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第4周听书笔记回顾

发布于 2021-11-30 11:24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一起去啊,更远的地方。


本周到达的远方:《缘缘堂随笔》、《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白石老人自述》、《美的历程》、《废墟的故事》、《美的历史》。



01


《缘缘堂随笔》— 作者:丰子恺

丰子恺创作《护生画集》,是为了保护民族的心灵和国家的未来。


我们认识丰子恺,大概是从丰子恺的漫画中了解他的,但他还是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漫画家和翻译家,《缘缘堂随笔》就是他的散文代表作。


也许你会认为丰子恺的漫画缺少突破总是一个样子,觉得不能称作为大师,但是现在他的漫画却又重新流行了起来,这是因为他的漫画和文章,填补了中国艺术的空缺。


我们在丰子恺的画中能看到他的普遍的同情心,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时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时候,大多数作家都会因为政治而影响写作的题材,但他却始终坚持把绘画与佛法进行结合,始终独立于世。


丰子恺使用漫画这种形式来表现当时的生活场景,让这种简单写意的漫画风格能够留住人生中转瞬即逝的美好,用绘画和写作留住人生的趣味。


丰子恺的话有三个主题,一个是从艺术到生活,崇尚自然之美,二是保存儿童式的本真,三是在佛家的慈悲和博爱里寻求寄托。


《护生画集》由于和当时消灭四害的卫生运动有矛盾,所以他只能悄悄地画,但还是因此被批斗,他却也不在乎,只为了尽快完成这本佛教宣传画集,传播爱护生命观念的艺术。


丰子恺的画看似简简单单,但却能在他的画中见到复杂的悲哀和欢喜,他宁愿自己经历磨难,也要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保护民族的心灵和国家的未来。





02


《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作者:蒋勋

理解中国画背后的含义,就可以继承先人对于美的传统和追求,也能启发我们当代人的生活。


中国绘画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这时候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绘画-象形文字。由于祖先的生活日渐丰富,光靠写字不足以说清楚事情,于是文字和绘画就分开了,各司其职,绘画便主要做装饰作用。


第二个时期是东西两汉到西晋,毛笔成了中国画的工具。由于毛笔也是写字的工具,所以写字和画画开始互相影响,这个时期的绘画追求写实,欣赏春秋战国的绘画,就像看历史纪录片一样真实。


第三个时期是从南北朝到唐朝。这个时期出现了职业宫廷画师,他们服务于皇家,主要为了记录领导人的活动。到唐朝中后期,由于国家实力衰弱,他们便开始画宫廷妇女的生活,也就是仕女画。而在唐朝以后,山水就成为了中国绘画主题。


第四个时期是五代、两宋和元代。山水画一步步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这个时期的奢侈画家对自然观察的十分仔细,画出的画也是非常精致。


最后一个时期是明清时期。明清市场经济非常发达,画家的题材就更加丰富了,不仅可以画宫廷画、山水画,还可以给小说画插画、甚至是纸牌,还有很多对生活场景的描绘。


中国美术从实用性到为帝王将相绘画,到表达文人政治思想,再到描绘市井生活、记录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整个历史的演变是一条回归于人文的过程。





03


《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作者:蒋勋

欣赏名家的画作,是为了欣赏它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它真正有乐趣和有价值的地方。


西方美术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候他们会画各种神,因为他们觉得和这些神搞好关系就能够让自己生存的更好。


古埃及有2000多文位神,古希腊也有很多神,比如宙斯雅典娜等,而且他们在画神的时候会保持着各种人的原始欲望,比如宙斯会结婚生子。


到了中世纪的时候他们就开始画上帝了。虽然上帝也是神,但是神的种类已经非常单一了,基督教变成了欧洲人普遍信仰的宗教。


这时候的风格就变成了严格、严肃、追求戒律的主题,不再表达人的气质和欲望,表达的是对上帝的敬畏。


而文艺复兴时期又借着神的名义画人。因为这个时期复兴的就是古希腊古罗马那种丰富多彩,解放欲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因为此时教会的力量仍旧非常强大,所以画家们只能借着画神的名义画人,比如提香画的女神维纳斯就是一个裸体少妇的形态,身材丰满。


到了19世纪,西方画家们开始画风景画。画家们开始从房间里走出去,到户外进行写生,这时期出现了很多派系,比如印象派,抽象主义,立体主等。


西方美术的发展史是从神学,宗教,哲学到最后又回归到普通人身上,这和中国美术史发展历程一样,都是最终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了。





04


《白石老人自述》—作者:齐白石口述

齐白石前半生得益于传统文化的最后繁荣期,后半生处于中国艺术转型期,从而成就了他的伟大传奇。他是幸运的,但他的幸运也是中国绘画的幸运,有了他,中国绘画史上就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那么齐白石的画到底好在哪里呢?他能够用最简练的方式呈现自己丰富的情感,画画的时候一气呵成,不用刻意去展示自己的绘画技巧就能呈现饱满的画面。流派和手法会过时,但是他的真性情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所以他是不可替代无法模仿的。


齐白石是木匠出身,家境十分贫苦,但由于他天资聪慧,学习雕花的功夫进步很快,所以很快便闻名远近。再后来他开始学画画,不断的临摹画谱上的内容,然后擅长画画的名气也传开了。


我们现在大多数人熟知的可能是齐白石的写意画,比如下图这幅虾。


但其实他在初期也画过很多写实画,所以他的基本功是很不错的,他也曾经以给人画像为生,描绘人的容貌非常像,基本和照片一样。


虽然他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有名气了,但是他一直严守民间立场,不忘自己的出身,他藐视权贵,远离官场,只和他们保持单纯的买卖关系。


齐白石在40~50岁之间先后五次离开湖南远游,去感受真山真水,揣摩名家真迹,四处游历,这使得他的画画的境界有了很大的拓展和提升,所以说行万里路对艺术家来说也是很重要的。


齐白石创作时是非常的自在和放松的,他追求真性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外界干扰,所以才能做到用简单的方法实现顶级的画面效果。





05


《美的历程》—作者:李泽厚

只有把审美、艺术和历史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艺术的美。


中国历史上有五个非常关键的社会时期,也就是商周、先秦、魏晋、唐宋和明清,解读这五个时期的不同的审美趣味,对于中国艺术之美的发展历程会很清晰。


对于商周时期的艺术品,我们看到的更多是青铜器。青铜器属于祭祀的礼器,为了供奉祖先或铭记战功。


由于那时候部落之间的战争非常多,血流成河,彼此都是崇尚暴力,歌颂血腥的,所以青铜器上有很多凶猛可怕的兽面纹,即饕餮。


在这个恐怖的神秘气息中,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必须通过暴力的征服才能开辟社会前进的道路。


而到了先秦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巨大变革,分封制开始崩溃,诸侯国之间相互征战,土地私有制确立,士阶层开始有发展的机会。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和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都宣扬理性思维,也就是不信仰宗教神规,而是现实的生活情感,追求内在的,精神的,理性的美。


到了魏晋时期社会出现了巨大改变,审美趣味也发生了改变,开始出现了“人的觉醒”。士大夫阶层生活优越,的东西从外部环境转向了人的内心世界,强调自己特立独行的魏晋风度。


从魏晋开始文学不再讲究实用性,而是以人为中心,以日常生活为题材来抒发感情。在书法的发展上,不再是工整的篆书和隶书,而是开始盛行草书和行书,文字变得优美而灵动。虽然草书的实用性不大,但是艺术性很强,体现了这一时期不重实用而重抒发情感的艺术特点。


到了唐宋时期,唐诗宋词开始盛行。在盛唐时期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发展了起来,而与李白年纪仅差11岁的杜甫,由于处于安史之乱,诗歌也开始重视写实,了解民生疾苦。


而宋词是为了借助于其他事物来委婉含蓄的表达内心的情感,对时事政治进行抒情感手法。不过,唐诗宋词都抒发了当时文人志士们的胸怀和意境。


到了明清时期,审美趣味却变得开始俗气了起来。《水浒传》、《聊斋志异》等都以描述世俗生活为主,这种带点庸俗的市民文学是属于城市中的小市民的。


通过对纯真爱情的歌颂,对封建婚姻的讽刺,对负心汉的谴责等,表达了当时人们想要冲破封建礼制,向往自由的愿望。《儒林外史》《红楼梦》等都是批判现实主义成熟的表现。


美是有意味的形式,是形式与内涵的结合,不同社会和历史环境赋予了文艺作品不同的思想内涵,造就了不同的艺术特色,给予了我们不同的美感。





06


《废墟的故事》—作者:巫鸿

对于废墟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那些残破的废墟被完整的保护起来,让你看到他当时破碎的状态。而中国,我们看到的建筑都是被整顿一新的,不像西方一样修旧如旧,而是修旧如新。


这其实是中国传统对于古代遗留的一种态度,因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基本上是木结构或者土木结构,很容易坏,必须把它修复一新才能继续使用下去。


但其实中国古代对于废墟还是有一定概念的,只是不像西方一样保存废墟本身,而是把它内化了。也就是说不一定要看到他完整保留下的废墟景物,而是对着消失的废墟进行内心的缅怀,虽然他的实体不在了,但是还在我们心里,我们会通过文学作品、画作等方式保存。。


但是圆明园废墟的出现却让中国人彻底改变了对废墟的态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留下了很多圆明园的照片,他们想用圆明园的废墟照片,向全世界证明中国已经被占领了,中国已经变得残破不堪了。


但是这些照片却一下子唤醒了民众的自觉性,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人民的意志被唤醒。非常有代表性的动作就是五四运动,激起了一众中爱国青年的反抗行动。


到1979年以后,就不断的有艺术家用废墟图像来讨论现实问题。所以说,美术史不是美术史,不仅仅是研究美,研究的还是社会、历史、战争、侵略、反抗、挣扎……





07


《美的历史》—作者:翁贝托·艾柯

“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意识形态的改变,展现出不同的特点。


美是社会意识形态在视觉层面的体现,社会思潮中的各类风气浸润着敏感的艺术家们。所以,在他们的创作中,美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重视美德的古希腊人,强调形态之美与精神之善相结合;中世纪时欢乐的明亮色彩成为美学思想的主流,强调比例、对称的平衡之美;文艺复兴晚期浪漫主义萌芽,在19世纪蓬勃发展,美不再有固定的形式……


美是社会市场在视觉领域的体现,美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女人和美总是密不可分的,在11世纪游吟诗人的歌中,女人之美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比如女神维纳斯,如天使般圣洁,充满诱惑。


在16~17世纪,女人的美走下了神坛,穿起衣服,回归到了家庭中,仙女变成了妇女,女神之美演变成了实用之美。


但是那些丑恶的、令人心生恐惧的事物,也会打破常规,可以被认为是美。比如人们常常以善为美,以那些能够使人愉悦,带来良好体验的事情为美。


丑也从来不是美的反面,站在美的对立面的是崇高。因为当我们用崇高这个词去形容一个人的时候,他做的事情往往是我们不愿意去做的。比如舍生取义牺牲自我,但是我们却不会认为他们是“美事”。


而在今日美与丑的界限更加模糊,很多事物我们不再辨别它是美或丑,而是会全盘接受。“存在即合理”,不论是美是丑,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EDN

喜欢的话,记得、点赞、在看、分享呀~

欢迎添加Loluoooo交流学习~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