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7:记叙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8-09 23:58 ,所属分类:初中作文学习资料

点击上方蓝字 我们



专题17 记叙文阅读

【课标要求】(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考点透视】(1)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意思;(2)理解词语或语句的深刻含义;(3)理解词语的指代内容;(4)概括主要内容、事件或主旨;(5)梳理文章的线索;(6)分析标题的含义;(7)分析标题的作用;(8)品味词语或语句;(9)分析人物形象;(10)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11)分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12)分析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13)分析语句或段落的作用;(14)分析表达方式及其作用;(15)分析写作方法及其作用;(16)分析作者(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或态度;(17)理解分析文章主要内容;(18)拓展与创新性表达题。


【知识储备】

记叙文知识一览表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现代文中的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项目

基本知识

说明

记叙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人称

第一人称(我、我们)

作者本人,或虚构人物;也可以是主要人物或次要人物。表达效果:真实可信、亲切自然;便于直抒胸臆。


第二人称(你、你们)。

直接对话,亲切自然;拉近距离:便于交流,便于(作者直接)抒情。(一拉二便)



第三人称(他、他们)

不受时空限制,自由记叙、客观表达。


记叙线索

(1)核心人物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2)核心事物


(3)时间


(4)地点(游踪)


(5)作者的情感


(6)明暗线索


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A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B找主题句: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归纳中心三部曲

A概括:

A.要素归纳法:

B.共性提取法:

C.捕捉关键词法:

D.归纳:在概括的基础上提炼任务的精神品质、事件的本质特点、作者的思想情感等。

人物分析(多方面分析)

1、人物肖像神态


2、人物语言


3、人物心理



4、人物行为


5、思想品质与性格特点

思想品质:共有的思想本质。如爱国主义等。

性格特点:对人对事的态度合行为方式上所体现的心理特点。

共性+个性。如镇定、勇敢、坚强等。

归纳模式


语言特色

记叙文在语言运用有两种类型:一是朴实无华,二是优美生动。

注: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

写作手法

(1)拟人手法


作用: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5)对比手法   

作用: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手法

作用: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烘托手法



(8)讽刺手法 

作用: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郑人买履》

(9)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作用: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10)前后照应

作用: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1)设置悬念  

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与思考,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文章情节曲折 


(12)铺垫

先描述的内容就是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和烘托;以次衬主。关键是“垫”“衬”。

一显一隐;一前一后;一浓墨重彩一点到为止。

(13)伏笔

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可达到(收到)结构谨严,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与“照应”配合,即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14)联想、想象

联想是由某人或某事想起与之相关的其他相关的人或事。想象是是人在头脑里bai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修辞方法   
作用分析:(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三)生动形象类修辞: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二)结构类修辞:

排比、对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似、语意相关、仄起平落)

排比:很有气势、加强语气、突出强调、一气呵成、说理透彻、抒情淋漓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对偶作用:结构整齐、音韵和谐、

(三)语气类修辞:

设问、反问

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四)突出强调类修辞:

对比、反复、夸张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文章结构、思路

开头、结尾

开头的作用:
A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B其他:开篇点题,开门见山,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结尾作用:点明文章的中心主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卒章显志、画龙点睛。深化主题、升华中心)

过渡、照应

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间发生变化、由倒叙转入顺叙、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均需要过渡。

照应:文题照应、首尾照应、前后照应、伏笔照应。


层次、段落

(一)理清层次结构:

A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记叙的顺序,二是记叙的线索。

B善于捕捉过渡句、照应句、总起句、小结句等重要语句。

C自然段组成:领起句(中心句)——扩展句(可能不止一层)——收束句。

(二)归纳段意:.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文章标题

记叙文题目作用:1)新颖,吸引读者;2)点明中心;3)具有象征意义;4)作为线索;5)语意双关;6)概括文章内容;7)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记叙文结构、思路

一、纵式结构;时序、事件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十三岁的机遇》

二、横式结构:空间、地点转移或事件分类安排。

《幼时记趣》《故乡》

三、纵横交错式:时空交互式

《老山界》

全文或文章主体:总分式、并列式、层进式






句子理解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二)句子含义的解答: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A 结构方面: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行文线索、照应前文。
B内容方面:点明中心、深化主题。(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内容上、结构上的作用要看句子的位置。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引出人物(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后有照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话题、引出下文;开门见山、点明中心。

2、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承接上文;为后文埋下伏笔。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升华)主题(记叙文、小说);前后照应(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主题突出。

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中往往有一词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词语理解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1、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2、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3、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二)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三)解释句中的词的意义。熟记书中重要注释即可。



表达方式:记叙、议论、说明、抒情、描写

记叙文中议论作用: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抒情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描写的种类及作用:

(一)人物描写:A(1)肖像描写(2)外貌描写(3)神态描写(4)动作描写(5)语言(对话)描写(7)心理描写(8)细节描写。

B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C工笔细描、粗笔勾勒(白描)

(二)环境描写:(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渲染气氛,衬托人物的心情,突出人物性格。 (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三)场面描写:《端午日》赛龙舟的场面。

抒情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寄情于物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真题精讲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一】(2020·北京市)阅读《抬头看见花》,完成下面小题。

抬头看见花

①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梅”的来意大约是它开在冬天吧。这花并无枝干,如一墩菠菜样贴地而长,花朵的形状如同一个小绒球,与“梅”的外形其实并不相干。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曰:“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资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我们俯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筋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澈、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乡下人在过年时,都要贴对联和红帖,那些小红帖就像寻找窝巢的燕子,落脚在农家屋檐下不同的角落,它们都写着相同的四个字:抬头见喜。一抬头,是红艳艳的希望,看见它,就是愉悦,就是欢欣,就是希冀,就是进门来的春天。

④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⑤一日,孩子在阳台喊:“快看,‘黑森林’开花了!” “黑森林”是我家旁边的原生态植物园,里面有很多落叶植物,到冬天全都褪去叶子,赤裸着黑乎乎的粗裂枝干,风景单调得很。眼下隆冬天气,“黑森林”怎么会开花?我从阳台看过去,那些黑乎乎的树枝上,还真是闪闪烁烁地“开”着不少“花”,有的像桃花般粉红,有的像石榴花般鲜艳,也有迎春花一样金灿灿的,花朵间还有些绿色叶子,看起来春光灿烂。我忍不住好奇,就去看个究竟。远远见一个老人手里拿着花往树枝上绑。见我看她,便笑着解释: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让我惊异的是,这个老人竟然是植物园大门口卫生间的看护人。她和老伴一起来我们小城打工,就住在卫生间旁边的小储物间里。卫生间周围都被她栽满了花,娇艳的凤仙花和高大的蜀葵、美人蕉开得春光流泻,惹人注目。我曾看到在小储物间里,她那穿环卫工作服的老伴坐在马扎上喝酒、吃饺子,两个老人都幸福满满的样子。我帮着老人往树枝上绑花儿时想,这些包装纸大约是她老伴捡来的吧,但是它们做出的花儿却一样的光彩绚丽。

⑥再从阳台上眺望,那一树树花让我心情莞尔、无比温暖,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

⑦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炕、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木屑,木屑不落,卷起来像层层花瓣。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⑧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束花开常常被辽阔的苍茫代替,被嘈杂的市声淹没。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

(取材于张金凤同名文章)

1.文章写了很多“花”这些“花”既指自然界的鲜花,如长寿梅、玉兰花;也指①____________,如纸花、木花;还指②_____________,如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进城务工的夫妇。

【答案】①人们创造出来的花②有像花一样美丽心灵的人们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①空,从题干中可以看出该空处的内容应与“自然界的鲜花”相对应。结合“攒下些鲜花、礼品盒包装纸,都那么新、那么鲜艳,不如做成花儿,叫它们再开一次”可知,“纸花、木花”是人们创造出来的花。②空,结合“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等句子可知,此空指有像花一样美丽心灵的人们,包括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进城务工的夫妇等。

2.文中动词的运用生动传神,请从三处画线句加点的动词中任选一个,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春天人格化,一个“撞”字极富动感的写出了春天到来时的情景,体现出人们对于春天的喜爱,以及带来春意的花开后人们的欢欣愉悦。“探”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玉兰花人的动作,“探”字写出了玉兰花仿佛主动地从窗外进入到窗内的形态,更带给病中的人希望和喜悦,体现出花带来了生命的希望。“栽”字原本应该指真正的植物,这里用来形容老人自制的花,是将假花当成了真花,因为老人是在“无花”的生活中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花,这样写更加能够体现老人对于花,对于生活的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词语的能力。从修辞角度分析:(1)“撞”是人的行为,这里用在春天上,把春天拟人化,是拟人修辞。分析。“撞”是动词,极富动感,这里生动写出春天到来的突然、力道之猛,表现了人们对于春天到来的惊喜和愉悦,对春天的喜爱之情。(2)“探”是探头的意思,是人性化的行为,用在玉兰花身上,把玉兰花拟人化,是拟人修辞。这里指玉兰花主动把自己的花探进窗框,结合“像画一样美好”可知,这里写出了生病友人当时的愉悦的心情,进而写出了这主动探进头的花给生病的友人带来了生命的希望。(3)从词语的含义角度:“栽”是栽种的意思。这里指老人把自己制造的假花插在窗台上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这里指在老人眼里,这原来没有生命的假花是有生命的真花,老人在欣赏这些花的美,表现了老人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生活的热爱。

3.纸花、木花不是自然界中真实的花,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花?请结合最后一段的相关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本文由“长寿梅”开始写起,不仅写了自然界中的花,也写了人们创造出来的花,这些花都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幸福,写纸花、木花是为了写创造纸花和木花的人们。赞美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智慧的双手和纯洁美好如花的心灵。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主旨的能力。结合“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等句子可知,环卫工夫妇和孤寡老人制造假花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希望和幸福。结合“那个往树上绑花的老人似乎也成了一朵花,她和那些花儿像一轮月亮,照着我和更多人的梦”可知,写这些假花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幸福,是为了进一步写出这些制造假花人们的美好形象,赞美了他们乐观的人生态度、智慧的双手和纯洁美好如花的心灵。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二】(2020·上海)

念念不忘 必有回响

①无边丝雨,飘飘洒洒,连绵山脉笼罩在雨雾中,那天,是我来这所偏远山区小学支教的第一天。

②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

③不过在一展抱负之前,我得先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下雨导致了停电,小学里没有现成的床,幸亏我准备了睡袋。厨房里生锈的地锅满是污垢,第二天光刷锅我仿佛就刷了一个世纪。更令人头疼的是没有自来水,只有一个盛水的桶,桶里的水仅够洗漱、要是想做饭、洗澡,就得去校外打井水。

④每天放学后,送孩子们回家的时候,我会顺便家访。没想到,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尽管政府已经把山路修得很平整,但很多孩子更愿意走林间小路,因为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孩子们一起穿行在树丛中的羊肠小路上,我明显跟不上他们的步伐。

⑤孩子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比如山林的深处有野鹿、银狐,比如曾经有孩子上学途中从高高的山坡上滚下去,居然没有受伤……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命元素。

⑥这种浪漫在孩子们的生活中只是昙花一现。当我亲眼看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的单调午餐时,我意识到这里的孩子们过早体会了生活的艰辛与无奈,也明白了为什么一开始孩子们对我播放的有些纪录片提不起兴致。的确,面对这些小小年纪就艰辛生活着的孩子,我没有资格要求他们去关心遥不可及的远方和素不相识的人们。但我能做些什么?

⑦支教的最后一天,为了给我送行,孩子们早早来到学校画黑板画、贴气球、布置教室。他们的欢笑声像高原洁净的空气一般清新怡人,节目是孩子们提前好几天排练的,每表演完一个,我都拼命鼓掌。

⑧欢送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孩子们悄悄出去了。起初我没有在意,后来发现教室里人越来越少,门外响起呜呜哭声——整个走廊里都是蹲在地上哭的孩子。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我不忍心面对他们,转身回到教室,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我疯狂地擦着满满一黑板孩子们写给我的话——“别走!留下来!”“留下来!别走!”任凭泪水恣意流淌。我真的太为难了!

⑨傍晚,坐在回程的高铁上,一位妈妈在给孩子指着远处美丽的红霞,孩子笑着;旁边坐着的是被山区孩子触动了的我,远方生活着的是通过我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山区的孩子们。

⑩流年笑掷,未来可期。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1.下面对第①段环境描写,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点明“我”前去支教的时节是春季。

B.交代“我”去支教的地点是偏远山区。

C.为文章第③段停电情况的出现做了铺垫。

D.烘托了“我”对支教工作的恐惧心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D项有误。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来之前我曾想,作为大学一年级学生, 我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或许能激发出孩子们探索外界的信心,甚至改变孩子们的命运”,由此可以看出“我”对支教是怀着一种探索和向往的心理,而不是恐惧心理。故选 D。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是:

【答案】突出刷锅时间长,体现支教生活的艰难。

【解析】本题考查夸张手法的表达效果。文中“一个世纪”运用用了夸张的写法,突出刷锅时间长,说明执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体现了支教生活的艰难。

3.阅读第④—⑥,完成下面的填空。


这种生活状态造就了孩子们(3),(4)的性格。

【答案】(1)孩子们上学之路道阻且艰;(2)孩子们的午餐缺油少荤,十分单调;(3)和(4)坚忍、纯朴、乐观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要找关键句,关键词。前两个空要找出体现“艰辛”的句子。第⑥段“孩子们闷着头大口吃着缺油少荤的单调午餐时”便是其中一个体现;另外根据第④自然段,“孩子们的上学之路道阻且艰”也是其中一个体现。另外,根据第⑤段“孩子们会时不时给我讲一些奇特的事情, 那些离奇的传说赋予了这片天地中的人们充满灵性和浪漫的生命元素”这句话概括孩子们性格,看出孩子们在艰辛的生活条件下依然乐观、淳朴。据此填空即可。

21.第⑧段中说“我真的太为难了”,是因为

【答案】“我”看到孩子们伤心,不知如何安慰“我”舍不得孩子们,但不得不离开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主要内容的能力。回答本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回答,用原句回答或概括相关内容进行回答。第⑧段提到“我手足无措,不知道先去安慰哪一个”,据此可以概括为“看到孩子们伤心,不知如何安慰”。“我不忍心面对他们……,然而黑板上的字又一次刺痛了我,……。凭泪水恣意流淌”,通过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我”舍不得孩子们,但不得不离开的心情。

22.联系全文,分析文章结尾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的含义。

【答案】示例:“我”对孩子们念念不忘(孩子们对“我”念念不忘)。支教会激发孩子们探索外界的兴趣,这是孩子们对“我”的回响。支教也促使“我”持续地孩子们,这是“我”对他们的回响。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语句的深刻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的含义一般要考虑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结合文章内容、文章主旨做出回答。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我”的一次支教经历。在支教过程中,“我”了解了这些孩子们,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念念不忘是相互的,既有“我”对孩子们念念不忘,也有孩子们对“我”的念念不忘,这是表层含义。而深层含义就是“我”通过的支教,教给孩子们知识,孩子们通过“我”看到了大千世界,激发了探索外界的兴趣,这是孩子们对“我”的回响;同时支教过程中,“我”被山区孩子们行为深深触动,将会持续地、想念孩子们,这是“我”对他们的回响。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三】(2020·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鸟搬家

刘亮程

①我们家的院子和老陈家的院子中间隔了一小截篱笆,平常两家借点东西都是从篱笆缝里递来递去。

②一天,阿健盯住老陈家榆树说,要是把他家的麻雀赶到我们家树上多好。阿健就挤过篱笆缝,往老陈家树上扔土块儿,朝树上喊叫

③怎么才能让鸟在我们家树上也筑窝呢?阿健说。

④等你们都长大了,麻雀看见院子里没小孩了,就会来我们家树上筑巢。二伯说。

⑤我想现在就让麻雀来我们家树上筑巢。阿健说。

⑥那我们想个办法吧,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二伯说。

⑦二伯带着张欢、阿健、洋洋和方圆,在院子里做鸟巢。

⑧二伯从小库房里找出锯子、斧头和钉锤,用木板钉了一个方盒子,找了一些柔软的干草放进做好的鸟巢。

⑨然后,二伯让方圆爬上树,用铁丝把鸟巢绑在最高的树杈上。二伯做木盒的时候,中间隔出了盛放食物的隔档,在里面装了些小米。

⑩鸟巢安置后,第二天就有鸟在树上叫了,鸟发现巢里的食物,再叫其他鸟过来吃。

⑪过了两天,树上没鸟叫了。二伯说,可能食物吃完了。他让方圆上去又放了一些小米。鸟又在树上叫了,可是,鸟把小米吃完又飞了,没有把我们的木盒当窝的意思。

⑫这咋办呢?阿健说。

⑬不急,再想办法。二伯说。

⑭二伯让方圆爬到老陈家输树上,把窝里的鸟蛋放到我们家树上的鸟巢里。

⑮二伯说,我们把鸟蛋移过来,鸟就会跟着过来。

⑯可是,鸟没有搬家过来,只是在我们家树上叫了一阵,又回到老陈家树上。二伯只好让方圆把鸟蛋放回老陈家榆树上的旧窝里。

⑰二伯的办法失败了。

⑱怎么办?阿健、张欢都着急了。再等等。二伯说。

⑲不久以后,老陈家树上的鸟巢孵出了小鸟,在树下都能听到小鸟的叫声。

⑳二伯又让方圆爬到老陈家树上,把小鸟全拿下来。方圆上树的时候,鸟一阵乱叫。

㉑方圆把小鸟装在衣兜里拿下来,五只精光的小鸟,张着嫩黄的小嘴直叫。张欢、阿健都围上去摸小鸟。二伯让方圆赶快把小鸟放到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又放了好多小米进去。然后,我们回到院子。

㉒鸟看到自己窝里没有了小鸟,扯着嗓子叫,小鸟也在我们家树上的窝里叫。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

㉓那以后老陈家树上就没鸟了,都落在我们家树上。

㉔老陈不知道我们干的事,我们干这些时,都是在他出去的时候,有一次他到街上买了个东西,回来树上的鸟就搬家了,全搬到了我们家树上。老陈望着自己家树上空空的鸟巢,又看看我们家树上的方木盒子,老陈想不通,不知道树上发生了什么。

㉕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

㉖张欢说,她经常看见老陈朝我们家树上望,还在他们家树下撒小米,招鸟过去。鸟飞过去把小米吃了,就又回到我们家树上。

㉗二伯听了,觉得对不住老陈。

㉘又过了一两个月,小鸟会飞了。

㉙阿健说,他看见两只大鸟又回到老陈家树上的旧窝里了。我们家树上的窝留给长大的小鸟住了。

㉚二伯听了说,鸟做得很对呢。

㉛现在,老陈家和我们家树上,都有鸟叫了。

(选自《一片叶子下生活》,有改动)

1.请结合文章情节,依据示例,完成填空。

扔土块,赶鸟儿过来→________→移鸟蛋,招鸟儿过来→________

【答案】做鸟巢,诱鸟儿过来 ;移小鸟,逼鸟儿过来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1)空,结合⑥段中“先在树上给鸟做个窝,到时候我会让那棵树上的鸟搬过来住”概括为:做鸟巢,诱(引)鸟儿过来。(2)空,结合㉒段中“大鸟听到了,就飞过来,看见自己的小宝宝全搬了家,家里还有好多食物,鸟没办法把小鸟搬回旧巢,只好把我们给它筑的巢当家了”可以概括为:移小鸟,逼(迫)鸟儿过来。

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案】运用动作描写,用“挤”“扔”“喊叫”等动词,生动写出了阿健赶鸟儿到自己家树上过程,表现出阿健的天真可爱,表达出了阿健对鸟儿的喜爱。也为下文想尽办法把鸟儿引过来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语句的能力。分析“挤、扔、喊叫”可知,这都是动词,故可判断是动作描写;描写内容:生动写出了阿健要把鸟儿赶到自己家院子里的树上的过程和情态;表达作用:符合孩子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表现了阿健对鸟儿的渴望,为后文写想方设法把鸟儿引过来做了铺垫。据此概括即可。

3.联系上下文,揣摩第㉖段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将“老陈”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

【答案】示例:情感关键词:寂寞、羡慕、惋惜、盼望、不甘、无奈;“鸟儿啊,鸟儿啊,你也离开我这个没人管的老头子啦,我这也挺好呀,住得好好的,换什么地方呢?也罢,也罢,鸟儿大了,有小鸟了,要为小鸟考虑呢。”

【解析】本题考查思维拓展与语言表达能力。答题要点:结合前后文可知,老陈也非常喜欢这些鸟儿,希望这些鸟儿在自己家的树上,否则家里太安静了,会感到寂寞,并且老陈对鸟儿搬家其实有些疑惑,第一人称,心理描写,围绕以上内容表达。示范:发生了什么吗?鸟儿怎么走了呢?每天它们,真实太安静了,太寂寞了呀,能不能把它们引回来呢?

4.文末交代了两家树上都有鸟叫了,作者为什么安排这样的结局?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大圆满结局,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引发读者深入思考,以最后两家都有鸟叫作结局,表现鸟平衡邻里关系,暗示如老陈一样的空巢老人能够得到关爱,表达作者对鸟儿平衡邻里关系的赞美。总结全文,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揭示文章主旨:呼吁大家空巢老人、孩童心灵成长。

【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及其作用的能力。结合“老陈家的两个女儿都出嫁到外地,剩下老陈和媳妇,院子一年四季冷冷清清,只有树上的鸟叫声,现在连鸟叫声也没有了”等句子可知,鸟儿对于老陈夫妇来说不仅是小动物,更是生活的非常重要的欢乐。鸟儿也给我们家,尤其是孩子们带来了许多欢乐,鸟儿代表着能够带来快乐的美好的事物。作用:(1)结构上,总结全文,点明了主题,升华了主旨,生活中的美好的事物应该是共享的,这样这份美好才会更加的醇厚。(2)内容上,照应前文“阿健想把老陈家鸟引到自己树上筑巢”这一细节。


gongzhong号伊人频道,获取更多语文资料


例【四】(2020·浙江湖州)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会飞的太阳

丁立梅

①去一个老宿舍区找人。

②老宿舍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的。平房,一字排开,隔成一小间一小间的。每一小间里,住一户人家,一家老小,都挤在这一小间里。A邻里不消说鸡犬相闻,就是彼此间轻微的呼吸,都能听得见——当然,这都是从前的事了。

③如今,这些老房子蜷缩在几幢高楼后,终年难得见到阳光。屋顶的瓦片上,爬满了岁月的绿苔。草也跑来凑热闹,一簇一簇的狗尾巴草聚集在屋顶上,春天绿着,秋天黄着。墙壁上涂抹的白石灰,早已斑驳得不成样了,露出大块大块难看的伤疤。

④在老房子里长大的孩子,一俟羽翼丰满,立马就飞了。他们飞走后,再不肯回头。留守在老房子里的,就都是些上了岁数的老人。老人们念旧得很,住惯了的老房子,有些像他们的亲人,难丢难舍。

⑤我去时,是冬天。冬天的阳光,见缝插针地,从高楼的缝隙里,漏下一点两点来。我看到几个老妇人,怀里捧着棉被子,在那一星点的阳光下,展开,边拍打,一边闲闲地说着话。阳光移开去了,她们就又捧着棉被子跟上去。她们看到诧异地站在一旁的我,笑了,对我解释道“我们在赶太阳呢。”脸上是一派的安宁祥和。

赶太阳?多好的一个词语!(批注:一问一感叹,隐藏着从“怔住”到刹那感悟的激动与欣喜。)我在这个词语前怔住,从此铭记在心。每当我觉得湿冷清寒,觉得灰心失望,我就把这个词语掏出来暖暖。人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追求,才能获得你所需要的温度。

⑦连续的阴雨,天像破了似的,滴答滴答个没完没了。

⑧家里的衣物,摸上去都是潮乎乎的,连人也似乎是潮乎乎的人了。南方的梅雨天,总是让人难耐。

⑨小孩子却没有这样的感觉,雨天里他们照旧玩得兴高采烈。他们穿了雨鞋,偏寻着洼地积水走,一脚踩下去,击起水花一朵朵,他们乐得哈哈笑。B

⑩五岁的小侄儿,也跟着别的孩子,去踩洼地的积水玩,不时快乐地尖叫着。他还叠了一些小纸船去放,边放边唱着别人不懂的歌。

又一阵雨来,他被“捉”回家。他四下里看看,突然问我:“姑姑,你有彩笔吗?我想画画啦。”

我赶忙找了纸笔给他。他握笔在手,大刀阔斧地作画。(批注:“大刀阔斧”,大词小用,让人忍俊不禁。)

他先画一幢房,房子歪歪扭扭的,上面开满门和窗。屋顶上都开着。

我问:“为什么画这么多的门和窗啊?”

小人儿告诉我:“是为了让小猫小狗进来呀,还有小鸟进来呀,还有小兔子小熊进来呀……”

我失笑不已,小人儿大概准备开动物园了。

他又开始画树和花。树们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高的矮的,胖的瘦的,有弯着长的,有斜着站的,有躺着睡觉的。一律是山花插满头,花朵儿小果子似地挂着。

问他:“哪有树是这样长的?哪有花是这么开的?”小侄儿不屑地一撇嘴,答:本来就是这样长的呀,本来就是这么开的呀。

他埋头继续画着,大笔一挥,他的笔下,出现了一个大大的太阳,太阳的光芒从天上一直拖到地上,把房屋罩住了,把树和花朵罩住了。他再刷刷几笔,给大太阳加上了一对硕大的翅膀。C

我问:“太阳怎么长了翅膀呢?”

小侄儿头也不抬地说:“太阳本来就有翅膀啊,下雨的时候,它飞出去玩了,一会儿,它还会飞回来的。”

我被他的话击中,愣愣地看着他。小人儿却无知无觉,继续沉浸在他的笔下。原来,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因为,它长了一对会飞的翅膀。

(选自《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删改)

1.一位同学认为,阅读时需要那些看似平常,实则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他已做了两条批注,请你在②⑨段的画线句中选择两处,补写批注。

【答案】A处示例(1):七个“一”字,见空间之小。示例(2):极言房间之小,年轻人飞走了也就可以理解了。示例(3):连用短句,局促感扑面而来!B处示例(1):孩子的快乐,简单纯粹,无关天气。示例(2):眼睛找水的可爱,尽在“偏”之一字;水花溅起的力度,都在“击”里传达。示例(3):偏,看似偏执,实是偏爱,一句之魂。C处示例(1):五个“大”字,随心随性,果然孩子!示例(2):“大笔一挥”“刷刷几笔”,忘乎所以的快乐,无所顾忌的率真!示例(3):连用多个动词,写出了孩子画太阳的模样,真实真切,对孩子的喜爱都在其中。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词语或语句的能力。可以从修辞手法,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写作手法,句式结构等入手。答题内容一般包括角度+写出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特点(情感)。

A句:这句话可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抓住七个“一”字来赏析,写出了一家老小所住的空间之小;可以从句式角度,连用短句,一家老小所住空间的狭小、局促感扑面而来!还可以从写法角度,这句话极言房间之小,为后文写年轻人“一俟羽翼丰满,立马就飞了”作铺垫。

B句:这句话可以从词语角度,抓住“偏”字和“击”字。“偏寻着洼地积水走”,“偏”是偏爱,有故意的意思,写出了孩子找水玩耍的可爱;“一脚踩下去,击起水花一朵朵”,“击”字生动写出了水花溅起的力度,这是孩子们“偏寻着洼地积水走”的杰作;也可以从内容入手。在大人看来,“潮乎乎的”梅雨天气,孩子们“照旧玩得兴高采烈”,孩子的快乐,简单纯粹,与天气无关。

C句:这句话可以抓住五个“大”字赏析,“大笔一挥”“大大的太阳”“硕大的翅膀”,生动展现了孩子的随心随性;可以抓住“大笔一挥”“刷刷几笔”这两个短语,生动写出了小侄儿给太阳画翅膀忘乎所以的快乐,无所顾忌的率真!这句话还可以从动作描写(动词运用)的角度赏析。动词“埋头”“画”“挥”“加上”,写出了孩子画太阳的模样,真实真切,对孩子的喜爱都在其中。

2.学习全文后,老师请一位同学用恰当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第⑤段。你认为下面哪一项是最恰当的?请选择并阐述理由。

A.温情,舒缓 B。同情,沉重 C.愤怒,激昂

【答案】 A 这段文字描写老妇人“追赶”太阳晒被子的情状。阳光虽然只有一星点,但老人们不以为意,安宁祥和,透露出她们的悠闲从容,这也感染着作者。整段文字,既无愤怒,也不沉重。所以用“温情、舒缓”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最恰当。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朗读情感及语气的能力。应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分析。A项,根据“一家老小,都挤在这一小间里”“终年难得见到阳光”“长大的孩子,一俟羽翼丰满,立马就飞了”可知,老人们居住的环境实在不好,但从第⑤段的“在那一星点的阳光下,展开,边拍打,一边闲闲地说着话”“她们看到诧异地站在一旁的我,笑了,对我解释道‘我们在赶太阳呢。’脸上是一派的安宁祥和”可以看出,老人们既无愤怒,也不沉重。而是安宁祥和,悠闲从容地“追赶”太阳晒被子。因此适合用“温情、舒缓”的情感和语气来朗读。故选A。

3.参考下面材料,结合全文,探究题目“会飞的太阳”的内涵。

对于文学,丁立梅认为最大的力量就是给人以温暖和希望,教会人如何去爱。她希望自己的文字是阳光的、温暖的、积极的、向上的,给人真切的安抚与慰藉。

(选自姜锋《丁立梅专访》)

【答案】示例(1):老房子里的年轻人飞走了,但是老人们没有怨怪。他们理解,年轻人飞到哪里,都是在追求幸福生活,创造幸福生活。正如“无论天空如何阴霾,太阳一直都在的,不在这里,就在那里”。在别人以为艰苦的生活中,他们可以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给自己创造温暖,感受幸福。示例(2):文章两个部分看似毫不相关,但实有内在联系。冬日里老人们追赶太阳,安宁祥和的画面感动了作者;小侄儿画了长着翅膀的太阳,认为太阳会飞,纯真活泼,简单天真的话语也深深温暖了作者;小孩子的纯真无忧固然让人欢喜,年轻人飞出老房子而留下一群老人,老人“追赶”太阳晒被子,甚至是老房子的斑驳与破败等看似悲凉的场景,也都打上了“会飞的太阳”所给予的温暖和温情。这就是题目“会飞的太阳”给予读者的力量:阳光、温暖、积极、向上。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本题注意联系文章两个部分的内容,并结合链接材料中作者的文学创作主张来理解“会飞的太阳”的内涵,上升到哲理思考或社会生活的层面,思维深入且全面。根据链接材料可知,作者的创作主张是文学要“给人以温暖和希望”。从“她们看到诧异地站在一旁的我,笑了,对我解释道‘我们在赶太阳呢。’脸上是一派的安宁祥和”可以看出,第一个故事中的老年人,虽然住在斑驳、破旧的老楼房里,孩子们长大后一个个都飞走了,但他们却在冬日里追赶太阳,安宁样和的画面感动了作者;从“太阳本来就有翅膀啊,下雨的时候,它飞出去玩了,一会儿,它还会飞回来的”可以看出,尽管是下雨天,小侄儿不能到外边去玩,但他却给太阳花了翅膀,认为太阳会飞,简单天真的话语也深深温暖了作者。老人追赶太阳晒被子,小侄儿画长翅膀的太阳,分别从不同角度表现了题目“会飞的太阳”所带来的温暖和温情。



声明:本文由gongzhong号:中小学成绩宝(xuebashuomiji)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 文章内容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1:辨析和修改病句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2:词语(成语)的理解与运用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3:诗文名句背诵默写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4:字音与字形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5:文学与文化常识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6:修辞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7:仿写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8:标点符号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09: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0: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1:积累与运用·语段阅读综合考查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2:信息提取与概括、图文转换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3:对联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一)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二)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三)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四)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4: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对比阅读(五)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一)

初三语文| 2022年中考复习专题15:文言文课内及课内外对比阅读(二)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