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怎么样围着孩子转?

发布于 2021-12-01 16:35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右边蓝色字


教育观察思考丨 作者/魏亚妮

这是魏亚妮gongzhong号490篇原创文章

同向而行,彼此倾听。家长自己,也没有被冷落。




我儿子上高二的时候,有个周日,上午我陪他去音乐学院上完了声乐课,中午在我们学校附近吃完饭,他就准备去学校。

那段时间,他下午都是一个人在教室上自习。他让我陪他走到学校门口。

其实也就200米不到的距离,但我不想走。

因为我们当时站的地方就在公交车站的旁边,我送他过去还得倒回来。

我说:就这一点距离,你自己走过去吧。我还要回去看看我爸我妈呢。

这个周末,我两头都得兼顾。我父母当时住的地方离我家只有一站路。我弟弟妹妹都在外地,平时联系不多。我一般也只是周末跟他们呆一小会儿。

我儿子笑了:你现在就是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了嘛。

我就笑了:你能办的事情就自己办吧。这一点路没必要让我陪你。

我忘了最终有没有陪他走到学校门口。内心里我并不会烦,只是当时不想走了。



后来他上高三后,我俩在同一个校园。进学校后,我进一号楼,他去三号楼。一般我们都是边走边聊,到分口处各走各的。

我记得有几次,他提出让我陪他到教室门口。有两次我就陪了。

高三比我们早三十分钟到校,早上我一般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的。时间上,我并不紧张。


两次都是考前。

一次是模拟考的早晨,一次是高考前三天。

第一次去,教室里有了几个同学,他进教室和同学打招呼,转身给我挥挥手,我就走了。

第二次那天他们放假了。我们去的时候,教室里没人。但在黑板上我们有意外的发现,有他们班同学自己在黑板上的自我激励,还有隔壁初三同学的助威。具体内容我忘了,只记得那扑面而来的激情。

我们都笑了。他自己找了一个位置坐下,我就走了。



其实这两次都不是周末。但两次送他到教室,是我对他生活的一种参与。

虽然我们在同一个校园,对彼此的生活圈子很熟悉。我当时还是他们班家委会的主要负责人,班上的一些事务由我负责,我知道他们班大部分同学。

但是我也不敢说对他非常了解。

我送他,陪他,其实就是感知他生活中的细枝末节。



绝大多数家长没有我这个和孩子沟通的天然优势。

家长了解孩子,一般都是通过在家的时候和孩子相处。所以,一起在家的周末,得倍加利用和珍惜。

大家会说:这个道理家长都懂啊!说这个有什么意义?


最近,因为各种原因,我听过很多中小学生家长感叹:整个周末,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全家都是以娃为中心运转。

这很多家长倒没啥怨言,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是愿意付出的。

家长痛苦的是:我一切都围着孩子转,但是孩子却效率低下,甚至围绕着作业、手机还矛盾频发。赔上了两天的时间,最终却没啥成效。

家长更深层次的烦恼是:自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有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到补课班或者自习室,自己清静了,孩子能学一点是一点。



可是,周末为什么会发生矛盾呢?

周内都忙,孩子晚上有作业得赶快做,家长也有家务。

周末就不一样了。大家都有休息一下这个盼望。学生有作业,大部分家长是可以休息的。对于作业什么时候写、怎么写,家长和孩子的想法不一定一样。这时候,平时隐藏着的问题就会爆发。

拖延、手机使用、休息方式和内容的安排、上课外班,这些横在家长和学生面前的问题,任何一个都会成为矛盾导火索。



我最近参加的几个活动给我展示了另一种亲子相处方式:在第三空间一起学习。

每周四晚上,我们几个人在一个会议室学习非洲鼓,有个朋友会把孩子带来。在我们激越的鼓声中,小姑娘自己读书、写作业。

某周日,我在书店参加一个分享活动,一个设计师带着孩子。他在小剧场内参加分享,孩子在外面自己读书和写作业。

上周日,我参加一个心理觉察活动,朋友带着孩子来体验。活动结束,她又陪着孩子去上舞蹈课。

周末,在书店和咖啡店,我经常也能看到一对对母子或父子,一起自习或者读书。休息日,父母需要学习,需要暂时逃离一个空间,换一种方式生活。孩子也有同样的需要。

在书店、自习室、图书馆、咖啡馆这样安静的第三空间,父母和孩子能各做各的事情,同向而行。



当然,很多父母是会和孩子一起呆在家里的。既然孩子要学习,你要有你的家务做,那就在各忙各的事情的同时,尽量了解对方。做家长的,应该是更主动的一方。

我儿子上声乐课,我本来不必去。我去,是我对声乐课有一些好奇。在他练习的时候,我也希望自己能有一双会听的耳朵。

陪他去教室,更是大可不必。但是,谁都知道,人生的路上有些孤独,陪孩子走一段,对你对他,都是无声的慰藉。相对而坐,彼此倾听,还有比这更好的关系吗?

同向而行,相互倾听。虽然看起来是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的,但家长自己,也没有被冷落啊。



说明:文中图片未注明出处者,均来自网络。

————

上篇文章:一个学生三天的作业


认知不同,注定策略有差异。
长按ErWeiMa

一起学习,一起思考教育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把它转发给你的朋友。

点个“在看”,点亮彼此。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