“诗贵含蓄意蕴深”,请结合诗歌的后两联加以赏析。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实,并由此得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这是“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2)屈原《离骚》中写当时社会中的人们违背准则,把苟合取悦于人奉为信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晏殊《浣溪沙》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被誉为“天然奇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层层覆盖
B.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将被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层层覆盖
C.阳光、积雪和落叶,还有纷至沓来的脚步声,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D.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还有阳光、积雪和落叶,将把他留在这条古道上的屐印层层覆盖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2.请分别用一个判断句概括以上三个段落的内容,每个句子不超过25个字。
七、材料作文
23.根据材料,完成作文。
答案以及解析
1.B
2.B
3.A
4.①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②字母词来自外语;③字母词具有语用价值(具有三种美感引力);④字母词有局限性(缺乏群众基础)。
5.示例一:同意。①材料一认为在面对公众的通用领域使用字母词必须有所限制,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滥用,会冲击中国文化。②材料二认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字汉语的混乱,不必担忧。
示例二:不同意。①两则材料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②材料一认为在个人生活领域和专业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材料二认为字母词配合汉语使用,有积极意义。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英语改变着中国年轻人对汉字汉语的感情,这会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说法不当,由材料一第二段可知“冲击中国文化的基础”的前提是“如果任由字母词扩张、滥用”。
故选B。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B.“比如‘很SA’用‘很飒’代替”举例不当,SA不是字母词,是“飒”的汉语拼音字母。
故选B。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并进行运用的能力。
B.“向大众推广”不对,材料一认为在面对类似“人行道”的公众通用领域,字母词像机动车一样应禁止使用。
C.材料一明确指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文规定,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等五个方面,必须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所以明显不符合材料一的观点。
D.认为阿拉伯数字在某些词汇中无法替代,这论证了汉语汉字有自己的应用规律,不属于字母词的使用范畴。
故选A。
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答题方向是找“特点”。字母词,由字母组成的词。相关信息有,专业用语用词,专业领域的专用名词比如X光、B超、A股、B股等,“CPI”(消指),“PM2.5”(微尘2.5颗粒),GDP(国内生产总值),TRT(蛋白质粉)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等等。得出字母词的构成特点:字母词由英文字母或由英文字母、数字、汉字等混合构成;
字母词,这个字母是英文字母。相关信息有很多,如: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中国制造的产品始流行“洋名”或汉英混合的名称,公共建筑、楼盘上的英文标识,“字母词来自外语”“不懂英语”等。得出字母词构成特点:字母词中的字母来自外语,是英文相关词语的第一个字母缩写形式。
材料二介绍字母词,第三和第四自然段是重点,“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具有语用价值”和“有局限性”两点内容很好概括。
5.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一,分析字母词问题,肯定的少,否定的多,作者持担忧态度;材料二则是肯定的多,否定的少,作者持欣赏态度。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先要确定一种态度,同意还是不同意。然后同意就找两者的共同点,不同意就找不同点。
示例一:同意。材料一认为字母词迅速扩张,向社会发出了汉语英语可以混杂的错误信号。
英语入侵汉语,危及汉字汉语的安全,应该对字母词的使用加以规范和限制。在通用领域限制字母词,不仅是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尊重,也是对不懂外语者的理解和尊重。
材料二认为字母词的使用不会引起汉字汉语的混乱,不必担忧。汉语中出现外来词,自古有之。汉语的突出特点是使用方块汉字。正是因为字的形体有所不同,才保证了不会引起误解。这是使用拼音文字的书面语做不到的。(言之意外,面对外来词,汉词对自己表意优势,要有自信。)
示例二:不同意。
两则材料都辩证地看待了使用字母词的问题。
材料一认为专业领域,字母词对汉字汉语的影响甚微。在个人生活领域和专业领域可以使用字母词。认为在公众的通用领域,字母词来自外语,不符合我国通用语言的规范和标准。可以找到对应的中文简称代替字母词,同样简单好用。
材料二认为字母词配合汉语使用,有积极意义。要看到字母词的语用价值:①视觉引力;②新知引力;③心态引力。可以把字母词看成是一支外来的特种生力军,让它配合汉语汉字,发挥其特定的作用,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不必担忧因字母词的普遍使用会引起汉语汉字的混乱。
另一方面,要看到字母词的局限性。字母词的使用,缺乏实实在在的群众基础。
“辞达而已矣。”字母词存在弱点,广大群众看不懂的东西,其生命力是有限的。解决办法:编写一部《英文字母词词典》,立项研究如何做好字母词汉化的工作。
6.B
7.B
8.①这句话将“低沉而忧郁的歌声”与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融在一起,意境幽美而空灵;将歌声比作“夜鸟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比喻十分独特而又生动。②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了愁予先生的歌声里传达出他那惆怅而美好的情怀,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感受到一种幽寂而美好的意境之美和惆怅深沉的情怀之美。
9.①文中所写之人如“野草”般充满生机。白、郑两位“风雅”先生,懂得爱怜、顾眷、欣赏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哪怕生活中经历过坎坷,也依然充满了热情,用寂寞、沧桑的心来欣赏生活中的美。②文章所思所感如“野草”般涤荡心胸,引人深思。由“我们这一代人”与白先勇、郑愁予看花姿态的不同,继而引发了对当今文化创作与文化审美的反思。③散文的风格如“野草”般率性自然,有一种温暖的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
【分析】
6.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能力。
B.“从他对春天冷淡、隔膜的态度可以窥见他内心的伤痛”分析错误,依据原文“我想白先生一定是因为看了太多繁华的“春”,胸中弥漫着旧时光中花朵的沉香,才会在春光中如此的超然、安详”可知,白先生并非对春天很冷淡,很隔膜,他在春光中表现得很超然、安详,只因为他经历了很多的人世沧桑,曾经品味过生活中众多的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美好人性和美好的友情,也品尝过失去这些美好的痛苦,有一颗历经寂寞、沧桑的信,但他内心里深藏着对春天、对那些美好事物、对生活的热爱。
故选B。
7.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我曾经看过白先生的《树犹如此》,是怀念他的朋友王国祥的,写得催人泪下,感人至深”“王国祥离去了,白先生家花园中的一棵高大的意大利柏树也随之枯死”等内容可知,白先生的《树犹如此》表达的是对朋友去世的悲痛之情;辛弃疾在《登建康赏心亭》中所写的“树犹如此”是运用典故,借恒温的故事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是不一致的。
C.“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归去来兮辞》中“引壶觞以自酌”的陶渊明的形象”理解错误,郑愁予喝酒之后,出口成诗,这是说明郑愁予对现实生活热爱之情的流露,但陶渊明的“引壶觞以自酌”说明的是陶渊明因不满现实的黑暗而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情。由此可以看出,二者所表达的情感是不一致的,所以郑愁予这种热情如火的形象不可能如陶渊明一样。
D.郑愁予的诗歌以花入诗,是作者借“花”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雨巷》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所写的“丁香”是来修饰“姑娘”的,是用来说明“姑娘”美丽的,二者虽然都写花,但二者的表达目的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让人想到《雨巷》中……”不合情理。
故选B。
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的能力。
“具有诗的意蕴”意思是说迟子建的语言具有诗歌运用优美意境表达含蓄情感的特点。句子“那低沉而忧郁的歌儿在月色中回旋,宛如夜鸟的翅膀轻触着花树”中,作者将“歌声”“月色”“夜鸟”“花树”等意象交织起来,融为一体,使句子意境幽美而空灵;作者将“歌声”说成是“夜鸟的翅膀”,将作为听觉的“歌声”比作是表示视觉的“夜鸟的翅膀”,这里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作者将抽象的“歌声”比作具体可感的“夜鸟的翅膀”,化无形为有形,从而表达了郑愁予先生歌声中的惆怅而美好的情怀这种抽象的情感,化为有形可感,深深触动“我”的心灵,让“我”在这种幽美而空灵的意境中感受到“低沉而忧郁”的情怀。
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首先,由文本二第二段内容可知,作者笔下的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相互搀扶”、令人“惊艳”的特点,文本一中的白先勇和郑愁予的生活经历同样具有“野草”这种特点:二人是“风雅的人”,“他们俩,虽然年过古稀,但他们身上那种美好的情感,从他们看花的姿态上,可以充分感受得到”,二人对生活的态度,不管经历了什么,依然会以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依然对生活充满热情,“绿意荡漾”。
其次,由文本二第三段内容可知,作者笔下的野草具有“率性”、“带给我无限的感动和遐想”的特点,文本一中的白先勇和郑愁予的作品同样具有“野草”的这种特点:二人“看花姿态的不同,作品所呈现的气象就大不一样了”,白先勇先生“看花的眼神是怜惜的”,“愁予先生的诗歌意象绮丽”,他们的作品都能给人鼓舞人心的诗意和温情。
最后,由文本二第四段内容“我们看花,是用眼睛;而他们看花,用的则是寂寞、沧桑的心”可知,作者笔下的野草具有净化内心,引人深思的作用,文本一中,作者通过对白先勇先生和郑愁予先生他们作品风格的不同的叙写,引出了对当下文化的反省,“我们这一代人,传统文化的根基浅,缺乏琴棋书画的浸染,对西方文化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为什么我们“难写出有大品格的作品?我想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底蕴还不足,境界还不够深远”。这些反省也正是文本二中“野草”所具有的气韵在文本一中的体现。
10.A
11.A
12.C
13.(1)皇帝随口对他说:“卿一向有智谋,倘若三司缺执掌的官员,应当没有人替代你。”
(2)多次治理东南名镇,为政崇尚简约沉静。常痛恨庸俗的官吏装饰供应过客食住和车马的馆舍来猎取名声。
14.①向朝廷陈述十二件事,针刺时弊;②痛恨沽名钓誉;③不理会流言蜚语。
【分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大意是:王琪的祖先本是蜀地人,叔伯弟王珪、王瑶、王玘、王珫,都因为文章名扬于世。世人说官家子弟能努力求学,得到富贵,不靠父兄的勋功或官爵而得到授官封爵的人,唯有韩亿众子及王氏家族的孩子而已。
“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都是“言”的内容,因此“言”与“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必断开,排除BCD;
“衣冠子弟能力学取富贵不藉父兄资荫者”其实是定语后置句,句子过长,可以在“富贵”后稍作停顿,而不能在“衣冠子弟后停顿,排除BD;
“父兄资荫”是“藉”的宾语,中间不必断开,排除CD。
故选A。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用于紧急军情”错。义仓,旧时地方上为防备荒年而设置的公益粮仓。可见应是“用于公益的粮仓”。
故选A。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朝廷没有回复”错,原文是“转运使欲浚常、润漕河,琪陈其不便,诏寝役”,可见是“诏寝役”。
故选C。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题得分点有:“从容”,随口;“雅”,一向;“使”,执掌的官员;“易”,代替。
(2)题得分点有:“临”,治理;“尚”,崇尚;“疾”,痛恨;“沽”,猎取、猎取。
14.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孤介”“不与时合”的含义,“孤介”就是“耿直方正”,“不与时合”就是“不随流俗”。
然后筛选能体现这两个词语含义的事件,比如第一段中“上时务十二事,请建义仓,置营田,减度僧,罢鬻爵,禁锦绮、珠贝,行乡饮、籍田,复制科,兴学校”,向朝廷陈述十二件事,针刺时弊;最后一段中“每疾俗吏饰厨传以沽名誉”“间造飞语起谤,终不自恤”,痛恨沽名钓誉;不理会流言蜚语。这些都能体现其“孤介”“不与时合”。
参考译文:
15.D
16.后两联,诗人在表情达意上,含蓄委婉,综合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①借物抒情(或者“比喻”)。“鹡鸰”喻指漂泊异地的兄弟,表达了思念之情。“乌鹊巢寒”句说自己在外流离失所,像月夜里的乌鹊一样找不到栖息的树枝。
②用典。“乌鹊”语出曹操《短歌行》,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中山千日酒”表达期盼太平的美好愿望。
③反问。尾联运用反问句,表达对现实(统治者)的不满之情。
【解析】
1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意在表明自己想要在酒中解忧,暂求一时安宁”错误。尾联意在表达对国势动荡的痛心疾首、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故选D。
1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鹡鸰音断云千里,乌鹊巢寒月一枝”,前一句中“鹡鸰”为鸟,古人常用此鸟来比喻兄弟,“音断云千里”是说兄弟相隔千里,此处借助比喻表达对兄弟的思念之情;后一句是说归依无主,怀才不遇,这里用典故,曹操《短歌行》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里既有比喻,也使用典故,表达怀才不遇的怨愤。
“安得中山千日酒,酩然直到太平时”,“中山千日酒”使用典故,《搜神记》中说,中山人狄希,能酿造一种千日酒,人饮用后会一醉千日,相传刘玄石曾因饮了此酒,醉而不醒,家人以为其死去而埋葬之,千日后,酒家得知此事,让刘家掘坟开棺,刘刚好醒来,这里使用这个典故,表达对太平的期盼;“安得”使用反问,以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17.(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的字词有:贤、墨、竞、曾、燕。
18.A
19.D
20.(示例)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和深情相拥。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根据上句“为上下山方便,他自制了前后齿可装可卸的木屐”可知,上句的主语是“他”,根据主语一致原则,排除C、D;再根据从具体到抽象和下文“骆宾王、贺知章、孟浩然、李白、杜甫、刘禹锡、孟郊、贾岛……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先后走上这条浙东古道”可知,“纷至沓来的脚步声”要紧承下文“骆宾王、贺知章……”的标准,可排除B。
故选A。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的句子中“时光”“冲刷”和“悠悠古韵”“扑面而来”都是把抽象之物当作具体之物来写,因此,运用了拟物的手法,属于比拟手法;“古道”之“面目模糊”是拟人,也属于比拟手法。
A.“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手法。将君子之间的交往比喻成像水一样淡泊;而小人之间的交往比喻成像酒一样甘甜;同时,两者之间的交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两”对“一”,“黄鹂”对“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对仗十分工整;
C.“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丝竹”用来代指音乐。
D.“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运用了比拟的手法。“秋思”之“落”属于把抽象之物当作具体之物来写,是拟物手法,拟物属于比拟。
故选D。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在古道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中“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缺少主语并且语序不当。根据文段“……四百多位唐代诗人先后走上这条浙东古道”可知该句主语为“古道”,因此让“在古道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中的“古道”做该句的主语,修改为“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
同时,“见证着人与自然的深情相拥和一见钟情”语序不当,因为该句“见证”后是“人与自然”,根据对应原则,因此对应的词语应该是“一见钟情和深情相拥”。
修改后为:在那段梦境般的时光里,古道见证着人与自然的一见钟情和深情相拥。
21.①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②棉花生产已实现高度机械化
22.①新疆是中国出产棉花最多的地区。②新疆棉花是世界上品质最优的棉花。③“政府强迫本地劳动力”的说法是荒谬的言论。
【分析】
2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个空根据“夏季温差大,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充分,棉花生长时间长”,填入概括的句子“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第二个空根据“新疆棉花的机械采摘率已达69.83%,其中北疆的机械采摘率已达95%”,填入和机械有关的内容,即“棉花生产已实现高度机械化”。
注意字数限制。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内容,筛选并整合文段信息的能力。
第一段,根据“棉花长势较好,单位面积产量雄据全国第一,棉产量520万吨,占国内产量比重约87%,占国内消费比重约67%”分析,抓住数据内容分析,概括为,新疆是中国出产棉花最多的地区。
第二段,根据“优越的条件使新疆生产的长绒棉达到了世界顶级品质”分析,主要从新疆地理优越条件角度概括,新疆棉花是世界上品质最优的棉花。
第三段,根据“棉农们的劳作是比较轻松的;而且,在将近50天的采棉季中,采棉工依法取得劳动报酬,平均每人能挣到上万元”分析,用事实来反驳,概括为“政府强迫本地劳动力”的说法是荒谬的言论。
注意字数限制。
23.例文:
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要点】
材料作文审题很重要。审题要明确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主旨,根据相关信息因果分析,联系生活实际确立中心。本题主要抓住关键词句“兼听则明”“‘兼听’更容易让人产生困惑,甚至迷失自我”,这是两种相对的观点,考生可以选取其中一种观点阐述,也可以综合二者来写。
【审题】
材料列出了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侧重于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因为“兼听”会让我们明辨是非、智慧通达。第二种观点侧重于要敢于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被外物左右。考生既可认同“兼听”说,也可反对“兼听”,但这两者均只涉及一面,思辨的角度太窄,最佳立意应是综合两者的看法,辩证思考,立意深远,格局阔大,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此题紧扣时代主题,又贴近考生实际,引导考生对自我与他人两者关系进行理解与思考,让考生在切身的思考中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与责任、使命与担当,思考和联想的空间都很大。考生可在具体的写作中,深入探究生活的本质:个人如何去创造生活,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大化,如何面对他人或历史的“声音”等,展现自己的思辨能力和人文积淀。
【立意】
1.倾听时代呼声,积极投身改革实践。
2.冷静倾听不同意见,审视前行方向。
3.坚持梦想,砥砺前行。
4.心有笃守,与时俱进,争做有为青年。
5.学会倾听与坚守自我
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7.有选择地倾听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