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坊见闻(散文)_语文阅读

发布于 2021-09-12 17:31 ,所属分类:散文阅读园地

临坊见闻(散文)

陈青峰

屏峰映翠的临坊古村,遗落在灌木丛中,掩映在斑驳的时光里。特别是村里有一条石街,用黄蜡石铺砌,像玉石一样圆润闪亮——有一天,我翻阅报纸看到一篇文章这样介绍说。

如果真有这样的村庄,那我一定得去看看,看看静止不动的时光是如何掩映着古老的村落,还有那一条铺着黄蜡石的奢华古老的街巷。

就这样我来到了南城县沙洲镇的临坊村。这是一处开阔的丘陵盆地,村庄散落于稻田与山丘之间。此时,村庄里青砖黛瓦的古建筑和村前一丘连着一丘的池塘,皆被高大密集的树林遮掩着。村庄残破不堪,有的房屋倒塌了半边,残墙断壁和瓦砾之间杂灌丛生,萋萋荒草长势茂盛。村庄空旷无人,已经荒芜多时了。走在寂静的村巷就像走进了一个庞大的虚构。如果是在月色如水、夜静更深之时,这荒无人烟的古村一定阴森可怖,朦胧黢黑中发出的任何声响,都可能是狐怪出没的迹象,那诡异荒诞的情景,就像蒲松龄在《聊斋》中所聊过的那些故事。

石街在哪里呢?就是那一条蜿蜒在村前池塘边的进村之路。它像一条弯曲粗疏的草绳蛇线,缠绕于已经作废了的村庄。它果然是由斑驳的石头铺砌,其中有不多的几块石头,金黄油润,绽放出滋泽的光芒,它们可能是玉髓质的黄蜡石,而更多的石头就是些光滑的水冲石和鹅卵石。实际上,这些铺路的石头就是古人从村子附近河道里打捞上来的原石籽料,其中挟杂一些质地较好的黄蜡石,是完全可能的事情,因为所有的河道都会或多或少地孕育出石之精华——黄蜡石。它们恰好被搬运过来,不经意间镶嵌在这村街路上,并在慢长的时光中永远地留存下来,继续着打磨润泽之旅。这才是令人惊奇之处。它们像岁月草就的辞章,拂去尘埃更见光华。不能去抠挖这些石头,正是这些古老美妙充满灵气的石头,赋予了古老村庄不同于一般的雍容与华贵。有道是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在这样一条黄灿灿的村路上,一蓑烟雨任平生地率意萍踪,是多么的富有诗意。

沿着石街踏石而去,便抵达了王氏宗祠这么一个沉稳安祥的好去处。这里宽阔亮堂,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只见铺满了鹅卵石的院落里竖着两对旗杆石,对面是轩昂雄丽的祠堂大门和一对虽然古旧斑驳却保存完好的石狮子。那四柱三间五楼牌坊式石质门楼,庑殿楼檐,飞阁流丹,层层叠叠,妆饰得如同一抬大花轿。正中圣旨牌竖刻“龙光”二字,下面横刻“王氏宗祠”四字,门额上凸出三支门簪,立柱和额枋上有双龙戏珠、仙鹤以及各种花卉图案,皆精雕细刻,别具风采,像一部美学经典的插页,华美而壮观。这是村里规模最大的标志性建筑,青砖大瓦房像一棵大树一样巍然屹立。寂静中有鸟雀声传来,宁静肃穆的气氛弥漫着,不禁使人想起岁月深处的如烟往事。

临坊村不仅山清水秀,而且还人杰地灵。从元代建村以来,该村人才辈出,文则进士、举人,武则都督、将军。譬如,清康熙年间,村里有个叫王大胜的汉子,投军以后从军中小校一直干到大将而荣归故里。至今该村还存留着一座古堡式的砖砌牌楼,透穿的门洞似穹窿般的空阔,其上端有青砖斗拱瓦顶。正面石刻“皇恩都督第”五个大字;反面有一块石刻匾额“竞秀”,上有“同治壬申秋合村重建”字样。牌楼伟岸的身躯披挂着浓绿的树枝青藤,像饱经风霜的老人,孑然独立于进出村庄的路上,就那样以质朴的乡村语言、孜孜不倦地向过往的行人讲述着有关王大胜的传奇故事。

据相关资料记载:王大胜(1704年前后在世),字峻宇,清临坊人。身材魁梧,臂力绝伦,常醉卧大树下,有相者过而奇之,谓当以武贵,因私喜自负。遂往投赣南军中,初授中营把关,以后升守备,攫本营游击;进参将,加都督同知,改补广西提标游击;进加都督,授郁林营参将,改补河池营参将;升陕西庆阳协镇管副将,进荣禄大夫。征战三十年,积功至从一品的大将,及镇陕久,以老乞致仕,年已七十三矣……我默默地注视着这座威武雄壮的古牌楼,仿佛看到了昔日王将军战必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风采。

但是,哪里是他投军之前醉卧之树呢?牌楼横跨路上,一边是金黄的稻田,一边是村庄郁绿的后龙山,也许当年那个高大威猛的庄稼汉酒后醉卧的地方,就在眼前某一棵大树的底下呢。

临坊古村的石街、祠堂和高高的牌楼,写满了沧桑与风月,留下了时光中的精美片段。正是这些不俗的建构和斑斓的旧梦,占领了村庄的精神高地,由此定义出古村深厚的底蕴和当下的价值。

地址:江西抚州市行政中心/江西日报社抚州记者站/邮编:344000/手机:13970437802


相关资源