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38篇:读文随笔∣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
发布于 2021-12-01 16:41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深度学习与课堂教学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第8期发表了北京师范大学张春莉教授和王艳芝博士的论文《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教学过程研究》。这篇论文的信息量很大,对于深度学习的梳理较为全面,作者提出的深度学习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模式,对一线教学也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首先,作者阐述了深度学习的内涵。对于深度学习,目前有四种阐释视角:第一种是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相对高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强调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迁移,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复杂技能的发展。第二种视角认为深度学习体现出了学习观的转变,是一种知识意义的主动探寻,而不是灌输。深度学习是知识、教学、学习和认知等要素动态转化的结果,是以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深入探究,寻求知识的内在意义,以达到彻底解决问题和情感的满足。第三种角度是对信息加工理论的反思,综合考虑学习的认知与情感因素、个人与社会因素,认为深度学习是学习者全身心投入的过程,强调学习的整体性。深度学习既是大脑内部信息加工的过程,也是充满着情感、意志、精神、兴趣的过程,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第四种角度是受社会文化—活动理论的影响,认为知识建构是个体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作用。作者对这四种视角的深度学习的梳理,纠正了我过去单一从高阶思维的角度对深度学习理解的偏差,情感层面的参与,例如意志、精神、兴趣等,也是深度学习的体现。
其次,在此基础上,作者概括了深度学习的四大特征。一是深度学习目标的高层次。作者认为,与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简单应用相比,深度学习指向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即包含观察、随意注意、词的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预见性意志在内的一系列的心理机能。当然,深度学习并不忽视浅层学习,低水平的认知是高级心理机能作用的基础。此外,深度学习还注重真实复杂的任务背景的创设。二是从内容组织方式上看,深度学习体现为整体性。这种整体性主要是指学习时的整体状态,既包括信息加工过程,也包含情绪、意志等非认知因素的调动。此外,这种整体性还包括课程内容的整合、不同学科的整合、学科与生活的整合等。三是从知识的转化与重构上看,深度学习强调意义关联。所谓意义关联,就是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建构,赋予其与自己的经验与认知相容的特殊意义。这其实也是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即个体将新概念与已知概念、原理联系起来,整合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对新的知识信息的理解,从而达到布卢姆认为的“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习的保持和学习的迁移”的境界。四是社会性。课堂上的深度学习不仅是学习者不断进行内部意义建构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者与社会、生活等外部环境互动的过程,社会文化等因素在深度学习过程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作者对这四个方面的概括,我认为就是认知心理学中与认知目标、认知内容、认知机能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再加上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因素,这也说明深度学习并不是全新的概念或理念,而是建立在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最后,作者提出了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深度学习是由学习阶段和教学事件两部分组成,两者相互影响,共同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其中,学习阶段分为五个:经验调取、概念失稳、概念解构、意义建构和重构概念网络。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事件分别是:创设情境,概念外化;聚焦问题,比较前概念;与情境、他人、自我对话;刺激感官,整体思维;变式练习,社会实践。这五个阶段和教学事件,更侧重于理科知识的学习,尤其是理科概念的学习,那对于语文教学,这五个阶段和教学事件有指导意义吗?我认为还是有的。例如教师执教某篇课文,首先就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并建立与这篇课文之间的联系,这就是论文作者说的“经验调取阶段”。其次,学生按照过去形成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框架去解读新的文本,发现根本行不通,这就是“概念失稳阶段”,即当个体面对问题情境的改变,意识到这些概念将不再能够为解决新问题提供帮助时,才会产生修正或抛弃原有概念、学习新概念的内在发展需求,进而建构新的经验网络。再次,学生继续与文本对话,逐步解构固有的解读框架,例如“热爱自然框架”“怀念故乡框架”等主题方面的框架,或者是“单线到底”等文本脉络框架,然后结合新的文本修正过去的解读框架。例如阅读《散步》,就要逐步修正“尊老爱幼”的道德主题框架,因为作者讲的并不是一个纯粹的道德案例。接着,学生开始修正已有的框架,开始建立新的意义建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支架作用,为学生的认知修复提供资源和其他学习支架。比如《散步》,教师要适时提醒学生文本的关键词句和段落,补充有关作者写作背景等资料,帮助学生修正此前的解读失误,建立起新的阅读框架和思维框架。最后,学生将新的认知框架有机整合到已有的阅读经验中,建立起新的解读框架,这也是作者说的“重构概念网络阶段”。这个阶段又分为两步:一是学习者通过变式练习对新行程的神经连接进行强化,二是学习者通过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对概念网络进行反思、修正,打通新概念与已有概念的连接通道,形成不同概念网络之间的连接。对于阅读教学而言,学生要不断打破固有的阅读框架,然后在新文本的阅读中,形成新的框架,再将新框架融合到旧有的框架中,进而形成新的阅读经验,如此周而复始,阅读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例如《散步》,学生就会打破“只要有亲人关系,那就是关爱家人主题”的阅读框架,然后从人性、生命、责任等角度建立起新的框架,然后再去阅读其他文本,例如《台阶》等,这样才能逐步形成新的阅读经验。
往期回顾
2021年第137篇:读文随笔∣议论性文章的写作教学价值与内容
2021年第136篇:读文随笔∣讲授法的困境与突围
2021年第135篇:读文随笔∣文言文教学如何实现“言意共生”?
2021年第134篇:读文随笔∣“可见的学习”与语文教学
2021年第133篇:教研随笔∣参与式命题培训
2021年第132篇:读文随笔∣教师进行课堂观察的路径
2021年第131篇:读文随笔∣文学史家视野中的《朝花夕拾》
2021年第130篇:读文随笔∣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2021年第129篇:读文随笔∣言语形式的“中观视野”
2021年第128篇:读文随笔∣阅读教学要有“儿童眼光”
郭跃辉,号豫北闲人,语文边缘人。先逃离北上广,后到中山误人子弟。政治经济、人事社会一窍不通,唯以读书自遣,惜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如有垂青知音,不嫌弃鄙之愚钝,可结好友,加57351722可也。
拙作出版,欢迎选购!选购网址: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_u=f300618he73d&id=563705416531&qq-pf-to=pcqq.c2c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