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墙系列01】脑爆后todo迟迟落不了地,原因竟和安全感紧紧相依
发布于 2021-12-01 19:11 ,所属分类:中小学语文学习资料
你有没有过,
期望能够制定一张「完美计划表」,
期望自己能够完全的按照这张表的计划来行动?
你有没有过,
明明花了很多时间制定计划,
却又在执行过程中觉得被「束缚双手」,
失去了「自由」?
我都有过……

文字/音频:Doris 图:Unsplash

上周跟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聊天,我们提前约定一个半小时的聊天时间。话题到后半程,我们不自觉地进入脑爆模式。开启了一个好玩有趣的项目策划,于是有了初步的落地方案,并列了简单的to do。因为时间仓促,我们并没有讨论的非常充分。
聊天结束后,面对好玩有趣、又能给他人带来价值的这个项目,我兴奋极了,满脑子想的都是:我要把这个项目尽可能做的有价值,前期的项目链条要足够完整和清晰。
之后,我进入到另一个提前约好的会议里。

接下来两天,我分别找了两位伙伴来支持我梳理。聚焦的话题都不是在这个项目本身,而是围绕这个项目上下层的关系。
类似“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这个项目如何匹配我的愿景使命价值观?落地以后要怎么做?”
目的是想尽可能理清楚,「这件事情跟我自己的关系」。担心在执行过程中陷入「为了做事而做事」的景况里,忽略了上下层之间的逻辑。我期望能把脑子里的碎片拼凑起来,让行动和目标匹配的更加清晰,尽可能减少执行时的阻力。即使过程中遇到障碍,便于拿着清晰的链路来找原因和解决的方案。
梳理的结果我都很满意,但脑子里告诉自己,结束以后还需要自我梳理。我总觉得要把上下层的关系梳理的足够清晰,我才能够聚焦这个项目本身,来开始行动。

第三天晚上,我坐在电脑前画思维导图。45min过去了,思维导图上都是重复的东西,丝毫没有达到我要的目的,且让自己低效、疲惫又无力。结论就是,这个项目推不下去。
对比一开始脑爆的兴奋情绪,我总觉得这个项目没有废掉的道理,可专注以后就是推不下去。反复思量,我就是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我想到去找一开始聊天的那位老师,再聊一聊更多的细节。
可我脑子里认为,几天过去了,我需要拿出一些东西去找对方,这样有利于继续沟通下去。现在我什么也没做出来,我非常担心那位我尊敬的老师,对我会产生不靠谱、不值得被信任的看法。于是,我的惧怕让再次约她的想法也搁置了。到此时,项目彻底搁置,但我内心深处依然不愿放弃。
又过了两天,我去见我的教练聊这个事情。想借外部支持,让这个项目上继续推进。没想到一个小时的对话,透过聆听、提问和反馈,让我一下子清晰。

我发现我的思维里有一个模式:
当我想做一件事的时候,一开始不是专注于这个事本身,而是先基于这件事,往上往下分别多推几层。一边思考做这件事更高的意图和目的,一边思考做成之后接下来的路径。避免自己陷入「为做而做」的自我感动里。我觉得只有我把这个过程理清楚了,才能够专注这件事情本身,再来往下推进。
结果当我不能理清楚整个路径时,这个事情本身在我这就推不下去。导致时间也没少花但效率却不高。
当我讲出来这个模式之后,我的教练给了我一个反馈:“听起来有些矛盾,你原本往上推几层是为了找到更高的意图,好让你自己更有动力去做这个事情。现在从结果来看,这个行为反而让你做事更加低效,你自己怎么看?”
我非常认可这个反馈,且让我更加清晰自己被教练的目标,是要在「清晰全链条的逻辑」和「高效推进项目进程」之间找到平衡。
紧接着,在教练对话中,我发现了背后更深层的障碍。
我想要「清晰全链条的逻辑」,是因着背后对「确定性」的追求。我想要增加项目的「确定性」,找出来一条确定的路径,之后自己只要沿着这条路径往前走就行。就像旅行之前先规划好路线,之后只要在这条路上开车前进一样。
但是当我执着于,一定要找到一条最适合我的路线时,就陷入到迟迟无法发动汽车的困境里。与此同时也会极大消耗我的内在能量,造成拖延和惧怕。
在对话的过程中,又让我想到过去自己制定类似运动计划、睡眠计划、读书计划等的经历。一面想要写出完美的计划,让自己完全照着去实行实施;一面又在执行过程中又觉得被约束不自由。
不难看出,背后有一份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矛盾心理。我希望自己能够通过控制事情「确定性」的程度,来得到安全感。原来更本质的原因,是对安全感的渴望。
当发现这个渴望后,我明白是对安全感的过分追求,导致思维中这个模式的形成,也直接影响项目推进的效率。那一刻,这堵深藏在思维中叫做“安全感”的围墙开始瓦解。
因我深知,不确定是这个世界的真相,我能做的就是在不确定中,把可以确定的东西尽我所能做好。而这个过程,是一份平衡。

对话进行到这里,瞬间就让我的阻力降到了最低点。接下来我就开始想解决方案,再次想到了找那个老师聊一下更加具体的细节,但又是惧怕的情绪涌了上来。
连续几天过去,我认为自己应该拿着一点成果去找对方沟通。但事实是我什么也没有,我担心对方会对我有不好的看法。
对方在我眼里是一位我很尊敬的老师,我不自觉地就会想要在对方心里保持一个好的“人设”,且我认为我这样的行为会让对方对我产生负向的看法。
梳理之后发现,这些并非出于事实和真理,而是出于我自己的“限制性信念”。
首先,因着我对这位老师的尊敬,我想要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而我自认为下次见面一定要拿着一些东西,不然就不能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
其次,我认为一定要拿着一些很像样的、成熟的东西去跟这位老师见面,才能够保持我在对方心目中的好印象。而我对这个“像样的、成熟的东西”的期望和预设相当的高,高到我确定我暂时拿不出来这样的结果。
但显然这些都并不是真理。

对话进行到这里,之前阻碍我前进的围墙被完全拆掉,整个人也感受到动力和能量。
教练结束之后,我立刻给那位老师发信息约定下次见面的时间。并且列出了我们要具体沟通的内容和事项,来保证高效会议,以及项目的推动。
这其实是一次普通的「拆墙行动」,但直接将这件事的阻力降到最低,提升了我的工作激情和实际执行力。
外在行动源自内在认知,生活工作中最深的阻力往往来自于自己曾经亲手砌成的围墙。
当墙被看见,就有被拆掉的希望。
在你最近的工作或生活中,让你不能继续的阻力是什么?
我是90后-拆墙教练Doris,欢迎你来找我,1h支持你拆掉一堵墙。
©Copyright
Doris原创 | 欢迎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