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以史为鉴?

发布于 2021-08-31 10:24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前两个月一位高中好友突然发问我一个问题:“你认同回顾历史就是为了展望未来这个观点吗?” 这个问题我还真不好回答,但它让我想到了“以史为鉴?如何为鉴?能否为鉴?”的问题。大一第一次上专业课,老师就和我们讲了这个问题。当时我们在聊“学历史的意义”这一宏大的主题,其中列出来一项:以史为鉴。我觉得颇有道理,也表示赞同。可事实证明,这只是我受限的视角中得出的受限的观点。 尽管老师当时已经和我们讲解了为什么不应该是我认为的“以史为鉴”,但我一直都不能参透老师教导背后的深意。难道“前车之鉴 后事之师”是一个悖论吗?
最开始我从老师提到的“历史循环论”来理解:历史循环论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周而复始的旋转,是简单的重复循环过程。但事实证明,这个理论曲解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并不是按照“历史循环论”在向前推进的。对此,我再经过向舍友的一番请教后,捋出了这一个解释:如果能够以史为鉴,那么说明这两件事情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但事实上历史并不会循环发展,既然如此,两件事发生的状况、背景等就不一样,也就不能说是以史为鉴了。
尽管理解到这里,我还是不能透彻领悟,脑子里像裹了一团浆糊,理不清头绪。最近翻了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浏览一遍先生的“绪论”,先生正好提到了这个问题,令我茅塞顿开。
先生问研究历史有何用处?当然会有人回答“历史是前车之鉴”。那什么叫做“前车之鉴”呢?这些人又回答:“昔人所为而得,我可以奉为模范;如其失策,便当设法避免;这就是所谓法诫。”先生一针见血指出了其矛盾之处:“这话骤听似是,细想就知道不然。世界上哪有真相同的事情?所谓相同,都是察之不精,误以不同之事为同罢了。”
读到这里我内心颇为爽快,觉得自己的理解能靠得上先生的些许,倒也没有丢失了大的方向。
接着,先生继续深入剖析:“历史虽是记事之书,我们之所探求,则为理而非事。理是该括众事的,事则只是一事。天下事既没有两件真相同的,执应付此事的方法,以应付彼事,自然要失败。根据于包含众事之礼,以应付事实,就不至于此了。”
往昔的历史不能承担用既往事实解释和说明现社会的任务,故直接搬来借鉴以应付后来发生的事实自然失败者很多。先生也指出失败的原因,最重要在于往昔的历史偏重于政治而忽略了“社会”这一深层,根本,广大的根柢。
以上是一点点读书整理,如有错误,可私信批评指正。

看完不妨点一个在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