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作文:陌生与熟悉的感悟类作文

发布于 2021-08-09 19:10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熟悉和陌生其实是一种感觉。有时,熟悉和陌生会在某一刻转换;对熟悉的地方感到陌生,也许是因为某种事物在悄然变化,漂亮给我们看;对陌生的地方感到熟悉,也许是那里的人和事感动、温暖了我们。世界在变,我们的认知也在变,许多人物是怎样的美,许多事物是怎样的独特,需要我们以自己的行动来触摸世界的陌生与熟悉,升华自己的灵魂与理性……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根据生活体验或见闻,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2)不少于600字。

  (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题目解析

2020年(嘉兴、舟山卷)中考作文题给人的第一感觉是返璞归真,记叙性文体的要求也给学生提供了记叙文、游记、小说等多种文体的写作支架,考生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行文:

一、审题要精

从审题角度来说,学生能读懂题目大意,但抓住题目中的哪些要点作为高分作文的突破口呢?

题目的第一层要求:“有时,熟悉和陌生会在某一刻转换”,意味着考生要去寻找这关键的“某一刻”,不论是自己经历过后的顿悟,还是见证了他人,抑或是通过想象描绘出来的变化的警醒,都要求考生调动生活经验,这是对日常生活的和回归。

题目的第二层是对“某一时刻”的解说,在“熟悉的地方”“某种事物”发生着悄然变化,在“陌生的地方”“那里的人和事”温暖着我们,在熟悉中发现陌生,在陌生中重获熟悉。“熟悉和陌生”是一对反义词,但它们之间可以打通,可以变化。

具体写作时,找准其中一点作为切入点,可以叙写在熟悉的场景中嗅到的陌生气息;也可以叙写在陌生的考场教室找到了令自己熟悉的感觉,从而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还可以叙写当下社会大变迁环境中光辉人性的迷失与对人生前途的思考等。

在写作时既要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叙事写人,又要仰望星空,抒写自己对人与事的感悟与思考,展现自己的精神家园。

二、构思求新

取得高分的第二个诀窍是,在构思上多下苦功。

作文题体现了“稳中有变,变中出新”的特点,对“熟悉与陌生”作出感性与理性处理。要求学生在考场中运用积累,现场构思,在陌生中捕获熟悉,在熟悉中发现陌生,体现学生真实的写作水平。

整个作文过程是考生对自我精神世界与思想领域从建构到解构,再到重构的过程。那么如何呈现这一过程,紧紧抓住读者的眼球呢?到教材中寻本溯源,我们可以发现“熟悉与陌生”这一话题的文章,有不少名家都写过:鲁迅的《故乡》、宗璞的《紫藤萝瀑布》、郑振铎的《猫》等,作者无不对人、对事件、对人生、对社会生发了高层次、深境界的思考与体悟,犹如刘成章在陕北观赏安塞腰鼓后的大彻大悟,是一种蓬勃的生命在涌动。

三、立意贵深

记叙文写作,是把经历、见闻、体验等具体化、镜头化,再融入自己的感受。相对常规的话题,有内容可写,但要写得出彩,这很考验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这就需要学生的思维是多层次的,是动态的。“熟悉和陌生”,是一种辩证关系,在写作时,如果能理清辩证关系,并用事实佐证、阐述到位,这样的文章更容易拿高分。

文章写作的过程,本质是考生在诠释“熟悉与陌生”二者的思辨关系:人类在不断地追求对“自我”“本我”“超我”的探寻与理解,破题越深,个人体验越独特,就越能与众不同,能让读者产生“在茫茫黑夜中,燃起明亮火把的惊喜”。

材料暗示要“升华自己的灵魂与理性”,这其实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高度和境界所在。生活,需要我们的参与、关照、反思,需要在某些场景的陌生和熟悉的转换中,感悟某些哲理,从而使自己更理性地面对现实,更从容地面对变化,更激情地迎接“熟悉与陌生”,只有这样,才能尽显我们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采和思想品位。


习作展示

1

蓦然回首


●市四中九(10)班 黄一杭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题记

  来到这座城市已有数天,明明都是江南水乡,吹过脸上的风,都是轻柔的,带着江南的水汽。可这座城市,于我而言是陌生的。

  漫无目的地在一条又一条街巷里走着,看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在这座灰色的钢铁森林中,他们与我隔起了一堵无形的高墙,带来的是无尽的陌生与疏离。

  上了公交车,看着车子驶向远方,车子在一个又一个站点停靠,有些落寞,在这座城市中,又有什么能让我依靠?

  “吱!”又靠站了,人群涌动,突然,我的肩被人拍了一下,回首,是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奶奶,“小度娘,那个小孩阳伞掉了,侬能帮忙递一下吗?”听着熟悉的吴侬软语,恍若回到了家乡。我接过了递来的橘色的伞,犹豫了一会儿,还是选择了传递。我拍了拍前面一个中年人的肩,“麻烦帮忙递一下行吗?”那人回头,本是满脸不悦,却在我提出递伞的要求后,脸上变得柔和,“是那个人吗?”“对的,帮忙递一下,谢谢您。”"中年人点了点头,拍了拍前面人的肩。

  一个又一个人的回首,一次又一次的传递,橘色的伞,被众人的温度暖着,如同一道火焰,在狭小的车厢中传递,伴随着一句温暖的童声:“谢谢大家!”橘色的伞似乎成了一道真正的火焰,向四周辐射着暖意,暖了我的手,暖了我的心。

  先前无形的墙被彻底打破,我开始同四周的人攀谈,感觉这座城市是如此温暖,于我,这个外乡人张开了怀抱。

  先前我所谓的格格不入,似乎是一个可笑的错误,那吹在脸上的风,带着乡音,带着甜豆花的香气,带着故乡的淳真与朴实——我望向车窗外,第一次感受到了熟悉,于这座陌生的城市。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声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

  是个过客……

点评:

引用巧妙,增添意境。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巧妙地引用了郑愁予的《错误》,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江南风情,给文章营造出了唯美朦胧的艺术境界。同时,错落有致地引用,也增加了文章在“熟悉与陌生”上的时空交错感。

叙事流畅,巧用对比。叙事从小小的疑问开始,然后重点描写“我”递伞的过程,以及心理变化。有时候,打破隔阂只需要一句熟悉的乡音,文章在最后对比深化,这陌生且熟悉的城市,让我成了“美丽”的过客。


2

忽如远行客


●市四中九(10)班 张中宣

  桨声欸乃。

  “波心荡,冷月无声”。在杭州,西湖断桥便是归人与过客的分界线,杂糅的陌生感,熟悉而微妙。

  船夫包着头巾,神色不急不缓地拨桨点破湖面,湖光山色不急不缓地横过。“我划船二十多年喽——”声音苍老而悠远,望向断桥叹道:“水路记熟了,可风景倒常看常新,这辈子也不一定看得完啊。”

  邻座的小女孩脸颊稚嫩,睁大双眸,凝视着断桥的倒影,喃喃道:“那可不一定,游客第一眼看着新鲜,叫我常住这儿,我也厌了。”船舷轻晃,她又坐回母亲膝头。

  欸乃几声,船晃进了断桥。

  处在全然陌生的环境,我带着几分惆怅,心想,断桥再美,恐怕也没有家乡的桥来得熟悉亲切。我抬起头,明月交融了视线,抛洒入水面的倒影。水波如银屑,于桥的两侧映出了光洁平滑,宛如玉砌的石板。桥栏分两边,桥身跨两岸。一位陌生人打桥上走过,惊讶地为此驻留,打开相机镜头对着我们,仿佛寻着了熟悉的美景。

  我眼前一亮。

  “你在桥下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远望陌生人,不过是月色朦胧中深黑的剪影,与古桥融为一体,我心中暗暗赞叹于月光对她照拂的美丽。

  陌生人放下背包转而端起相机,神色虔诚而专注地捕捉着古桥月景,“咔”我仿佛听闻月夜被定格的声音,清脆地敲碎了寂静,回荡在船桨荡过的波光中,也在我的心河中一圈圈漾开。

  陌生人放下相机,她眼角露出几分笑意,似为珍藏这样的相片而由衷欣喜。她抬起头,冲我微微一笑。熟悉的温情宛如古桥露水,齐齐涌上我的心头。

  我自幼酷爱摄影,但最爱拍的,还是故乡盈盈一水间的桥。如今,在异乡一座陌生的古桥上,我发觉了熟悉万分的,人与人之间共通的美与温情。

  我报以微笑。

  “游客请有序下船”,忽的传来了导游的声音,我恍然惊醒。有那么一瞬间,断桥不再陌生,宛如一幅我熟悉的相片,我曾见过熠熠生辉的玉器了。

  我走下船,望见远处青山带水,绿水围桥,老船夫蹒跚着脚步迈过他熟识的石板,珍重地与一青年船夫相握手,领他至玉船前。

  我若有所悟。“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苏子此话不假。离开熟悉的故乡时,或告别远方的风景时,不断有熟悉或陌生的风景进入心底。总是这样的吧,人走得再远,也还是天地间一过客。

  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更应热爱生命,珍惜生命中每一寸月光的美,珍藏陌生人曾经给予的温情,宛如珍惜久别重逢时的微笑。

  摇橹声声,夜色中传来了青年船夫的歌声:

  不知庭院深深

  隔破几窗

  几扇

  门内人的眺望

  我既是过客

  也是为你而来的归人

  ……

  桨声又起。

点评:

诗词化的语言。作者大量引用或化用诗词,如“波心荡,冷月无声”“欸乃几声”“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等,使全文富有意境、韵味,甚至可以称之为诗化文章。小诗的结尾更是余音绕梁。

镜头式的叙事。有包头巾的船夫、稚嫩的小女孩、摄影的陌生人,有轻晃的舫船、如银屑的湖面、月下的古桥,用镜头来叙事,逐渐推进,用文字渲染,在短短的时间内,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共通的美与温情”,让熟悉与陌生在一份温情中融合。


3

他的眼里,有星辰大海


●市四中九(10)班 蒋欣瑜

  我静坐在窗边,望向窗外,天空落下了藏青色的帷幕,几点晶黄洒在上边,沉醉了大地。不厚的玻璃窗将我与外边的世界隔离,纱窗旁流动的空气又再次使得我与这样宁静的夜晚相融。我闭眼聆听,哪怕是几声蝉鸣,可只落得几片落叶邂逅的“沙沙”声,入秋了。

  “哇,二姐,二姐,你快看!启明星!”弟弟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平静的思绪荡起一丝波纹,我顺着小手指的方向望去,那星星的确比其他的星星要亮堂些,但这不足为奇,我更愿意静静地享受这个宁静的夜晚。

  “哦哦,是挺亮的。”我敷衍着回答,小孩子的话,不必在意。

  “星星可真好看,我好喜欢星星啊,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到天上去摘星星!”弟弟欢乐地蹦达着,摇晃着脑袋,长长的睫毛下边,圆溜溜的眼睛吃了蜜似的眨呀眨,又不失坚定,傻傻地乐呵着。

  到天上去摘星星,呵,这显然是不切实际的!弟弟简直是天真到了极点。我正要破灭弟弟的幻想,一旁大姐的话令我陷入了沉思。

  “可别说,你小时候也总拉着我,嚷嚷着要去看星星,还发誓长大了要踏着银白色的天梯,到天上摘取星星呢!”

  “我才没有这么幼稚。”我打断了大姐的话,全然不相信这是曾经的自己,那个陌生的释放天性的自己。

  “还记得,你喜欢到外婆的农田边捉萤火虫,爱围着月亮转,你会开心地大笑,奶奶口中的我不也是这样吗?”

  从前的记忆开始不断地流入脑海,这些似曾相识的画面,小女孩仰望星空的眼眸,都随着我的长大慢慢淡去直到失去了光泽。或许,从前年龄小,心也小,便容易满足;长大了,心也跟着大了,我试图以此说服自己,可,我深知,快乐与拥有无关,心性也与年龄无关。

  依旧是那片熟悉的天空,星星会在天黑的时候到来,依旧是夜空下看星星的我,可却陌生得认不清了,没有了那份天真无邪,懂的更多了,真正快乐的资本越来越大。

  “等你长大后我们一起去摘星星,好吗?”我颤抖着说出刚才未说出的答语,不忍心再让一双会发光的眼眸失去光亮,“嗯嗯!”我们仨相视而笑,隐约觉得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我们紧紧相依,弟弟盯着启明星看了很久,很久……我也是,相信,那个平行时空下的小女孩也是。

  我看见,他的眼里,有星辰大海。

  愿他的眼中,星辰常在。

点评:

文章开篇作者就将小小的我置身在辽远开阔的星空下,身旁是秋色秋声,真是先声夺人,简单的几笔可见作者对自然生活的感受颇为敏锐。行文中姐弟仨的对话从天真稚嫩,到若有所悟,熟悉的弟弟原来有自己当年的影子,那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自己,姐弟之情也在对话中升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小女孩的心理成长,感人而富有真情。

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供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

gongzhong号《中考语文园地》刊发中学生优秀原创作文,欢迎中学生投稿!投稿稿件一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邮箱59094981@QQ.com,文章可以直接发送在邮件正文或以doc或docx文件添加在邮箱附件中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