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碎碎、闪闪烁烁的文学感思

发布于 2021-11-26 20:13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在里面把一些零零碎碎的“花瓣”扫在一起,就变成了这些文字……


1

过年的晚上,看看南朝的诗歌,应着这暖暖的夜色,突然发现许多不错的诗歌。简单自然,却打动人: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攀条摘香花,言是欢气息。我想,应该是这样的罢:是春天,是春天最新鲜的时分。自然,如沉浸在薄薄的雾中,一切若有若无。是春水,蔓延至天际;还是那春草,隐约至天际?终于,第一朵桃花开放,一路引燃过去,照得我,睁不开双眼,在闭目的那一瞬间,突然闻到,天地之间,都是你的气息。

2

夜读王安忆,被那种对文学的使命感感动,仿佛回到九十年代。她们努力表达世界,而我们努力读她们的作品。都试图走向目的、走向彼岸。如果一直这么简简单单就好了,没有想到,等待文学的将是一个巨大无边、快速旋转、无法停留、没有归宿的世界……而文学在这种旋转之中,早已如流星般坠至边缘。世界如一巨大的商场,只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很少人推门出去,望一眼苍茫的天地的景象。

3

南朝的许多诗歌,很干净的忧伤与光线:落宿半遥城,浮云蔼层阙。玉宇来清风,罗帐延秋月。结思想伊人,沈忧怀明发。谁为客行久,屡见流芳歇。河广川无梁,山高路难越。喜欢那种可以整个夜晚专注思念一个人的感觉,喜欢那种山高水长的距离感,喜欢夜半清风秋月吹拂衣襟……

4

天色渐暗,童话般的花草世界也越来越不分明了。金银花和风车茉莉的清香一阵阵氤氲过来,似乎在提醒我,白天的一切都是真实的。真想留住天光,留住色彩;然而,花草即便在暗色中,似乎也在噼噼啪啪开放着,燃烧着……她们如此恣意率性奔放美好,倒让我为难。到底是该像张九龄那样一边吟着“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淡定而去,还是该如苏轼般“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5

暴雨无课,在家听雨看书,看至焦竑五律,便觉心神清爽:一笑同幽事,移阵向夕阴。长风吹片雨,萧飒动高林。自爱丘中赏,还同泽畔吟。相看意不尽,凉露满衣襟。化城围野色,空翠落秋阴。与客开香积,谈玄傍竹林。楚天留宴坐,花雨助清吟。一酌那为贵,因之披素襟。

6

戏剧对受众心理的影响:由于日常生活是琐碎而冗长的,我们每个人都不能预期未来或者整个人生,不敢设想人生转折或变故时自己的选择和反应;同样,我们所到的他人的日常生活及历史事件也是碎片,不能呈现出完整性和某种意义。而戏剧其实是一种很好的弥补,它让受众感知一段相对完整的历史和人生,让受众寻找某种关联,在关联中又建立意义,甚至可与释放自己的焦虑和压抑破碎的情绪。从这种意义上而言,戏剧无疑刻意成为后现代的一剂良药。

7

晚明卓发之:国家举天下英雄束之枯管三寸之内,又束以经生之家。取其断断无用者,阴夺其气而弱其骨,以寓销锋镝放马牛之意,至深远也。

8

汪曾祺说:“我以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的抒情诗……都反映了一个民族对生活的挚爱,对活着所感到的欢悦。他们把生活中的诗情用一定的外部的形式固定下来,并且相互交流,溶为一体。风俗中保留一个民族常绿的童心,并对这种童心加以圣化。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风俗是民族感情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民俗学最好最美的阐释,甚至优于民俗学家的阐释。

9

其实《史记》早为中国史学确立了一种书写方式,以及提出了极高的书写要求。真正优秀的史学家,有极强的收集史料、梳理史料、分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想象力、虚构的能力、优美的文笔也必不可少。历史是一种进入、理解甚至感同身受,同样的,要能够流畅而生动地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而现在的史学论文,许多不免味如嚼蜡。

10

“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以起。夏之风,横行空中,故树梢多风声。秋之风,自上而下,木叶因之以落。冬之风,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郎瑛《七修类稿》)古人之观察,细腻而美……

11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曾阴。远水兼天净,孤城隐雾深。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沈。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读杜诗,便觉天色渐暗,水色渐迷,风声渐响,天地渐冷。人迹渐罕,秋意渐浓……

12

越剧是一句一句用心唱的,每个句子的旋律令人沉醉;昆曲是一个字一个字用心唱的,每个字的旋律令人沉醉。在这样一个雨天的早晨听昆曲,听那么多美好惆怅的文字,是如水般缠绵不断的感觉,每一处呼吸,都令人怦然心动。

13

“若待皆有事,应难更有花”,李昌符以此诗伤错过春日,我引此诗叹人生……

14

杜牧和李商隐,出生迥异、个性迥异、经历迥异、诗风迥异,然而殊途同归。年华流逝,一切豪放与缠绵,得意与失意逝去,面对乐游原,只是一种无可如何的生命流逝的沉痛之感,志向未酬的无奈之感,单薄人生飘泊于厚重天地之感。夕阳,暂时投射下每个经行者单薄的、亦真亦幻的身影。杜牧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5

柳宗元: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除了寂寞,还是寂寞。如楚天般无边的寂寞……

16

宋词之寒:水云寒;寒烟翠;寒声碎;寒蝉凄切;罗幕轻寒;高处不胜寒;拣尽寒枝不可栖;寒光零乱;黄菊枝头生晓寒;寒鸦万点;漠漠轻寒上小楼;纯色浮寒瓮;零乱多少寒螿;寒更每自长;斜风细雨作清寒;剔尽寒灯梦不成……碎的、轻的、零乱的、散漫的、长的、翠的、昏黄的、金色的、水寒云寒光寒灯寒春寒秋寒风寒雨寒花寒枝寒鸦寒蝉寒螿寒瓮寒更寒声寒,天地皆寒。

17

日隐天暗,四野悄然,不辨春秋,难知晨暮。忽逢卓珂月《山中晚烟赋》,恍惚迷离,顿觉此亦人生真境。

18

生命中,那些闪闪烁烁的光,令人怅惘,是一种不定的美,转瞬即逝的美,然而又是永远活泼着的美。会暂时映亮人生,照亮苍白的纸。让我们收拾如春日暖阳里,那闪闪烁烁落花般的词句:淡荡春光寒食天;船动湖光滟滟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秋水斜阳演漾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片帆烟际闪孤光;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唤起两眸清炯炯;日暖桑麻光似泼……

19

孟浩然之自然,比王维更自然。王维是感悟自然,孟浩然是经行自然。王维之自然静,孟浩然之自然清。其诗中清气散步天地,追随旅人的每一步: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渐到鹿门山,山明翠微浅。读其诗正当早春之清晨,万物复舒,蕴清朗之气。虽略清冷,却使人神清气爽……

20

令狐楚临终前托李商隐代草遗表,说:吾气魄已殚,情思俱尽,然所怀未已。强欲自写闻天,恐辞语乖舛。子当助我成之。这段话其实很感人,不只是骈辞俪句难写之意,里面有一种对文字的敬重,视若神明,用生命写文字的意味。

21

夜深不寐,想起今日所读姜白石之句,表面冷漠,似无所谓,内里却深情沉痛,无可奈何,真正契合中年之感。其词云: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

22

李白的《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感》中有二句诗“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情境似曾相识,好像就是“床前明月光”之七言版本,明月、霜白、对酒、玉床,都是一样的。所以更加能证明所谓床,就是井栏。后面两句很酣畅抒情: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畅酣万古情。

23

看《两浙游记》,拈出两段瀑布文字,绝胜今日之作。蒋薰《天台山记》:仰瞻瀑布更奇,若披氅衣冒雪前也,若月明孤屿望梅花百树也,若白鹤横江而翔也,若阆风之峻、蜀涛之驶也,若玉山之颓,崩屿裂壁也,若神女之来,拾珠坠羽也。袁枚《浙东三瀑布记》:未到三里外,一匹练从天下,恰无声响。及前谛视,则二十丈以上是瀑,二十丈以下非瀑也,尽化为烟,为雾,为轻绡,为玉尘,为珠屑,为琉璃丝,为杨白花。既坠矣,又似上升;既疏矣,又似密织。风来摇之,飘散无着;日光照之,五色佚丽。

24

《小窗幽记》之片言: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清斋幽闭,时时暮雨打梨花;冷句忽来,字字秋风吹木叶。春云宜山,夏云宜树,秋云宜水,冬云宜野。扫石月盈帚,滤泉花满筛。一勺水,便具四海水味,世法不必尽尝;千江月,总是一轮月光,心珠宜当独朗。

25

“天命无怨色,人间有素风”,有时迷与悟只在刹那之间。人生的基调是简单的素色,无更多于有,不会永远浓墨重彩,要接纳自己以及他人生命里的干净简单的灰色,而不是用各种浮光掠影来掩饰或拒绝。

26

唐太宗之诗,以五律为多,承六朝遗风。属对工整,状物精美,字词揣摩,颇为认真。然如初学之人,提笔紧张,唯恐字字出错,故整体较为刻意。如“露凝千片玉,菊散一丛金””水光鞍上侧,马影溜中斜”“细叶凋轻翠,圆花飞碎黄”,颇为拘谨,有应试文章之感。然亦有放松天然之句,如“晚烟含树色,栖鸟杂流声”“散岫飘云叶,迷路飞烟鸿”“莲稀钏声断,水广棹声长”“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所有诗中,以《过旧宅》三首其一为佳,气韵较为流畅,有帝王之气。“新丰停翠辇,谯邑驻鸣笳。园荒一径断,苔古半阶斜。前池消旧水,昔树发今花。一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太宗诗中有“珠光摇素月,竹影乱清风”之句,正可拈出其诗特点,用刻意之语写自然之景。

27

唐明皇之诗,端起架子,时时不忘帝王身份,故亦少佳句。本想于其诗中,感受音乐舞蹈之盛唐气象,亦少踪迹。惟《春中兴庆宫酺宴》之序,神采飞扬、酣畅淋漓,颇有率性歌舞之感:“岁二月,地三秦。水泛泛而龙池满,日迟迟而凤楼曙。青门左右,轩庭映梅柳之春;紫陌东西,帟幕动烟霞之色。撞钟伐鼓,云起雪飞。歌一声而酒一杯,舞一曲而人一醉。诗以言志,思吟湛露之篇;乐以忘忧,惭运临汾之笔。”其诗云:“舞衣云曳影,歌扇月开轮。伐鼓鱼龙杂,撞钟角觗陈。曲终酣兴晚,须有醉归人。”另有二诗,提及唐时风俗,亦颇生动。

《观拔河俗戏》并序

俗传此戏,必致年丰。故命北军,以求岁稔。

状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譟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

《端午 一作端午武成殿宴群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盐梅已佐鼎,麯蘖且传觞。事古人留迹,年深缕积长。当轩知槿茂,向水觉芦香。亿兆同归寿,群公共保昌。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

28

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唐德宗置中和节,发布诏令:“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宜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之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唐德宗于该日宴百官,制诗。诗中景象亦如春日般新鲜光华。“韶年启仲序,初吉谐良辰。肇兹中和节,式庆天地春。欢酣朝野同,生德区字均。云开洒膏露,草疏芳河津。岁华今载阳,东作方肆勤。惭非熏风唱,曷用慰吾人。”九年之后,中和节盛况依旧,德宗赐诗颁示天下,并将诗编入乐府。“芳岁肇佳节,物华当仲春。乾坤既昭太,烟景含氤氲。德浅荷玄贶,乐成思治人。前庭列钟鼓,广殿延群臣。八卦随舞意,五音转曲新。顾非咸池奏,庶协南风熏。式宴礼所重,浃欢情必均。同和谅在兹,万国希可亲。”从德宗诗中可见赐宴歌舞、朝野同庆之盛况。二月初一,正当春色烂漫之时,此节甚美。

29

张九龄诗总体比较中正典雅,一句一对,结构感不强。然而期间有一些感伤时日的句子很美,让人惆怅。

春江晚景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旅宿淮阳亭口号 暗草霜华发,空亭雁影过。暗、空、影,好似没有踪迹,却处处是惆怅的情绪流淌。

渺漫野中草,微茫空里烟。

陪王司马登薛公逍遥楼 水去朝沧海,春来换碧林。这两句真好啊,大场景的美

西江夜行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商洛山行怀古 是处清晖满,从中幽兴多。

初发道中赠王司马兼寄诸公 景物春来异,音容日向疏。

30

宋之问的诗歌读来比较流畅,总体会有一个结构上的把握,用词也比较自然,颇有意趣。

自然和人的互动比较好。宋之问的动词用的也非常活、非常生动。

夜饮东亭 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好有生气啊

浣纱篇赠陆上人 春风艳楚舞,秋月缠胡笳。这个艳、和缠字用得真好啊。

入崖口五渡寄李适 人远草木秀,山深云景鲜。

见南山夕阳召监师不至 夕阳黯晴碧,山翠互明灭

春日芙蓉园侍宴应制 风来花自舞,春入鸟能言。

新年作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春泉洗药归,好喜欢这句啊,有种神清气爽的感觉。崔湜

661页 冀北春望 雨歇青林润,烟空绿野闲。

31

王勃诗歌中有一股自然之气在流淌,场景也基本上是在自然中展开的。然后是在自然之中倦游思归,送别。

詠风 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别薛华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郊兴 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

秋日仙游观赠道士 林泉明月在,诗酒故人同。

羁春 客心千里倦,春事一朝归。还伤北国里,重见落花飞。

夜兴 野烟含夕渚,山月照秋林。还将中散兴,来偶步兵琴。

山中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32

看见李娟散文集中的照片,怦然心动。小时候我曾在山顶望远方,远方还是无尽的山,身边只有风和草和石头和蓝天,安安静静,自自然然,好像世界不会再有别的存在,心中不生任何念想,那是永恒的感觉。

33

“春晚花放落,兰深径渐迷”“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刘洎与杨师道的诗,意境何其相近,值此初夏,草木逐渐幽深,似乎遮挡前路;春花殆已落尽,恍如隔世。然而一切均为自然天机,无需嗟叹……

34

“春泉鸣大壑,皓月吐层岑”,在这漫天惆怅的梅雨季节读到这样的句子,感觉一扫阴霾,耳目顿明,神清气爽,痛快淋漓。

35

昨日看见清代才子徐野君的一句话: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若无赏鉴家并花月美人,亦不愿生此世界。此言很有意思,首先要有美好的事物,要热爱生活;然而有了美好的事物,没有能够欣赏美的眼光亦枉然。我的教育里面,缺了“审美”这一块;还有,就是缺了超越性的理想引导这一块,生活也就变得干巴巴的、目的性非常强。而一旦目的没有达到,就会导致个体被社会否定,导致个体的全盘崩溃。蔡元培先生早就强调美育,可惜没有实施到教育中去。

36

确实应该经常到高处望一望,不然,到高铁望一望也行。看见临平山慢慢掠过,想想藕花无数满汀州的情景;看见大片的田野与秋天的色泽掠过,想想秋尽江南草未凋的诗句;一直看到暮色苍茫,看到一半秋山带夕阳。其实心中明白,这么看下去,美则美矣,了则未了。然而,能暂时美好也不错。

37

生命中,那些闪闪烁烁的光,令人怅惘,是一种不定的美,转瞬即逝的美,然而又是永远活泼着的美。它们会暂时映亮人生,照亮苍白的纸。让我们收拾如春日暖阳里,那闪闪烁烁如落花般的诗句:淡荡春光寒食天;船动湖光滟滟秋;落日熔金,暮云合璧;秋水斜阳演漾金;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片帆烟际闪孤光;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唤起两眸清炯炯;日暖桑麻光似泼……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