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7日星期五:阅读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二)

发布于 2021-09-01 11:25 ,所属分类:中小学阅读学习资料

阅读的过程是怎样的?

——读《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二)




李金华






按:文章如何阅读,这是一门学问,所以有文章阅读学。当然,这正是作者所提出的理论与实践构想。我对这一节内容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把自己阅读文章的个人体验转换为一种学术语言或课程话语的,在哪些概念或名词上进行提纯,使之成为学术词汇或课程术语的。比如,猜测(猜读、猜想、揣测)和确证(印证、确实、证实)这是每个人读文章都会必然经历的心理环节,虽然它们极细微、极短暂、极隐蔽,但是在读情节性比较强的小说的时候,这一阅读心理和环节会因情节的跌宕起伏而得到突出和强化,我们就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可谁想到了把这个内容提炼出来,并放大这一阅读行为和心理变成一个阅读要求呢?这就是所谓的“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之体现吧,名副其实。

在这(文章阅读活动“文——意——物”)三重转化过程中,读者要进行的主要思维运作有以下几种:

1.猜测与确证

心理学研究和测试都证明了有效的阅读并不产生于对全部语言成分作精确的知觉和辨认,而是取决于阅读者的技巧,即选择最少的、最有生产力的和对产生第一次正确的猜测所必需的提示。阅读者能预测尚未读到的下文内容的能力,这对阅读十分重要。这种猜测与确证存在于辨认词语、解释句子、探索段落衔接、理清篇章思路等等方面。

2.提纯与重组

提纯,是对读物内容所做的提炼和简缩。重组,是对读物所提供的信息的排列和组合。其目的是实现知识的简化、深化和系统化。在阅读中读者经过比较、分类、综合、分析、演绎、归纳等思维过程,将读物中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同、相似和相应的外源信息吸收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去,实现旧知对新知的同化;还要发现与原有认知结构相异、相反、相悖的外源信息,把它和自己已有的内聚信息组成新的认知结构,实现旧知对新知的顺应。这种同化与顺应,主要依靠类属、总括和并列三种智力操作。类属和总括是旧知与新知的纵向序列;并列是旧知与新知的横向贯通。换言之,提纯和重组是建构读物意义的主要过程。

按:“提纯”这个词很形象,因为它不仅仅表达了组合、概括和归纳的意思,还体现了阅读者的主动性、主体性和创造性。读《广义修辞学》的时候,书里有一个内容说,如何提升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学术语言的表达能力,其方法就是做论文摘要。——我以为这大致就是提纯的意思。现在的整本书阅读,所谓的“整”也应该包含“提纯”这个阅读思维——提纯思维。当然,在阅读指导或教学的过程中,如何把“提纯思维”变成“提纯技术”或“提纯知识”,这就要看教师的内容开发和设计能力了。我以为抓住四个关键词就可以了:任务,活动,情境,结构。

朱熹有一句诗,“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更诗意地表达了“旧知”和“新知”的关系。至于“认知结构相同、相似和相应的外源信息”以及“认知结构相异、相反、相悖的外源信息”等内容,主要表现为阅读过程中的理解环节,这里面有一个“心理图式”的问题,如何把提纯和组合的图式拼好很关键,这就好比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所使用的写作素材一样,熟悉的、正面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内容,比较容易写,拼接起来顺手,但陌生一点的、反面支持自己观点的材料内容,图式拼接起来就僵硬一些,稍微难写一点,阅读的过程也一样。

如何做到“同化与顺应”?作者所给出的“类属”“总括”“并列”这三个操作,其实就是如何把新旧图式如何放置的问题。这样一想,就简单了一些,但不知道有没有理解错。

3.应用与创新

应用大致有三种状况:一是在新情境中验证文理,二是由文章事料引起的已有生活经验的联想,三是由读物情感引起的情感共鸣。不论哪一种状况,应用都是以迁移为其心理基础的。文事的迁移采取“从特殊到特殊”的相似联想,文理的迁移采取“从一般到特殊”的合理演绎,文情的迁移采取“从共鸣到笃行”的情境升华。

创新是从阅读中引发出新的概念、新的观点或新的思想体系。创新是应用的高级发展,创新性阅读是阅读的最终目标。在这种阅读中的思维操作主要有三种:一是综合,即读者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进行综合,形成新的观念。这种综合操作可以叫做“统摄性加工”。二是组接,即读者把读物所提供的原理转移或嫁接到自己正在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上去,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体系中实行组接。这种操作可以叫做“倾向性加工”。三是排序,即读者依照自己的研究需要,将读物所提供的知识体系排出一个新序列,这种超越旧轨道的类推排列,可以叫做“系列性加工”。

按:换个情境,唤醒生活,产生共鸣,这也正是素养的培养途径。阅读思维的过程,基本上就是阅读心理的活动为底色的,然后在心理的作用下指导人的阅读行为与行动,至于“综合”“组接”“排序”还是以新旧知识的关系进行排列结合的方式。作者所提的三个词很好“统摄性加工”“倾向性加工”“系列性加工”,写作素材积累大致也可以采用这种思维图式,先是各主题观点积累,其次是倾向使用过程,最后是排序呈现。

4.表征和表述

言语表达是理解的结果和标志,是思维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言语表达分内部言语和外部言语两个阶段。表征是读物的语言代码在读者头脑中所呈现的方式。叙事、描写类文章往往呈表象和形象形式;说明、议论类文章往往呈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不论哪一种形式,它们在读者头脑中都处于一种假定“自明”的无声思维状态。从无声思维进入传讯思维,就要靠言语表述了。表述也有两种渠道:一是用口头言语表述,那就是诵读、复述、闻答、讲说等;二是用书面言语表述,那就是摘录、摘要、提纲、图解、札记、评论等。阅读的思维内功常常通过这些言语操作行为才能检测出来,因此,言语表述也是阅读训练和评价的基本手段。(p70-72)

按:只要是可操作、可评价的言语训练,都属于语文学习的范畴。“言语表述是阅读训练和评价的基本手段”,这句话很本质地概括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标、评价体系的客体和载体“教-考”两者之间的关系

往期链接

  1. 阅读·写作与教学——日常是最艰难的跋涉

  2. 品“语文味”之修辞——读《广义修辞学演讲录》

  3. 神秘的“修辞原型”——读《广义修辞学》(一)

  4. 重要的“修辞分析”——读《广义修辞学》(二)

  5. 较好的“修辞观点”——读《广义修辞学》(三)

  6. 修辞手法中的写作思维——读《广义修辞学》(四)

  7. 语文能力是什么?——读《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一)

  8. 做一个老鹰家长(老师),不做一个苍蝇家长(老师)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