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不刚则惰隳《苏辛词说》阅读心迹

发布于 2021-08-31 10:25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读书不刚则惰隳


——《苏辛词说》阅读心迹


《苏辛词说》是集诗人、书法家、文艺鉴赏家、学者于一身的国学巨匠顾随之作。它篇幅颇小,实乃“小书”,拿在手中,原以为谈笑间就能走完马观完花,谁知初读的我却败下阵来。




















刚刚看过几页,头大心烦,几欲扔书。于是书自然被我束之高阁,心中慨叹曰:人读书,总会因或是喜欢爱好或是精于求进亦或是专业必备的种种机缘有选择有目地地进行。对于通俗点的、轻松些的书,读来一目十行,犹如人在道路平坦、风光可以尽收眼底的山间,自在徐行间且歌且吟。因此,此类书更容易得读者宠爱,我凡人一个,自然也难以脱俗。

可是慨叹之后,随之而来的并非是预期的释怀,那本《词说》正无言地挑逗着我。

不知何时,脑海里隐约跳出美国艾德勒一句话:人们在读一本好书的时候会打瞌睡,并不是他们不想努力,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要如何努力。“如何努力”让我绝处逢生!于是迅速翻找《如何阅读一本书》,重温书中介绍的一些阅读技巧,思考怎样让阅读技巧和《词说》发生化学反应。

“只有一种方式是真正地在阅读。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你就是要读这本书。你什么都没有,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当视线挪移到此处的时候,我的心被电击了一下。那个多年前准备课赛的下午瞬间浮现在眼前。当时既担忧自己无法超越旧我,又不想单纯借鉴名师大家的教案,在精读了多遍《社戏》后依然踟蹰不前。痛苦与烦躁吞噬着我,无助蔓延全身。难道我只能鹦鹉学舌吗?当初参加比赛的初心呢?于是下定决心,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社戏》文。在一遍又一遍的深读,一个又一个的串连,一次又一次的碰撞之后,最终我有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思路。每每想起那个激荡人心的时刻,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感谢这份磨人经历。我觉得这种纯粹式静心阅读就是让这篇文章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挑战胜利了,你就迈上新的台阶,看到更旖旎的风光。我既然渴望拥有这种真阅读,就必须重整旗鼓,再静心,除杂念,在跌倒的地方尝试站起来!


















于是重拾《苏辛词说》,抛掉有色眼镜之后,我竟然惊喜地发现阅读中少了些“老年花似雾中看”的感觉了。

原来,在这团遮望眼的浮云里,我的旧念阻挡了我的视线。

孟子曾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正因如此,很多的诗词爱好者赏析诗词时,常常范水模山。什么时代、家世、生平、典故、主要内容、思想感情、写作手法……诗词爱好者只要分门别类地把以上板块梳理妥当,一篇赏析也就新鲜出炉了。这些年,我看了不少此种欣赏,也指导学生这般欣赏。这种写法已深入骨髓,当然因为有迹可循,我也乐享于此。然而《词说》作者顾随绝对不同于众,他自寻蹊径,特立独行。印象中,有着“词中之龙”之称的辛弃疾一生以北伐为志,不幸却命运多舛,终致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寄托于词作中。这似乎成了众人眼中辛弃疾的标签,我们对他以及词作的理解自然也会格式化的。随便翻一翻资料,读一读与他相关的赏析,无不是如此。但这种灌食填鸭、照猫画虎的方法却不为顾先生所用。他没有和盘托出身世、时代之类的知识,也不生搬硬套思想内容、写作手法,他只是“指头一月,颊上三毫,将最要害、最吃紧的脉络,予以提撕,加以勾勒”,然后封口任由读者认真思量。对于这种写法,初读时的我极其不适应,总感觉作者之言不纳重点,信手拈来,天马行空,任性妄为,抛开了套路,终究也被喜欢“套路”的我抛开。如今再读,换一种角度思考,才发现顾随先生的赏析别有洞天。如辛弃疾的《水龙吟》,词曰: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首词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写。此亭下临秦淮,是历代文人墨客尽观赏之胜地,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声悲怆的呼喊。他“栏杆拍遍”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提刀催马,驰骋沙场的岁月,但此时自己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后来人读到这首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次地表白,也总忘不了他在斜阳中扶栏远眺祖国的山川风物,望眼欲穿中原旧疆的形象。

这种理解安如磐石,逐渐成了我心中的权威。

顾先生对这首词是如何说的呢?他亦承认“落日楼头”以下七句,沉郁顿挫。但他没有娓娓道来,而是借机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求知欲望,进而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去揣摩。顾先生说,“登临意”究是何意?此意又从何而来?当读者茫然无绪的时候,顾先生又启发读者“何不向开端两句会去”。在一路追问,一路启发之下,读者如梦初醒,原来“登临意”是理解此词之关键啊。于是随着前边词句“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的提示,辛弃疾内心的有源之水就汩汩而来也。

沉思至此,我为顾随先生讲授艺术自成一家的“正而生变”的形式啧啧称赞,也欢喜于自己的“咬定青山不放松”。

除此之外,我更爱不释手的是作者行文中的语录体。这种标新立异并没有“阴阳怪气”,相反地,我从顾随先生的种种断语中,读出其可爱赞许之味。什么“不信么?不信,试看他‘贺老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北繁华歇’十五个字,一口气便呵得死虎活转来了也”,还有“要一一举来,即是起哄,且休去”诸如此类的结束语。当此时,我的眼前俨然有一位满腹经纶的老师,他正在摇头晃脑地点燃学子对于知识的兴趣,指引他们走向文学殿堂。这种轻松自在、欲擒故纵之计焉得不让人会心一笑?想来老师如此接地气的话语,焉有学生不爱听之理?

想到此,对于自己的课堂,我竟然有一种摩拳擦掌的态势了。

不信,请君读来,感受必比我深刻也。



作者介绍——彭修云

彭修云,临沂五中之师也。

人普通,学识浅,渴求“一寸欢喜”。

爱学生,尽心力,笃信”仁而爱人“。








往期回顾

01

冯骥才:秋天总是在不经意时,悄悄入侵了夏的世界

02

格非:什么是语感

03

【臧宝静名师工作室】发展自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大事 ——读余映潮《致语文教师》有感



-END-

















我们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系兰山初语独家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作者,链接原文地址。

投稿邮箱:

lylsczywjy@163.co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