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老师窦跃生直播课第六课:韩愈《师说》(散文)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06 12:07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点击标题下面蓝字青铜月加免费阅读


窦跃生


一、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二、白话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tán]子(二十四孝,鹿乳奉亲)、苌[cháng]弘、师襄、老聃[dān]为师(老子天下第一,太上老君)。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pán],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三、主题情怀
文章通过古今师风、学风的对比,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师求学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批判了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也赞扬了劳动者乐于从师的风尚。
四、艺术特色
1.论证的技巧。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对比论说三组:古今对比,父子对比,巫医乐师与士大夫对比。引用论证,古代圣人。
2.气势磅礴,笔力雄放。运用排比、对偶。多种艺术手法灵活运用。
3.结构严谨,节奏感强。顶针句式: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五、相关欣赏阅读
韩愈:独树一帜倡新风
(一)博览群书
唐朝有个河南南阳人韩愈,被誉为天下散文写得最好的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韩昌黎集》,成为惊世之作。
韩愈之所以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声誉,来自于他从小博览群书的坚实基础,来自于他以“能者为师”的学习方法。
韩愈从小是个苦命的孩子。他3岁时先后失去父母,大嫂郑夫人以“嫂娘”的恩德把他养育成人。
有一天,月亮挂在柳梢头。大嫂和韩愈坐在银色的月光下。一个纺纱,一个背书。大嫂语重心长地对韩愈说:“你两个哥哥都有名字,大哥韩会,二哥韩介,都是人字头,出人头地的意思,也给你起一个人字头的名字吧。”韩愈觉得嫂嫂说的话有道理,就拜大嫂为自己的老师。于是,韩愈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字“愈”,是超过古人的意思。他说:“大嫂,你教我的《诗经》,我已经会背了。”大嫂就教他读屈原的《离骚》。
二更已过,月朗星稀。当韩愈读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时候,他突然站起身来,仰天长啸。韩愈受益匪浅,屈原像兰花香草一般的文章和人品,使他找到了人生的典范。屈原的文章写得有气势、有激情。他暗暗下定决心,要像屈原那样,做一个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人,做一个顶天立地堂堂正正的人。
韩愈小时候很聪明、很用功。他7岁读书,读《四书》《五经》,出口成章,能写诗词、文章;13岁熟读诸子百家,诗词、文章写得自成一体。
可惜,韩愈虽有满腹经纶,但是三次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嫂嫂鼓励韩愈去洛阳跟着名师读书。他住在卢先生家,这里有一座藏书楼。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一天只吃两顿饭。特别是,藏书楼有一本奇书,对诸子百家经典解释得非常精当。那篇讲述《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文章,通过故事的形式说明深刻道理。让韩愈过目不忘。就这样,经过博览群书和名师指点,韩愈的学业突飞猛进,写起文章来下笔如有神。
韩愈矢志不移、笔耕不辍,一直从19岁考到25岁才考中进士。面对挫折,妻子鼓励他向翠竹学习,冲破顽石挺拔向上。从此,韩愈潜心研究学问,不仅向书本学习,也向生活学习。他仿佛踏上了锦绣前程,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在他35岁这一年,写了《师说》。他在文章中阐明了“能者为师”的观点,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谁说得有道理,谁就是老师。成为千古传唱的散文经典。
正是韩愈在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的丰厚积淀,才让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二)伯乐与马
有一段时间,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表明自己愿意贡献自己的才华报效朝廷。但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有一次,他路过马市上,被两个人的争吵所吸引。
一个黑瘦男子说:“你不要看我这匹黑旋风马吃得多,但是它跑得快,一匹马顶三匹用。”
那个白胖的汉子不屑一顾地说:“吹牛吧,恐怕关云长的赤兔马还不及你的黑旋风呢。”
两个人的对话,引起许多人的围观,把马市围得里三层、外三层。韩愈好不容易挤到跟前,那两个人的争吵风生水起。
黑汉子说:“你若不相信,可以找一位中人,把押金交给他。你把黑旋风拉出去溜三天,你能看中就成交,看不中押金退给你。如何?”
白汉子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于是,在众人的见证下,大家公推韩愈作为押金的中人。白汉子把买马的押金交给韩愈,牵着“黑旋风”扬长而去。
转眼三天过去。白汉子笑容可掬地来到马市,感谢黑汉子和韩愈。三人一起去望花亭酒楼一叙。
酒过三巡,卖马的黑汉子道出了相马的秘诀:有眼光的人,才能看出千里马。谁是有眼光的人啊?伯乐。关键是,这个世上伯乐太少了。
韩愈听了一番“相马经”之后,茅塞顿开,回到家中辗转反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那么,发现人才也是这个道理。有才华的人常有,发现人才的人不常有。自己这匹“千里马”,苛求伯乐发现。想到此,韩愈就写了《马说》。他在文章中阐述了伯乐与马的关系,指明了发现人才需要有眼光的人。
韩愈的《马说》激情澎湃,语言创新,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所以,备受后世推崇,成为经典。


(三)倡树新风
怀才不遇的韩愈并没有灰心丧气,通过考试,当上了国子监四门博士。
忽然,有一天,韩愈接到学生家长的请帖,上写“元宵佳节寒舍一聚”。
穿过“东风夜放花千树”的繁华街道,韩愈来到学生府上,早有十几个学生在客厅欢聚。书童笔墨纸砚伺候,一帮学生猜灯谜,吟诗撰文,好不热闹。
宾主落座,寒暄一番。韩愈意气风发地发表高论了:“诸位,我对写文章的见解是,应当遵循文从字顺原则,不能让人读起来佶屈聱牙。那些附庸风雅的所谓华丽辞藻,只能为文章的主题情怀服务。”他趾高气扬的样子引起有些人的反感。
此时,学生们十分赞赏韩愈“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他们认为,对后人写作有指导意义。一位学生家长感慨道:“高见,高见。我常常读兄的大作,不论是文采还是道统,其完美统一,堪称一流。佩服,佩服。不知道韩愈兄对骈体文有什么看法?”
“是啊,请先生讲讲对骈体文的看法。”学生们一致要求。
骈体文?这正是韩愈的焦点议题。他来到学生之间,来回地穿梭着说:“读书如品酒,读屈原的《橘颂》读庄子的《逍遥游》如饮甘霖。语言飘逸,含义深刻。而那些无病呻吟的骈体文,死板俗套,读起来难受憋气……”
春来秋去,花开花落。中秋时节,丹桂飘香。韩愈邀请好朋友柳宗元、刘禹锡一起在后花园的桂花树下饮酒、赏月、吟诗。
三杯美酒下肚,两朵桃花上脸。借助酒力,韩愈高谈阔论起写文章的规则来。他夸夸其谈地说:“六朝以来,绝大多数文人骚客都浮躁起来,把骈体文视为圭臬,好像写文章不讲究平平仄仄、不讲究对仗工整,就显不出自己的才华。”
柳宗元击掌赞叹说:“韩愈兄说得非常有道理。难道离开平平仄仄就写不出好诗词吗?我们老祖宗写《诗经》的时候,并没有平平仄仄啊?但是,艺术水准相当高。诗人应该向民歌学习。”
一轮皓月当空,韩愈和柳宗元、刘禹锡三人一边饮酒一边天南海北地谈古论今。蓦地,韩愈停下来手中的酒杯说道:“写文章要讲究文道合一。好的形式加上好的内容才是一流的作品。满篇堆砌华丽的辞藻,而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只能算是美丽的花瓶,并没有鲜花、香草。”
刘禹锡听了韩愈对文学的观点,拿来酒壶给两位朋友斟酒道:“是啊,文章要讲究气势磅礴。屈原的《离骚》理当是文章的顶峰。不知道现在的文人为什么非要太阳对月亮、春花对秋叶?好像语言不对仗就没有学问似的,真是可笑。”
听说皇帝要迎佛骨入朝廷祭祀,韩愈奋笔疾书,写了《谏迎佛骨》上奏皇帝。他在文章中写道:“佛是外国人,佛死了很长时间,骨头腐朽,这么肮脏的东西,怎么能供奉在皇宫内呢?”他建议把佛骨丢弃到大海和烈火中,斩草除根,断绝祸患。
皇帝接到谏表,愤怒至极,要杀了韩愈。韩愈想了很多,决定坚持己见。他上殿面见皇帝,直言不讳地说:“如果佛会显灵,会降祸,那就降到我身上吧。”
大臣向皇帝求情让赦免韩愈。皇帝愤怒地说:“他不该说敬奉佛教的皇帝都是短命的。太狂妄了。”
韩愈的命保住了,但是却被发配到千里之外的潮州贬为刺史。那篇《谏迎佛骨》在文学方面堪称经典,那也是生命的杰作。苏轼评价“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自东汉以后到魏、晋、宋、齐、梁、陈、隋八代,文风衰败,盛行骈文,内容空洞,陈言泛滥。韩愈呼吁重视作者的品德修养,重视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强调要有独创精神,从此力挽文坛颓败之风。


(四)桃李天下
一场桃花雪送来了倒春寒。韩愈告别京都,冒雪向潮州远去。
韩愈到了潮州,在快要进城的一座石桥边,奇怪地发现一个人一边卖菜、一边看书。韩愈上前问:“你到底是生意人,还是读书人?”
这个人反问道:“读书人就不能卖菜吗?”
这人的回答让韩愈顿生敬意。他约读书人一同到茶楼聊天。两人翻过石桥,在河边的茶楼就座。原来,这个卖菜的读书人名叫赵德,是一方乡贤。
三杯茶过后,赵德知道这位请他喝茶的官员居然是新上任的潮州刺史韩愈。他连忙站起身来,向韩愈施礼道:“草民不知大人到此,多有冒犯。”
两人相见甚欢,越谈越投机。韩愈了解到赵德是当地的一名老师,因为兴办学堂,靠种树、种菜的收入捐献给学堂。
赵德详细地向韩愈介绍了潮州现状。潮州一家有名的官办学校已经停课多年。下面十六个乡没有学堂。很多年以来,整个潮州只有三人考上进士。这赵德就是这三个进士中的一个。
数月过后,韩愈发布一项轰动的消息:任命乡贤赵德为海阳县尉,兼潮州州学校长。并且,在十六个乡都普及了初级学堂。这是韩愈推行“古文运动”的阵地。
那天,细雨蒙蒙,韩愈下堂回到书房,一边弹琴,一边吟诗。他兴致正浓,就有赵德前来拜见。韩愈命侍从看茶,便问道:“这下雨天,你来找我,一定是有急事吧?”
“也不算急事。”赵德脱下蓑衣,摘下竹笠说,“天气晴朗的时候,我们去操办公务,只有下雨的时候才静下来读书。平民家的孩子,整天干活,只有下雨天才有读书的机会。我想向大人提一个建议。我们开办学堂,可以让没钱读书的孩子免费上学,但是就需要大量的经费补贴。乡亲们听说韩大人亲自讲课,州学的学生成倍增加……”
“好了,你不要再说了,我已经明白。”韩愈告诉侍从,“拿出我八个月的俸禄百千(十万)钱捐资助学。”
赵德感动得热泪盈眶。这分明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他跑到院子中央,跪在雨中高呼:“韩大人,我代表潮州的父老乡亲向你叩头。”
韩愈捐资助学的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了整个潮州城。百姓涌到学堂,送来红薯、瓜果、蔬菜,表达捐资助学的心意。他又制定了兴学政策,凡是愿意解脱奴隶身份的人,只要捐资助学三百,就自由了。
那是一个秋高气爽,硕果累累的日子。在潮州州学的课堂上,韩愈亲临现场,为学生们讲课。他语重心长地提出“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学生们深受教益,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兴办学堂,开一代文风。这里成为“尊师重教”的一方热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达到1万多人,考上进士的人数也从3人激增到172人。值得骄傲的是,潮州的学生竟然还中了状元和榜眼。
韩愈用毕生的精力倡导和实践散文的“文道合一”学说,写出了千年绝唱——《韩昌黎集》。通过兴办学堂,让他的理论遍地开花。从韩愈之后,文人们很多按照他倡导的新风气写作。
精彩回放:
1.第二课:周大新《汉家女》——全国获奖小说催人泪下
2.卡斯提尔:古王国橙子树下唯美的爱情诗
3.我与《人民文学》的缘分
4.我们有当”天下首富“的基因:一篇没有机会发言的发言稿
5.诗歌的源头是我的祖籍
6.朗诵一等奖获奖感言

长按ErWeiMa加可留言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