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我们在一起.评电影《我来自纽约II》(又名《当我们在一起》)

发布于 2021-11-26 20:10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电影《当我们在一起》是《我来自纽约》的续集。影片继续延续了第一部中的人物和关系,讲述了林师傅一家人团聚之后发生的故事。



林师傅关闭了自己的推拿诊所,搬入了新家,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退休生活。作为一个父亲,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他依然牵挂着唯一的女儿淑娴。虽然,淑娴已经是一个事业成功的服装设计师,但在父亲的眼里,她始终是个女人,需要给自己找一个好的归宿。在当代社会,婚姻对于很多独立女性来说,已经没有像传统观念里那样重要的地位,不婚主义也在一部分人群中相当流行。这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不过是每个人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但话又说回来,从社会的宏观层面来看,稳定的婚姻关系是家庭的前提,而稳定的家庭则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影片里的淑娴不是真的不想走进婚姻,而是在爱情的道路上遭遇到了挫折。此时,身边亲人或朋友的关心才能鼓励她重新鼓起追求幸福的勇气。从这个角度来看,林师傅真是一位非常负责任的好父亲。



由于演员档期的问题,影片里淑娴的扮演者由宣萱换成了吴天瑜。如果说,在第一部《我来自纽约》里宣萱在有限的戏份里准确地诠释出了这个女儿性格坚强,倔强的一面;那么在续集里,吴天瑜的表演则将淑娴这个人物大气,温婉的成熟女性形象展现得更加充分。同一个人物,不同的两个演员,在影片里实现了“无缝对接”,令观众感觉不到任何突兀,这正是演员表演功力的集中体现,可以说,宣萱和吴天瑜两人一起成功地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


《当我们在一起》继续走温情的风格路线,而相比于第一部《我来自纽约》,续集在故事性上得到了明显加强。推动剧情发展的矛盾得以具体化呈现,一切围绕着林师傅的老人失智症展开。生老病死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影片如何展现体现了创作者的心态和思想。在这部影片里,观众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对疾病,衰老的态度,不是猎奇心理,也不是悲观失望,而是一种从容的应对:在相互关爱的基础上,努力改变可以改变的一切,顺应承认那些不可改变的命运安排。


在第二部里,狄龙的表演有了更大的空间,林师傅这个主要人物被塑造得更加立体,丰满。凭借“林师傅”这个人物,狄龙获得了澳门电影节最佳男主角的奖项。作为资深演员,狄龙对人物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并且采取生活化的方式去诠释人物,几乎褪去所有表演的痕迹,但又把握住了应有的节奏。曾经有人说:“演戏最难的是和孩子还有动物一起表演。”笔者作为观众从狄龙和影片中几个小演员的对手戏中感受到的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非常自然,亲切,仿佛他真的就是孩子们的外公,朋友。影片里林师傅和外孙女思家之间的感情没有刻意被渲染,而是还原出生活里大多数祖孙间真实的感情状态。


回想起自己的外公或是爷爷,是不是会感到和影片里的这个林师傅很像呢?他和孩子们看起来有距离感,但实际上,他把所有的疼爱倾注在生活里的每一点一滴。也正因为如此,孩子们愿意和他在一起,愿意走进他的世界,愿意帮助他解决病痛。其实,林师傅自己心里很清楚,这不过是孩子们的天真而已。就像他在影片里看着为自己的病症焦急的思家和阿宝,说出的一句台词:“你们这么小,怎么能帮到我呢?”一样,生活里的长辈们从未希求从我们这些小辈身上获得什么回报,他们只是尽自己所能为我们付出一切。


随着病情变得严重,林师傅开始考虑将自己送进养老院,他不想成为家人的包袱。然而,邻居明哥的话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家人应该在一起,人生才不会留下遗憾。林师傅的心底始终有一件心事未了,那就是女儿淑娴的终身幸福。这里剧情开始转折,也照应到开头林师傅和淑娴的谈话。





和《我来自纽约》一样,影片的重要场景都和传统节日相关联。中秋节的晚上,林师傅去买淑娴最爱吃的月饼,碰巧遇到了当年和她一起私奔,后来抛弃她的前男友浩南。淑娴成为单亲妈妈是林师傅心底永远的痛,当他再次认出浩南时,忍不住狠狠地骂了他一顿。这就是父亲,永远说着最狠的话,看起来最无情,却是实际上最心疼女儿,最能在关键时刻为她鸣不平的一个人。



暗淡的雨天,照映出林师傅内心复杂的心情。浩南的出现,让他回想起往事。虽然患了失智症,但正如他所说,淑娴和思家他永远不会忘记。从淑娴对感情的态度,林师傅大概明白女儿的心意。在这一刻,他做了一个重要决定——要在自己还清醒的时候,成全女儿和浩南,给家一个完整的家。影片在展现林师傅作为一个父亲的复杂情感时,采用了非常简洁的剪辑和转换,没有赘余的台词,只用了一个背影的长镜头,就将情感和信息传达给了观众。朱自清先生曾经写下散文名篇《背影》,让几代读者记住了自己父亲的形象。笔者想,也许导演是受到这一点启发,才在影片这里给了林师傅的背影定格下几分钟的镜头。天下的父亲各有不同,但对儿女的心情却是那么相似,永远操着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在林师傅的撮合下,浩南终于和淑娴再次见面。因为血缘的关系,思家和浩南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在这个过程中,浩南也受到了教育,他开始醒悟过来,当初自己的行为是多么错误,他逃避责任的同时也让一个原本温暖完整的家破碎掉了。这里情节的设置符合影片浪漫,温情的基调。现实世界里已经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但依然挡不住人们心底的愿望:求一个圆满,希望破镜重圆。这样的理想刚好在电影里实现。


林师傅病情的发展让他本人和淑娴,思家都觉得辛苦。影片呈现这一部分时,向观众传达出一种认识:疾病挑战的并不只是个人,而是一个家庭。病人本身承受疾病的身心折磨,而家庭其他成员其实也在心理和情感上共同承受压力。这不是一个简单轻松的过程,但却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最终要经历的结局。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对人生做最后的告别,这个相对沉重的话题也被包含在影片创作者的思考里。




影片最后的部分给观众留下的感觉不是悲情,是温馨甚至还有些浪漫。用思家在电影里对外公讲的话来回答就是:“只要你还在,一切就足够了。”人在最后的时刻,会想起自己最牵挂的人,会记挂着自己没有实现的心愿。想要完全没有遗憾,大约是不可能,但那些深藏在人心中的珍贵情谊却是最好的回忆,永远都在。



关于林师傅的病情,电影采用了开放式的结局。他是否失去记忆,忘记了亲人,看来已经不那么重要。疾病也不过只是人生的一个状态而已。当我们在一起就是信念,就是支柱,就是勇气,有这些已足够。看这部电影时,笔者感动之余,更多体会到的是一种面对生老病死这些人生常态时的平和心境。可以说,从影片可以看到创作者对人生,亲情,家庭的态度和思考。影片并不旨在炮制一部催泪大戏,它更看重的是对观众的启迪和与观众的精神交流。有情感,有态度,有对生活和人的关怀和,这正是该片的可贵之处。




若喜欢此文,请记得gongzhong号——业余娱记!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